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治就是以法行政
A.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的依法行政的含義是什麼
社會主義法復治理念中的依製法行政的含義就是其實就是合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基本內涵和根本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行政有機地結合起來。只要不斷推進依法行政,依法治國的事業才有可能取得實效。我們要從依法治國的高度來看待依法行政,通過貫徹依法行政,來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發展。
B. 行政法治與依法行政的關系
行政法治,指的是行政行為必須有相應的法律來規范;依法行政,指的是行政行為必須依照相關的法律去辦理。前者是立法的問題,後者是執法的問題。至於兩者之間的關系,則是首先必須「法治」,然後才是「依法」。
C. 什麼是依法行政
依法來行政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自內容,是指行政機關必須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設立,並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權力,對其行政行為的後果承擔相應的責任的原則。依法行政也是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對政府活動的要求是政治、經濟及法治建設本身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
基本要求:
1、合法行政(法律、法規、規章);
2、合理行政;
3、程序正當(公開行政管理內容,嚴格按照法定程序);
4、高效便民;
5、誠實守信;
6、權責統一(依法履行職責、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具體措施: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嚴格規范執法行為;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嚴格、公正、文明執法,不斷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
D. 行政法治是以法行政
上面的回答是我說的
忘了加一句
你問的應該就是rule of law和rule by law的區別沒錯
可以再在一些網路資料查1查這倆的區別
E. 有人認為行政法治就是以法行政正確嗎
不正確。二者范疇不同。
行政法治是行政組織結構法治、行政職權法治和行政行為法治的總稱。
目前,我國行政法治原則主要是:
(一)依法行政
政府應依法行政,依法辦事,這是任何時代、任何國度法治原則對政府行為的要求,要求行政活動要有合法性,即使其活動具有正當性令人信服、服從。不得違憲,是合法性的最高要求和核心,是現代民主社會的根本特點。依法的「法」,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法律的效力高於法規、規章;法規、規章的原則、內容不得與法律相抵觸。法律、法規、規章發生沖突,應以法律為准。依法的內容包括依法定許可權、法定實體規則和法定程序。未遵循法定要求的,均構成對法治原則的違反。
依法行政首先是對政府執法行為的要求,同時也是對立法的要求。只有有法可依才談得上依法行政。立法包括權力機關的立法和行政機關的立法。權力機關的立法主要是制定基準性規范。行政機關的立法主要制定從屬性、執行性規范。法治原則要求政府機關加強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制定,使大量的政府行為有章可循,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行為的任意性及其導致的不公正和腐敗。依法制定和發布行政法規、規章,不僅是政府的一項權力,更是政府的職責。
(二)職權法定
職權法定,指政府、行政機關的職權,必須由法律規定。從內部而言,超越職權就是橫向超越了另一個機關的職權:對外而言,超越職權就會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職權法定,越權無效,是法律保留的一個重要原則。相對於公民權利的法無禁止即自由來說,行政機關不僅在法律禁止的情形下不得為之,在一定的范圍內,在法律沒有授權的情形下也不得作為,否則,就是超越職權。職權法定是由我國人民主權的國家性質所決定的。對行政機關而言,行政行為不得違反法律,行政行為的權力來源要有法律的明文依據。因為行政機關是執行法律的機關,不能給自己授權,人民授權形式即是法律規定。行政處罰、行政強制措施、行政許可、行政收費等行政行為,都不是行政機關的當然許可權,都需要法定。即使是行政機關的職權范圍內的事項,也並不意味著其有權採取任何手段達成自己行政管理的目的。職權法定的核心是:行政權力的取得和存在必須有法律依據,沒有法律依據的行政權從根本上說是一種非法的權力;行政主體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許可權范圍內行使其行政職權,必須依據法定的程序;法定職權之外的事務由私人通過自治方式解決。職權法定要求行政主體不得越權,如果越權則不具有法律效力。這是因為,法律效力必須法律授予,如不在法律授權范圍內,它就在法律上站不住腳。行政職權法定的法理意義在於,它明示了行政權是有限的、可數的,並為行政機關劃定了行使行政權的外圍邊界。
(三)控制自由裁量權
行政自由裁量權是法律、法規賦予行政執法機關在行政管理過程中依據立法目的和公正合理原則自行判斷行為條件、自行選擇行為方式和自由做出行政決定的權力。即依照法律所確定的原則、目的、精神、范圍和幅度,在實施行政行為的過程中,行政執法主體基於客觀實際情況,通過主觀的合理判斷做出靈活選擇的權力。在我國,80%以上的法律,90%以上的法規和規章是由行政部門負責執行。法律的穩定性、現實的復雜性、立法者的局限性以及法律條文表述的概括性決定了行政權力中自由裁量權存在的必然性。現代法治國家權力的授予與控制總是相伴而行的,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權是依法行政、依法治國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權力本質具有自我腐蝕和自我擴張的特性,因此對權力的規范和約束就成為權力健康運行的一條規律。行政自由裁量權作為行政權力的一種,同樣必須加以控制。人類幾千年的歷史經驗表明,「每個被授予權力的人都易於濫用權力,並且易於將他的權力用到極限」(孟德斯鳩)。濫用行政自由裁量權違背了法律授權的目的和意願,干擾和破壞了法制秩序,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因此,對自由裁量權必須加以控制。
(四)權責一致
作為一個法治政府,應該帶頭守法,切實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如果其行為違法越權,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則應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如其行為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人身權、財產權的損害,則應依法賠償受害者的損失。對其違法行為是否承擔法律責任,是區別法治政府和專制政府的一個重要標志。人治政府自身不受法律約束,用法治理老百姓,本身不守法,違法侵權不賠償,不承擔法律責任。法治政府則應對人民負責,並自覺接受人民監督,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因此,作為人民的政府,必須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侵權要賠償,切實負起責任。
F. 依法行政,依法執政,依法治國的區別
有么?
G. 依法行政與依法執政的區別
(1)涵義不同。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政的一個基本方式。其內容主要有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法制觀念;督促、支持和保證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支持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逐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為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提供法制保障。 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使其權力,依法處理國家各種事務。簡單地說,依法執政,涵蓋立法、執法、守法、法律監督、法制改革等內容,而依法行政只涉及執法的要求。
(2)主體不同。依法執政的主體是執政黨,依法行政的主體是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員。
(3)內容不同。依法行政的「政」,應為政務之「政」,即國家權力部門賦予的行政工作,依法行政要求的是各級行政機關要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履行其應負的行政職責;依法執政的「政」,則為政權之「政」,即組織和領導國家政權,它要求執政黨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不能凌駕於民意之上。
(4)原則不同。按照《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依法執政的原則是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依法行政的原則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前者相對更加宏觀,後者相對更加具體。
H. 依法行政與依法治國的關系是什麼
依法治國與依法行政是邏輯層遞關系,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內部分。
依法治國由容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和依法監督等內容組成。在這些內容中,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前提與基礎。因為一個國家的整個管理活動,不僅是靠立法機關、司法機關,社會管理機關來施行,而且主要是靠各級人民政府與國家執政機關的強制推進。如果各級行政機關都能依法行使職權,依法進行管理,那麼依法治國就有了基本保證和實現基礎。
堅持依法治國的方略,為依法行政創造了大環境和前提條件。如果沒有依法治國的方略和大環境,就根本談不上依法行政。但沒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國就會落空。因此,依法行政是現代法治國家裡政府行使行政權力所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則,也是實現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
I. 什麼是依法行政,為什麼說深入推進依法行政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是指行政機關必須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設立,並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權力,對其行政行為的後果承擔相應的責任的原則。依法行政也是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對政府活動的要求是政治、經濟及法治建設本身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要求我們黨必須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全局性、基礎性和戰略性地位。而依法治國能否達到預期的目的,主要還是取決於依法行政。只有政府行政權力受到法的嚴格制約,執法者依法執法,作為社會主體的人明法、遵法、守法,才意味著法制的真正建立和完善。因此,推進依法治國就必須加強依法行政,這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和基礎。
所謂依法行政,就是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權力,司法機關依法約束行政行為。有法就要依法,就要在行政行為中遵照法律,按法律辦事。
行政機關是國家機關中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影響最大、與公民的關系最密切,也是權力最大、機構最大、人數最重要的一個部門,行政機關的勤政廉政、嚴格執法與否,決定著依法治國的成敗。特別是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經進入改革發展穩定的關鍵時期,改革發展穩定的難度在加大,復雜性在加深,各種利益沖突在加劇,加上新興媒體的廣泛運用及其對負面新聞和社會情緒的放大效應,人民群眾的民主法治和權利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對公平正義和公共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很容易引發矛盾沖突和局部危機。這些都要求我們的行政機關必須嚴格依法行政。實行依法行政,我國已先後制定了《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條例》、《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國家賠償法》等法律法規,並已在實施中產生了明顯的效果。但是,在實踐中,仍然有那麼多的不如人意,有些行政機關的活動離依法行政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行政執法活動中執法違法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有些現象表現得還相當突出,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矛盾,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依法治國要求各國家機關嚴格依法行使權力,依法處理國家事務、治理國家。國家頒布的法律、法規大部分由行政機關執行,因此,行政機關是否依法行政,將從總體上決定我國能否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那麼,如何實行依法行政,推進依法治國呢?
第一,要實行依法行政,必須有法可依。依法治國是一個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它既是目標更是過程,需要幾代、十幾代人的努力。治國必須有法,有法必須立法,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就顯得極為重要。因此,當前亟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順應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革,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建立一個門類齊全、結構嚴謹、內部和諧、體制科學、協調發展的法律體系。同時,目前,許多政府部門制定的規章受到部門利益的主導,一些規章與法律的規定並不完全符合,某些規章甚至為亂收費、亂罰款提供了根據。建立和完善各類規章的審查制度對保證依法行政也十分必要。
第二,要實行依法行政,必須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法律是靠人來執行的,法律秩序是靠人來維持的,由於人的個體素質的差異,沒有一支高素質的行政執法隊伍,法律的落實就是一句空話。這不僅要提高執法隊伍的法律意識和自覺遵守法律的自覺性,還要讓他們的法律知識和法律素養不斷得到增強和提高。同時,還要對現有行政執法人員進行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使其牢固樹立執法為民的意識,樹立行政執法隊伍的良好形象,推進依法行政向縱深發展,並嚴把「入口」和「出口」兩個關口。
第三,要實行依法行政,領導幹部必須帶好頭。依法行政的關鍵是各級領導幹部能否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來治理國家、管理社會事務、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以實現國泰民安,促進國富民強。董必武早在上世紀就明確指出,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中心環節是依法辦事,即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依法辦事。在我國民主政治建設中,能否堅持依法治國、實行依法行政,關鍵在領導幹部。所以,實行依法行政,領導幹部必須尊重法律權威,杜絕特權思想;自覺服從於法,以身作則;不斷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質;自覺接受各個方面的監督。
第四,要實行依法行政,必須加強和完善監督機制。權力缺乏監督,必然導致腐敗。行政執法效率的高低,執法人員的廉潔公正,是廣大公民極為關心且與其利益關系密切的問題,所以,完善監督制約機制是依法行政的保證。社會上出現的權錢交易、權權交易、濫用權力等現象,都是因為缺乏必要的監督機制、難以保障嚴肅執法造成的。為此,一方面,要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對直接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部門要實行公開辦事制度;另一方面,要把黨內監督、法律監督、群眾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做到上下聯動、形成合力。通過全方位的工作監督網路,置所有行政活動於監督之下,達到規范執法行為的目的。
第五,要實行依法行政,必須深化民主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由於我國公民缺乏專門的法律知識,必須在群眾中普及法律知識,提高公民遵紀守法的自覺性。這不僅是讓公民懂一點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要不斷地啟發和鼓勵公民增強主人翁的責任感,樹立社會主義的法律價值觀,不但自己要守法,而且要同一切違法行為作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