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子道德論
1. 鬼穀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爭不費。崇尚的是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之技巧。
著作《鬼穀子》主要內容是一部研究社會政治斗爭謀略權術的書,它的中心思想就是指導縱橫家如何通過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等技巧,實現既定的目標。《鬼穀子》亦是先秦時期以縱橫思想為主的縱橫家、兵家、道家、陰陽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它與各家既有共同性,又有自己創特殊性。
《鬼穀子》與縱橫家的關系。學者公認鬼穀子是縱橫家。但作為一部思想著作,《鬼穀子》和縱橫家代表蘇秦、張儀思想的還是有些區別的。
戰國縱橫家的代表人物蘇秦、張儀倡導的合縱、連橫的外交斗爭和言論技術源於《鬼穀子》中的《捭闔》、《飛箝》《許合》、《揣》、《摩》等篇自理論,因而蘇、張兩人是鬼谷思想在戰國政治中的具體應用者,在戰國時頻頻左右局勢現轄飾消結里達到了強秦弱齊的結果。
(1)鬼穀子道德論擴展閱讀
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問,因隱居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鬼穀子常入山采葯修道,於嵩山東南學仙。「王禪老祖」是後人對鬼穀子的稱呼,為老學五派之一。老學:蘇張(蘇秦和張儀) 、 鬼谷一派;申、 韓一派;楊朱一派;庄、 列一派;尹文一派。
他通天徹地,智慧卓絕,人不能及。一曰數學,日星象緯,在其掌中,占往察來,言無不驗;二曰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布陣行兵,鬼神不測;三曰言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詞吐辯,萬口莫當;四曰出世,修真養性,祛病延年,服食導引,平地飛升。
二千多年來,兵法家尊他為聖人,縱橫家尊他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為祖師爺,謀略家尊他為謀聖,名家尊他為師祖。
2. 鬼穀子
鬼穀子,名王詡,又名王禪。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謀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縱橫家的鼻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譽為千古奇人,長於持身養性,精於心理揣摩,深明剛柔之勢,通曉縱橫捭闔之術,獨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孫臏、龐涓、尉繚子;縱橫家:蘇秦、張儀、毛遂、被譽為商聖的范蠡等。
鬼穀子的主要著作有《鬼穀子》及《本經陰符七術》 。《鬼穀子》側重於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而《本經陰符七術》則集中於養神蓄銳之道。 王詡
《本經陰符七術》之前三篇說明如何充實意志,涵養精神。後四篇討論如何將內在的精神運用於外,如何以內在的心神去處理外在的事物。鬼穀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 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 縱橫家所崇尚的是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之技巧,其指導思想與儒家所 推崇之仁義道德大相徑庭。因此,歷來學者對《鬼穀子》一書推崇者 甚少,而譏詆者極多。其實外交戰術之得益與否,關系國家之安危興 衰;而生意談判與競爭之策略是否得當,則關繫到經濟上之成敗得失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談技巧也關繫到一人之處世為人之得體與否 。當年蘇秦憑其三寸不爛之舌,合縱六國,配六國相印,統領六國共 同抗秦,顯赫一時。而張儀又憑其謀略與游說技巧,將六國合縱土蹦 瓦解,為秦國立下不朽功勞。所謂「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 於眾人之所不能。」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爭不費,此為《鬼穀子》 之精髓所在。《孫子兵法》側重於總體戰略,而《鬼穀子》則專於具 體技巧,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
鬼穀子為縱橫家之鼻祖。 《鬼穀子》作為縱橫家游說經驗的總結,其價值是不言自明的,《隋書》中說:"縱橫者,所以明辯說、善辭令,以通上下之志也""佞人為之,則便辭利口,傾危變詐,至於賊害忠信,覆邦亂家。」歷代雖然存在著對縱橫之學的偏見和歧視,但我們不能因為某種事物能用於壞的方面就否定其自身價值。
詳見參考資料,敬請採納
3. 《道德經》和《鬼穀子》到底哪個更值得我們讀
《道德經》和《鬼穀子》到底哪個更值得我們讀?
在我國哲學史上一直流傳有那麼一種說法:「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假如根據這一個說法來評的話,《道德經》可稱之為道;《鬼穀子》可稱之為器。那麼,《道德經》和《鬼穀子》到底哪個更值得我們讀?
所以,我認為《鬼穀子》比《道德經》更值得我們讀。因為鬼穀子的價值在於讓那些盲目追隨慾望的人,知道如何使慾望變得合理和有益,從而獲得慾望的滿足。例如,我們都跟著嘴巴的慾望去吃,跟隨著自身的慾望去看、去聽、並且無數次嘗試著用手去觸摸慾望,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甚至是損失。鬼穀子把世界和生命分成五種元素,告訴我們金、木、水、火和世界萬物息息相關,教我們不要在追求慾望的過程中亂搞,這就讓一個混蛋變成了一個紳士。
4. 鬼穀子 解析
故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 「故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
這段話里,「反聽」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反聽」,不是說要你從反面聽別人的話。反聽,是從「反而求應」來。運用己默、象比、釣語等方法,從對方那裡求得了「應」,對這個「應」你知道了、了解了,這就叫反聽。「聽」在這里不僅有聽到的意思,而且還有知道、審斷的意思。
那麼,善於反聽的人有什麼特點呢?他能「變鬼神以得其情」。變鬼神,就是像鬼神那樣變化不測。鬼穀子說,那些善於反聽的人,可以通過像鬼神那樣不可測度的變化,來了解、審斷出真實的情況。像上面范雎說秦王的例子,范雎把釣語、己默、象比這些方法不斷的變換使用,直到確定出秦王和自己的心意相合,這就是「變鬼神以得其情」。
做到「變鬼神以得其情」很難,難在哪裡呢?難在變得得當,變得恰倒好處。還用上邊范雎的例子來說明。范雎出其不意地出現在秦王必經的宮中巷道,開口就對驅趕他的宦者說:「秦國沒有大王,只有太後和穰侯!」這話說出來是非常危險的。太後是秦昭王的母親,穰侯是秦昭王的叔叔。如果秦昭王的意志不堅決,沒有拋開太後和穰侯自己秉政的勇氣和信心,那范雎就有因離間君王骨肉之親而殺頭的可能。但范雎要想讓秦昭王施行自己遠交近攻的主張,就必需冒這個風險。不冒這個風險,就試探不出秦王的心意。所以鬼穀子說,善於反聽的人,「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其變當也」,就是運用方法適當,要恰如其分;「牧之審也」,就是對這些方法運用自如,要恰到好處。
「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鬼穀子說,如果不能巧妙自如的運用反應的方法,就不能明確的了解他人的真實情勢;既不能明確了解他人的真實情勢,那你決定策略所依據的基礎就不牢靠。這里鬼穀子進一步明確地講反應之術的作用。反應的目的,就是要得人之實情,並把這個實情作為確定如何謀劃策略的依據。 「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
「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想得人之實情,可以通過反復使用象比的方法,觀察對方的反應。我們看商鞅說服秦孝公就是這種方法。第一次商鞅對秦孝公大談帝道,結果把秦孝公說得睡著了。第二次,商鞅又大談王道,聽得秦孝公昏昏欲睡。第三次,商鞅劈頭就問:「你就不想成就霸業嗎?」秦孝公一聽,精神一下就來了:「請先生教我!」
「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這是進一步講如何變換使用象比的方法。一般人們說鬼穀子是講陰謀的書,這里確實有陰謀的成分。「陰」就是不顯露、隱藏的意思。想要聽到對方的聲音,自己反而要沉默;想要張開,反而先收攏;想要上升,反而先下降;想要奪取,反而先給予。如果把這個道理運用在如何成事上,那這就可以看作是陰謀。後面鬼穀子在「謀」篇里說:「聖人之道陰。」這個「陰」是成事、成功的方法,沒有道德的意義。春秋時代的管仲就曾以「齊紈魯縞」為陰謀,搞誇了魯國。
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執意討伐魯庄公。魯國曹劌論戰,在長勺(曲阜北)大敗齊師,成為齊桓公稱霸道路上的第一塊絆腳石。
5. 鬼穀子的思想主張
鬼穀子,姓王名詡,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淇縣)人。常入雲夢山(在河南鶴壁市淇縣境內)采葯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穀子。
鬼穀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
鬼穀子的主要著作有《鬼穀子》及《本經陰符七術》。《鬼穀子》側重於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本經陰符七術》則集中於養神蓄銳之道。
《鬼穀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傳。《鬼穀子》的版本,常見者有道藏本及嘉慶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本經陰符七術》之前三篇說明如何充實意志,涵養精神。後四篇討論如何將內在的精神運用於外,如何以內在的心神去處理外在的事物。
《鬼穀子》一書,從主要內容來看,是針對談判游說活動而言的,但是由於其中涉及到大量的謀略問題,與軍事問題觸類旁通,也被稱為兵書。書以功利主義思想,認為一切合理手段都可以運用。它講述了作為弱者的一無所有的縱橫家們,運用謀略口才如何進行游說,進而控製作為強者,握有一國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的諸侯國君主。
此書,是一部研究社會政治斗爭謀略權術的書,因此可以說,《鬼穀子》的智慧也就是一部「治人兵法」。
鬼穀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謀略家,最後他教出了孫臏、龐涓、蘇秦及張儀等高徒。鬼穀子特別鍾愛為人誠懇真摯的孫臏,將自己畢生絕學傾囊相授給孫臏。
6. <<鬼穀子>>中的哪幾句話是說辯論方面的
《鬼穀子》全篇
http://www.white-collar.net/02-lib/01-zg/03-guoxue/%D7%D3%B2%BF/%C6%E4%CB%FB/%B9%ED%B9%C8%D7%D3.HTM
《鬼穀子》序言
鬼穀子,姓王名詡,春秋時人。常入雲夢山采葯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
先生。
鬼穀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
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
縱橫家所崇尚的是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之技巧,其指導思想與儒家所推崇之仁義道德大
相徑庭。因此,歷來學者對《鬼穀子》一書推崇者甚少,而譏詆者極多。其實外交戰術之得
益與否,關系國家之安危興衰;而生意談判與競爭之策略是否得當,則關繫到經濟上之成敗
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談技巧也關繫到一人之處世為人之得體與否。當年蘇秦憑其三
寸不爛之舌,合縱六國,配六國相印,統領六國共同抗秦,顯赫一時。而張儀又憑其謀略與
游說技巧,將六國合縱土蹦瓦解,為秦國立下不朽功勞。所謂「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
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爭不費,此為《鬼穀子》之精髓所在。《孫
子兵法》側重於總體戰略,而《鬼穀子》則專於具體技巧,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
《鬼穀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傳。《鬼穀子》的版本,常見者有道
藏本及嘉慶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國標碼表中無對應的少數漢字,均以「□」符號代之。
------------------------------
《鬼穀子》捭闔第一
奧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
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故聖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
今,其道一也。
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馳或張。是故聖人一守司其
門戶,審察其所先後,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
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
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
審定有無,與其虛實,隨其嗜欲以見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
指。闔而捭之,以求其利。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
者,異其誠也。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以原其同異。離合有守,先從其志。即欲捭之,貴
周;即欲闔之,貴密。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闔之者,結其誠也,皆見其權衡輕重,乃為之度數,聖人因而為之
慮。其不中權衡度數,聖人因而自為之慮。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內之。闔者,或闔而取之,或闔而去之。捭闔者,天地之
道。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縱橫反出,反復反忤,必由此矣。
捭闔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必豫審其變化。吉凶大命□焉。口者,心之門戶也。心
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矣捭闔,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和,終始其義。
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
「得意」、「喜欲」,為『陽』,曰『始』。
故言「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
「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曰『終』。
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曰『終』;言惡以
終其謀。
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
大。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
天下。
為小無內,為大無外;益損、去就、倍反,皆以陰陽御其事。
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隱而入;陽遠終陰,陰極反陽。
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
也。陰陽相求,由捭闔也。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
戶。
【注釋】
捭:〔音3〕分。
闔:〔音he2〕關。
稽:〔音ji1〕考。
朕:〔音zhen4〕跡象。
牧:處理。
內:接納;忤:逆。
------------------------------
《鬼穀子》反應第二
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復以驗來;反以知古,復以知今;反以知彼,
復以知此。動靜虛實之理不合於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復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
察。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猶張□綱
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鮒��說鋈酥�僖病33制涓僨��*
己反往,彼復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襲之、反之、復之,萬事不失其辭。聖
人所愚智,事皆不疑。
故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
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遠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
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或因此,或因彼,或
以事上,或以牧下。此聽真偽,知同異,得其情詐也。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
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復,觀其所託,故用此者。
己欲平靜以聽其辭,觀其事、論萬物、別雄雌。雖非其事,見微知類。若探人而居其
內,量其能,射其意;符應不失,如□蛇之所指,若弈之引矢;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
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鐵;若舌
之取燔骨。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圓與方。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
方以事之。進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是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己審先
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
《鬼穀子》內楗第三內楗第三
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
思。
事皆有內楗,素結本始。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貨結以采色。用其
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
思。若蚨母之從子也;出無間,入無朕。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內者,進說辭也。楗者,楗所謀也。欲說者務穩度,計事者務循順。陰慮可否,明言得
失,以御其志。方來應時,以和其謀。詳思來楗,往應時當也。夫內有不合者,不可施行
也。乃揣切時宜,從便所為,以求其變。以變求內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
者,以變言也。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於天,以化四時,使鬼神,合於陰陽,而牧人民。
見其謀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事有不合
者,聖人不為謀也。
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
事中來也。日進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待決事也。
故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得其情乃制其術,此用可
出可入,可楗可開。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萬物。
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欲合者用內,欲去者
用外。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名入產業,曰楗
而內合。上暗不治,下亂不□,楗而反之。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
御之。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
【注釋】
內:入。
楗:門拴。
內楗:在本文指以言辭與謀略游說國君。
------------------------------
《鬼穀子》抵戲第四抵戲第四
物有自然,事有合離。有近而不可見,有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
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
戲者,罅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也。戲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
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戲之理也。
事之危也,聖人知之,獨保其身;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經起秋毫之末,揮
之於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之謀,皆由抵戲。抵戲之隙為道術用。
天下紛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聖人鼠匿,貪利詐偽者
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是謂萌牙戲罅。聖人見萌牙戲
罅,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
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諸侯相抵,不可勝數,當
此之時,能抵為右。
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戲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闔,能用此道,聖人也。聖人
者,天地之使也。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可以上合,可以檢下。
能因能循,為天地守神。
【注釋】
抵:抵塞。
戲:隙。
抵戲:意為堵塞有缺漏的地方。
------------------------------
《鬼穀子》飛箝第五
凡度權量能,所以征遠來近。立勢而制事,必先察同異,別是非之語,見內外之辭,知
有無之數,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
用。
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鉤箝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
後重累;或先重累,而後毀之;或以重累為毀;或以毀為重累。其用或稱財貨、琦瑋、珠
玉、壁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伺候見澗而箝之,其事用抵戲。
將欲用之於天下,必度權量能,見天時之盛衰,制地形之廣狹、阻險之難易,人民貨財
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就說其所
重,以飛箝之辭,鉤其*�茫�艘澤榍籩�*
用之於人,則量智能、權財力、料氣勢,為之樞機,以迎之、隨之,以箝和之,以意宣
之,此飛箝之綴也。用之於人,則空往而實來,綴而不失,以究其辭,可箝可橫,可引而
東,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雖覆能復,不失其度。
【注釋】
飛:製造聲譽。
箝:箝制。
飛箝:意為先以為對方製造聲譽來嬴取歡心,再以各種技巧來箝制他。
------------------------------
《鬼穀子》忤合第六
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制。是以聖人居天地
之間,立身、御世、施教、揚聲、明名也;必因事物之會,觀天時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
此先知之,與之轉化。
世無常貴,事無常師;聖人無常與,無不與;無所聽,無不聽;成於事而合於計謀,與
之為主。合於彼而離於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反於是,忤於彼;忤於此,反於彼。其
術也,用之於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於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於家,必量家而與
之;用之於身,必量身材氣勢而與之;大小進退,其用一也。必先謀慮計定,而後行之以飛
箝之術。
古之善背向者,乃協四海,包諸侯忤合之地而化轉之,然後求合。故伊尹五就湯,五就
桀,而不能所明,然後合於湯。呂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後合於文王,此
知天命之箝,故歸之不疑也。
非至聖達奧,不能御世;非勞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見情,不能成名;材質不惠,
不能用兵;忠實無實,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知,乃
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縱,乃可以橫。
【注釋】
忤,相背;合,相向。合於此,必忤於彼。良臣須擇主而事。
------------------------------
《鬼穀子》揣篇第七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而揣諸侯之情。量權不審,不知強弱輕重之稱;揣情
不審,不知隱匿變化之動靜。
何謂量權?曰:度於大小,謀於眾寡;稱貨財有無之數,料人民多少、饒乏,有餘不足
幾何?辨地形之險易,孰利孰害?謀慮孰長孰短?揆君臣之親疏,孰賢孰不肖?與賓客之智
慧,孰多孰少?觀天時之禍福,孰吉孰凶?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孰安孰危?
孰好孰憎?反側孰辨?能知此者,是謂量權。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時,往而極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隱其情。必以其甚懼之時,
往而極其惡也;其有惡者,不能隱其情。情慾必出其變。感動而不知其變者,乃且錯其人勿
與語,而更問其所親,知其所安。夫情變於內者,形見於外,故常必以其者而知其隱者,此
所以謂測深探情。
故計國事者,則當審權量;說人主,則當審揣情;謀慮情慾,必出於此。乃可貴,乃可
賤;乃可重,乃可輕;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敗;其數一也。
故雖有先王之道;聖智之謀,非揣情隱匿,無可索之。此謀之大本也,而說之法也。常
有事於人,人莫能先,先事而生,此最難為。故曰:揣情最難守司。言必時其謀慮。故觀□
飛蠕動,無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幾之勢也。此揣情飾言,成文章而後論之也。
【注釋】
揣:估量。
------------------------------
《鬼穀子》摩篇第八
摩者,揣之術也。內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隱。微摩之以其索欲,測而探
之,內符必應;其索應也,必有為之。故微而去之,是謂塞□匿端,隱貌逃情,而人不知,
故能成其事而無患。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從而用之,事無不可。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
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聖人謀之於陰,故曰
神;成之於陽,故曰明,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積善也,而
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勝者,常戰於不爭不費,而民不知所以
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
利,有以卑。平者,靜也。正者,宜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也。行者,成
也。廉者,潔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諂也。故聖人所以獨用者,眾人皆有
之;然無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故謀莫難於周密,說莫難於悉聽,事莫難於必成;此三者唯聖人然後能任之。故謀必欲
周密;必擇其所與通者說也,故曰:或結而無隙也。夫事成必合於數,故曰:道、數與時相
偶者也。說者聽,必合於情;故曰:情合者聽。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
水,濕者先濡;此物類相應,於事誓猶是也。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
類,焉有不相應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故曰:獨行之道。夫幾者不晚,成而不
拘,久而化成。
【注釋】
摩,順,合也;意為以事情去順合於說服之君王。
------------------------------
《鬼穀子》權篇第九
說者,說之也;說之者,資之也。飾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損也。應對者,利辭
也;利辭者,輕論也。成義者,明之也;明之者*��橐病#ㄑ曰蚍錘玻��噯匆病#┠蜒
哉擼�綽垡玻蝗綽壅擼�黽敢病*
佞言者,諂而干忠;諛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決而干勇;戚言者,權而干信;靜言
者,反而干勝。先意承欲者,諂也;繁稱文辭者,博也;縱舍不疑者,決也;策選進謀者,
權也;他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機關也;所以關閉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間見姦邪。故曰:參
調而應,利道而動。故繁言而不亂,翱翔而不迷,變易而不危者,(者見)要得理。故無目
者不可示以五色,無耳者不可告也五音。故不可以往者,無所開之也。不可以來者,無所受
之也。物有不通者,聖人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諱忌也。
眾口爍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
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蟲
之捍也,必以堅厚;螫蟲之動也,必以毒螫。故禽獸知用其長,而談者亦知其用而用也。故
曰:辭言有五:曰病、曰恐、曰憂、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氣而不神也。恐者,腸絕而無
主也。憂者,閉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動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無要也。此五者精則用
之,利則行之。
故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辨;與辨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
富者言,依於高;與貧者言,依於利;與賤者言,依於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愚者言,
依於銳;此其術也,而人常反之。是故與智者言,將以此明之;與不智者言,將以此教之;
而甚難為也。故言多類,事多變。故終日言不失其類,而事不亂;終日不變,而不失其主。
故智貴不忘。聽貴聰,辭貴奇。
【注釋】
權:權衡。
干:同於或為。
------------------------------
《鬼穀子》謀篇第十
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審得其情,乃立三儀。三儀者,曰上、曰中、曰
下,參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於古之所從。
故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故同情而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
也;同惡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此所以察異同之分也。
故牆壞於其隙,木毀於其節,斯蓋其分也。
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儀,儀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因以制於
事,故百事一道,而網路一數也。
夫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危;智者達於
數,明於理,不可欺以不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
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
故為強者,積於弱也;為直者,積於曲也;有餘者,積於不足也;此其道術也。
故外親而內疏者,說內;內親而外疏者,說外;故因其疑以變之,因其見以然之,因其
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因其惡以權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動之,微而證
之,符而應之,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
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結比而無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說
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其身內,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身
者,危。無以人之所不欲而強之於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於人。人之有好也,學而順
之;人之有惡也,避而諱之;故陰道而陽取之。故去之者,從之;從之者,乘之。貌者不美
又不惡,故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故曰:是貴制人,而不貴制於人。制人
者,握權也。見制於人者,制命也。故聖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
難。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然而無為而貴智矣。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
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既用,見可否,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可,擇事而
為之,所以為人也。故先王之道陰。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在深;聖人之制道,在隱
於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道理達於此之義,則可於語。由能得此,則可以殺
遠近之誘。
------------------------------
《鬼穀子》決篇第十一
凡決物,必托於疑者。善其用福,惡其用患;善至於誘也,終無惑偏。有利焉,去其
利,則不受也;奇之所託。若有利於善者,隱托於惡,則不受矣,致疏遠。故其有使失利
者,有使離害者,此事之失。
聖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賊之者,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匿之
者,有以平素之者。陽勵於一言,陰勵於二言,平素、樞機以用;四者微而施之。於事度之
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
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則決之;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決之;用力犯勤
苦,然不得已而為之者,可貴則決之;去患者,可貴則決之;從福者,可則決之。故夫決情
定疑,萬事之基,以正治亂,決成敗,難為者。故先王乃用蓍龜者,以自決也。
------------------------------
《鬼穀子》符言第十二
安徐正靜,其被節先肉。善與而不靜,虛心平意以待傾損。
右主位。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
以天下之心思慮者,則無不知;輻輳並進,則明不可塞。
右主明。
德之術曰勿堅而拒之,許之則防守,拒之則閉塞。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神明
之德術正靜,其莫之極。
右主德。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賞賜貴信,必驗而目之所聞見,其所不聞見者,莫不諳化矣。誠
暢於天下神明,而況奸者干君。
右主賞。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之處安在。
右主問。
心為九窮之治,君為五官之長。為善者,君與之賞;為非者,君與之罰。君因其所以
求,因與之,則不勞。聖人用之,故能賞之。因之循理,故能長久。
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則群臣生亂,家於其無常也,內外不通,安知所聞,開閉不
善,不見原也。
右主周。
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明知千里之外,隱微之中,是謂洞天下奸,莫不諳變
更。
右主恭。
循名而為貴,安而完,名實相生,反相為情,故曰名當則生於實,實生於理,理生於名
實之德,德生於和,和生於當。
右主名。
【注】
右:有。
7. 哪本書可與易經,鬼穀子,道德經齊名
論語。《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共二十篇,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8. 鬼穀子的詳解
問鬼穀子這個人呢?還是《鬼穀子》這部書呢?若問這部書還好詳解;若問這個人呢就不好詳解了,那原因是鬼穀子不是一個人,而是幾個人都稱自己是鬼穀子,其中有稱周代的鬼穀子;戰國的鬼穀子;漢代的鬼穀子……後來一些大星命先生甚至自稱鬼穀子或鬼穀子門徒。由此可知,鬼穀子不可能從周代壽到漢代的。自戰國以後吧,隱者自稱鬼谷之風一直未斷的。漢魏時蔡邕去青溪訪鬼穀子,東晉的郭璞又提到青溪的道士鬼穀子。至於西漢的司馬季主所說在壺山得鬼穀子的的遺文九篇,就不可能是戰國的兵家、縱橫家的鬼穀子啦。可能是陰陽家、星命家的鬼穀子吧。由此可見,鬼穀子不是具體的某個人,而是指隱居於鬼谷著名的人物。關於鬼谷的地理位置呢,主要有五種說法:河南登封、河南淇縣、陝西三源、陝西韓城、湖北當陽。現在河南淇縣及湖北歲陽仍有與傳說鬼谷相吻合的地名。淇縣的夢雲山上有鬼谷、清溪、鬼谷洞,當地傳說鬼穀子曾在那裡教徒授氣,並保存有歷代摩崖題記,其中刻有「鬼谷先生隱處」等文字。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蘇秦、張儀都曾隨鬼谷先生學縱橫術。相傳仙道家茅蒙和軍事家孫臏、龐涓也是鬼穀子的學生。傳說凡居住在鬼谷,能稱「子」的人都有幾家學問:「行軍布陣,撒豆為兵;出辭吐辯,萬口莫當;占往察來,言無不驗;修真養性,祛病延年。」當然,這也許是後人偽托如附會吧。但由此可見,現在人們所說的鬼谷學說呀,己經不屬於鬼谷先生一人和《鬼穀子》一書了。
關於《鬼穀子》這本書呢,始見於《隋書·經籍志》,其中《轉丸》、《砝篋》二篇舊題亡佚,現在看到的是後人據有關史料輯補的。其中的《符言》、《持樞》、《中經》、《本經陰符》等篇章則明顯屬於後人附會。《鬼穀子》一書有四家注本,即陶弘景注,皇甫謐注、樂一注、尹知舉注。其主要版本有明·正統道藏本、清·四庫全書、乾隆五十三年江都秦氏刊本,嘉慶十年江都秦氏刊本,但都源於道藏本。
歷代學者對《鬼穀子》一書評論不一,或極褒之,或極貶之。宋·高似孫說:「其智謀、其數術、其變譎、其辭談,曾出戰國諸人之表。」而明·宋濂則說:「鬼谷所言之捭闔、鉤鉗,揣摩之術,皆小夫蛇鼠之智。用之於家,則亡家;里之於國,則憤國;用之於天下,則失天下。」這里且不論孰是孰非,僅從諸家極褒極貶的評價可以看出它的確是部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