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解釋視頻

道德經解釋視頻

發布時間: 2021-12-07 12:34:29

⑴ 現在誰說《道德經》的視頻說的最好呢,有什麼推薦呢

我推薦葉曼居士的講解。
就現在流通的而言,應該是她的最好了

⑵ 老子道德經解釋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天地無為,憑道而生存,順道永生。天地所名,是道之玄,又玄,無道之玄,無天長,無地久。倘若,天地自身有為,就是逆道而行,生存不會永恆長久。道作用下的生存,是天長地久的生存。道有生命嗎?天地有生命嗎?道如果有生命,就不能稱其為道了。天地是道所出之的玄,是依據道所運行的,道無生命,天地也無生命。因為無生命,就無所謂死,無所謂消亡。天地為無,無生才能無滅,無生無滅的天地。也就無所謂有為了。依天道而無為無滅,才可以天長地久。「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爭於郊」。
「天下」是指地上,地上就是指生物。那麼這里老子主要指人類。
「天下有道」就是天下有了人道。
「天下無道」就是天下沒有人道。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是說天下有了人道,卻將馬約束起來,安人道去行走,致使馬連撒糞都不得自由,撒在人道上。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是說天下沒有人道,戰馬就不需要在戰場上馳騁,可以到荒郊野外自然生存。
老子的社會觀,是十分理想的社會觀,不是以某種特殊為特殊,也不贊成某種特殊就可以為特殊。物物平等,也就是「無為」的社會體制。這種社會體制,在人與自然萬物是平等的,人不可以特殊。
應當遵循自然的「無為」的法則去發展。

⑶ 道德經第一篇經典講解視頻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理解:
道是一種規律、能量、物質等等的混合體,然而我們對規律、能量、物質的認識不斷變化。如果我們把到今天為止的所有的認識記錄下來並下定義的話,那麼過一段時間,認識加深的人們會發現,之前定義的內容只是一方面或者就是錯的而無法繼續沿用。所以人們不應該刻舟求劍的去下定義,因為知識無窮無盡,人類掌握的知識只是微乎其微的一點點。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好像從推翻地心說到建立日心說、再到對宇宙中心的認識的規律一樣)

「無」和「有」是同一個物體的前後兩個狀態,並把從「無」到「有」的這個完整演變的過程叫做「玄」。玄之又玄,就是從無到有再從無到有(前一個「有」=後一個「無」),一個狀態接一個狀態的連綿不斷的一個過程。如果人類把這些連綿不斷的所有過程都搞清楚了,那麼人類就接近萬物產生妙處的根源,即可能開啟「眾妙之門」。

正是因為人類在某一階段只能認識其中的某個狀態而已,所以人類不能輕易的刻舟求劍般的給所認識的下定義。

注意:
名可名,和第三十四章呼應,名可名為某某。呼應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呼應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和有是專屬名詞,

注釋:
常,規律、恆久、經常。名,定義、名稱、命名。
無,沒有。始,開始、起源。母,本源、基礎。
妙,奧妙。徼,歸終也,王弼注。同,合會也《說文》。
玄字本意:搓線、編草繩,最後筆畫,那一點就是新續的草。門,出入口。

譯文:
道可以表述,就不是永恆的道;名可以命名,就不是恆久的名。
無,定義為天地的開始,有,定義為萬物的本源。
所以恆久的無有它,是想要用來觀察它的奧妙,恆久的存在它,是想要用來觀察它的歸終。
這兩者是相同東西卻是不同名稱,兩者共同稱之為玄,由玄到更玄,開啟了所有奧妙的大門。

⑷ 有沒有學術上的《道德經》註解,名家的,深層次、詳細的解讀。

給你推薦幾個經典註解:1、台灣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2、任繼愈《老子繹讀》回;3、高答亨《老子注譯》。這幾位都是大師級別,學老子者不可不讀。如果是初學者入門,首選南懷瑾《老子他說》。至於你說的市面上那些原文+譯文+小故事之類的老子書,是沿用了成功學的套路,七拼八湊而成,沒有解讀者自己的原創性見解。這種書,可以說,百分百都是垃圾,純粹騙錢的書,讀了完全是浪費時間。讀這種書,還不如直接去讀老子原文。

⑸ 道德經全文及釋義譯文。。。我的微愛視頻

《道德經》全文+解釋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語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義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確定義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義上的名)。 無名天地之始(天地在開始時並無名稱), 有名萬物之母(名只是為了萬物的歸屬)。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因此常用無意識以發現其奧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用有意識以歸屬其范圍)。 兩者同出異名(兩種思維模式同出自一個地方但概念卻不相同), 同謂玄之又玄(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關竅)。 眾妙之門(它是打開一切奧妙的不二法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為美), 斯惡已(是因為丑惡的心靈在作崇); 皆知善之為善(皆知善之所以為善), 斯不善已(是因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無相生(因此而產生了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前後相隨等各種患得患失的主觀意識)。 是以聖人(但是聖人), 處無為之事(處於無區別心之無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眾生於不言之中), 萬物作焉而不辭(順應萬物的發展規律而不橫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 為而不恃(竭盡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業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為弗居(正因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會失去什麼)。 第三章 不尚賢(不刻意招賢), 使民不爭(使民眾不去爭名); 不貴難得之貨(不稀罕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使民眾不為盜)。 不見可欲(不見引發慾望的根源), 使心不亂(就不會產生動亂的動機)。 是以聖人之治(所以聖人的治理方法是): 虛其心、實其腹(普及虛心、養身的道理), 弱其智、強其骨(宣傳弱智、強骨的好處),【註:弱者道之用】 常使民無知無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無知無欲的益處),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使那些自作聰明的人無用武之地)。 為無為(以無為的境界處理政務), 則無不治(國家就沒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沖(道似一個器皿), 似萬物之宗(好像萬物的根源), 淵兮(它浩瀚無邊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遠取之不盡)。 挫其銳(壓制鋒芒), 解其紛(解脫紛擾); 和其光(和順光輝), 同其塵(混同塵垢)。 湛兮(高深莫測啊), 似若存(好像無處不在)。 吾不知誰之子(我雖然不知它的來源), 象帝之先(但它卻先於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萬物為芻狗(任憑萬物像草狗那樣自生自滅); 聖人不仁(聖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為芻狗(任憑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間(天地之間的一切生命), 其猶橐龠乎(猶如風箱一樣), 虛而不淈(虛空但無窮盡), 動之愈出(越動付出愈多)。 多言數窮(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第六章 穀神不死(掌握採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長壽), 是謂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復制生命的方法)。 玄牝之門(復制生命的不二法門), 是謂天地根(是與天地同壽的根本)。 綿綿若存(綿綿不斷的生命形式就是這樣存在的), 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長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 以其不自生(因為它不為自己而生), 故能長生(所以能長生)。 是以聖人(因此聖人), 後其身而身先(因為謙讓反而獲得人民的擁戴), 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讓人民依賴他的存在), 非以其無私邪(難道不是這種無私的精神)? 故能成其私(反而成全了聖人的理想嗎)。 第八章 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樣)。 水善(水善的表現形式是): 利萬物而不爭(滋養萬物而不爭功), 處眾人之所惡(甘居眾人之所唾棄), 故幾於道(所以水最接近於大道)。 居善地(起居善於選擇吉地), 心善淵(心態善於融入平靜), 與善仁(交流善於把握仁愛), 言善信(言語善於表達誠信), 正善治(政見善於治理國家), 事善能(處事善於發揮能量), 動善時(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夫唯不爭(惟有像水這樣不爭), 故無尤(所以才能萬事無憂)。 第九章 持而盈之(財物執持盈滿), 不如其已(不如適可而止); 揣而銳之(鐵器磨得銳利), 不可長保(不可長期保存); 金玉滿堂(金玉堆滿堂屋), 莫之能守(不知誰人能守); 富貴而嬌(富貴而生驕橫), 自貽其咎(那是自找麻煩)。 功成身退(功成名就身退), 天之道(才是自然之道)。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精神與形體統一), 能無離乎(能永遠不分離嗎)? 專氣致柔(結聚精氣以致柔和), 能嬰兒乎(能像初生的嬰兒嗎)? 滌除玄監(洗滌心靈之鏡), 能無疵乎(能沒有瑕疵嗎)? 愛民治國(愛護百姓治理國家), 能無為乎(能順應自然嗎)? 天門開闔(感官自然開啟), 能無雌乎(能不被引誘嗎)? 明白四達(理事明白通達), 能無知乎(能沒有成見嗎)? 生之畜之(創造並養育萬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創造萬物而不佔為己有), 為而不恃(無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長而不宰(左右萬物而不任意宰割), 是謂玄德(這就是恩澤天下的玄德)。 第十一章 卅輻共一轂(卅根輻條圍成一個軲轆), 當其無有車之用(因為中間有空車才能行進)。 然埴以為器(燃燒粘土使其成為器皿), 當其無有器之用(因為中間有空器皿才能容納)。 鑿戶牖以為室(開鑿門窗建造居室), 當其無有室之用(因為中間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故有之以為利(有形的東西之所以被人們利用), 無之以為用(是因為看不見的無形在起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貪圖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惡); 五音令人耳聾(喜聞順音令人聽不到忠言); 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餚令人品不了疾苦);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馳騁田獵令人心狂意躁);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難得之貨令人圖謀不軌)。 是以聖人之治(因此聖人治理國家), 為腹不為目(重視內在的充實而放棄表面的愉悅), 故去彼取此(所以知道如何捨得)。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什麼叫寵辱若驚)? 辱為下(把榮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得之若驚(得到了無比驚喜), 失之若驚(失去了無比驚恐)。 是謂寵辱若驚(這就叫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什麼叫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我所以有強烈患得患失的心態), 為吾有身(因為我有自我的觀念), 及吾無身(如果我拋開自我), 吾有何患(我還有什麼理由患得患失)。 故貴以身為天下(所以重視自身為天下的人), 則可寄於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於他); 愛以身為天下者(愛惜自身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於天下(才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看不到圖象), 名曰夷(稱著夷); 聽之不聞(聽不到聲音 ), 名曰希(稱著希); 摶之不得(觸不到形體), 名曰微(稱著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此無色、無聲、無形之物無法用語言描述), 故混而為一(只能稱它為陰陽未判之混元一氣)。 其上不謬(它的上面不見光明), 其下不昧(它的下面不見黑暗), 繩繩不可名(實在是無法給它下定義), 復歸於無物(還是把它復歸於無物吧)。 是謂無狀之狀(這應該是無狀態之狀態), 無物之象(無物象之物象), 是謂恍惚(這就是似無似有的恍惚), 迎之不見其首(往前追溯不知何時開始), 隨之不見其後(往後跟隨不知何時結束)。 執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駕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來龍去脈), 是謂道紀(這就是自然之道的綱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古時善於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見解微妙而深遠通達), 深不可識(給人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 夫唯不可識(夫惟恐言不達意), 故強為之容(故努力為之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開始學道者謹慎的象嚴冬過河), 猶兮若畏四鄰(尤其懼怕鄰里的干擾), 儼兮其若客(嚴肅的好象虔誠的客人)。 渙兮若冰之將釋(繼而他的性格會變的灑脫無羈渙然冰釋), 敦兮其若朴(品質會變的敦厚誠懇朴實無華), 曠兮其若谷(心胸會變的曠達開朗虛懷若谷), 渾兮其若濁(意識會經歷渾濁及混亂的考驗)。 孰能濁以止(如何將這種混亂的雜念止住呢)? 靜之徐清(把心靜下來漫漫就清澈了)。 孰能安以久(什麼方法能保持安靜狀態長久)? 動之徐生(感悟靜極生動帶來的生機)。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這種方法修道的人不會驕傲自滿), 夫唯不盈(正因為他不會驕傲自滿), 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敝棄陳舊獲得更新)。 第十六章 至虛極(修道進入虛無至極的意境), 守靜篤(安守寧靜氣定神閑)。 萬物旁作(萬物在時空的隧道中行進), 吾以觀其復(我可以反復觀察他們的循環)。 夫物芸芸(天地萬物芸芸眾生), 各復歸其根(各自都要歸於它們的因果)。 歸根曰靜(看到因果可以說是靜的作用), 靜曰復命(只有靜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諦)。 復命曰常(生命的真諦就是變化的規律), 知常曰明(了解變化規律才算通曉明白)。 不知常(如果不知道變化規律), 忘作凶(妄作非為自然帶來凶險)。 知常容(知道變化規律才能包容一切), 容乃公(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達), 公乃全(公正豁達才能完整周全), 全乃天(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 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 道乃久(遵循大道才能長治久安), 沒身不殆(終身都不會感覺到不妥)。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的,人民近而贊美他)。 其次,畏之(再次的,人民畏懼他)。 其下,侮之(更次的,人民輕蔑他)。 信不足焉(信用不足的君主),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 猶兮其貴言(謹慎做到不隨意發號施令), 功成事遂(幫助人民實現心願), 百姓皆謂:「我自然」(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第十八章 大道廢(大道廢除), 有仁義(自然出現仁義); 智慧出(智慧頻出), 有大偽(自然混雜大偽); 六親不和(六親不和) , 有孝慈(自然彰顯孝慈); 國家昏亂(國家昏亂), 有忠臣(自然產生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崇高的聖賢志士不用奸詐治國), 民利百倍(人民自然可以獲得百倍的利益); 絕仁棄義(崇高的仁愛之士不搞義氣用事), 民復孝慈(人民自然能恢復忠孝仁慈之心); 絕巧棄利(崇高的能工巧匠不去爭奪名利), 盜賊無有(盜賊自然不會刻意打他的主意)。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僅此三者作為法則是遠遠不夠的), 故另有所屬(所以另外還須心有所屬): 見素抱朴(保持純朴的心態), 少私寡慾(減少自私的慾望)。 絕學無憂(這就是崇高而快樂無憂的學問)。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真理與謬誤), 相去幾何(相差多少)? 美之與惡(真善美與假惡丑), 相去何若(相差又在那裡)? 人之所畏(人們所畏懼的東西), 不可不畏(也畏懼人嗎)? 荒兮(浩瀚的荒漠啊), 其未央哉(又有多少懸而未決的道理)。 眾人熙熙(眾人都喜歡熙熙攘攘湊熱鬧), 如享太牢(比如去參加盛大的祭祀活動), 如春登台(比如春天登臨樓台遠眺美景)。 我獨泊兮其未兆(我們確淡泊恬靜好象未開竅), 如嬰兒之未孩(如嬰兒剛出世還沒有學會笑)。 乘乘兮(隨風漂泊啊), 若無所歸(彷彿找不到歸宿)。 眾人皆有餘(眾人都希望自己富貴有餘), 而我獨若遺(而我們卻希望自己扔掉包袱)。 我愚人之心也哉(我們這種愚人的心靈啊), 沌沌兮(多麼象混沌無知啊)。 俗人昭昭(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 我獨昏昏(惟獨我們得道之士彷彿昏昏沉沉)。 俗人察察(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清清楚楚的事情), 我獨悶悶(惟獨我們得道之士彷彿蒙在鼓裡)。 眾人皆有以(眾人皆有遠大的志向), 而我獨頑且鄙(惟獨我們冥頑不化而且鄙陋寡聞)。 澤兮其若海(沉靜啊就像地平線上的大海), 飂兮若無止(卻有著無法遏止的生命動力)。 我獨欲異於人(我們與眾人不同的理由), 而貴食母(是因為推崇從道中得到養份)。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天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納萬眾的意識), 唯道是從(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認從)。 道之為物(道作為未知世界的事物規律), 唯恍唯惚(只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 惚兮恍兮(在這種亦真亦幻的意境中), 其中有象(能看到萬物的景象); 恍兮惚兮(在這種似有似無的意境中), 其中有物(能感知萬物的本性); 窈兮冥兮(意識深遠冥滅自性), 其中有精(就能把握其中的精華)。 其精甚真(其精華的真實程度毋庸置疑), 其中有信(這就是你確信無疑的感悟)。 自古及今(從古至今), 其名不去(這種悟道的方法就沒有失去過), 其名不去(這種悟道的方法就沒有失去過), 以說眾甫(用它可以了解眾生萬物的規律)。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眾生萬物的規律)? 以此(就是用這種方法感悟的)。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彎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 枉則直(大的彎曲則象是一條直線), 窪則盈(身置低窪處才會獲得盈滿), 敝則新(鄙棄舊觀念才能推陳出新), 少則得(愛好越少越容易獲得感悟), 多則惑(愛好越多反而會感到迷惑)。 是以聖人抱一(所以聖人悟道會專一致志), 為天下式(這樣才能成為天下的榜樣)。 不自見故明(不自持己見反能明白事理);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顯);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負蠻干反能獲得成功); 不自矜故長(不自認聖賢反能成為首領)。 夫唯不爭(正因為你與世無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所以天下反而沒人與你相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古人所言「曲則全」者), 豈虛言哉(怎麼會是虛言呢)? 誠全而歸之(誠信此道者天下將歸屬他)。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少發號令也是符合自然的)。 飄風不終朝(狂風不會堅持一上午), 驟雨不終日(驟雨不會堅持一整天)。 孰為此者(誰會這樣大發雷霆)? 天地(這是天地的傑作)。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長久保持), 而況於人乎(又何況於人呢)? 故從事於道者(所以生活在自然規律中的人們), 道者同於道(修道者喜歡同道在一起); 德者同於德(有德者喜歡同德在一起); 失者同於失(失落者喜歡同失落在一起)。 同於道者(於道相同的人), 道亦樂得之(道也愉快地接納); 同於德者(於德相同的人), 德亦樂得之(德也愉快地接納); 同於失者(於失落相同的人), 失亦樂得之(失落也愉快地接納)。 信不足焉(誠信不足的人),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他的人)。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腳不粘地不曉立者感受), 跨者不行(騎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 自見者不明(自我成見不能明白事理), 自是者不彰(自以為是不能彰顯智慧), 自伐者無功(自我蠻干只能無功而返), 自矜者不長(自恃聖賢不能成為首領)。 其在道也(這樣的人如果混入道中), 曰餘食贅行(必然犯餘食贅行的毛病)。 物或惡之(有人或許厭惡這種觀點), 故有道者不處(但得道者會超越這種境界)。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有一種物質混然而成), 先天地生(先於天地產生)。 寂兮廖兮(寂靜啊無形啊), 獨立而不改(獨立存在而永恆不變), 周行而不殆(周而復始而不會殆盡), 可以為天下母(可以認為它是天下萬物的本源)。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麼名字), 字之曰「道」 (就送它一個字叫「道」 ), 強為之名曰「大」 (勉強為它起了一個名叫「大」 )。 大曰逝(它可以說是遙不可及的過去和未來), 逝曰遠(遙不可及的過去和未來也可以說是無比深遠), 遠曰反(知道它的深遠是因為能了解它周而復始的緣故)。 故道大(所以說道是偉大的)、 天大(天是偉大的)、 地大(地是偉大的)、 人亦大(人也是偉大的), 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個偉大),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人尊循於地的法則), 地法天(地尊循於天的法則), 天法道(天尊循於道的法則), 道法自然(道尊循於自然的法則)。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穩重是飄然的根基), 靜為躁君(寧靜是狂躁的主宰)。 是以聖人(所以聖人), 終日行不離輜重(終日行進而不離載重車輛)。 雖有榮觀(雖有豪華生活), 燕處超然(卻能超然物外)。 奈何萬乘之主(無奈有一些擁有萬輛馬車的國主), 而以身輕天下(只知滿足自身慾望而輕天下社稷)。 輕則失本(因輕浮而失去道德跟本), 躁則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⑹ 道德經講解視頻81集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注釋:內
反,反向、相反。

理解:容

反向循環運轉,是道的運動,微弱的能量,是道的作用對象。

天下萬物產生於有形的物質,有形的物質又產生於無形的東西。

這里無形的東西,可以是無形的宇宙能量等等(第十四章,三種基本的東西),也可以是智慧生命的想像力創造力。

注意:
本章和第四十二章的上半部分相連接。

⑺ 請問哪位人物把《道德經》釋義的最透徹,最好,最完整的

一個筆名叫紫俠狼的《酷說老子》,解讀的絕對透天徹地,以現代最新的科學和心專理學知識解讀古屬人學問,融會貫通,豁然開朗。這里不存在吹噓的成分,我是浙大歷史學博士,起碼的辨別力還是有的,看過道德經解讀版本不下幾十種了,只有《酷說老子》堪稱雅俗共賞,沒有一點故弄玄虛,作者能把極復雜的哲理用簡單的小故事輕松的講清楚,而且有理有據有出處,內容包羅萬象,說實話,我以前根本不相信世界上存在這么博學的人,而且是90後,我有點懷疑是不是一個團隊寫作,不是個人。我看過後推薦給了我上高中的兒子,他也很喜歡,我們父子倆現在都是他的忠粉。

⑻ 道德經解讀的最好的是哪個版本

《道德經》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很多版本。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道德經》版版本,是權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戰國竹簡本。其次則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帛書本。在歷史上流傳最廣的《道德經》版本則是漢代河上公本和曹魏王弼本。 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在不斷地出現校訂本,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目前,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千百年來,為《道德經》作註疏者不計其數。元代正一天師張與材曾說:「《道德經》八十一章,注本三千餘家。」據學者調查,流傳至今的《道德經》注本約有一千餘種。 現在的 通行本有:中華書局《老子注譯及評價》陳鼓應 著 饒尚寬 譯注 《老子——中華經典藏書》

⑼ 我找道德經全文及解釋的視頻版,要一集一集的講,不是曾仕強那種光講精華部分,最好是道家版的,謝謝大家

道德經的話,今天的所謂博士專家都是胡扯一通。最好還是自己把版道德經讀誦背完。權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另外推薦你看南懷瑾教授的老子他說。講的真的好。不過是書。不是我故意宣傳,而是南懷瑾教授真的很厲害。南懷瑾網路

⑽ 道德經講解

「道可道,非常道。」真理是無法用具體的言辭來表達的,它超乎言辭。人們費盡心思描寫「道」,其實掛一漏萬,只要一落言荃,損失的遠遠比說出的多。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丑的觀念也就產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惡的觀念也就產生了。「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合,前後相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變動不居的,而只有「道」是永恆的,這是相反相因、對立相成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仁,是指天地無所私黨,不偏不倚,公正無私,而非天地忍心不憫。聖人不仁,是說聖人無所偏私,取法於天地,純任自然。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道」是虛空的,唯其虛空,所以能包含萬物,蘊藏著創造一切的因子,是萬物產生的根源,它的作用是沒有窮盡的。它視而不見其行,聽而不聞其聲,他虛空幽深,生生不息,連綿無窮。它「不死」,體現出道的永恆性;它「綿綿若存」,體現出道的創造性。
事物之間是相形存在的,有無相生。所謂「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所帶給人們的是便利,只有當它和「無」相配合時,才能顯示出來。
人的正常生活應該是精神與物質合一並重的,所謂「營魄抱一」。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偏重物質生活的享樂,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漠不關心,從而導致了道德淪喪。所以老子告誡眾人:「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一切要適可而止,不要走向自己的對立面。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在的具體事物。能夠了解宇宙的原始,這就把握了「道」的規律。
「道」恍兮惚兮,不可捉摸,得「道」之士也是幽微精密,沉靜而不可測。他們能夠在渾濁動盪中以靜制動,從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返回到澄靜安定的狀態。在長久的安定狀態中,得「道」之士又能以動自強,生發生命的活力。能由動而生靜,又能由靜而生動,就在這動、靜的互生過程中,去舊生新就完成了。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萬物變化不已,但其中有「常」。這個「常」就是「反復」,也就是辯證法上所說的否定之否定規律。事物不斷發展,達到一定極限,就無法前進,這時候就會一變而到自己的反面。如此循環往復,以至無窮。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最好的時代,人民感覺不到統治者的存在;其次,人民親近統治者而贊美他;再其次,人民畏懼他;最後,人民侮辱他。最好的統治者應該無為而治,達到「貴言」的境界,不輕易發號施令,人民感覺不到他的存在,但卻能天下大治。
「大道廢,焉有仁義;智慧出,焉有大偽;六親不和,焉有孝慈;國家昏亂,焉有忠臣」。人們的行為自然合乎仁義的要求,這才是真正的仁義,如果這種仁義出於人們不自願的效仿,等級就降了一級。等到統治者出來提倡某種道德觀念的時候,說明這個社會中這種道德已經很缺乏了。
老子認為,大道廢棄的根本原因,在與所謂的聖人誤導,他們倡導的種種治國學說,如仁義、禮法,無一不是以「私」字為核心。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人們一般只看到了事物相反、相對的關系,但很少有人能理解,事物的性質往往就在這種相反、對立的關系中,才得以更清晰的顯現,人應該善於從負面來觀察正面。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在老子看來,聖人無棄人、無棄物,這就是因襲了常道。不管是對待善良的人,或不善良的人,聖人都一視同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以靜制動,以柔克剛,要首先了解事物剛勁的一面,才能執守柔弱的一面。只有對事物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決定去取。
「道恆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道」幽微深遠,難以名狀,總是處於質朴的狀態。它是至大的,因為它先天地而生,為萬物之母;它又是至小的,因為它幽微乃至無法覺察。「道」存在於天下,就好像江海為河川所流注一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通過對自己內心世界的省視,找到自然本來的自我面貌,從而努力保持與自然發展規律的和諧一致。在老子看來,人應知人,更應該自知,應該不斷戰勝自我,同時應該在物質生活上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比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事物總是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總是在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當事物不斷變化發展超過一定極限的時候,就會轉向對立面,所謂物極必反。這就是辯證法所謂的對立統一規律。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實是有德;下德的人刻意求德,所以沒有達到德的境界。上德的人順應自然而無為;下德的人無所作為而有心去做;上仁的人有所作為卻出於無意;上義的人有所作為且出於有意。上禮的人有所作為而得不到回應,於是就揚著胳膊使人強從。「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人們預設的種種道德禮儀規范,不過是「道」的虛化,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於輕薄;存心篤實,而不居於虛華。但人們因為拘泥於世間的仁義禮儀,而不能把認識上升到「道、德」的境界,這些規定成為禁錮人心的枷鎖,是人們認識大道的障礙。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世界上的事物都具有矛盾性,在他們內部各有其對立面,對立面之間相互轉化,這就形成了事物的運動變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恐怕是最為人們熟悉的老子名言之一了,它蘊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也是「反者道之動」的具體說明。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聞若亡;下士聞道,而大笑之。不大笑,不足以為道」。「道」是玄妙的,人的資質不同,對道的認識也不同。所以下士聽說「道」如此玄妙,竟會大笑,他們哪能領略「道」的玄機呢!上士聞「道」,努力實踐;中士聞「道」,半信半疑。說以說「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在真理面前,人們總是習慣於裹足不前,老子所描述的這種現象,在今天同樣如此。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背陰而向陽,陰陽兩氣相互激盪而形成新的和諧體。老子把「道」看成是宇宙的本源,是萬事萬物化生的母體。它化生出太極,又化生出陰陽兩極,陰陽相和,化生萬事萬物。既然人是自然化生的產物,那麼人類的行為應該效法自然的運動。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認為有些事物表面看起來是一種情況,實際上它可能恰恰屬於反面。事物在很多時候是相反相成。遇到事物要能注意到對立面,善於運用矛盾對立統一規律,則往往可以轉圜。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牗,見天道」。老子在這里之所以貶低直觀感覺觀察的作用,是為了突出對理性認識的重視。較之經驗,它更注重內省。他認為,如果一任心智活動向外馳騁,則會使人思慮紛紜,精神渙散。反而不如抑制浮躁,以本明的智慧,虛靜的心境,遵循天道的運行規律,去玄覽外物。這樣,才能洞察幽微,燭照深遠,了解事物的本相。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為學」就是探索外物知識的求索活動,人們獲取只是要靠積累,當然是越多越好,所以「為學日益」。「為道」是對於「道」的體會,是不可說不可名的,所以對於「道」的認識不能通過簡單的知識積累而獲得,相反的,要少私寡慾,所以「為道日損」。對天道的體會和對知識的追求,其方法是截然相反的。我們常常看到,即使一個知識很豐富的人,他的精神境界卻未必很高。老子所說的聖人,要具備非常豐富的知識,同時又具備對天道的精微體認。在這基礎上,他又能超越知識,好像無知無識,像嬰兒一樣純朴天真。真理性的認識往往不被大眾接受,這並不是因為真理深奧難明,而是因為大眾被一己私慾迷惑,即使真理距離自己一步之遙,世人也往往視而不見,置若罔聞。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萬物的形成和發展有四個階段。萬物都由「道」化生,「道」是萬物之母,這就是「道生之」;萬物化生之後,都依靠自己的本性得以維持自身的存在,這就是「得畜之」;有了自己的本性,寄託在一定的形體里,才能成為物體,這就是「物形之」;事物的變化發展還是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和限制,這就是「勢成之」。在這四個階段中,「道」和「德」是基礎。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江海所以能成為許多河流匯集的地方,是因為它善於處在地下的位置。「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這是老子「弱者道之用」的哲學在戰爭領域的運用,對後來的兵家產生了很大影響。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

熱點內容
法防法規 發布:2025-05-19 21:43:23 瀏覽:860
簡述我國勞動法的結構體系 發布:2025-05-19 21:19:02 瀏覽:5
3月25日交通法規 發布:2025-05-19 21:15:18 瀏覽:797
律師法律援助工作站如何設立 發布:2025-05-19 21:13:00 瀏覽:487
農村法律援助政協 發布:2025-05-19 21:10:04 瀏覽:296
法律援助疫情防控措施 發布:2025-05-19 21:07:35 瀏覽:342
上海勞動法怎麼算工資 發布:2025-05-19 21:07:33 瀏覽:856
中英文對照中國合同法1999年 發布:2025-05-19 21:02:39 瀏覽:862
用電安全法律法規 發布:2025-05-19 21:02:29 瀏覽:42
勞動法92條理解 發布:2025-05-19 20:55:16 瀏覽: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