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許可權劃分
1. 我國現行立法體制的許可權劃分制度和結構
既統一又分層次的立法許可權劃分體制:
(一)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大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對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二)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三)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較大的市(包括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
(四)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全國人大的授權決定,還可以制定法規,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實施。
(五)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大還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 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
(六)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2. 建設法規體系按立法許可權分為哪幾個層次
建設法規體系分為:
1、建設行政法律
建設行政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國家強制性保證實施的,國家建設管理機關從宏觀上、全局上管理建設業的法律規范,對促進國家建築業發展,制裁行政違法行為,起著主導作用。
(1)城市規劃法,對應的行政法規是城市規劃法實施條例、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2)市政公用事業類法規,對應的行政法規是城市道路管理條例、城市公共客運交通管理條例、城市供水條例、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規定、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城市綠化條例、城市維護建設稅暫行條例。
(3)村鎮建設類法規,對應的行政法規是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
2、建設民事法律
建設民事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國家強制性保證其實施的,體現人民意志的,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建設關系的法律規范。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利用價值規律調整經濟關系,促進建築企業經營管理必不可少。包括: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公司法等。
3、建設技術法規
建設技術法規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工程勘察、設計、規劃、施工、安裝、檢測、驗收等的技術規程、規則、規范、條例、辦法、定額、指標等規范性文件。它以建設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經有關方面專家綜合評價、科學論證而制定,分為國家、專業(部)、地方和企業四級。
(2)立法許可權劃分擴展閱讀
建設法規體系,國家法律體系中的組成部分,它必須要與國家的憲法和相關法律保持一致,不能出現與其他法律法規相互矛盾和抵觸的地方,但是由於自己的行業特徵,它又具有相對獨立性。
從法的制定和法的實施上考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只有一個。人大專門委員會、政府部門和地方都沒有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這些機構既沒有必要更沒有可能在國家法律體系之下或以外建立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
3. 行政立法許可權劃分。請詳細解答,謝謝!
行政法律的立法權由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
行政法規的立專法權由國屬務院行使。
行政規章的立法權由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行使,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行使。其中,前者制定的叫部門規章,後者制定的叫地方政府規章。
4. 國家機關立法許可權劃分立法機關的設置和立法權的行使是指
凡是立法機關都有立法權,享有立法權的機關不一定都是立法機關
5. 國務院各部門的立法許可權
國務院各部門均無立法許可權。國務院屬行政機構,國務院及所屬各部委專只有行政權,而沒有屬立法權,有的只是制定一些行業規章、行政規定的權利。但那些行業規章、行政規定並非是法律。
在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我最高權力機關,擁有立法權。全國人大閉會期間,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權利。
6. 中國現行立法許可權劃分體制
一.行政立法主體:行政立法活動是由有行政立法權的行政機關進行的,根據憲法、組織法以及立法法的規定,國務院有權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委及直屬機構有權制定部門規章;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省級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的經濟特區市的人民政府有權制定地方政府規章。
二.行政立法許可權:行政立法許可權是指行政機關制定行政法規與行政規章在內容與形式上的許可權范圍,即行政法規與行政規章可以就哪些事項作出立法性的規定。
行政機關行使行政立法權必須嚴格遵循法律保留原則。法律保留即凡是由法律規定的事項,只能由法律規定,其他規范無權規定,否則構成違法。根據《立法法》的規定,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保留以下事項的立法權:國家主權的事項;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訴訟和仲裁製度;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其中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與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屬於法律絕對保留事項。
行政法規規定的事項有以下三個方面: 1.執行具體法律規定事項。2.實施憲法規定職權事項,即憲法第89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3.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立法的事項。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事項,國務院可以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授權決定先制定行政法規。
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即國務院各部門規章制定的依據是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並且只能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地方規章可以規定的事項是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以及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三.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級
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級是指行政法規與行政規章在國家法律規范體系中的地位。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法律、法規、規章不能同憲法相抵觸;法律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地方性法規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規章;省級人民政府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較大市的人民政府的規章。
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
7. 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而劃分國家機關立法許可權的制度是什麼
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而劃分國家機關立法許可權的制度是立法體制。
立法體回制是關於一國立法機答關設置及其立法許可權劃分的體系和制度 ,即有關法的創制的許可權劃分所形成的制度和結構,它既包括中央和地方關於法的創制許可權的劃分制度和結構,也包括中央各國家機關之間及地方各國家機關之間關於法的創制許可權的劃分制度和結構。
8. 各種規范性文件的立法許可權有哪些
各種規范性文件的立法許可權主要如下: (一)職權行政立法和授權行政立法 根據行政機關行政立法權的來源不同,可以將行政立法劃分為職權行政立法與授權行政立法。職權行政立法是指行政機關依據憲法和組織法賦予的立法權,並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制定規范性文件的活動。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門、地方人民政府制定規章,都屬於職權行政立法的范疇。 授權行政立法是指依據憲法和組織法以外的其他法律的授權而進行的行政立法活動。授權立法受到授權法律的嚴格制約,必須遵循授權法律、法規規定的標准、范圍、內容和原則。 (二)執行性立法與創設性立法 執行性立法即行政機關專門為執行法律而進行的立法活動,可以表現為職權立法,也可以表現為授權立法,但它不得創設新的權利、義務。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行政處罰實施細則》是由海關總署根據海關法制定的。 創設性立法是行政立法機關根據法律的特別授權制定規范性文件的特別活動。由於創設性立法產生新的權利、義務規范,因此必須有權力機關的特別授權。創設性立法的效力范圍、授權界限、效力等級必須有特別授權法的嚴格規定。 (三)中央行政立法與地方行政立法 中央行政立法是指中央國家行政機關依據職權或授權所進行的立法活動,包括行政法規與國務院部門規章。 地方行政立法是指地方國家行政機關依據職權或授權所進行的立法活動,即有權的地方政府所制定的地方政府規章。
9. 行政立法許可權劃分!
屬於本部門的就可以立法啊!按照行政職能劃分!
10. 對於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在立法和規章制定許可權上,有什麼劃分沒有
對地方權力機關與行政機關的職權許可權,可做如下劃分:
1、在保證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實施方面,法律、行政法規授權地方人大做出規定的事項,由地方性法規規定之;法律、行政法規、部委規章授權由政府做出規定的事項,由政府以規章規定之。
2、依法應由人大討論、決定的本行政區域內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重大事項,由地方性法規規定之;依法屬於政府行政管理職權范圍內的事項,由政府以規章規定之。由於憲法和有關法律對地方人大與政府的許可權規定多有交叉重疊,而人大是地方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地方人大與政府對地方立法事項的許可權發生異議時,應當由人大或其常委會決定管轄歸屬。
3、涉及平等主體之間民事關系調整的事項,由地方性法規規定之;屬於政府內部各部門相互關系的事項,由政府以規章定之。
4、涉及對政府實施法律、行政法規進行監督或者規范政府行為的事項,由地方性法規規定之;屬於應由政府自行決策的事項,由政府以規章規定之。
5、根據特別授權決定的規定,應由地方法規或者政府規章規定的事項,須依授權決定的要求分別做出規定。
6、不屬於中央專屬立法權的事項,在國家尚未立法而需要地方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創製法律規范時,原則上應由地方性法規規定之;地方人大認為有必要授權政府予以規定時,可以授權政府以規章規定之。
在劃分地方權力機關和地方行政機關的立法許可權時,應當本著適當限制政府規章的原則,要求地方政府制定行政規章必須有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的依據;無依據的,政府不能自行制定規章。但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這一要求不切合中國實際,因為現代行政應當是積極的法治行政,在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做依據的情況下,應當允許地方政府可以根據憲法和地方組織法規定的職權,以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為依據,根據本行政區域內社會實踐和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制定行政規章。筆者認為,一般情況下,政府規章的制定應當遵循「立法有據」的原則,以保證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但在特殊情況下,如政府需要運用規章維護公民的權益,保障公民權利和促進公共福利等,則可以依據相關的立法原則或者立法精神,制定政府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