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領導原則

道德領導原則

發布時間: 2021-12-09 01:33:00

A. 行使領導權力需要遵循的原則主要有哪些

1、正當性原則

所謂領導權力行使的正當性原則,是指領導者在特定的職權范圍內履行自己的職責,而無須顧及來自職權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干擾。

2、可行性原則

所謂領導權力行使的可行性原則,是指領導者行使權利要充分注意組織內外的主客觀條件,在現實基礎上,在組織原則和社會道德規范內行使權力。

3、民主性原則

所謂領導權力行使的民主性原則,是指領導者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實行決策民主化和領導班子中的集體領導原則。

4、效益性原則

所謂領導權力行使的效益性原則,是指領導者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必須講究取得成果的大小與快慢,即注重社會效益。

5、權變性原則

所謂領導權力行使的權變性原則,是指領導者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必須依據不同的環境和條件,審時度勢,變換行使權力的方法和手段,調整領導權力的計劃和目標。

(1)道德領導原則擴展閱讀:

領導權力的重要性:

1、強制權是領導職能實現指揮引導職能的基礎保障。

這是建立在懼怕基礎之上的權力,違背上司批示的結果是懲罰。下屬意識到不服從上司的意願會導致處罰,比如分配不稱心的工作、訓斥等。有了強制權作保障,領導就能充分發揮指揮引導職能。

2、獎勵權是實現激勵鼓舞職能的保障。這是強制權的對立面。下屬意識到服從上司的意願會帶來積極的獎勵。這些獎勵可以是金錢(提高報酬)或非金錢(工作做得好而受表揚)方面的。領導有激勵的職能,這就必須通過獎勵權來實現。

3、法定權是實現領導指揮引導職能的保障。這種權力來源於上司在組織機構里的地位。

4、專長權對實現指揮引導、溝通、協調職能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是來自知識的權力。具有這種權力的人是具有某些專門知識或特殊技能的人,容易贏得同事和下屬的尊敬和服從。

5、個人影響權對實現指揮引導、溝通、協調職能發揮著重要作用。個人影響權即統御權,是由個人資歷、榜樣或感情所產生的力量,能使領導取得下屬的認可。有的領導者由於個人的品行優秀、德高望重而受到下屬的欽佩;也有的領導者由於個人的各種社會關系而使下屬能接受其影響。

B. 憲法中"黨的領導"原則內涵是什麼

我國憲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是:堅持黨的領導原則;人民主權原則;保障公民權利原則;法治原則;民主集中制原則。
憲法確定的堅持黨的領導的基本原則,是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內容,是我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全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在中國,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行。在申國,沒有哪個政黨比中國共產黨有著更強烈的服務於中國人民的利益的道德意識,沒有哪個政黨像申國共產黨那樣經歷過為中國人民利益流血犧牲、英勇奮斗的艱難而光榮的歷程,沒有哪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那樣擁有著干富的引導人民、領導人民為人民自身利益奮斗的政治經驗,也沒有哪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那樣具有不斷地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修正錯誤的自我學習、自我更新的精神和能力,也沒有哪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那樣吸引和涵括著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的絕大多數精英分子,更沒有哪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那樣具有嚴密的組織性以至能夠成為率領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前進的中堅力量。黨領導人民立法,也領導人民執行法律。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法治建設上令人矚目的偉大成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在今後的法治建設實踐中,也只有繼續堅持黨的領導,才能保證國家法律的統一實施,才能將法律所確定的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落到實處。因此,我們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在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努力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一原毫不動搖。

C. 共產主義道德的原則和規范

共產主義道德的原則和規范,既是無產階級對人與人之間應有的道德關系的認識,又是對人們的行為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它的內容一方面反映了無產階級所處的客觀的社會經濟條件,另一方面也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共產主義道德作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總是在人們內在信念的支持下,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千百萬人的思想和行為。
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以前,開展反對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是擺在無產階級面前的最重要的歷史使命。無產階級需要運用包括道德在內的各種手段,團結自己,戰勝敵人。對敵人斗爭堅定、勇敢;對無產階級的事業和政黨無限忠誠;對同志講階級友愛;對人民極端熱忱;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艱苦奮斗,百折不撓;在危險面前,奮不顧身,具有自我犧牲精神等等。這都是無產階級革命時期共產主義道德原則和規范的重要內容。
在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後,無產階級從被壓迫、被剝削的階級地位,變為整個社會的領導階級。新的社會條件,要求共產主義道德有新的原則和規范與之相適應。社會主義事業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事業,需要絕大多數人參加才能實現。為了使人們同心同德地為社會主義事業努力奮斗,在道德問題上就需要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關系。集體主義成了整個共產主義道德原則和規范體系的基本原則,它不但貫穿於共產主義道德發展的全過程,也是共產主義道德區別於一切舊道德的最顯著標志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成了共產主義道德原則和規范體系中最核心的內容。它既是無產階級階級本質的表現,也是無產階級評價人們行為是否有道德的最根本的標准。它要求每個革命的無產者,都要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質,以大公無私、先人後己、先公後私的精神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一切謀取個人和小集團私利的行為,都是與這種道德要求不相容的。共產主義道德的一系列規范,與集體主義的基本原則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核心內容密切相聯,是它們在某些方面的具體體現。
在新的社會制度已經建立,特別是在剝削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已被消滅的情況下,進行經濟建設,提高勞動生產率,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已被提到首要的地位。每個人勞動的好壞,直接與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途和千百萬人的生活聯系在一起,人們的勞動態度以及與此有關的愛護公共財物等問題,就成了共產主義道德的重要規范。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條件下,能否學習和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於勞動的數量和質量越來越有重要的意義,認真鑽研科學技術,以創新的精神從事勞動,也是共產主義道德對新一代勞動者的重要要求。為了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社會主義社會不僅有高度的物質文明,也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在政治生活、社會生活、職業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等各個領域,通過長期的社會實踐和理論概括,也出現了各種具體的道德規范和原則,充實和豐富了共產主義道德的內容,從而形成了一個涉及人們行為各個方面的完整的共產主義道德規范體系。
隨著共產主義社會從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過渡,共產主義道德的原則和規范,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化。人類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以後,那些屬於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道德原則和規范,有的將會消失,有的要發生變化,並且還會充實和豐富許多新的內容。比如,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是共產主義道德的一條重要的規范,隨著人類向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過渡,國家逐漸消亡,到那時候,社會主義的愛國主義和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就不再作為共產主義的道德規范。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一代新人,必然會根據社會生活的要求,代之以符合當時社會條件的新的道德規范。

D. 職業道德建設的主要原則是什麼

為人民服務原則

職業道德主要是針對職業行為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它通過人們的職業活動、職業關系、職業態度、職業作風以及它們的社會效果表現出來。不同職業有不同的道德規范,但無論什麼職業道德,其基本原則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說,人的職業行為要與行業和崗位的社會地位、職能、權利和義務相一致,從而保證行業自身的經濟效益與社會的整體效益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為人民服務原則集中凝結著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歷史觀和價值觀,它既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宗旨,也是黨領導下社會主義國家的主導價值觀念,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核心和靈魂。為人民服務原則,它貫穿於職業道德觀念的方方面面。

集體主義原則

以集體主義為原則,是我國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集體主義的最高道德目標和最核心的內容是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辯證統一。」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集體主義與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集體主義都是這種集體主義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具體表現形式,但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集體主義是對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集體主義的揚棄,它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對集體主義賦予了新的內涵,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上的主導性的道德原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主義原則要努力把社會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結合起來,以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在堅持社會主義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同時,充分肯定個人利益的合理性,並達到兩者的辯證統一。

E. 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是什麼特點是什麼

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三個原則(為人民服務、集體主義、人道主義)
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

職業道德具有從屬性、職業性、穩定性、繼承性、適用性以及成人性等特點。http://www.encity.cn/bbs/archiver/?tid-121.html

職業道德與一般社會道德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是
一般社會道德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對一般道德原則
和規范的重要補充。在一定條件下,二者又相互融合、相
互統一,一方面,各種職業道德都程度不同地包含有某些
一般社會道德的因素,體現著一般社會道德的要求;另一
方面,某些職業道德尤其是與廣大社會成員有直接接觸
的職業的道德要求,也會轉化為全體社會成員都應當遵
守的一般社會道德。http://myy.cass.cn/file/2005122215910.html

F. 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原則是集體主義。

集體主義是人類社會本質的必然選擇。確立社會主版義權道德原則是集體主義,這是社會本質的必然要求。以社會為本位的集體主義,這是社會主義社會確立的價值目標。

集體主義是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決定的。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基礎是勞動人民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它反映的最基本的利益關系是勞動人民的共同利益。維護、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維護勞動人民的共同利益,則是社會主義道德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6)道德領導原則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基本要求是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途徑,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是領導幹部和青少年。

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

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乾重要問題的決議》規定: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

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唯一宗旨,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唯一宗旨,是社會主義時期道德建設的核心。

G. 試述領導用人應堅持哪些原則

領導者的用人原則

彼得·杜拉克認為:沒有任何一項決策象人事決策那樣影響深遠和難以改變。作為領導者,選用合適的人才理應成為第一要務。劉邦因用好了韓信、蕭何、張良,而成就了一番霸業,劉備因有諸葛亮的輔佐,才能三分天下。從企業實踐來看,柳傳志啟用楊元慶、郭為等年輕一代,張瑞敏讓楊綿綿主內,都是知人善任的成功典範。但不幸的是,企業領導者因用人不當而導致企業損失甚至失敗的例子遠多過成功的案例,所以領導者如何用人一直是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
品德往往是領導者挑選人才的第一原則。這沒有錯,關鍵是如何衡量一個人的品德是否達到了要求,也就是品德的標准如何確定。筆者個人認為領導者應建立合適的、核心的品德標准。所謂合適的,除了與領導人自己的價值取向相融合外,還要合適企業、下屬及社會的價值觀。領導者完全將個人的價值取向作為道德標準是不合適的、且有害的。例如,有的私營企業的老闆要求下屬也像自己一樣無私奉獻,這顯然不符合作為被僱傭者的下屬的價值觀,而且這種要求只會遭受下屬的反感。而將誠實正直作為品德的標准,這是合適的,因為如果作為一個管理者不能堅持原則,公正、公平地處理問題,他不僅不能得到下屬的信任,也不可能維護公司的利益。另一方面,企業只應該規定有限的幾條核心品德標准,而不必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標准往往只能選出庸才,而真正有能力的人才通常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點。例如,很多有才華的人比較傲,合作性可能會差一些,但不應由此而失去重用的機會,如何管理他的缺點是另一個問題。當然,選拔的人才也不能有嚴重的缺點,而與公司的核心品德標准不符。三國官渡之戰前夕,曹操聞報袁紹幾十萬大軍出動,連忙召集文臣武將商議對策。名士孔融認為: "袁紹地廣兵眾,擁兵數十萬。文有田豐、許攸通權達變,武有顏良、文丑勇冠三軍,還有審配、逄紀這樣的忠臣效勞。敵強我弱,與袁紹對抗很難取勝。"謀士荀彧不以為然:"袁紹兵馬雖多,但法不嚴整。而且田豐剛愎自用,許攸不顧大局,審配專斷,逄紀狂妄。這些謀士都有嚴重的缺點,怎能相容共處?至於顏良、文丑,不過是匹夫之勇,一戰即可擒拿,不足慮也。"事後證明荀彧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袁紹的失敗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用人之誤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兩軍對壘應以共謀作為品德標准之一,雖然田豐、許攸有才,審配、逄紀忠誠,但他們都不符合品德的要求,本來就不應該任用。用人應以德為先,由此可見一斑。
如何對特定的崗位選拔合適才能的人來負責,一直是領導者面對的挑戰。為了確保用人得當,領導者應該具備識別下屬特有才能的經驗和技能,更為重要的是領導者應確立相應的用人原則。除了將品德作為用人的前提外,以下幾項原則是尤為值得關注的。
第一, 用人之長的原則。羅斯福曾說過:「不要顧慮此人的弱點,只要告訴我他們能做哪些事。」領導者用人就是發掘下屬最擅長的方面,然後將之用於最需要這些特長的崗位上。要做到這一點,要求領導者認真考慮分派給特定崗位的工作任務,對這些任務有深入的認識,例如,選拔一名分公司的銷售經理,就要該崗位考慮未來一年的工作重點是什麼,是開發新市場,還是組建銷售團隊?工作重點的不同,也需要選拔出不同的人才來擔任該職務。
第二, 為下屬挑選合適的管理者。「士兵有權挑選能打勝仗的指揮官」,這在愷撒時代就已經是公認的准則了。但領導者在挑選管理者時,該管理者的下屬並不參與人事決策,所以領導者不僅要考慮候選人,也應該細研究候選人所管轄的人員情況。一家外企為在南京的合資企業選派一名總經理,結果選派了一名在東莞合資企業擔任過總經理且表現突出的港籍經理人去擔任。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該合資企業的主管們根本無法與總經理溝通,不到一年時間,該企業經營陷入困境。後來,董事會選拔了一位從南京國企下海到南方的管理者,接替總經理職務,合資企業很快就恢復了生機。
第三, 不要任命新人擔任新的重要崗位。吳士宏在TCL黯然出局與其說是外企經理人水土不服的原因,毋寧說是李東生用人不當的原因。TCL為了發展IT產業,成立了信息產業集團,請吳士宏這位新人擔任信息產業集團總裁這一新的崗位,意味著風險的疊加,其結局可想而知。李漢生就任方正集團總裁也犯了類似的錯誤,盡管方正總裁的位子不是新設的,但其工作內容做出了重大的改變,請李漢生就是為了給方正動大手術,包括大規模的人事調整。郭士納改造IBM似乎是特例,但知內情的人了解郭士納並未對IBM的文化根基進行改變,相反他幫助IBM重新尋回了「IBM就是服務」的理念,另外兩項大的舉措,一是將全球服務作為新的增長方向,二是對產品開發流程進行重組。GE的變革可能只有像韋爾奇這樣紮根於GE多年的領導人才能主導,換了一個外來者,很可能以失敗而告終。將新人擔任新的重要崗位,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以至於杜拉克認為這一原則應作為人事決策的一項禁令。
總之,人事決策是如此之重要,領導者除了堅持用人的原則外,更應竭力做好這一工作。

H. 行使領導權力需要遵循什麼原則

一、行使領導權力需要遵循的原則:

1、正當性原則,所謂領導權力行使的正當性原則,是指領導者在特定的職權范圍內履行自己的職責,而無須顧及來自職權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干擾。

2、可行性原則,所謂領導權力行使的可行性原則,是指領導者行使權力要充分注意組織內外的主客觀條件,在現實基礎上,在組織原則和社會道德規范內行使權力。

3、民主性原則,所謂領導權力行使的民主性原則,是指領導者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實行決策民主化和領導班子中的集體領導原則。

4、效益性原則,所謂領導權力行使的效益性原則,是指領導者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必須講究取得成果的大小與快慢,即注重社會效益。

5、權變性原則,所謂領導權力行使的權變性原則,是指領導者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必須依據不同的環境和條件,審時度勢,變換行使權力的方法和手段,調整領導權力的計劃和目標。

二、領導權力的定義:

1、領導權力的主體。在這里,領導權力的主體包括黨政機構的領導者、企事業單位的領導者以及廣大的社會組織中的領導者。

2、領導權力的目標。領導權力的根本目標是要通過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法令和各類政策來有效地實現國家意志。

3、領導權力的作用方式。領導權力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強制性地推行政令。

4、領導權力的客體。總體而言,領導權力的客體包括所有的居民以及由居民組成的不同社會組織和社會集團。可以說,領導權力的客體囊括了領土范圍內的整個社會。

I. 領導者處理與下屬關系的原則有哪些

領導者處理與下屬關系的原則有:

  1. 整體原則。領導者與下級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各自發揮不同的功能,互為條件,互相配合。整體原理告訴我們,整體功能不等於組成這個整體的個人功能簡單相加,其公式是1加1大於2甚至大於10。這樣的條件是各成員的最佳協調。領導者處理與下級關系的目的就是發揮整體的最大功能。處理與下級關系以此為出發點,考慮整體利益,利於整體的團結、協調和積極性的發揮。而不是搞那種庸俗關系,搞小集團,更不能拿原則作交易。

  2. 服務原則。「領導就是服務」,各級領導者除了服務以外,沒有什麼特權,上級(或領導者)和下級(下屬)的差別,只是分工的不同,都是人民公僕和勤務員,沒有高低貴賤。

  3. 民主原則。民主原則是領導者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則,也是領導者搞好與下級關系,融洽人際關系的基礎。

  4. 公平原則。是否對下級一視同仁,公平合理,是領導者處理與下級關系的關鍵。當下屬發現領導者能公平對待自己,在心理上就平衡,從而心情就舒暢,工作積極就高;反之,則會產生不公平感。

  5. 監督原則。 監督是領導者一大職責。領導者在執行監督職責時,必須搞好調查研究,做到實事求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熱點內容
以下屬於法律效力的范圍的是 發布:2025-05-18 04:24:18 瀏覽:767
執行法律知識包括什麼 發布:2025-05-18 04:21:33 瀏覽:135
山東計劃生育條例罰款 發布:2025-05-18 04:14:57 瀏覽:877
法律服務采購河南 發布:2025-05-18 04:10:37 瀏覽:956
富寧縣律師 發布:2025-05-18 03:56:57 瀏覽:608
人身侮辱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8 03:56:52 瀏覽:714
教育局貫徹勞動合同法情況匯報 發布:2025-05-18 03:35:02 瀏覽:844
法律碩士對英語的要求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916
公司合夥人之間的法律協議有效嗎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208
抵押司法拍賣 發布:2025-05-18 03:25:11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