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批解

道德經批解

發布時間: 2021-12-07 17:06:34

A. 道德經的解釋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為一種政治原則,「無為」在春秋末期已經出現。儒家也講「無為而治」,如《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認為「聖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為也。「,實則表達了儒家的德治主張。使「無為而治」系統化而成為理論的是《老子》。他們認為統治者的一切作為都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要求統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展。「無為而治」的理論根據是「道」,現實依據變「亂」為「治」;「無為而治」的主要內容是「為無為」和「無為而無不為」,具體措施是「勸統治者少干涉」和「使民眾無知無欲」。

《道德經》並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樣,是一部論述道德的著作。事實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其中的名句摘錄:

一、無為而治

二、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三、不進寸而退尺

四、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五、治大國如烹小鮮

六、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七、治人事天,莫若嗇八、道可道,非常道

九、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十、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十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十二、為之於未有

十三、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十四、強行者有志十五、處其厚,不居其薄

十六、曲則全,枉則直

十七、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十八、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十九、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二十、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二十一、無之以為用

二十二、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二十三、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二十四、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二十五、禍兮福之所倚

二十六、不居功,功自言

二十七、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二十八、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二十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三十、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三十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三十二、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三十三、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三十四、損有餘而補不足

B. 求:「老子道德經全文解釋」!

一章 可以用語言說出來的「道」,它就不是永恆的「道」;可以用言詞說出來,不是永恆的「名」』,「無」是天地的本始,「有」是萬物的根從「無」中去觀察「道」的奧妙;經常從「有」中去認識「道」的端倪。「無」和「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稱。它們都可以說是很幽深的;極遠極深,是一切變化的總門。二章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這就有丑的觀念同時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惡的觀念也就同時產生了。有和無相互對立而產生,難和易相互對立而完成,長和短相互對立而形成,高和低相互對立而包含,音和聲相互對立而合諧,前和後相互對立而隨順,這是永遠不變的(對立統一體)。因此,聖人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世事,實行「不言」的教導,(任憑)萬物自然地生長變化而不去強為主宰,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培育萬物而不自恃自己的能力,功成業就而不自我誇耀。正由於不自我誇耀,所以他的功績不會泯滅

C. 道德經如何解釋

《道德經》 指《老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河南鹿邑縣東) 厲鄉曲仁里人.傳老子將出函谷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是中國歷史上諸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社會矛盾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我個人認為:其中「道」為存在之必然,「德」為「道」的踐行過程,
道為體,德為用。

D. 我為什麼要重解《道德經》

朋友們對於我重新譯解《道德經》都懷著難以理解的疑惑,支持他們最主要的一個理由,是認為現有《道德經》註解方面的書籍已經太多,沒有重新註解的必要。單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認識並不是沒有道理。自從《道德經》問世的兩千五百多年來,它有過數以千計的注釋者。除了最著名的西漢河上公、魏晉王弼之外,竟然還有好幾位皇帝也位列其中: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宗等。這個現象是《道德經》所獨有。近、現代以來,除特殊歷史時期外,《道德經》的注釋始終處於熱門領域。尤其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人們對於傳統文化價值的重新認識和覺悟,國學再次步入了文化復興的歷史階段,《道德經》也因此更加受到國人的重視,各種註解、探秘、講壇競相登場,為推動《道德經》的民間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遺憾的是,在林林總總的《道德經》疏解、注釋中,有真知灼見者少,誤解臆斷者多。尤其是今人注譯,始終沒有擺脫《道德經》註解中的歷史慣性和錯誤定論,使得《道德經》每每經過註解之後,反而顯得更加晦澀而虛玄,喪失了其固有的哲學性、邏輯性、可讀性和教化性。人們無法從現今的註解中領略到《道德經》的本來意義。為使讀者對於《道德經》通行註解所存在的問題有個初步認識,下面列舉數例今人典型譯文加以批評,並以此作為我回答朋友們疑問的根據。例句中引用的譯文來自於網路,如有雷同者請多見諒。
例一,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一章)
譯文一:可以語言交流的道, 非真正意義上的道;可以明確定義的名, 非真正意義上的名。 天地在開始時並無名稱, 名只是為了萬物的歸屬,因此常用無意識以發現其奧妙, 常用有意識以歸屬其范圍。 兩種思維模式同出自一個地方但概念卻不相同,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關竅。 它是打開一切奧妙的不二法門。
譯文二:可以用語言表達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用文字表述的名,就不是常名。無,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創生萬物的根源。所以常從無中,去觀照道的奧秘,常從有中,去觀照道的端倪,無和有這兩者,同一來源而不同名稱,都可以說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批評:這兩則譯文存在的主要問題:①沒有總體把握到本章宗旨;②沒有正確理解「非常道」「妙」「徼」「玄」「玄之又玄」的本義;③缺乏邏輯性;④沒有哲學意境;⑤缺乏語言美感。
本書的譯解:可以用言辭表述的道,不是普遍意義的道。可以用言辭表述的名,不是普遍意義的名。無名是天地混成的開始,有名是萬物存世的本源。因此,常去主觀意念,以感悟事物的本質奧妙;常生主觀意念,以洞察事物的相互聯系。「妙」和「徼」這兩方面,是同出於萬物而名稱不同,我們一並稱之為「玄」。在把握「玄」的基礎上運用「玄」進行推理演繹,是探究萬物之奧妙的方法和途徑。
註:非常道:不是普遍【指哲學上的「普遍」概念】意義的道。妙:事物的本質奧妙。徼:通「繳」。糾纏,徼繞不明,引申為事物的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玄:指不包含精神價值的「道」,是「道」的內涵。玄之又玄:是指在認識和掌握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運用規律進行演繹推理的方法。其他注釋詳見正文。
例二,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第五章)
譯文:天地沒有偏愛,把萬物當芻狗,讓他們自然生長;聖人沒有偏愛,把人民當芻狗對待,讓他們自然繁衍生息。
批評:譯文所存在的主要問題,誤解了老子使用「不仁」和「芻狗」的本意。在這里「不仁」並不是古今注家所理解的那樣「沒有仁愛」「沒有偏愛」,而是指有條件地「不施與仁愛」,為什麼會不施與仁愛呢?是因為天地、聖人都遵守「道」的法則運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而按照「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第三十八章)的邏輯,天地、聖人 「遵道」 所以就「不仁」—不以「仁」約束萬物和百姓。老子認為,天地、聖人不以「仁」約束萬物及百姓,就如同把萬物、百姓當作獻給「道」的祭品,這才是「以萬物為芻狗」和「以百姓為芻狗」的真正含義。
本書的譯解:天地(遵道)不以仁的規則約束萬物,(讓萬物以自然生息),猶如把萬物當作道的祭品;聖人(遵道)不以仁的規則約束百姓,(讓百姓自然生息),猶如把百姓當作道的祭品。
例三,原文:「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第二十七章)
譯文:所以,善人可以做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鑒作用。
批評:這是今人注本的普遍譯解。其錯誤在於:①沒有把握到本章「使用而不教化,利用而不推崇」的主旨;②沒有關照章節前後的邏輯關系;③沒有正確理解「善人」「不善人」「資」的本意;④違反文言句式的翻譯規則。
本書的譯解:因此,善於挽救人的人,不善於做人的老師;不善於挽救人的人,善於開啟人的天資。不尊崇人之老師,不愛惜人之天資。
註:善:善於。善人者:善於救人的人;不善人者:不善於救人的人。資:天資。詳見正文。
例四,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第五十三章)
譯文:假使我稍微有些認識,在大道上行走,擔心唯恐走入邪路。大道很平坦,但是人君卻喜歡走斜徑。朝政腐敗極了,弄得農田非常荒蕪,倉庫十分空虛。
批評:這是今人注本的普遍解譯。其存在的問題在於:①沒有把握到本章主旨是,抨擊貴族苛政治國奢靡享樂的亂象;②對「使我介然有知」「施」 「徑」 「朝」等解讀錯誤。
本書的譯解:(由於)知道以下情況令我有所不安:行走在大道上,唯獨(當今)所施政令是讓人畏懼的。大道很平坦,而百姓喜好走小路。朝廟(祭祀)甚至廢除,田園非常荒蕪,倉廩十分空虛。
註:「使我介然有知」是「有知使我介然」的倒裝句。介然:心有所不安,耿耿於懷。施:施政、施法。徑:步道,小路。朝:朝廟,祭祀。
以上案例不足存在問題之百一。現行《道德經》註疏的誤解之多,離本義之遠,是我決計要重新譯解《道德經》的根本原因。目的在於消除繆誤、探尋本義,揭開《道德經》的玄秘面紗,復明《道德經》的經典光輝。而每每念及於此,我常常潸然淚下。

E. 道德經(老子)的各種註解

河上來公、韓非、莊周、蘇自軾、高亨、馮達莆、楊潤根都注釋過。

還是古人的版本好。老子的道德經經過很多朝代,不斷的避諱,很多字改了,不如第一句「道可道非恆道」就避漢武帝名諱劉恆改為了「道可道非常道」。今人文化含義很多已經變了,所以斷章取義,解釋離題萬里。
建議博採眾家之長。作比較分析。任何領悟和含義都最多做考證。

還有老子的思想是微言大義。老子的思想它本身就是圓的,不同的人只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這個圓的一半。道德經是一個圓心,不同的註解就是圓線中的一段。幾十代人不斷的努力,不斷完善道家思想這個大圓。

F. 道德經原文及解釋

這個的話有很多的,但是總體的話就是叫人家遵守道德,一心向善。

G. 道德經全文及解釋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恆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第三章 [原文] 不上賢①,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②,使民不為盜③;不見可欲④,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⑤,實其腹,弱其志⑥,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為而已⑧,則無不治矣⑨。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才就不會不太平了。 第四章 [原文] 道沖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淵呵③!似萬物之宗④。銼其兌⑤,解其紛⑥,和其光⑦,同其塵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⑾。 [譯文] 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②?虛而不屈③,動而俞出④。多聞數窮⑤,不若守於中⑥。 [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第六章 [原文] 穀神不死①,是謂玄牝②。玄牝之門③,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譯文] 生養天地萬物的道(穀神)是永恆長存的,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體的生育之產門,這就是天地的根本。連綿不絕啊!它就是這樣不斷的永存,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無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H. 道德經全解

道德經全解
那是個相抄對的問題。
道德經第48章里有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我的理解是,為了學知識而學知識,那麼你學到的東西越多,你就越無知(指與「道」來講),但不學習又不可能自然而然地領悟「道」。所以我覺得學習「道」,要一邊學,一邊突破所學的內容造成的「局限」。
蘇格拉底說「自己是最無知的人。」,但德爾斐神諭說:蘇格拉底是希臘最聰明的人,有問題去問他!雅典的居民對此深信不疑。 蘇格拉底聽說後,卻陷入困惑:「我真是希臘最聰明的人嗎?我究竟比別人多知道什麼?!」突然,他明白了——我知道自己無知,這就是我比所有人都聰明的地方。
體會一下,比大多數人都知道的多的人,感覺到自己的無知的人的感覺。(我的理解是,你知道的越多,那麼你就會知道——你不知道的就越多。)zmp

I. 易經怎麼解道德經怎麼解

指點啥子?群龍無首?還是啥?俺不是高手。。你說的高深莫測應該是《周易》內吧,每個人深度不同容都有不同的理解的。其實是《易經》包含《周易》和《經傳》,而《經傳》恰是《周易》的註解。況且這些古人的哲學,未必就是為了說明什麼,別人看出的東西你沒看出,沒准還有你看出的東西別人沒看出的呢。。何必非要按照別人的路子理解呢?
正如《道德經》里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哲學如果可以口頭傳授,那就不叫哲學了。

熱點內容
刑法第二百九十條 發布:2025-05-19 22:02:23 瀏覽:176
婚姻法2016 發布:2025-05-19 21:58:32 瀏覽:355
勞動法的加班怎麼區分 發布:2025-05-19 21:58:25 瀏覽:227
辦案經驗法院 發布:2025-05-19 21:58:22 瀏覽:758
法防法規 發布:2025-05-19 21:43:23 瀏覽:860
簡述我國勞動法的結構體系 發布:2025-05-19 21:19:02 瀏覽:5
3月25日交通法規 發布:2025-05-19 21:15:18 瀏覽:797
律師法律援助工作站如何設立 發布:2025-05-19 21:13:00 瀏覽:487
農村法律援助政協 發布:2025-05-19 21:10:04 瀏覽:296
法律援助疫情防控措施 發布:2025-05-19 21:07:35 瀏覽: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