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新冠
① 《道德經》講了些什麼,為什麼廣受推崇
對於《道德經》我在去年已經完成了100部的小楷書法作品。對此有深刻的感悟,《道德經》之所以被歷代所推崇,有深刻的歷史淵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全文的引子,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概括了,宇宙萬物變化的自然規律,無論是如何表化都是有其自然規律可循。
其十《道德經》又是網路全書,涉獵政治,軍事,外交,治學,自然科學,水利“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哲含處世之道。
綜上所述《道德經》之所以被推崇是因為,從思想道德到文化建設,從自然科學到人文景觀,從為人處世到治國理政,從語言修辭到邏輯思維都有非常高的價值,所以會被推崇。
② 為什麼古人能寫出易經,道德經,論語等這般智慧之書呢
一、民族思維堯舜禹抗擊洪水是歷史還是神話故事,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神話故事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比如,堵水,水會越長越高,跟水比著長的「息壤」大概率不是歷史,而是神話、是人們的想像。今年的雨水就很大,「綜合調度」是利用各水庫的儲水量和江河的自然入海,科學的調度之下,洪水始終沒有漫過水庫大提。用不同的水庫堤壩來共同抵禦洪水,把這些科學調度聯手抗洪的水庫堤壩稱之為息壤不行嘛?
中華民族的智慧是令人驚嘆的。比如:出土文物被驚嘆為穿越的,公元前的標准化製造,現代化制度的中央集權郡縣制,都江堰把一個窮山惡水的四川變成天府之國。比如陰歷紀年。今天2020是甲子年,新冠洪水;前一個甲子年是1960,三年自然災害;再前一個甲子年是1900,八國聯軍侵華火燒原明月;再前一個甲子年是1840年,大家都很熟悉,鴉片戰爭。比如二十四節氣,驚蟄是喊動物們起床嘛,要不然為啥動物們都同時醒來?
以成就論,儒家對中華的貢獻幾乎找不到。儒家自吹的,往往都是一些不靠譜的。
比如傳承中華文化,好像離開儒家中華文化就無法傳承一樣。中華文化5000年,而儒家只有2000多年,前三千年沒有儒家,文化怎麼傳承的?
儒家獨掌中華文化牛耳2000多年,不僅沒有擺得上桌面的成就,反而自甘下流的不少。比如朱熹,玩弄女人連尼姑都不放過;比如辜鴻銘,嫖娼宿妓玩小腳,還發明「只有一個茶壺配幾個茶杯,沒有一個茶杯陪幾個茶壺」的無恥言論。儒家的墮落,怪得了別人嘛?
總之,淪落為解釋的儒家,早已自甘下流了。表玷污知識、智慧的神聖。
③ 道德經中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是陰陽雙依,原來講的是性生活。玄:指奧秘,隱秘之所在。又玄,指的是非常簡單。這句話意思眾生奧秘之所在,實在是非常簡單。也有化復雜為簡單,化簡單為復雜的意義。有時特別簡單,奧秘之所在。它就在隱秘處,有的時候也非常復雜。這就德與道。道非常簡單,德非常復雜,有的時候非常難,屬於做的時候難,這是“道德經"。《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這是一部關於自然、社會、人生、思維的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之所以流傳至今,我們仍然在堅持學習它,與老子揭示的事物本質比較深刻有關;與老子提出的方法比較科學有關。
“玄之又玄”主要是說“道”體的深奧難測和幽深神妙。“眾妙之門”講的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意思是“道”是藏於深奧玄妙里的,包括所有玄秘深奧,又超過一切事物、知識、智慧,是洞悉所有奧妙變化的門徑。在先秦諸子里最為深奧的就是老子哲學思想。
④ 火星男孩波力斯卡他張大了嗎現在還在地球嗎
關於「火星男孩」波力斯卡--聽說:這個名叫「波力斯卡」的男孩從一個神秘的中央--火星,長途跋涉來到了俄羅斯伏爾加格勒北部充溢神秘顏色的「麥德韋德茨卡亞·格里亞達」地域。 2006年,當地一位目睹者透露,在一個沉寂的夜晚,野營的人們坐在篝火前聊天暢談。忽然,年僅7歲的波力斯卡躬身站立起來,大聲喚起每個人的留意力,一切人都饒有興味地看著他。這位目睹者說:「原來,他想要通知大家火星上的生活,火星上的居民,以及他們飛往地球的傳奇閱歷。」 須臾之間,篝火現場墮入了一片寂靜。愈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個男孩以至有聲有色地提到了人類古老傳說中沉入印度洋底的神秘大陸「利莫里亞」。據這個神秘的男孩稱,他從火星抵達地球時恰恰在那裡登陸,對那裡的生活了如指掌。 很多人詫異地發現:這個神秘男孩至少具有兩個與眾不同的特性。首先,波力斯卡具有與眾不同的豐厚學問,他的智力明顯高於一個普通7歲兒童的程度。利莫里亞是至少80萬年前傳說中的神秘國度,不要說是孩子,就連大學教授也並非人人都曉得,而他一五一十普通細致地講述這個古老國度的歷史、文化及其居民。 第二個引人矚目的特性是,這個小男孩具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言語表達才能。他通曉各種專業術語,控制翔實的材料,以至熟習火星和地球的歷史。 一位目睹者說:「我以為,這個孩子在與我們分享他前世的個人記憶,而並非是在胡編亂造。」 神秘的波力斯卡出生在俄羅斯沃爾茲斯基鎮一個偏僻的鄉村醫院。波力斯卡的父母看上去都是質朴無華、心腸仁慈的好人。他的母親娜德茲達是一家公共醫院的皮膚醫生。男孩的父親是一位陸軍軍官。 娜德茲達回想道:出生15天之後,波力斯卡就能本人抬起頭。令人詫異的是,他一歲半時就曾經可以讀懂報紙上的大標題,居然能握筆寫出中國漢字,當她的母親拿著他寫的工整的「中國」兩個字去當地一所大學討教授識別後,教授通知她這是中國文字,這兩個字是「中國」。 娜德茲達詫異的表情顯而易見,她通知教授這是一歲半的孩子寫的,而且她們對中國文字一無所知,更別說這個年幼的孩子。娜德茲達的話讓在場的教授震驚不已,表示將對此事給予高度關注。2歲之後,波力斯卡具有超凡的記憶力,以及令人難以置信的控制新學問的才能。但是,他的父母很快發現,他們孩子以一種共同的方式——從某個神秘的中央--獲取信息。 娜德茲達回想說:「歷來沒有人教過他那些東西,但他有時會盤腿而坐,侃侃而談那些不著邊沿的東西。他喜歡議論火星、行星系、悠遠的文化。我們幾乎不敢置信我們的耳朵。自從2歲開端,他每天像念經一樣議論宇宙、其他世界無量無盡的故事和漫無邊沿的天空。」 就是從那時分開端,波力斯卡不時地對父母說,他以前生活在火星上。當時,火星上是有人寓居的,由於發作了一場消滅性的大災難,火星上的大氣層消逝殆盡,因而,火星上的居民如今不得不生活在公開城裡。從那以後,他經常出於貿易和其他研討目的走訪地球,而且他是單獨一人駕駛太空船,他的目的是授命尋覓一位降生在中國西部地域的人,但詳細是何任務,他卻說曾經記不分明。 波力斯卡說:他們的太空船從火星起飛到登陸地球簡直在霎時完成。與此同時,他拿出一隻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形的物體。他說:「我們的太空船由6層構成,外層佔25%,由鞏固的金屬構成。第二層佔30%,由相似於橡膠的物質構成。第三層佔30%,也是金屬……最後一層只要4%,是由特殊的磁資料製成的。假如我們給這個磁層充溢能量,那麼太空船能夠飛往宇宙任何中央。」
⑤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是什麼意思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意思是道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出處 《老子》第一章。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事理非常奧妙。
(5)道德經新冠擴展閱讀: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賞析:
這段文字通過一種正面和肯定的方式對「道」作了界定和描述,道是宇宙的終極本體和萬物存在的總根源,超絕名相,難以規定。
「玄」訓詁義為「幽遠,黑而有赤色者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而幽又訓為「隱」。道在本質是有(現象,功用)和無(本體,本原)的統一。「玄之又玄」即用以遞進否定的方法形容「道」體的幽深神妙以及創生萬物過程的深奧難測。
國學大師湯一介先生曾指出:在中國哲學中把『否定』作為一種論證方法也許可以說是老子最早加以運用和運用得最為出色的。以後中國的許多哲學家都採用『否定』的方法作為他們建立哲學體系的重要方法。
⑥ 逝者如斯夫(者和夫什麼意思)
全部
視頻
問答
圖片
小視頻
資訊
應用
職位
用戶
小說
采購
筆記
小程序
地圖
購物
文庫
音樂
熱議
者/釋義
1.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形容詞性片語、動詞性片語後面,表示有此屬性或做此動作的人或事物。 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義後面,表示從事某項工作或信仰某個主義的人。 3.用在「二、三」等數詞和「前、後」等方位詞後面,指上文所說的事物。 4.用在詞、片語、分句後面表示停頓。 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語氣(多見於早期白話)。 6.姓。7.指示代詞。義同「這」(多見於早期白話)。
[拼音][zhě]
[部首]耂
[筆畫]8
[繁體]者
網路漢語
逝者如斯夫_網路
「逝者如斯夫」出自《論語》,形容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感慨人生世事變換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①逝者:指流逝的時光.②斯:這里指「川」,即河水.
詞義
引文
出處
網路
大家還搜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下一句
願逝者安息的唯美句子
逝者長已矣生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的世是什麼意思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舍
逝者如斯
論語逝者如斯夫讀後感
如夢如幻相近的成語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逝者如斯夫的夫子是什麼意思
斯人已去逝者如斯意思
逝者如斯的意思
斯夫
不舍晝夜
莊子自然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感悟
逝者如斯夫的夫怎麼解釋
逝者如斯夫 夫的註解
斯人已逝逝者如斯意思
逝者如斯夫的夫啥意思
逝者如斯形容人去世
逝者如斯夫意思
生者長戚戚,死者長已矣
逝者如斯夫的斯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意思
悼念逝者的詩句
逝者如斯夫下一句論語
時光飛逝的短句唯美
仁在其中矣的人是什麼意思
逝者如斯夫是什麼意思?_網路知道
18個回答回答時間:2019年12月22日
最佳答案:逝者如斯夫,意思是人生時間過得很快,好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形容時間過得快。
網路知道
【《論語》中「逝者如斯夫」中的「逝」和「斯」在句中是什麼意思...
1個回答回答時間: 2017年9月19日
最佳答案:逝者如斯夫! 【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①如斯②夫!不舍晝夜.」 【注釋】 ①逝者:指流逝的時光.②斯:這里指「川」,即河水. 【譯文】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
www.zybang.com
逝者如斯夫者什麼意思_相關文學作品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耐得困苦受得磨折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出自論語為政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公孫丑上中一句話
論語十則
儒家的重要經典
擇其善者而從之
念天地之悠悠
知人者智
出自道德經三十三章
醉翁亭記
歐陽修著散文類
雖有嘉餚
出自戰國西漢時期禮記
記承天寺夜遊
寫月色的絕唱
水調歌頭·游泳
毛澤東1956年所著的詞
不患人之不己知
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
網路APP內打開
其他人還在搜
逝者如斯夫的夫翻譯
逝者如斯夫配下聯
願逝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對應句
願逝者如斯夫啥意思
逝者如斯夫是何意
逝者如斯夫(者和夫什麼意思)_網路知道
3個回答回答時間:2017年11月25日
最佳答案:者,指代時間。夫,語氣詞,相當於現在的「啊」,無具體意義
網路知道
逝者如斯夫什麼意思(圖文) - 知識 - 懂得
逝者如斯夫什麼意思(圖文) 逝者如斯夫有以下幾種解釋:第一,時間如流水一般流逝;第二,人們對功名利祿的追求...
m.idongde.com2019年4月27日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_網路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形容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感慨人生世事變化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出自論語《子罕》。傳說孔子在2500年前聞聽呂梁洪(今徐州呂梁山)乃四險之最,帶得意弟子數人,前去觀洪。不料孔子同弟子快馬加鞭路過一個山旮旯時,因山路崎嶇,車軸「咔嚓」而斷,不得不留宿兩日,因有聖人寄宿,聖人窩村也由此得名。孔子師徒看到山下奔流的泗水(今故黃河),有感而發,寫下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注音
出處
注釋
譯文
網路
是什麼意思?逝者如斯夫?逝者如斯夫,是什麼意思? 愛問知識人
逝者如斯夫」出自《論語》,意思是說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感慨人生世事變換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
m.iask.sina.com.cn
相關搜索
逝者如斯夫的夫怎麼解釋
今日得寬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生者慶余年下一句逝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下一句
逝者如斯夫的斯和夫什麼意思
斯人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下一句是啥
逝者斯夫的意思是什麼
歲月如斯夫什麼意思
逝者如斯夫的哲理是
下一頁
逝者如斯夫者什麼意思
網路一下
網路
目錄
逝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出自《論語》,形容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感慨人生世事變換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
①逝者:指流逝的時光.②斯:這里指「川」,即河水.
作品名稱
逝者如斯夫
作品出處
論語十二章
文學體裁
文言文
作者
孔子
注音
shì zhě rú sī fú
詞義
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
出處: 《論語子罕篇》
【注音】:shì zhě rú sī fú。
夫(fú):〈書〉①指示詞。那;這:獨不見夫螳螂乎?②代詞。他:使夫往而學焉。③助詞。a)用在一句話的開始,表(下句)議論:夫戰,勇氣也(《左傳·庄公十年》)。b)用在一句話的末尾或句中停頓的地方表示感嘆、議論:人定勝天,信夫│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④連詞(也可解釋為助詞):若夫淫雨霏霏(范仲淹《岳陽樓記》)⑤量詞:為一農夫所受之一百畝耕地,用來作為城市規劃的基本單位。 ⑥劍衣。
劍則啟櫝,蓋襲之,加夫襓與劍焉。——《禮記·少儀》 ⑦通「趺」。足背。
渠長丈六尺,夫長丈二尺,臂長六尺。——《墨子·備城門》
(但夫字做第二聲一般做文言詞用,現已無此類用法)
夫(fū):①丈夫。②成年男子。③稱從事某種體力勞動的人。④舊時指服勞役的人,特指被統治階級強迫去做苦工的人。
【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①如斯②夫,不舍晝夜。」
【注釋】
①逝者:指流逝的時光。②斯:這里指「川」,即河水。
【譯文】
《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間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
時光如流水,一去不復返;
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惜。
別解1:
《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在江邊上看著滔滔的江水感慨說:「這世間的人不顧修身續慧命,只為追逐名利前仆後繼的就像這江水一般,挾老死病苦晝夜不停的奔勞。
別解2:
此解出自纏中說禪的《論語詳解》,逝通假為誓,意為追求聖人之道要像河流一樣,不舍晝夜的奔流向前。
引文
【水調歌頭】·游泳(1956年6月)
作者:毛澤東
才飲長沙水,
又食武昌魚。
萬里長江橫渡,
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
勝似閑庭信步,
今日得寬餘。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
龜蛇靜,
起宏圖。
一橋飛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斷巫山雲雨,
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
當驚世界殊。
出處
出處是這樣的:一日,孔子和老子出遊,看到一條小溪,都是一番感慨。老子便說出了這一番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而孔子說了這樣的一句話:「逝者如斯夫!」表現出兩個不同學派對同一事物發出的不同感想。
猜你關注廣告
手游「焚仙決」10月人氣手游,限時免費公測開啟
ys4.ycitys.com.cn
搜索發現
逝者如斯夫下一句
人肥胖的主要原因
學做奶茶到哪裡
逝者長已矣生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的意思
掛林有哪些旅遊點
什麼時候去好玩
三字經
hot國內首部新冠疫苗研發紀錄片
new珍藏在回憶中的「網路地標」
hot崇利明霸氣圈粉,黃子韜的武術童子功了解一下?
網路吧 意見反饋 權威合作 網路協議
內容均由網友貢獻,編輯、創建、修改和認證均免費 | 詳情
詞條目錄
網路名片
詞義
引文
出處
⑦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什麼意思
釋義: 原為道家語,形容道的微妙無形。後多形容非常奧妙,不易理解。
出處 《老子》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學本來是哲學上的一個用語,指的是魏晉時期出現的一種以《老子》為研究核心的哲學思潮。
在近代泛指一切研究不可知本體的學說。
眾妙之門,即「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眾妙之門,就是玄牝——即,各種觀念得以生發和傳遞的源頭所在。
「穀神」——谷,本意是山澗匯流的窪地,穀神就是指「神」匯集到一起。
而「神」乃是凝固的「元」,元是變動不拘充滿活力的,神實際上是元的固化形式,用海德格爾的思想來說,神是元的是完成之物(死物)。
而元,即無,即大一,即萬物本源處開始的整體性(用西哲的說法就是「一是一切」)。
穀神不死,意思是從元凝固出來的那些神重新匯聚起來,即固化的形式重新整體性的納入視野,然後在整體中重新看到那變動不拘的「元」,穀神不死就是返本歸元,重回到「元」就會發現「元」即玄牝——牝,母牛,取其「雌」之意,即「能生養延續」之意。
玄的意思下面有介紹,玄牝的意思就是:能生養能延續的那個奧妙所在。
玄學又稱新道家,是對《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說,產生於魏晉。
玄學是中國魏晉時期到宋朝中葉之間出現的一種崇尚老莊的思潮。
也可以說是道家之學的一種新的表現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稱。
其思潮持續時間自漢末起至宋朝中葉結束。
玄學是魏晉時期取代兩漢經學思潮的思想主流。
玄學即「玄遠之學」,它以「祖述老莊」立論,把《老子》、《莊子》、《周易》稱作「三玄」。
道家玄學也是除了儒學外唯一被定為官學的學問。
學術要旨
玄學是對道家的表達。
可以說玄學是道家的一種分支或改進。
魏晉之際,玄學含義是指立言與行事兩個方面,並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遠為玄遠曠達。
「玄遠」,指遠離具體事物,專門討論「超言絕象」的本體論問題。
因此,浮虛、玄虛、玄遠之學可通稱之為玄學。
玄學家又大多是當時的名士。
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它是在漢代儒學(經學)衰落的基礎上;是由漢代道家思想、黃老之學演變發展而來的。
是漢末魏初的清談直接演化的產物。
魏晉玄學指魏晉時期以老莊(或三玄)思想為骨架,從兩漢繁瑣的經學解放出來,企圖調和「自然」與「名教」的一種特定的哲學思潮。
它討論的中心問題是「本末有無」問題,即用思辨的方法討論關於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據的問題,也就是說它一種遠離「事物」與「事務」的形式來討論事務存在根據的本體論形而上學的問題。
它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企圖使中國哲學在老莊思想基礎上建構把儒道兩大家結合起來極有意義的哲學嘗試。
在哲學上﹐主要以有無問題為中心﹐形成玄學上的貴無與崇有兩派。
基本特點
①以「三玄」為主要研究對象,並以《老子》、《莊子》註解《易經》。
②以辯證「有無」問題為中心。
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的玄學貴無派把「無」作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統一性的基礎;崇有論者裴頠、楊泉等則認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為體。
③以探究世界本體為其哲學的基本內容。
貴無派把「無」當作「有」的存在根據,提出了「以無為本」的本體論思想;郭象則主張獨化說,認為「有」是獨自存在的,不需要「無」作為自己的本體。
⑧ 一名順豐兼職員工確診新冠卻未接觸任何快遞,嚴謹的工作態度是否值得贊揚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電商平台可謂是賺的盆滿缽滿,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訂單量再大的電商平台也需要有快遞員將這些商品送到客戶的手中,這也是為何現實生活中快遞工作者如此之多的原因。
有這么一位某快遞公司的兼職員工,他在自己確診之後,從來就沒有接觸過快遞,這嚴謹的工作態度讓大家對他的評價有點兩極分化的意思。
而也正是劉備和曹操、孫權甚至是劉璋、張魯的差距之懸殊,諸葛亮親自下山,制定戰術執行戰略目標的時候,才事無巨細,小心又小心,獲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從而幫助蜀漢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業。
在中國歷史上,無數次的例子證明,在執行重要戰略目標時,戰術細節上更需要引起重視,畢竟小心無大錯,但若你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真的踏錯了一步怎麼辦?引起的後果說是萬劫不復也不為過。
像現在海外不就有很多前車之鑒嗎?在特殊時期還不戴口罩,還要追求自由,甚至不相信情況的真實性,簡直讓人無語。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今天之事閱讀歷史事件,以歷史事件看待今天之事,古學今用,才是學習歷史的正確“姿勢”。
關注二蛋,一起古學今用!
⑨ 第二批第一季次新冠疫苗什麼時候打保定市競秀區
第二批第一劑次新冠疫苗什麼時候打?保定市競秀區學習道德經如何做人?一、「知地取勝,擇地生財」作為春秋時期的頂級軍事家、謀略家,范蠡在選擇從商之路後,以其戰略家的眼光,認為陶地地處天下之中,四通八達,是最佳的貨物貿易之地,於是,果斷以陶地為自己的商業大本營,
果然,在此地范蠡賺下了富可敵國的財富,也贏得了陶朱公這一商業祖師的美稱,再一次名留青史。商場如戰場,同樣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地利用范蠡的話說正是「知地取勝,擇地生財」,選擇有利於自身的環境,做起生意來自然是事半功倍。
二、「時賤而買,時貴而賣」這一條經營天規,強調的是做生意賺錢,要善於根據時機來把握商機,在買進與賣出之間賺取差價、贏得利潤,在經營中,一旦發現買賣的時機一到,就要像蓄勢待發的猛獸凶禽一樣,果斷出手。
三、「見端知未,預測生財」南宋年間,都城臨安城突發大火,一位姓裴的生意人的店鋪也燒了起來,但他並像別人那樣去救火,而是組織人力到杭州城外采購蘆葦、竹木、磚瓦等建材。大火過後,建築物需要重建,建材熱銷,價格飛漲,
姓裴的生意人趁機大發其財,賺到的錢遠遠多於大火帶來的損失。見端知未,管中窺豹,對事物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准確的判斷力,這是生意人賺錢最大的本錢。
⑩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句話出自哪裡,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一章【第六句】: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正是天地宇宙的奧妙之門。)
《酷說老子》第一章(24)羅素vs愛因斯坦:世界上沒有客觀真理,只有主觀解釋?
1、
1918年年底,世界第一次大戰剛剛結束。梁啟超和蔣百里等人一起結伴遊歷歐洲,為了給當時的中國尋找一條出路,他們走遍了歐洲十幾個國家,直到1920年初才回到中國。
歸國後兩人各寫下一本著作:
梁啟超寫的是《歐游心影錄》,蔣百里寫的是《歐洲文藝復興史》。
梁啟超的看法是:
科學絕對不是萬能的,一味地追求物質文明,必然造就「弱肉強食」的社會,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本質就是迷信「科學萬能」的報應,所以歐洲的文明已經走到了盡頭。①
蔣百里的觀點則相反:
歐洲正是有了文藝復興,才成功地將宗教推下神壇,才使得人重新發現了「人」,世界重新發現了「世界」,所以歐洲文明是全人類精神界的一聲春雷,也正是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曙光」。②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兩人同樣是游歷歐洲,吃的是同一家飯店,住的是同一家旅館,去的是同一個地方,卻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
你可能會說:
是因為他們兩人的思考方式不同。
那再請問:
他們二人面對的是同樣的「客觀事實」,寫作依靠的都同樣是精密的邏輯推演,按道理來說,他們二人得出的結論應該是高度一致的,又何來的思考方式不同?
而且假如你有機會穿越回民國采訪梁啟超和蔣百里的話,他們一定會異口同聲的回答:
這絕不是主觀偏見,完全是我們自己根據客觀事實獨立思考出來的結果。
那麼問題更大了:
真理只有一個,獨立思考的結果怎麼可能是兩樣?
所以,只有兩種可能:
要麼客觀上沒有唯一真理,要麼主觀上沒有獨立思考。
請問,你選哪一個?
2、
或許你覺得,文明的范疇似乎太過於龐大,有的人喜歡東方,有的人偏愛西方,實在是沒法做統一定論。那麼好,我們不妨把話題縮小到民族性的范疇來看。
同樣是1920年前後,哲學大師羅素和科學大家愛因斯坦兩人分別來中國做過一次考察,羅素的的看法是:
中華民族具有「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撓的堅強毅力以及無與倫比的民族凝聚力」。
羅素甚至斷言:
「假若中國人有一個穩定的政府和充裕的資金,那麼在未來30年內,他們將會在科學上創造出引人注目的成就,他們很可能會超過我們。」③
愛因斯坦的觀點則恰恰相反:
「中國人......安靜又拘謹,甚至連孩子們都無精打采,看上去很遲鈍。」
愛因斯坦甚至對中華民族發表了一番種族歧視的議論:
「即使是那些被迫做牛做馬一樣工作的人們,也永遠不會表現出受苦意識。一個牧群般的奇特民族......與其說是人類,(不如說)他們更像是機器人。」④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羅素和愛因斯坦同樣是考察中國,同樣都去過上海,同樣都吃的是中國菜,卻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
而且假如你有機會穿越回民國采訪羅素和愛因斯坦的話,他們一定會異口同聲的回答:
這絕不是主觀偏見,完全是我們自己根據客觀事實獨立思考出來的結果。
那麼就又回到前面那個更大的問題了:
真理只有一個,獨立思考的結果怎麼可能是兩樣?
所以,只有兩種可能:
要麼客觀上沒有唯一真理,要麼主觀上沒有獨立思考。
請問,你選哪一個?
3、
或許你又覺得,民族性的范疇似乎太過於籠統,也不好做統一定論。那麼好,我們不妨把話題再縮小到一個維度,縮小到人生觀的范疇來看。
著名詩人王爾德說過一句名言:
人生有兩大悲劇,一個是得不到你想要的,一個是得到了你想要的。
怎麼樣,聽起來是不是很有道理?人生不就這樣嗎?得到了想要的東西我們就會無聊,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我們又會痛苦,簡直是一個無解的悲劇!
但是,請等一等!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的卻對這個觀點嗤之以鼻。弗洛伊德反駁說:
人類也有兩大快樂,一個是沒有得到你想要的;一個是得到了你想要的。
怎麼樣,聽起來是不是更有道理?人生不就這樣嗎?得到了想要的東西,於是我們可以去品味和體驗;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於是我們又可以追尋和創造。簡直是一出充滿陽光的人間喜劇!
那麼問題來了:
同樣是面對人生,為什麼兩人會有不同的結論?
而且假如你有機會穿越回去采訪王爾德和弗洛伊德的話,他們一定會異口同聲的回答:
這絕不是主觀偏見,完全是我們自己根據客觀事實獨立思考出來的結果。
那麼就又回到前面那個更大的問題了:
真理只有一個,獨立思考的結果怎麼可能是兩樣?
所以,只有兩種可能:
要麼客觀上沒有唯一真理,要麼主觀上沒有獨立思考。
請問,你選哪一個?
4、
或許你又覺得,人生觀的范疇似乎太過於寬泛,也不是那麼容易統一定論的。那麼好,我們不妨把話題繼續縮小到一個維度,縮小到日常社交的范疇來看。
某天晚自習,教室里有一個學生爬在桌子上睡著了,手裡捧著書。
校長開會的時候恰好路過,氣憤的說:
「一看書就睡覺,沒出息!」
教導主任巡視的時候也恰好路過,但沒有生氣,反而欣慰地說:
「看書能累到睡著,有前途!」
那麼問題來了:
看到同樣一個場景,為什麼兩人會有不同的結論?
而且假如你有機會采訪校長和教導主任的話,他們一定會異口同聲的回答:
這絕不是主觀偏見,完全是我們自己根據客觀事實獨立思考出來的結果。
那麼就又回到前面那個更大的問題了:
真理只有一個,獨立思考的結果怎麼可能是兩樣?
所以,只有兩種可能:
要麼客觀上沒有唯一真理,要麼主觀上沒有獨立思考。
請問,你選哪一個?
5、
其實上面四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原因只有一個——心理預設不同!什麼意思呢?我們最後再來看一則禪宗里的公案就明白了:
有一天阿難對釋迦牟尼說:「師父,我今天進城遇見一樁怪事!」釋迦牟尼問:「什麼怪事?」阿難說:「我在城裡觀看了一支歡歌跳舞的樂隊,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出城以後突然覺得人人都愁眉苦臉,處處都是生老病死。」
你猜猜釋迦牟尼是怎麼解答這個難題的?
釋迦牟尼笑了笑說:「我昨天進城也遇見一樁怪事!」阿難問:「不知道您遇見的是什麼怪事?」釋迦牟尼說:「我在城裡觀看了一支歡歌跳舞的樂隊,但是也不知道為什麼,出城以後突然發現人人都歡眉笑眼,處處都是安居樂業。」⑤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阿難和釋迦牟尼同樣是進城觀賞歌舞,出城之後卻看到的是兩番景象?其實答案很簡單,心理學上有一個定理叫「孕婦效應」,意思是:
當一個女子懷孕之後,就更容易在各種場合發現孕婦。
但實際上並不是周圍的孕婦增多了,而是女子在懷孕之前根本不會關注,只是在懷孕之後,突然開始關注起孕婦來。同樣的道理:
你看到什麼,往往就是你內心對世界的投射。
如果你悲觀,那麼看到的自然都是生老病死;如果是你樂觀,那麼看到的自然都是喜樂善慈。釋迦牟尼之所以故意說一番跟阿難完全相反的觀點,目的就是為了點醒阿難:
世界的模樣,取決於你凝視它的目光。
6、
談到這里,一切就真相大白了。
梁啟超和蔣百里為什麼用同樣的學術邏輯推演出了不同的結論?原因很簡單,邏輯只是推理的工具,無關對錯,真正決定對錯的——是邏輯的前提,也就是心理預設。比如:
梁啟超的心理預設和邏輯前提是——中華文明優於歐洲。
蔣百里的心理預設和邏輯前提是——歐洲文明優於中國。
所以,他們二人用同樣的邏輯,卻推出了相反的結論。
羅素的心理預設和邏輯前提是——中華民族勤勞優秀。
愛因斯坦的心理預設和邏輯前提是——中華民族懶惰野蠻。
所以,他們二人用同樣的邏輯,卻推出了相反的結論。
王爾德的心理預設和邏輯前提是——人終究會死,所以人生的每一項成都會化為烏有!
弗洛伊德的心理預設和邏輯前提是——人終究會死,所以人生的每一項收獲都是賺到的快樂!
所以,他們二人用同樣的邏輯,卻推出了相反的結論。
學校校長的心理預設是——這是一個差生!
教導主任的心理預設是——這是一個學霸!
所以,他們二人用同樣的邏輯,卻推出了相反的結論。
7、
那麼,講這四組心理預設是想說明什麼呢?我想說的是:
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客觀真理,只有主觀解釋。
其實中國的莊子早在兩千多年前也對此做過定論: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⑦
對啊!彼此換個角度,是非就會顛倒,所以哪有什麼是非?就好像站在地球的角度看,太陽以及其他八大行星都在圍繞著地球旋轉;但是如果以太陽為中心去觀察的話,就會發現地球以及八大行星都在圍繞著太陽旋轉。
其實宇宙中哪有什麼絕對中心?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我們現在之所以選擇「日心說」,只不過是因為這樣計算行星的軌道和規律會更方便更快捷,「地心說」則需要增加許多額外的數學公式才能勉強完成同樣的任務。我們人類社會也是同理,之所以會有是非對錯,會有道德和法律,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讓社會能更好的運行,讓人們的生活能更方便更快捷。
什麼?難道我們兜了這么大一個圈子就是為了說世界上根本沒有是非?沒錯,從哲學的終極意義上來看,確實沒有。用八個字來表達就是:
只有立場,沒有觀點。
因為任何觀點都必須建立在某個固定的立場之上,世界上沒有無立場的觀點,即使我們面對同一個人、同一件事情的時候也是如此。
8、
中國古代就有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
春秋時期,衛國有一個美男子寵臣叫彌子瑕,因為母親生病,急於探望,偷偷駕駛國君衛靈公的馬車回了家,被人告發後,按律應當被砍掉一隻腳。
但是衛靈公卻感嘆說:
「彌子瑕真是一個大孝子啊!為了母親情願以身犯險。」
於是不僅沒有降罪,反而更加寵信彌子瑕。過了幾天,他們兩人一起游覽皇家果園。彌子瑕隨手摘了一個桃子吃,香脆可口,於是把剩下的半個桃子遞給衛靈公。如果是普通人面對此情此景,起碼要翻個白眼。沒想到衛靈公不僅不嫌棄,還很感動地說:
彌子瑕真是對我感情深厚啊!為了讓我及時嘗到美味連自己的口水留在桃子上都忘了。
然而幾年後,彌子瑕從一個風度翩翩的美少年變成了中年油膩男,衛靈公的態度立馬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經常跟人說:
看見了沒?這就是那個當年偷駕我車,還給我吃剩桃的傢伙!⑥
你看,這就是人性。
9、
當我們喜歡一個人的時候,缺點也是優點。
說話直——沒關系,這叫沒有心機真性情!辦事慢——不要緊,這叫老實穩重靠得住!精打細算——無所謂,這叫認真嚴謹心思密!
當我們不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曾經的優點立馬會變成缺點。
說話直?真是不懂禮貌沒教養!辦事慢?簡真是愚笨呆板反應遲!精打細算?真是摳門吝嗇小氣鬼!
其實生活中哪有那麼多是非對錯,本質上都不過是我們個人的「好惡」而已。
說到底,都是立場問題。
小到個人,大到民族,莫不如此。假如你特別喜歡美國,並且覺得美國的價值觀是人類文明的燈塔。那麼在你眼裡,槍支合法化就是一種公民保護自己的自由,大麻合法化就是一種公民選擇快樂的自由,貪污合法化就是一種公民政治博弈的自由,甚至連新冠疫情期間不戴口罩都可以是一種防止政府專制的自由。
最關鍵的是,這些解釋在邏輯上完全無懈可擊!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用邏輯從來都不可能說服一個人的根本原因,除非你通過感情讓對方主動改變自己的邏輯前提。說白了,人——總是先相信一個東西,然後才會在此基礎上推理並構建出一整套價值體系。
換句話說:
每個人都是立場先行,觀點只不過是一個跟班而已。
所以,無論是多個人面對同一個事情還是一個人面對同一件事情,只要立場不同,觀點就會迥異。也就是說,只要是人,就必然帶有主觀性,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純客觀。因為只要是人,就必然有欲,不可能百分之百做到無欲。所謂無欲,只不過是另一種化了妝的「有欲」。
10、
我們前面已經講過,這種對立統一的現象被老子稱之為「玄」,那麼「玄之又玄」指的又是什麼呢?其實並不難理解。比如說當我們理解了看似兩個完全相反的觀點本質上只是立場不同的時候,自然就會得出一個結論:
這個世界上沒有客觀真理,只有主觀解釋。
沒錯,這個結論確實超然物外,聽起來也確實是在客觀的評判梁啟超和蔣百里、羅素和愛因斯坦之間的對錯是非。但是問題來了,這個結論本身難道不也是一種主觀評判嗎?換而言之:
當我們說「世界上沒有客觀真理,只有主觀解釋」的時候,這句話本身——恰恰也是一種主觀解釋。
既然這句話是主觀解釋,那麼就不是真理。反過來說,假如這句話是真理,那說明這個世界上確實有一條百分之百純客觀的真理,但是,這不恰好推翻了這句話本身所要表達的意思嗎?
那麼,推理到這里是不是能停下腳步做一個定論了呢?並不能!
因為我剛才在評判「世界上沒有客觀真理,只有主觀解釋」這句話自相矛盾的時候,我這番評判本身——本質上還是一種主觀解釋。
既然我這番評判是主觀解釋,那麼就不是真理。反過來說,假如我這番評判是真理,那說明這個世界上任何一條真理都是自相矛盾的,都包含著對自身的否定。但是,既然「任何一條真理都是自相矛盾的,都包含著對自身的否定」。那麼請問:
這句話本身——是否包含著對自身的否定?
如果包含,說明這句話不是真理;如果不包含,那說明這個世界上確實有一條百分之百純客觀的不矛盾的真理,但是,這不恰好又推翻了這句話本身所要表達的意思嗎?
那麼,推理到這里是不是能停下腳步做一個定論了呢?還不能!我們依然可以把這個邏輯游戲繼續玩下去,循環往復,以致無窮......
11、
你看,這就是思想上的「鬼打牆」。
我們順著邏輯的路線在「思想的森林」里饒了一大圈,本來以為遇見了一條至高無上的真理之路,等到踏上後卻發現,這條真理之路不僅沒有帶領我們走出森林,反而像一個螺旋式上升的圓圈,不斷地旋轉,不斷地否定和覆蓋之前所走過的確定無疑的道路。
如果用一個比喻來形容:
真理之路就好像兩根草絲相互交錯互相纏繞的一股繩子,不斷地向下否定,不斷地向上攀升,沒錯,這就叫「玄之又玄」。如果你不懂這個邏輯悖論,那麼很可能會吃大虧。
比如說曾經有一個婆羅門教的教主專門去找釋迦牟尼辯論,兩人約定好:
誰輸了誰斬首謝罪!
結果到了現場,釋迦牟尼第一句話就問:
你的教義以什麼為宗旨?
這個教主不知道這是一個套路,非常自信的回答說:
「我以一切不受為宗。」⑧
這句話表面的翻譯是:
我以不接受一切為宗旨!
其實他要表達的意思是:
我不認為這個世界上有任何真理!
沒錯!這也正是我們前面所探討的:
世界上沒有客觀真理,只有主觀解釋!
但是沒想到,釋迦牟尼直接反問了一句:
你接受「不接受一切」這個觀點本身嗎?
不得不說,這個反問直擊要害。當時問的這個教主啞口無言,一怒之下拂袖而去。然而走在半路上,這個教主越想越覺得「玄」,越想越覺得這個反駁有道理,於是又返回去要斬首謝罪。但釋迦牟尼並沒有計較,說:
「你回心向道即可,不必如此。」
於是這個教主當下就放棄婆羅門教,率領五百弟子一起加入了佛教。
但是請想一想,如果這個教主當初就懂得「玄之又玄」的道理,那麼這場辯論還會輸嗎?恐怕就不那麼好定論了。
12、
沒錯,當我們明白了真理總是「玄之又玄」,總是超越語言和邏輯之上,總是處於「否定之否定「的狀態的時候,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了「道可道非常道」,才算是真正的站在了「道」的門檻前。所以老子才會說: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參考資料】:
1、梁啟超《歐游心影錄•七•科學萬能之夢 》
2、蔣百里《歐洲文藝復興史•導言》
3、《五燈會元•卷第一》
4、羅素《東西方文明比較•中國人的性格》
5、羅森•克蘭茨《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旅行日記:遠東、巴勒斯坦和西班牙(1922 - 1923)》
6、《韓非子•說難》
7、《莊子•齊物論》
8、《五燈會元•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