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上帝
A. 道德律就是上帝
沒錯!嚴重贊同你的觀點!
真理,就只有一個。聖人不區分,因聖人心同;凡夫執著你我,因凡夫心異。
B. 全球調查:你覺得道德與信仰上帝之間是否具有必然聯系
沒有必然聯系。
道德是一種精神力量,是一種約束規范。
無神論者也可以遵從一定的道德。
信仰上帝是一種信仰選擇。
C. 黑格爾說:道德是 ……的上帝。原話怎麼說的
所謂道德,是指生活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人們,對實踐活動過程中必然產生和形成的人際關系、利益分配、法律制度和思想行為等進行價值判斷、價值追求、價值選擇、價值實現的總和,是人們行為活動的規范或行為的准則,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是一個多要素、多層次、多結構的復雜而龐大的道德系統,覆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各個環節.它既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是非、好壞、善惡、美醜、榮辱等觀念,又是社會衡量去的夢魘,或者說,人類自身得以存在的最終根據使得人與「上帝」之間有一種斬不斷的密切的親緣關系。如是,「上帝」便成為了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這一點尤為突出地體現在西方哲學史的發展歷程之中,表現為西方哲學史上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的種種爭論。盡管人類在誕生之時已對「上帝」抱有絕對的敬畏之情,但那時的「上帝」更多地體現為種種神話傳說,還只是人類樸素的想像力的產物,是理性缺失的一種結果,是一種缺乏存在根據的「上帝」觀。西方哲學史上首次提出為上帝尋求存在根據的哲學家是古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及其學生柏拉圖,此後,有關上帝存在的證明就成為西方哲學史中不可忽視的內容之一。有關上帝存在的證明主要包含有宇宙論證明,自然神學證明,本體論證明以及康德所創建的道德神學證明,康德將這些有關上帝存在的證明都歸諸理性神學的內容。然而,由於思想的最終主旨的迥異,必然會導致不同哲學家對上帝概念的不同看法。康德和黑格爾作為西方哲學史上不可取代的哲學巨匠,他們對上帝概念的把握由於二人的哲學主旨的差異而各顯春秋,而對這兩位哲學巨匠的不同上帝觀的把握又成為了其後繼者們不可逃避的課題。本文試圖以《小邏輯》§49—51三節內容為參考文本,通過剖析這三節內容來展現二人對上帝概念的不同看法,從而突顯兩種不同的上帝觀在後德國古典哲學史上的不同理論價值。
D. 上帝的道德標准生活是什麼呢
上帝之所以制定了我們所應遵循的道德律,是為了使我們認識自己的罪,但上帝是超越道德律的,因為上帝是無限的,至善的,他不能用任何概念與定律來定義的
E. 假如沒有上帝,道德如何可能
毛澤東思想從始至終沒有上帝,因為自己就是自己的上帝。毛澤東時代,人的道德水平是較高的。
F. 關於上帝存在的道德論證
沒有最新的研究成果,你可以去幾個世紀前找找。
你看一下這個:托馬斯·阿奎納
G. 人類社會的道德是如何產生的呢這種現實規則與上帝是什麼樣的關系呢
人類道德:就是組織形式所建立的約束規范並且利益大多數人的行為准則。 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維護組織團體內的一切精神及物質上的利益。 末學淺見!
H. 赫西俄德認為道德秩序來自於上帝
赫西俄德認為道德秩序來由神來控制。
I. 如果沒有道德 上帝如何可能——論康德哲學的道德宗教觀
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康德認為道德無關於禍福,也即倫理學並不是謀求幸福的。但他同時又承認:人「所有期望都指向幸福」[1],那麼,「只有加上宗教之後,我們才能希望有一天依照自己努力修德的程度來分享幸福。」所以,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康德引入了一個包含幸福並作為德性與幸福相統一的「至善」概念,並且成為了其倫理學的歸宿,而這一規度便是指向宗教的。在康德看來,人的道德行為以意志自由為前提條件,人達到神聖以靈魂不朽為前提條件,人獲得「至善」則以上帝存在為前提條件。那麼,由此可見,在理論理性中所驅逐出門的東西,在實踐理性中又全部被康德請了回來,在理論理性二律背反中只有可能性的東西到了實踐理性中都成為具有現實性的必要的東西,盡管只是「公設」。為實踐理性所要求的信仰就叫「公設」,上帝存在是「實踐理性的信仰」[2],從而也宣布了實踐理性批判研究開始進入宗教:「我的目的是公開表明,我怎樣相信找到了宗教和純粹實踐理性的可能結合。」[3]那麼這種宗教觀從根本上說應算是道德宗教觀,是由道德到宗教的,是反映人的思想意識行為的。
J. 如何理解康德「沒有道德的上帝是可怕的」
意思就是,很多人用人的觀念去看上帝,例如好像世界這么多苦難的事,上帝不管不顧,這樣的上帝當然可怕。所以,康德說「沒有道德的上帝是可怕的」,就相當於一個反證的言論。這句話可以加上「假如」二字,就好理解了。如同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假如沒有上帝,我就什麼都敢做」那句話的意思一樣,那句話就是告訴人,幸好上帝是公義,良善,慈愛的,不然,沒有這樣的上帝存在,我就敢做世上的罪惡的所作的事。幸好,上帝是存在的,而且是這樣性情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