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65章
❶ 求道德經66章詳解
江海抄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解釋;水能利萬物而不相爭,這是謙下之德。不爭自然無物以爭,所以能成為百穀王。
若想超過眾人,就得謙下自己。有才而不爭自然無禍。所以聖人雖然才之過人但不與其相爭者無所不利。這樣子與利眾人所利融眾人之德,者自然能成眾人之領而不害也。所以不相爭者天下沒有誰能與之相爭,這是人德應效法水德。
我也是剛領悟的,說的不好還想諒解。
❷ 道德經第64、65、66章,帶拼音、注釋
《道德經》有拼音版,你找找看
❸ 《道德經》共有幾章
道德經一開始是分了81章,取九九八十一之意。後清朝一學者認為此種分法使內容太過分散,於是分成68章。所以現在市面上有兩種版本,一種是81章的,一種是68章的
❹ 老子的道德經第五十章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譯文】
聖人總是沒有自私的意念,常以百姓的意念為自己的意念。對於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對於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可使人人行善。對於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對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可使人人守信。聖人治理天下的時候,總是收斂慾念,使天下人的心思歸於渾朴。百姓本都專注於使用自己的感官、聰明、智巧,聖人使他們全都回歸嬰孩般純真的狀態。
【解讀】
本章是老子「虛心」、「渾君」思想的集中體現,也是「慈」的原則的具體貫徹
河上公:聖人重改更,貴因循,若自無心。百姓心之所便,因而從之。百姓雖有不善者,聖人化之使善也。百姓為不信,聖人化之使信也。
王弼:夫以明察物,物亦競以其明應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競以其不信應之。夫天下之心,不必同其所應,不敢異則莫肯用其情矣。無所察焉,百姓何避,無所求焉,百姓何應,無避無應,則莫不用其情矣。皆使和而無欲,如嬰兒也。
朱元璋:聽其美污之聲,目乃觀其善惡,所以聖人觀其所以,不欲身民如是,務秉之以道,常以心似乎小兒之無知,特守無為之道,故天下安。
❺ 老子道德經第56章心得
說實話,對於老子的這一章,我最欣賞的就是第一句啦,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他和專第81章的信言不美,屬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近同,還有第23章的,希言自然①。故飄風②不終朝,驟雨③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熟讀整篇道德經,你會發現整片文章基本可以涵蓋天地萬物之運行法則,其為人、為政亦包攬其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們每天都在說道啊,說理啊,可是誰會想到你說的是誰的道?誰的理呢?這句話翻譯到現在的通用語言就可以理解為多說無益,說的越多,解釋的就越多,狡辯的就更多了,話說多了就失去他本身的意義所在。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兌,閉其門②;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③,是謂玄同④。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⑤;故為天下貴。
[譯文]
聰明的智者不多說話,而到處說長論短的人就不是聰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竅,關閉住嗜欲的門徑。不露鋒芒,消解紛爭,挫去人們的鋒芒,解脫他們的紛爭,收斂他們的光耀,混同他們的塵世,這就是深奧的玄同。達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經超脫親疏、利害、貴賤的世俗范圍,所以就為天下人所尊重。
❻ 道德經第63章的意思
整章很長,懶得自己解釋,給你貼個任繼愈先生的吧。
❼ 道德經全文一共多少章
不分章。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
(7)道德經65章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
❽ 《老子道德經》第六章
生養之神(也就是道)是永恆常在的,是萬事萬物的母體,是根本,玄奧幽深.虛靜無形,但是用之不可窮盡
這是老子在描寫"道" 告訴我們萬事萬物的本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