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道德
❶ 孟子提倡哪些道德
民本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並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仁政學說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系,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採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恆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於天下。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於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道德倫理
孟子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系的基本的道德規范。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系,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為了說明這些道德規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為,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這里,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探討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這種探討適應於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志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
❷ 孟子道德論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並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仁政學說,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系,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採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恆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於天下.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於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道德倫理,孟子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系的基本的道德規范.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系,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為了說明這些道德規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為,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這里,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探討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這種探討適應於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志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
❸ 孟子的道德名言是什麼
國人皆曰可殺。 孟子經典語錄
戰國·孟軻《孟子·粱惠王下》。本句大意是:全國所有的人都異口同聲地說該殺。這句多用於斥責,詛咒那些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危害,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叛徒、內奸以及那些嚴重威脅人民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犯罪分子。
《孟子·粱惠王下》
志,氣之帥也。
王顧左右而言他。
戰國·孟軻《孟子·粱惠王下》。顧:回頭看。他:其它的事情,別的話題。本句大意是:齊宣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這一章全文寫:孟子對齊宣王說:「您的一個臣子把妻室兒女託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到楚國去了。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的妻子兒女正在挨餓受凍。對這樣的朋友,該怎麼辦呢?」齊宣王說:「和他絕交!」孟子接著說:「「如果當官的不能管好他的下級,該怎麼辦呢?」齊宣王說:「撤他的職!」孟子又說:「如果一個國君不能把國家治理好,那又該怎麼辦呢?」~。意思是說齊宣王先前不知孟子問話的用意,一步步上了孟子的圈套。在孟子逐漸把問題引到他自身的時候,他羞赧、尷尬,無法正面回答,只好環顧左右,改變話題,以掩怖自己羞愧、困窘之態。現在可引用「顧左右而言他」描寫有的人為了擺脫進退兩難的尷尬處境,只好避開原有話題,拉扯別的事情。也可用於形容有些人對別人的問題繞彎抹角,不作正面回答。
《孟子·粱惠王下》
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名言
戰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上》戰場上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其實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雖然在數量上有區別,但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逃跑。
《孟子·梁惠王上》
居移氣,養移體。
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上》。這兩句天意是:所處的環境可以改變人的氣度,所受的奉養可「改變人的體質。作者認為:安居可以改變人奮斗不息的氣質,使人變得懶惰,安於現狀,不求上進。養尊處優更會使人變得嬌貴,經不起風攻雨淋。因而人應不斷地奮斗,有所追求,這樣才能精力旺盛,自強不息。這兩句說明優越的環境和生活條件有時也會給人帶來一定的不利因素,人們應當善於利用優越條件,而克服其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
《孟子·盡心上》
登泰山而小天下。
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上》。本句大意是:登上了泰山,就覺得天下也小了。孟子的原話是:「孔子登東山(指蒙山,在今山東蒙陰縣南)而小魯,~,故觀於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現在常用這句話比喻站得高就能看得遠;或說明見識多、閱歷廣的人眼界就高,對一般事物看不上眼。
《孟子·盡心上》
人皆可以為堯舜。
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下》本句大意是:只要努力.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聖人。這是曹交問孟子的話:「~,有諸?」孟子給予肯定的答復:「然。」眾所周知,堯舜一向是儒家尊崇的聖人。《論語·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等句,而孟子卻肯定「~」.在這方面表現出孟子的唯物史觀和辯證的方法論.孟子認為:堯舜之道.不過就是孝悌而已,人只要努力.說堯舜的話.作堯舜的所作所為,皆可以成為堯舜。可以此二句說明只要有堅定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干什幺事都可以成功。
❹ 簡述孟子道德內發說的基本觀點
民本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內次,君在最後。孟容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
2、道德天 孟子認為現實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後的標准,便是天。天表現於人,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夠修養,便能知天,達致天人合一。 心性論 性善與四端 —— 道德價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說」,主要發揮孔子「仁」的觀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論...
❺ 孟子的道德教育內容是什麼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富之」、「教之」、「使民以時」等觀點,提出了一系列頗具創見的關於民眾道德教化的理論和方法,這對於當前我國正在實施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啟迪作用。 一、民眾道德教化的前提和條件:由立「恆心」引出制「恆產」孟子民眾道德教化思想的一個基本特徵是重視「心理—情感」因素對人們行為的決定作用。在孟子看來,要實現道德教化的目標,關鍵在於樹立民眾的「恆心」。孟子所謂的「恆心」,簡單地說就是遵守基本倫理規范所必需的心理穩定狀態。有此「恆心」,民眾就能做到「不為惡」、「不犯刑」;否則民心漂浮,日常行為就極可能「放僻邪侈,無不為己」(《孟子·梁惠王上》,以下只注篇名)。因此,對民眾的道德教化問題可以歸結為如何實現「恆心」從無到有的轉化問題。孟子由此通過分析民眾與其職業密切相關的心理—情感特點,考察實現這一轉化的條件。孟子所謂「民」主要指農業勞動者,他們需要「恆產」或穩定的產業來維持一家的生存。孟子認為,沒有「恆產」這一物質基礎,空談倫理要求,根本不會為民眾所接受,因為他們「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梁惠王上》)。因此,孟子得出結論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惟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同上)。這就意味著道德教化的現實前提在於「制恆產」,沒有「恆產」作物質基礎,道德教化不可能真正進入「民心」。為了強調制「恆產」對於立「恆心」的重要性,孟子還進一步闡釋了「恆產」對於道德教化的積極意義:首先,制「恆產」是「惠民」的表現,它能喚起民眾的情感認同,從而樹立統治者的威信。其次,孟子認為,民有「恆產」,就不會終年為生存發愁、奔波,因而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閑暇」。這一閑暇為民眾追求精神生活提供了有利條件。孟子強調:「明君制民之產……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梁惠王上》)。這里,「從之也輕」所描述的正是民眾消除了基本的生存憂慮,從而願意接受引導的心理狀態。二、民眾道德教化的現實過程:從有「恆產」到有「恆心」民有「恆產」是否就能保證有「恆心」呢?孟子以性善論為根據,對此作了明確的回答。孟子認為,人都有「四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四心」是人生來就有的道德萌芽,即為善之「才」。但「四心」也可能喪失,這在民眾表現為「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告子上》)。就是說,如果沒有教養,無論有無衣食之憂,民眾都可能有這種表現,其原因則「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同上)。可以說,民無「恆心」的客觀原因是無「恆產」,主觀原因則是「陷溺其心」。因此,要使民眾有「恆心」,還必須注重主觀方面的培育。同時,也正因為人人都有「四心」,培養民眾的「恆心」,對民眾實施道德教化才是完全可能的。孟子強調,道德教化既是必要的,也是確立民眾「恆心」的合理途徑。而在孟子那裡,道德教化的具體內容則是指在「人倫之理」的指導下,將一套倫理規范融入民眾的生活習慣,轉化為他們內心的行為准則,具體說就是「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梁惠王上》)。值得注意的是,孟子還提出了一套實施道德教化的方法。這套方法的具體內容是:首先,與職業規律相結合,將道德教化的內容融入制「恆產」的制度。其次,「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梁惠王上》)。它是「使民以時」的另一面,既要「不違農時」,又要利用「不使民」的閑暇來進行道德教化。它意味著實施道德教化應把握時機,並將經濟發展和倫理建設結合起來考慮。第三,「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盡心下》),即仁義之理不離日用。因此,道德教化要落到實處,必須從日常小事入手,使其內容能指導人們的現實行動。上述方法的第一方面主要針對的是社會制度的設置。孟子主張將「政」與「教」相結合,他說:「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盡心上》)。這意味著,合理的制度應既使百姓得到實惠,又能培養百姓的規范意識。這樣,倫理規范就可通過制度的實施深入到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從而引導人們形成合乎倫理的生產和生活習慣。三、孟子道德教化的思想特色?跋執壑?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有其特定歷史背景和個人思想背景,就其具體內容說,無疑具有其歷史的局限。但不可否認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也包含著超越時代的合理因素,這尤其表現在其道德教化方法上。具體說,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在方法論上對當代中國實施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如下的借鑒意義。首先,經濟與倫理相聯系的視角。如前所述,孟子的整個道德教化思想都是圍繞制「恆產」與立「恆心」及其相互關系展開的。可以說,經濟倫理的視角一直貫穿在這些思想中。在現代社會,經濟倫理的視角對於我們審視、思考社會道德建設問題尤為重要。從孟子對制「恆產」與立「恆心」關系的論述看,它實際上力圖將「惠民」與「教民」融合為同一過程。與之相應,如果我們能在制度設計時,考慮到福利政策與社會道德建設的相互配合和有機結合,無疑能取得更好效果。孟子強調立「恆心」必須以制「恆產」為前提,同時將價值理念融入到制「恆產」當中。這一思想引申到現代社會道德建設意味著:只有創建有利於人們踐行價值理念的制度環境,建立一套可供人們在實踐中體驗的制度,社會道德建設才能切實深入人心,從而指導人們的現實行為。其次,孟子認為道德教化的實施必須「不違農時」,同時利用「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公孫丑上》),以此引導民眾的「業余」文化生活。這一思想表明,孟子看到了道德教化的實施應考慮對象職業的特點和規律。這一點在現代道德建設中也不容忽視。其具體內容應包括:通過倫理精神與職業規范的結合,引導人們形成合乎規范的行為方式;道德宣傳與職業道德教育相結合,引導人們以道德的觀點審視他們熟悉的對象和行為方式。這樣既易為人接受,又切實易行。最後,孟子注重從對象的心理—情感入手進行道德教化。他主張,通過制「恆產」來確立民眾認同倫理規范的心理—情感基礎,然後通過倡導人倫之理來逐漸改造民眾的自然性情。這種方式可表述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它通過以「理」(道德理性)化「情」(心理—情感)、「理」寓於「情」、「情」「理」交融來提升人們的道德觀念,以實現一個「合情合理」的生活世界。這種強調「合情合理」的道德教化方式可為我們的社會道德建設所借鑒。這不僅因為幾千年來「合情合理」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而且在於它作為道德倡導方法,本身就具有合理性。可以說,要使道德倡導深入人心、使社會規范的要求內化為人們的道德心理,就不能單憑倡導主體的主觀願望,而應把握對象的現實心理—情感狀況,從人們關心的現實問題入手,這樣才能逐漸將人們引向對行為規范的認同。綜上所述,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對於當代中國實施公民道德教育在方法上的借鑒意義,集中體現在對「恆產」與「恆心」的論述中。當然必須指出的是,孟子的「恆產」與「恆心」是以等級和身份意識為前提和基礎的,具有歷史局限性,因而必須以新的時代內容來置換它們的原有意蘊。簡單地說:孟子的「恆產」在現代應轉換為對維持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個人合法財產的保障以及社會提供給個體的提升生存質量的各種機會。在最為一般的意義上,「恆產」可理解為以制度形式來保障的各種個人正當利益。「恆心」在現代首先可理解為每個公民都應具備的「公民意識」,即遵守社會公德的自覺,它是對所有公民的最低要求;其次它還包括人們在具體職業活動中應有的敬業精神;在更深層次上,它還可以引申為一種內心操守;不以任何不道德的手段逐利,不因功利追求而導致人格的扭曲和異化。通過上述轉換,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必然會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這是我上搜索的,希望有用】
❻ 孟子最高的道德准則是什麼
孟子把仁義看作最高道德原則,提出了以仁、義、禮、智為基本內容的道德規范體版系。
「無惻隱之心權,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❼ 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之間的戰爭。
❽ 孟子說過的關於道德的名言有哪些
孟子說過的關於道德的名言:
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孟子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仁者無敵於天下。——孟子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孟子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