中國學道德
Ⅰ 中國一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生活於天地之別的東西聖人哲學教人怎樣成為聖人的方
20、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學境界,因為只有通過哲學,獲得對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達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物。道德行為,並不單純是遵循道德律的行為;有道德的人也不單純是養成某些道德習慣的人。他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正是給予他這種覺解。
生活於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生活於天地境界的人是聖人。哲學教人以怎樣成為聖人的方法。成為聖人就是達到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是哲學的崇高任務。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說,哲學家必須從感覺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學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與宇宙同一,而在這個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國哲學總是傾向於強調,為了成為聖人,並不需要做不同於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跡,也不需要表演奇跡。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於有高度的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有不同的意義。換句話說,他是在覺悟狀態做自己所做的事,別人是在無明狀態做他們所做的事。禪宗有人說,「覺」字乃萬妙之源。由覺產生的意義,構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國的聖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國的哲學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隨著未來的科學進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條和迷信,必將讓位於科學,可是人的對於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將由未來的哲學來滿足。未來的哲學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這方面,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
1.下列對「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物」這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哲學可以幫助人們獲得對社會的了解,做符合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達到道德境界。
B.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道德境界的人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所做的事都有道德意義。
C.有道德的人,他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他所做的事都有道德意義。這是哲學給予他這種覺解。
D.有道德的人,他的行動和生活不僅要遵循道德律,還要認識其中的道德原理。只有哲學才能幫助他完成這一任務。
2.根據文意,下列對「哲學家到了理智世界」中的「理智世界」內涵的解釋,最正確的一項是( )
A.不受情感控制,能辨別是非,分析判斷。
B.思考人生,思考世界,思考宇宙。
C.超越功利約束,覺解到為宇宙利益做各種事。
D.覺解宇宙一切,探索宇宙奧秘。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只有不斷督促自己,養成道德行為習慣,才能成為有道德的人。
B.柏拉圖用「洞穴」來比喻形容感覺世界的黑暗、蒙昧。
C.中國哲學強調要成為聖人不要做偉大的
Ⅱ 讀《中國傳統道德》後有感
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深刻讓我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還有安份守己的做好自己的本份。 讓我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與無知。使我更加堅定的要學習好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並且把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學習掌握好,自己以身做到,還有言行做到,並且廣為講說,讓更多人學習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使自己的家庭和諧興旺,使社會和諧,國家和諧,世界和諧。 現在的人很多追求自由民主,開放享受,但是卻不懂得如何規范自己道德品行的修養,其中很大的根源就是沒有學習過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不知道什麼是道德,也不知道如何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 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講的好,沒有羞恥心,什麼事情都敢做。這個是為什麼?大家想過了嗎? 沒有羞恥的心,也不知道什麼是羞恥的事情,那麼就不知道如果規范自己,就什麼事情都敢於去做。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接受高等教育,卻在日常生活中行為舉止不端正,缺少道德的規范做錯了很多事情,也給社會,也給人類,造成了很多毀滅性的災難,很多人沒有學習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卻根本沒有看到這些引發災難的根源。
現在的人,沒有學習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不懂什麼是價值觀念?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思想觀念是現在人追求的,也是很多人想要的夢想。 因為他們主張民主,自由,開放,但是他們卻沒有講道德規范。
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知識,古聖先賢,主要講言行規范,說到就要做到。以身做則履行中華傳統道德規范自己的行為。廣為人說,為別人講解和宣說,普及道德文化知識,做個有道德,品行端正,心態善良,人人尊敬的人。
Ⅲ 中國有多少人學道德經
沒辦法統計,應該無量數人。
Ⅳ 中國傳統道德有哪些基本內容
我國傳統道德具有悠久的發展史,傳說堯、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經》,到漢朝傳為《五經》,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
孔子發展的學說,被稱為儒家學說,以後儒家又將《五經》發展為《十三經》,這些儒家經典學說,成為我國道德的主要思想來源。盡管各個時代我國社會的道德觀並不完全符合孔子的儒家思想,但儒家學說是歷代我國社會道德觀的重要依據。
道德具有普遍性,對整個社會的所有人,不論身份,全都適用,道德面前是人人平等。《大學》上說: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人之有階級、等差,各國均不能免。他族之言平等,多本於天賦人權之說。吾國之言平等,則基於人性皆善之說。以禮之階級為表,而修身之平等為里,不論階級、等差,人之平等,唯在道德。
道德是人們評價一個人的尺度。一個人若違背社會道德,比如不仁不義、不忠不孝,那麼人們就會給他負面的評價,造成他沒有好的名聲,從而對他形成一種來自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約束他的行為。
另一方面,對很多人來說,道德是個人良心的自覺遵守,無需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制約。人們對一個人的道德評判,主要來自於這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言行。一般來說,我國傳統道德基本內容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Ⅳ 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有哪些
一般說來,具有實踐特性的學科都以一定的社會生活領域為研究對象,並在此基礎上圈定相對穩定的知識范圍。所以,理解一門學科,關鍵要看它研究的社會生活領域究竟是什麼,而不能單從名稱出發去簡單理解。
應該說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自己的倫理學,只是它的表述方式有自己的特色。有關這類問題的思考和討論,早在先秦時代就有了明白的表達,即「人倫之理」。漢代開設的「大學」「小學」教育,雖然是按適學年齡劃分教育階段,但就其教育內容和宗旨來說,它不僅是祖傳的倫理道德禮儀教育之學,而且作為「治國理政和育人之道」就是學習並踐行倫理、道德、禮儀的倫理學或品德學。朱熹在作《經筵講義》時,確切說明:「古之為教者,有小子之學,有大人之學。」所謂「大人之學」,主要是「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所謂「小子之學」,就是「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前者是學道,即窮理治世,後者是學文字和應對禮節。雖然所學內容和學問層次頗為懸殊,但都在倫理、道德和禮儀的范圍之內。古代設立學校以教天下之人,小學是大學的基礎,大學則要培養如荀子所說的「成人」——「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成人」就是有覺悟能擔當的成熟的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除去偏於個人物慾之蔽的脾性,復其善性而盡其人倫之理的理性。不難理解,所謂「大學之道」,其主旨就是使人從小到大,逐步通曉並踐行「人倫之理和為人之道」。這「人倫之理和為人之道」,就是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倫理學或道德哲學(宋明時期的倫理道德之學已成熟為獨特的中國哲學)。
在古代中國,我們的先賢曾把聖人的言論、所學匯集起來稱之為經典,如早期由孔子、孟子講學記錄匯編而成的《論語》和《孟子》。在他們之後出現的許多傳世經典,也都有這個特色。如戰國時代荀子的著作,就是結合當時社會生活的實際,本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宗旨,對治國理政、人倫道德和禮儀文明分別討論。這種把倫理道德和禮儀融入現實的社會生活領域展開討論,是中國特有的探討「道」的一種方式。
荀子在《解蔽篇》中對「道」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於舉之。曲知之人,觀於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識也。故以為足而飾之,內以自亂,外以惑人。」曲解地論道,限於一隅之見,便不能提高對道的認識。不僅自己思慮會亂,若是用來處事還會蠱惑別人,危害事業,造成嚴重後果。所以,荀子接著就強調「衡」的作用:「何謂衡?曰:道。」(註:道,謂禮義)這個「衡」既指恆定的價值目標,又指根本的判斷標准,而用「衡」的關鍵在於「治心」。「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能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則合於道人而不合於不道之人矣」。那麼,「心何以知?曰:虛一而靜」。「心未嘗不藏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滿也,然有所謂一。心未嘗不動也,然有所謂靜」,「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一而靜」。所以,中心在於「治心之道」。對心應導之以理,養之以情,不為物所引,則能定是非,決疑惑。而「治心之道」就在於「辟耳目之欲」,做到自強、自忍、自律。
Ⅵ 《中國傳統道德》
這里有
《中國傳統道德:簡編本》
作者:羅國傑 主編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7300021891
印次:2
紙張:膠版紙
出版日期:1995-12-1
字數:338000
版次:1
定價:13元
當當價:11.1元
折扣:85折
購買網址:
http://www.dangdang.com/league/leagueref.asp?from=P-133592&backurl=http://www.dangdang.com/proct/8600/8600523.shtml
內容提要:
《中國傳統道德》簡編本是在中央領導同民的關心支持下,由國家教委組織編寫的。該書主要用於在大、中、小學校進行中國古代優秀傳統道德的教育。我們這里所講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主要是指從先秦到辛亥革命時期,以儒墨道法各家倫理道德傳統為內容的倫理思想以及道德實踐活動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其中,由於中國歷史的特殊原因,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佔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影響。
目錄:
規范篇
第一章 人際交往道德規范
第二章 處己立身道德規范
第三章 職業道德和文明禮儀規范
德行篇
第一章 胸懷天下 愛國愛民
第二章 公忠為國 清正廉明
第三章 獨立特行 清節自守
第四章 勤勞勇敢 質朴儉約
第五章 勤奮好學 尊師重道
第六章 修身自律 崇德重義
第七章 家庭和睦 孝慈友恭
第八章 樂群貴和 德洽鄉里
教育修養篇
第一章 德教與修身
第二章 立志
第三章 為學
第四章 存養
第五章 克治
第六章 力行
第七章 理想人格與理想境界
名言篇
第一章 教化德治
第二章 公私義利
第三章 人生處己
第四章 待人交友
編輯推薦:
此書可作為德育的參考教材,在學術試用一段時間,收集一下各方面的意見和反映,然後再組織力量,在此基礎上編寫出適合各級各類學校學生使用的教科書。同時,還應把此書內容通過電化教育手段和文藝作品的形式傳播開來,以擴大傳統美德的教育面。
當當是國內最大的書和音像銷售網站,有圖片和音像30多萬種,我一般買一些難找的書都是在當當上買。
記住購買網址是:
http://www.dangdang.com/league/leagueref.asp?from=P-133592&backurl=http://www.dangdang.com/proct/8600/8600523.shtml在當當網上買這本書的付款方式可以是郵政匯款、網上銀行支付、銀行電匯等等,如果你在大中城市裡還可以選擇貨到付款。然後就等著送貨上門了。我已經在當當網上購書好幾年了,我現在在一個小城鎮里,但是通過網上銀行匯款還是很方便的,匯款後我這邊也能送貨上門的。
最後祝你您順利買到書!
Ⅶ 中國傳統道德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一)整體至上,「克己奉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國傳統倫理結構中,為國利民,「興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經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現,是最大的「義」。堅持這個原則,以此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一切服從這一準則,乃是「仁人志士」的體現。從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們一直倡導這種人生的境界。孔子曰:「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論語·雍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孟子·滕文公上》)。范仲淹主張「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杜甫詠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的秋風所破歌》);林則徐銘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觀點、主張,都堅持從國家利益和整體利益至上的原則出發在個人對他人、對社會、對群體的關繫上,「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考慮個人利益時應不違背道德原則,不得傷害社會和他人利益。所謂「義然後取」、「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論語·雍也》)。
(二)仁愛兼利的人際和諧原則
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特別重視和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心,提倡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心,愛護和幫助,力圖構建和諧親善的溫和氣氛。孔子以「仁」作為自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他將「仁」同「愛人」相聯系,把「愛人」作為「仁」的根本要求。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仁」,「博施濟眾者,可謂仁矣」(《論語·述而》)。主張人與人相和,就從自己的慾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增強理解,彼此相互體貼,照顧,給對方以便利,特別是對有困難者以幫助和救濟。墨子從人與人的樸素尊重的功利原則,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倫理原則。他認為,人與人的矛盾、糾紛,都是由於「虧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引起的,即「不相愛」,困此人應當「愛人若愛其身」,而愛人和被人愛是相互聯系的。「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墨子·兼愛中》)。這種人際相愛不僅表現在心理上的同情與關心,更表現在實際生活中的互利互惠,使人得到實際利益。「兼和愛」而「交相利」,默家沖破了儒家「愛有等差」的等級觀念,而倡行兼愛到利的普遍性。力爭使之「廣施周遍」、「廣達四海」。
(三)「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
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的流變,化育而成中國人的人格精神,表現為相互聯系而又相對而生的兩方面:一曰「自強不息」,二曰「厚德載物」。在《易經·易大傳》中,最早提出「剛健」學說,「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象傳》)「剛健」表現為人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剛強不屈的性格,奮發圖強的斗爭精神,「剛健自強」的思想,歷來被歷代思想家所崇尚,成為人們激勵鬥志、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載物」則是中華傳統倫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懷,也是實現剛健自強的現實途徑。《易經·象傳》中指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主張君子應象大地那樣以博大的胸懷、孕育、承載與容納萬物,從而使自己成為博大精深的聖人。這一優秀的品質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以喜悅的情懷容納別人,善待別人,善待人生,凡事多從好處看,在生活中 發現美,發現對人類,對自己有益的東西,與人相處,多發現共同點,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其二就是以謙遜的態度,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長處,取長補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與不足,這種廉和態度促使人不斷充實自己,從而使自己日益壯大起來。
(四)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的道德修養原則
注重加強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是中華傳統道德中獨具特色的倫理文化,在這個方面可資借鑒繼承的精神遺產也最為豐富。
在中國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而儒家一派在這方面的思想資料最為系統,儒家學派為人們構畫著「三綱八目」的修養系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三綱」,明確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根本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各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禮記·大學》)這里的「修身八目」詳細地規劃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八個階段,而且他們認為,道德修養是社會上所有的人們共同的立身之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儒家學派既概括了道德修養的完整體系,肯定道德修養的極端重要性。同時還為指導人們的道德修養,提出了許多具體可行的道德修養方法,諸如「立志」、「學習」、「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