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佛法學催敲

佛法學催敲

發布時間: 2025-05-17 22:17:30

1. 推薦一些好看的有關律師 律政的電影吧

1.《魔鬼代言人》 Devil』 Advocate
基努.里維斯的律師造型與《生死時速》中的T恤造型一樣酷氣逼人,艾爾.帕西諾也一如既往,瞪大了眼睛,咄咄逼人。不過本片的主題:現實功利的誘惑與理想道德正義之間不可調和的沖突。仍然是好萊塢的古老話題,只不過引入了一些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在片尾十分鍾里,艾爾.帕西諾代表的魔鬼慷慨激揚地集中展現他的誘惑力,基努.里維斯最終也以悲壯的自殺投向了正義。
2.《永不妥協》 Erin Brockwich
朱莉亞.羅伯茲的獲獎之作,說實話,這個獎她是應該得的。女主人公舉止粗魯,但心地善良,賣弄風騷,但目的正當。她沒有進過一天法律學校,但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環境污染索賠案起到了關鍵作用。以真實事件改編 的本片再次告訴我們:那些自以為正宗科班出身,沾沾自喜,自高自大的人往往是最愚蠢的。人民群眾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英雄。
3.《肉體證據》Body Evidence
本片當年曾被公安部門定為黃片而遭查禁,現在看來,連四級的水平也夠不上。不過有趣的是片中性高潮居然也能成為殺人利器,好萊塢編劇的超人想像力實在是令人不得不佩服。
片尾瑪當娜出庭做證,在特寫鏡頭下,顯示了十分高超的演技,把她看作低級趣味的性感歌星實在是低估了她,以後,《貝隆夫人》獲獎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了。
4.《費城故事》Philadephia
本片主題曲曾風靡一時,同性戀律師向老闆索賠的題材也夠異類。湯姆.漢克斯由前途無量的准合夥人律師一落而成為遭人唾棄的喪家犬,真讓人慨嘆命運的無常。身患愛滋,自知瀕死的他在壁爐炭火的映照之下,一番獨白,表達了對生命的無限眷戀。這一情節時隔多年之後仍能深深打動我的內心。我至今仍然認為同性戀是令人惡心的,不過我也同意羅素的話:"單從繁衍後代的角度而言,同性戀並不比和尚、尼姑更不道德」。
5.《性書大亨》The people vs Larry Flynt
本片是美國色情雜志大王的傳記片。伍迪.哈里遜敢說敢露,蔑視權威,主教、法官都成了他嘲笑的對象。長著一張娃娃臉的愛德華.諾頓則是他不離左右的守護神—律師。這位律師一路高喊著言論自由,不惜把官司打到最高法院。言論自由當然是神聖不可侵犯,不過伍迪.哈里遜也逃不過天道懲罰,心愛的女人暴亡,自己也挨了黑槍,終生得坐輪椅。
6.《律師事務所》 The FORM
哈佛法學院一畢業,就被一家大型律師事務所看中,代為還清了所有貸學金,送房,贈車,老闆還催著他早點娶妻生子。這等好事全讓湯姆.克魯斯碰上了。不料想這是一家專為黑社會洗錢的事務所,最後小湯以毒攻毒,狠很敲了一大筆錢,抱著復印來的機密檔案周遊世界去了。不過,他的律師生涯也就此劃上了句號。這種事即使是在無奇不有的美國,恐怕也只在電影里才有。
7.《國家公敵》State Enemy
實際是一部動作片,威爾.史密斯是一個精明干練的律師,也有李小龍一樣的身手,更有前國安局特務從旁協助,不過最後還是靠西西里老大才能脫身,和國家機器對著干,可不是鬧著玩的。
8.《義海雄風》 A Few Good People
軍隊是法律的特區,湯姆.克魯斯和戴咪.摩爾受命調查一起士兵重毆致死案,傑克.尼克爾遜自然要暗中阻撓。最後證據滅失,證人自殺。萬般無奈之下,小湯當庭使出激將法,惹得傑克.尼克爾遜口誤,這才將他拿下。這真是老套中的老套,時到如今,只有小湯、小咪的帥氣軍服還算給我留下點印象。
9.《律證俏佳人》Legally Blonde
一部沒什麼深度的娛樂片,女主人公為了贏得郎心歸,硬著頭皮上哈佛法學院,沒想到歪打正著,成了正果。男人們吶,不是因為弱智被無情拋棄,就是心理骯臟的猥瑣教授,總之沒一個是好東西。這部影片很適合畢業二年左右的小女生,在茶餘飯後,邊欣賞邊暗自竊喜一番。
10.《審死官》
周星馳的中等水平作品,放在這里叩陪末座,主要是為了提醒各位,中國律師剛由訟棍脫胎而來不久,對很多醜惡現象要帶著發展的眼光來看。恩格斯不也說過:惡是歷史前進的動力嘛。

另外我再給你介紹一部〈殺死一隻只更鳥〉~~~格里高里派克主演的~~~`

2. 如何評價傲骨賢妻衍生劇《傲骨之戰》(thegoodfight)

在它面前,國產職業劇就是一坨屎

我明白了,我為什麼喜歡《傲骨之戰》。

這是一部律政劇,目前,第二季更了3集,每集50分鍾。其中,有將近40分鍾的劇情,都是訴訟。

術語張口就來,律所、法庭兩點一線,幾乎看不到其他場景。

感情戲當然有,卻僅止於眼神交流,電梯里寥寥數語,和工作時匆忙的一句「你沒事就好」。

剩下的,便是爭奪客戶、處理糾紛、搜尋證據、出謀劃策,然後登上法庭,唇槍舌戰、針鋒相對。

你看,韓國有《Live》,主角是一群維護社會秩序的警察;日本有《非自然死亡》,借法醫視角,折射社會現狀;

美國有《傲骨之戰》,圍繞時政,講三個女律師不屈向上,與各路驚險、離奇的案子斗爭。

我們呢,我們有什麼?

警察、醫生、律師,職業劇三大類拍遍,卻原來,警察在談戀愛,醫生在談戀愛,律師也在談戀愛而已。

01

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

電影[色,戒]里,梁朝偉演特務。有一幕,是他在辦公室伏案工作,桌子後側,有一個很大的雕像。

是鍾馗。李安說,「那年頭,搞特務的,都會放個鍾馗在辦公室里。」

電視劇當然不會這樣考據。

以國產劇的製作速度,根本來不及讓編劇摸透一個行業,這是其載體特點和時間成本的問題。

但李安這個舉動,足以說明,整體摸不透不要緊,細節決定成敗。

《傲骨之戰》里,有個新入行的菜鳥。她初次登場,是去參加司法考試,只有通過,才能拿到律師執照。

試卷封面上,有一個「BAR」字,不是酒吧,而是「法庭上的一道欄板」,將法官席和律師分開。

後來,她順利入職。上班第一天,就被安排做「次席律師(second chair)」,作開庭陳述、辯論總結。

在律師行,缺乏經驗的新人是沒資格坐到席上的,所以,她受寵若驚,連連感激自己的上司。

很多人說,這是主角光環。

事實上,除此以外,她大部分時間,都在律所查資料、做筆記。雙方律師陳述證詞時,伏案記錄的人,一直是她。

日劇《非自然死亡》里,忙碌是常態。

法醫們被貼上「7K」標簽,不是薪水,而是「臟、累、危險、沒假期、嚴格、不化妝、不適合結婚(日語讀音開頭都是K)」。

他們熬夜查資料,身上常年充斥著屍體的異味。搶證據時,竟大庭廣眾之下,直接套一條褲子在裙子外。

饒粗莽至此,解剖時也是全副武裝,化驗、測量、拍照、記錄仔仔細細,一應俱全。

韓劇《Live》中,巡警入職前拚命學習,因是淘汰制,被扣滿30分就要面臨開除。

順利成為巡警後,要蹲在地鐵車廂,清理乘客的嘔吐物,要面對罪犯的拳腳相向,偶爾還會中槍。

即便如此,也不能後退一步。

再看國產職業劇。

《繼承人》里,法官26歲,長得像剛畢業的學生;《金牌律師》里,律師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離婚律師》更不必說,女律師在辦公室與上司纏綿,更通過灌酒,取得對方當事人的出軌證據。

事實上,在我國,律師不得損害職業形象,更要依法取證。而法官的平均年齡是40.6歲。說話滔滔不絕的律師,在庭審中非常吃虧。

因書記員打字速度快慢不一,如果來不及記在筆錄里,律師等於一字沒說。

《外科風雲》里,醫生拿白大褂當風衣穿,用手抓手套,套著隔離衣橫穿整個醫院;

《青年醫生》里,醫生給病人靜推100毫升9%的生理鹽水;

就連《白夜追凶》,法醫也不戴口罩,直接驗屍,和日劇《非自然死亡》形成鮮明對比。

以前,國產職業劇不是這樣。

2001年的《重案六組》,編劇王茜去警局做田野工作,還在看守所生活了幾個月。她真正見過死刑犯,也親眼目睹嫌疑人認罪經過。

2012年的《心術》,編劇六六卧底上海數家醫院,親見醫生偷拿葯品提成,護士忘記給家屬簽字,如此種種,才寫出一部「中國式醫患關系」。

搞科研、寫論文、評職稱,補病歷。沒有刻意醜化任何角色,細節全部為專業服務。

現在呢?

02

愛情這東西,少即是多

1992年,國產職業劇誕生於香港TVB。

是《壹號皇庭》,每集一個案例,講律師在庭內唇槍舌戰,在庭外挖掘證據,你來我往,見招拆招。

那時,歐陽震華暗戀自己的女上司,但上司心有所屬,對他若即若離。

可這條感情線,在一整部充斥著謀殺案、強奸案,維持公義、懲奸警惡的劇情里,比重非常之小。

後來,《刑事偵緝檔案》、《妙手仁心》、《法證先鋒》接連開播,刑偵劇、醫療劇、律政劇三足鼎立。

傳到內地時,便有了《重案六組》、《黑洞》以及《紅蜘蛛》。

同樣是職業劇,同樣從90年代末成形,發展至今。

2016年,TVB的《律政強人》和20年前一樣,還在用專業說話,大量篇幅花在庭外挖掘證據、搜集資料、鬥法交鋒。

在這其中,感情線處理得非常淡,甚至可以說沒有。

再看內地,《親愛的翻譯官》,男女主偶然相遇,產生誤會,之後無可救葯愛上對方,難以自拔。

在愛情面前,女主閉著眼睛做同聲傳譯,不做筆記不查資料,都顯得不再重要。

又如《繼承人》,男主26歲獨立出庭,女主哈佛法學院高材生,竟不了解「繼承法」。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兩人卿卿我我、打情罵俏,之後鬧出矛盾,互相猜忌,疼痛分手,最終復合,涅槃重生,天下太平。

還有《急診科醫生》和《外科風雲》,一個是大叔和蘿莉談情說愛,一個是男主拿著手術刀給女主修眉。

完全不在意,那些整夜不睡、滿眼血絲、凌晨三點做手術根本沒時間談戀愛的真正急診科大夫。

職業劇,一種准確傳達職業理念、塑造從業人員精神面貌的劇種。

你看,壓根就沒提「愛情」的事。可是在內地,所謂的職業劇,跟普通的都市愛情劇沒什麼兩樣。

而所謂的職業,更像是給這場愛情披上的一件外衣,為了讓彼此顯得好看和高級。

美國的職業劇,誕生於1957年的《梅森探案集》。自那時起,他們就沒把愛情當回事兒。

所以,別再問我為什麼喜歡《傲骨之戰》了吧。

第一季,女主向丈夫提出離婚;菜鳥和同性伴侶交流甚少;黑人女律師的男友,戲份僅一分鍾。

而僅更新了3集的第二季,感情戲更是淺嘗輒止。

不過是女律師和檢察官丈夫互道平安, 伴侶對菜鳥說「我覺得我們相愛」,能稱得上露骨的,大概是女調查員的那句「要不要喝一杯」。

和它相似的,還有《非自然死亡》。

男二暗戀女主,卻從頭到尾不露痕跡,最大膽的表達,只是問她下班要不要一起走。

其餘的篇幅,便是奔赴在各個案發現場,解剖屍體,調查死因,還家屬以真相。

一部出色的律政劇,深知要將重點放在訴訟過程上。一部專業的法醫劇,更清楚沒有什麼比證據更重要。

除了這些,其他任何支線,少即是多。

在工作面前,不要說情侶間的矛盾,縱是天大的事也不能讓他們分心,最多變成下班地鐵里的半分鍾走神。

03

勾心鬥角裏,有人性溫度

《傲骨之戰 第一季》尾聲,菜鳥遭遇家變,同行安慰她:

埋頭好好工作,工作是你的朋友。不要看電視,不要上網,看書嗎?隨身帶著。我知道這很難,但總會過去。

原本冰冷的律師,勾心鬥角、爭奪客戶,無所不用其極,竟也展露了溫柔一面。

這是職業劇的關鍵。

作為一名文字編輯,我看過[小時代],也看過日劇《重版出來!》,兩部作品都有催稿的情節,卻只有後者令我動容。

是漫畫編輯敲開了畫師的門,說:

做編輯之前,我一直都是一名讀者。就算您討厭我、恨我,該說的話我還是得說,因為,守護好作品,就是保護您。

一部職業劇,除了要有專業、匠心的職業溫度,更要具備認真誠懇的人性溫度。

就像《編舟記》。

一家日本編輯部,幾個出版人都在為編纂一部新辭典而努力。

但這個行業太冷門,內容異常乏味,加之紙媒漸被取代,電子設備層出不窮,這幾人竟還在編纂,多少有些可笑。

就是這群可笑的人,會吃著吃著飯,突然正色道,「我要為辭典奉獻一生。」

因為熱愛自己的職業,每個人都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

就像《傲骨之戰》,「法律是我們所擁有的、唯一不變的東西,就做我們現在做的事。」

就像《非自然死亡》,「要戰斗的話,請你作為一名法醫學者去戰斗!」

就像《Live》,盡管生活壓抑至死,淘汰的人很可能是自己,可就是沒人想過放棄:

失敗了又怎樣,繼續努力就可以了啊。

然而,內地的職業劇,沒有柔軟的溫度,只有僵硬的臉譜。

患者始終張牙舞爪、不可理喻,醫生全部赤子之心、曉之以理。最終病患自省、道歉,全劇月明風清。

又或者,主角是口才絕佳的資深律師,反派全是法盲,交鋒不了三句便潰不成軍、一敗塗地。

觀眾煩不勝煩,編劇自得其樂,沉迷於煽情的氛圍、得勝的感覺,並非發自內心敬畏那些職業。

也壓根沒想敬畏什麼職業。

畢竟一切為演員服務,講究光鮮亮麗,最好是醫生、律師、總裁、廣告人、高翻院主任。

職業不是重點,一部電視劇,要的是拼速度、賺快錢。

鋒銳的職業態度只適合國外,是《Live》里的一腔熱忱,《傲骨之戰》里的專業精神。

只有它們容不得模稜兩可,給不了轉圜空間。只有它們在乎一句話的力量,在乎一件制服、一張執照的影響。

這些,拿去給愛情做陪襯,為演員當嫁衣,都不行!

在它們面前,國產職業劇就是一坨屎。再怎麼拍,也不過是屎上雕花。

文/六姨太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首發自公眾號:破詞兒

3. 大家推薦幾部關於律師題材的比較好的電影吧

1.《魔鬼代言人》 Devil』 Advocate
基努.里維斯的律師造型與《生死時速》中的T恤造型一樣酷氣逼人,艾爾.帕西諾也一如既往,瞪大了眼睛,咄咄逼人。不過本片的主題:現實功利的誘惑與理想道德正義之間不可調和的沖突。仍然是好萊塢的古老話題,只不過引入了一些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在片尾十分鍾里,艾爾.帕西諾代表的魔鬼慷慨激揚地集中展現他的誘惑力,基努.里維斯最終也以悲壯的自殺投向了正義。
2.《永不妥協》 Erin Brockwich
朱莉亞.羅伯茲的獲獎之作,說實話,這個獎她是應該得的。女主人公舉止粗魯,但心地善良,賣弄風騷,但目的正當。她沒有進過一天法律學校,但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環境污染索賠案起到了關鍵作用。以真實事件改編 的本片再次告訴我們:那些自以為正宗科班出身,沾沾自喜,自高自大的人往往是最愚蠢的。人民群眾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英雄。
3.《肉體證據》Body Evidence
本片當年曾被公安部門定為黃片而遭查禁,現在看來,連四級的水平也夠不上。不過有趣的是片中性高潮居然也能成為殺人利器,好萊塢編劇的超人想像力實在是令人不得不佩服。
片尾瑪當娜出庭做證,在特寫鏡頭下,顯示了十分高超的演技,把她看作低級趣味的性感歌星實在是低估了她,以後,《貝隆夫人》獲獎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了。
4.《費城故事》Philadephia
本片主題曲曾風靡一時,同性戀律師向老闆索賠的題材也夠異類。湯姆.漢克斯由前途無量的准合夥人律師一落而成為遭人唾棄的喪家犬,真讓人慨嘆命運的無常。身患愛滋,自知瀕死的他在壁爐炭火的映照之下,一番獨白,表達了對生命的無限眷戀。這一情節時隔多年之後仍能深深打動我的內心。我至今仍然認為同性戀是令人惡心的,不過我也同意羅素的話:"單從繁衍後代的角度而言,同性戀並不比和尚、尼姑更不道德」。
5.《性書大亨》The people vs Larry Flynt
本片是美國色情雜志大王的傳記片。伍迪.哈里遜敢說敢露,蔑視權威,主教、法官都成了他嘲笑的對象。長著一張娃娃臉的愛德華.諾頓則是他不離左右的守護神—律師。這位律師一路高喊著言論自由,不惜把官司打到最高法院。言論自由當然是神聖不可侵犯,不過伍迪.哈里遜也逃不過天道懲罰,心愛的女人暴亡,自己也挨了黑槍,終生得坐輪椅。
6.《律師事務所》 The FORM
哈佛法學院一畢業,就被一家大型律師事務所看中,代為還清了所有貸學金,送房,贈車,老闆還催著他早點娶妻生子。這等好事全讓湯姆.克魯斯碰上了。不料想這是一家專為黑社會洗錢的事務所,最後小湯以毒攻毒,狠很敲了一大筆錢,抱著復印來的機密檔案周遊世界去了。不過,他的律師生涯也就此劃上了句號。這種事即使是在無奇不有的美國,恐怕也只在電影里才有。
7.《國家公敵》State Enemy
實際是一部動作片,威爾.史密斯是一個精明干練的律師,也有李小龍一樣的身手,更有前國安局特務從旁協助,不過最後還是靠西西里老大才能脫身,和國家機器對著干,可不是鬧著玩的。
8.《義海雄風》 A Few Good People
軍隊是法律的特區,湯姆.克魯斯和戴咪.摩爾受命調查一起士兵重毆致死案,傑克.尼克爾遜自然要暗中阻撓。最後證據滅失,證人自殺。萬般無奈之下,小湯當庭使出激將法,惹得傑克.尼克爾遜口誤,這才將他拿下。這真是老套中的老套,時到如今,只有小湯、小咪的帥氣軍服還算給我留下點印象。
9.《律證俏佳人》Legally Blonde
一部沒什麼深度的娛樂片,女主人公為了贏得郎心歸,硬著頭皮上哈佛法學院,沒想到歪打正著,成了正果。男人們吶,不是因為弱智被無情拋棄,就是心理骯臟的猥瑣教授,總之沒一個是好東西。這部影片很適合畢業二年左右的小女生,在茶餘飯後,邊欣賞邊暗自竊喜一番。
10.《審死官》
周星馳的中等水平作品,放在這里叩陪末座,主要是為了提醒各位,中國律師剛由訟棍脫胎而來不久,對很多醜惡現象要帶著發展的眼光來看。恩格斯不也說過:惡是歷史前進的動力嘛。

4. 申請美國JD

1. 申請雜談

在今年的申請者中,我屬於少數中的少數。既是不多的申請法學院JD的中國學生,又是JD申請者中少見的工科生。在我申請的時候,身邊沒有現成的例子,所以也走過不少的彎路,在此寫下我的一些申請經驗,希望對未來的申請者有所幫助。

很多工科生不敢或者不願意申請法學院,總覺得法學院是舞文弄墨的旁門左道,和工科的行勝於言格格不入。其實在我看來,法律也是邏輯的集合,別看那些法學論文寫得天花亂墜,根子里都是環環相扣、脈絡清晰的邏輯推理。理工科學生在國內受的教育中並不欠缺這方面的訓練,讀法律時也不會比文科學生有什麼明顯的劣勢。再者,在國內能夠披荊斬棘殺到國外來讀書的,一般資質都不差,申請法學院並不是什麼特別困難的事。想想這幾年海龜越來越不吃香,留在美國轉金融的也擠破頭,多一種選擇總不是什麼壞事吧。

申請法學院,主要還看兩項硬指標: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LSAT)和本科學分積。這兩項指標能夠決定您申請學校的檔次,但最後是否能夠順利拿到錄取,還得看各種因素的綜合。

以前的法學院申請經驗談中通常都把LSAT成績作為最重要的因素,一般認為如果能考上170,就會被某些top 14法學院錄取。如果能夠考到175或者更高,則Harvard就很有希望。從歷年的錄取情況來看,這兩種說法都沒有錯。Top 14里的Northwestern和Georgetown是出名地看重LSAT成績,170以上的LSAT幾乎是錄取的保證。而Harvard由於招生眾多,也只能靠LSAT作為衡量學生的主要標准。但是,僅僅依靠LSAT還不足以敲開其他法學院的大門,而這幾年隨著LSAT成績的水漲船高,各學校的錄取標准也越發的多元化。學校不只看重這些標准化成績,也更加看重申請者的"軟因素"(soft factors)。另外,中國學生在標准化考試中素來表現優異,這幾年LSAT超高分層出不窮,大有把LSAT也"新東方化"的趨勢。以後幾年要靠LSAT在眾多中國申請者中脫穎而出,恐怕是越來越難了。

本科的學分積是申請中的另一項硬指標。從2007年起,Law School Admission Council (LSAC)開始允許外國學生也將本科成績單寄到LSAC處統一認證。這對於中國大陸的大多數申請者來說,是一個不幸的消息。大陸高校的評分標准總體比美國高校要嚴格很多。所以成績單經過LSAC的折算後,結果通常是慘不忍睹。例如清華的百分製成績,如果按照LSAC的標准折算成四分制,90的平均分可能只能折算到3.6。這在美國的很多院校已經30%-40%的成績了。目前還不知道US News是否會將外國學生的學分積也計入它的法學院排名指標。如果不幸計入的話,那有一些法學院很可能會拒絕一些合格的外國申請者,以保證其排名不受影響。

學校的名氣是一個經常被忽略的因素,而美國的法學院在這一點上是出名的勢利,在條件接近時絕對優先考慮名校畢業生。翻開耶魯法學院的新生名單,本科畢業學校基本上就是Harvard,Yale,Princeton和Stanford的循環,偶然出現一個State University都能讓人眼前一亮。中國學生申請也有同樣的問題。以前法學界國際交流不多,老外對國內的學校質量心中沒底。這幾年交流頻繁,美國法學院對國內的學校排名大致都有些了解。從學校的牌子來說,北大的學生在美國法學院分布最廣,人數眾多,知名度遠遠領先。清華這幾年國際交流搞得不錯,聲譽也很好。其他比如復旦、人大和政法,都是國外非常認可的學校。而一些專業院校,也有申請法學院的傳統,比如外交學院,就在耶魯法學院有好幾位畢業生。雖然從統計的角度,中國在美國讀JD的學生樣本太小,還很難有肯定的結論,但至少從我了解的情況來看,未來幾年,國內的名校畢業很可能是申請頂尖法學院的前提之一。

如果您不幸沒有以上條件,那就只能在其他方面多下功夫:

1.社會經驗。美國學生在這上面玩的花樣簡直讓人眼花繚亂。我見過有去非洲當愛滋病義工的,有去美國貧困社區當小學老師的,有去巴西雨林拯救野生動物的,甚至還有剛從阿富汗回來的美國大兵。總之只要是公益性的社會經驗,對申請都頗有幫助。說實在的,這些美國學生也不是什麼理想主義的大好青年,大多數也就是為了申請法學院的時候簡歷上好看一點,一等畢業就義無反顧地背叛革命,投向律所的懷抱。中國學生大多數都是剛出學校的愣頭青,最多也就是去某家公司、律所實習了幾個月,和這些花俏的經歷一比就相形見絀。如果閣下真想靠社會經驗出奇制勝,我勸您還是去西藏支教個一年半載,至少這個看起來還比較像樣。

2.推薦信。中國的法學院教授,在國際上沒啥學術影響力,不過這幾年和國外法學院迎來送往,和很多名校的教授也能混個臉熟。特別是北京的北大、人大和清華,和國外各大法學院據說關系還不錯。有幾位國內的大牌教授,素有推薦學生的傳統,如果能夠得到他們的垂青,也許能對申請有所幫助。另一類推薦信來自社會賢達,這就完全看各人的造化了。8、90年代申請法學院的中國學生多是高乾子弟,領導身邊的翻譯,或是中央台的英文記者,有一些還真能搞到名人的推薦。據說當年高志凱同學就是由基辛格博士推薦進的耶魯法學院。對於這樣的傳奇人物,我只能致以十二分的敬仰。

3.個人陳述。個人陳述在申請PhD時並不特別重要,可在申請JD時就非常重要。律師畢竟是靠文字吃飯的職業,練自己申請文書都寫不好,那還怎麼指望以後寫那些鬼也看不懂的法律文件?

寫個人陳述,最忌諱追憶往昔。而很多申請者,就特喜歡把陳年八穀子的舊事都搬出來。開頭必談其10歲之前的光輝事跡,要不就是父母對他的諄諄教導。總之從小立志做大事,匡扶正義,鋤強扶弱,如今終於逮到機會,要學習法律報效祖國,萬望貴校幫助實現純真少年的偉大夢想。(我是誇張啦,不過您對照自己的個人陳述看一看,是不是開頭就是When I was a child…)

另外一類是列干貨、報流水帳,典型的比如"三年前,我替某某公司做了一個項目,得到以下收獲;兩年前,我幫某某教授作了一些研究,發了一篇文章。"這種文體寫寫PhD的申請還行,用來寫法學院的申請文書,實在是有些過於朴實了。法學院看重的,不只是您過去的優秀,更關鍵的是您未來的潛力。在同樣的篇幅中,應該更多地著墨於您的理想和信念,而非簡單地重復您簡歷中的內容。

中國學生申請時,還習慣強調自己的"中國背景"。但是華人在美國的法學院里已經是over-represented minority,而且現在有大陸背景的申請者也大幅增加。再過分強調自己的"中國背景"恐怕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和Harvard電話面試的時候,我還專門問了有關中國申請者的問題,結果發現他們的申請主任對"中國"這個因素好像並不太感冒,反而對我的環境背景贊賞有加。從90年代初以來,雖然來自中國的申請者與日俱增,但各大法學院中國JD的錄取人數,並沒有明顯的增加。從我了解的情況,似乎Yale,Harvard,Stanford這幾所學校每年都會錄取中國學生,但每年都只有一個名額。而且很遺憾的是,這幾所學校的選擇往往撞車,所以總有一些學校的名額會落空。不管怎麼說,中國學生因為缺乏可供比較的經驗和資質,在法學院的招生中會被認為是風險比較大的選擇。所以,在申請時,我們和本土的申請者相比,是不會佔到太大的優勢的。

2. 我的申請

很多人問過我,為什麼要申請法學院?其實起因很簡單,我不想走那條中國留學生的老路。我見過很多青年才俊,漂洋過海來了美國,結果卻為了生計,把青春蹉跎在實驗室,最後不管願不願意,還得把博士後作為安生立命的職業。且不說這樣的選擇是否實現了自身價值,即便是,這樣的選擇也太單一了吧。象牙塔外的選擇那麼多,那麼多年,那麼多聰明的人啊,為什麼就不能多闖出幾條新路來呢?

我自認沒有作研究的才能,也不想把自己陷入這種無法選擇的絕境。我想路總是該越走越寬的,而PhD導向的卻只是一條窄窄的單行線。所以我決定不讀PhD。

不想讀PhD,那總得讀個什麼Doctor撐撐門面吧。這年頭本科像條狗,碩士滿地走,只有博士還能抖一抖。國內學歷迅速貶值,我怎麼也得混個"打狗托"吧。再說父母那邊,衣著光鮮地送出來讀書了,過兩年就灰溜溜回去了,父老鄉親面前也不好交待吧。我當時臨機一動,想到如果不讀PhD,那就試試法學院的JD吧。JD畢業了以後的選擇面比PhD可廣得多了。

JD這學位,說到底也不是博士,雖然名字是Juris Doctor,但和研究型的博士實在相差太遠,最多算是個職業型的"博士"。盡管美國的法學院教授基本上也都是JD畢業,但國內的大學可是不認這個Doctor的,以後要想拿著JD混國內的學術界,恐怕還有點寒磣。(相反的,要是您不慎混上了一官半職,那可不就用在乎什麼博士學位了,連教授頭銜都是送貨上門。)反正我對學術界也萬分的不感冒,所以得不得到國內這些勢利眼的認可,我也不是特別在乎。另外,JD也不是賠錢的買賣,今年紐約律所JD畢業生的行價己經漲到了14.5萬大洋啦,還有亂七八糟的bonus。俺用手指頭加腳趾頭算了一遍鈔票,只好仰天長嘆,俺雖然胸懷大志,那也不用和這一大堆美刀過不去吧。

於是,俺就雄心萬丈地准備申請JD啦。俺先從LSAC網站上(www.lsac.org)搜羅了一堆LSAT的考題,花了俺上百大洋。接著又去Amazon瘋狂采購,搬回來一堆申請秘笈。萬事具備,俺摩拳擦掌,就等著時機一到就大顯身手。

許是老天有眼(更有可能是老天沒眼),我考LSAT一向有如神助。第一次半夜無聊,做了一套92年的LSAT真題,一查答案:178。(LSAT的滿分是180,178在每年10萬多名考生中,大約是前50名。)我樂得在走廊里直蹦達,心想我這種LSAT奇才,不考法學院簡直是浪費。後來才發現我被那年的真題給忽悠了,近幾年的LSAT越出越難,早已不是92年的難度。不過那是後話,反正我當時是自信心爆棚,覺得申請簡直是易如反掌,手到擒來。

後來才發現,申請法學院比申請PhD還折騰,各學校都有花花綠綠的一堆表格,我還專門跑回北京找本科的副系主任簽了份"Dean's Certificate 院長證明書"。推薦信也大費周折,找的幾位老師過於大牌,不是出差,就是沒空。考下來的LSAT成績也差強人意,175,勉強符合Harvard的安全標准。最頭疼的還數個人陳述,各所學校還要求不同,一個賽一個的刁鑽。我磨蹭了兩個月,連一篇個人陳述都沒磨蹭出來。申請到最後,都是再而衰,三而竭,到了十二月,我是完全沒有申請的熱情和憧憬了。

總之,我的申請是起個大早,趕個晚集。之前盤算得太多,到了該實施時反而沒了計劃。申請文書一拖再拖,直到一月中旬還在抽屜里睡大覺。我晃晃悠悠,成天也不知道該干什麼好,直到某日上網一查,才發現大事不妙。原來法學院的錄取通知都發得差不多了,我要是再不申請,到時候練殘羹剩菜都吃不上。我這才慌了神,連花了一個禮拜把個人陳述給折騰完。那幾天寫個人陳述真是寫得天昏地暗,自己再看一遍都想吐。最後只好把半成品寄給同學修改,順便也把他們惡心一下。

法學院錄取都是rolling basis,也就是先到先審,若是今年申請者質量好或者招生處估計失誤,就很可能在申請日期截至前就把錄取名額用完。今年芝加哥法學院就出現了這種情況,2月份就已把錄取通知提前發完,對於1月以後申請的學生,練審查的機會都沒有。我1月底才把申請寄出,顯然是白交申請費。結果等到4月份,才收到芝加哥的一封信,語氣萬分親切,說您的材料我們已審過,條件優異,但很可惜,我們今年的錄取工作已經結束,您看是不是明年繼續考慮我們學校?好在我當時已經有哈佛墊底,於是就語氣同樣親切地回絕了它;不然的話,恐怕得被它郁悶至死。

說起哈佛,今年哈佛換了招生主任。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改了錄取程序,對每位錄取者都要求電話面試。這下可天下大亂,人人都守著電話等通知,看到一個陌生號碼都心跳加速。我申請得比較晚,等輪到我面試的時候已經是三月下旬。接電話的時候我正在紐黑文的街上溜達,當時街道嘈雜,再加上緊張,接到手機後的前3分鍾楞是沒聽懂他在說啥。我只好一面和那邊的招生主任寒暄,一面狂奔至最近的室內場所,好幾分鍾才恢復正常,然後就一頓狂侃,把電話兩頭都侃暈了。幾日後,錄取通知的電話如期而至,當時哈佛已經錄取了700多個學生,我是正常批次中錄取的最後幾個申請者之一。我握了一把冷汗,暗暗想,我這回真是"孫山"啊。

沒想到更加"孫山"的還在後面。耶魯的申請是和哈佛同時寄出的,可是直到四月底,耶魯還沒有動靜,而哈佛那邊已經催著決定了。耶魯仗著自己大牌,審查材料是出奇地慢,無論我怎麼騷擾,都只告訴我材料還在審查中。當時耶魯的據信滿天飛,而我還算是少數的倖存者。我實在不死心,就給我的推薦人(耶魯法學院的兩位教授)寫了兩封信,很哀怨地表達了俺對耶魯的忠貞不二。可惜現在是落花有情,流水無意,要是您耶魯不仁義,俺就只能明珠暗投,便宜了您的大冤家哈佛了。激將法果然奏效,4月30日,也就是答復哈佛的最後一天,耶魯的錄取通知翩然而至。

哈佛和耶魯,幾百年來斗得不可開交。耶魯在大多數方面都落在哈佛的下風,唯獨在法學院上,這幾年排名總是比哈佛高上一籌。但在大眾文化中,哈佛法學院還是法學院的象徵。君不見"愛情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生離死別,都在法學院前纏綿乎?君不見"律政俏佳人"中,女主角鉤心斗角的戰場,亦是哈佛的Langdell Hall乎?至於"愛在哈佛",那就更不用多說了,整部偶像劇打的就是哈佛法學院的牌子,引誘得我還專門去哈佛尋訪了一下韓國美女 - 當然是沒找到。

在紐黑文呆了兩年,我對耶魯法學院花痴已久。所以,盡管耶魯在錄取的時候大吊我的胃口,最後我還是義無反顧地從了它。

3. 申請材料

我的個人陳述是以福斯特(Frost)的一段詩開的頭: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說實話,這段話俗到家了,偽特立獨行的有志青年都用它,拜託各位就別再用了…)

既然以這樣一段酸詩開頭,各位看官估計也能料到俺是如何厚顏無恥地借題發揮,自我標榜了吧。反正後面就是一頓胡吹,表達了自己對於物慾橫流的拜金主義的無限鄙視,立志投身拯救人類的偉大事業。雖然俺這幾年迷迷糊糊,還沒找著方向,但本質上絕對是內心純潔的有為青年,貴校要是不嫌棄,就收了去錘煉一番,等俺畢業了一定大大的有出息。

酸勁不足的時候,我就看Martin Luther King的I Have a Dream。這篇演講氣勢恢弘,詞藻華麗,更洋溢著一股理想主義的樂觀情緒。當時我覺得真是法學院個人陳述的理想體裁。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這篇演講宣教的成分過多,和個人陳述自省的主旨其實並不契合。不過再自省也不能自省成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申請文書還是寫得激情些好。

但寫完第一稿,自己都覺得酸得無與倫比,沒寫成揮斥方遒的激揚文字,倒有點像文學青年的自怨自艾,實在有損咱工科男兒的朴實形象。猶豫再三,把那幾個看著扎眼的GRE詞彙都換成大白話,頓時感覺舒服了許多。之後又在老師和同學的建議下改了數稿,但文章總有些雕鑿之氣,比不得範文那樣自然流暢。好在剩下的時間不多了,我也沒功夫對著我那篇破文章瞎琢磨,最後就拿著半成品交了了事。

說實話,推薦信才是我的殺手鐧。兩封推薦信來自耶魯法學院的兩位教授(其中一位是環境學院的雙聘,也是我的碩士導師),另外一封來自環境學院的院長,也是耶魯法學院的畢業生。俺平時死皮賴臉,經常遲交作業,上課愛出風頭,沒事還和老師吵吵架,想不混個臉熟都難。好在我的老師們都是大人大量,不和我一般見識,而且大概也想把我趕緊送走,所以在推薦信里大說我的好話,估計我自己看了都得臉紅。

怎麼會和老師吵架的呢?其實也是偶然,某日我導師正對一百多號人,大講世貿組織和環境政策。估計他也是一時說順嘴,把economy(經濟體)和country(國家)混著說了,動不動就"Countries like Hong Kong…",我那會兒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錯了,跳起來就一臉正氣地抗議:"Hong Kong is not a country. Hong Kong has never been a country."(汗,這不是中學課文里的情景嘛……)我導師一愣,大概心想這小朋友就是傳說中的中國憤青吧,惹不起惹不起,趕緊改口。單挑結果,我聲名大噪,成了學院里著名的愣頭青,居然敢和院里的第一大牌教授當堂發彪。其實回想起來,我大概是那天早飯噎住了,氣沒處撒。強烈不推薦各位照搬,只要老師不是有意輕視,課後寫信指出其實更好。後來和導師熟了,我就更加變本加厲,動不動就沒事找茬,發封信給導師挑挑錯。呵呵,估計我導師也不好意思和我發作,每次都挺耐心地回信解釋。後來申請的時候,多虧他的四處引薦和大力幫助,不然我是不可能有那麼成功的申請結果的。

其他的申請材料就沒有什麼花俏可言了,按部就班地填表格。國外高校對國內的各類的獎項和經歷普遍持不信任態度,所以填了再多也是白搭。有空還是多了解一下美國的法學院生活吧,別等錄取了才覺得一腳踏空,落差太大。

4. 個人背景

2006年耶魯大學森林與環境研究學院碩士畢業,申請時課程全honor,包括三門法學院的課程
2004年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本科畢業,學分積90.6

LSAT 175(99.6 percentile)

耶魯的碩士全獎,以及校外論文獎若干
清華的優秀畢業生,以及獎學金若干

推薦信:

兩封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推薦信
一封耶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推薦信
一封耶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推薦信

實習:全國人大環資委、國家環保總局、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以及TA若干

申請結果:
Yale Law School, admitted, scholarship 27600 USD/year, attending
Harvard Law School, admitted, scholarship 28900 USD/year, declined
Stanford Law School, admitted, declined
Columbia Law School, waitlisted, withdrawn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School, waitlisted, withdrawn
NYU Law School, admitted, declined

5. 獎學金和貸款

法學院的學費是出名的昂貴,三年下來,總開銷接近20萬美元,這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都是一筆巨款。很多法學院的申請者都為學費發愁,我也不例外。好在申請到耶魯和哈佛之後,學校的獎學金和貸款都覆蓋了所有的開銷。耶魯的獎學金中甚至包括了每年回中國探親的費用。這其實也體現了美國法學院中的兩級分化。越是頂尖的法學院,對學生越是慷慨,學費貸款都不用擔心。越是糟糕的法學院,越得靠學費支撐運作,所以對學生也越是吝嗇。這其實也容易理解,好學校的學生日後當律師,自然有錢還貸款,等發了財,也會主動向學校捐款。差學校的學生日後找不著工作,萬一溜回國去,到時候那一屁股債可不就打了水漂?

Yale,Harvard,Stanford都實行Need-based scholarship,只要您家境困難,貸款之外就會有獎學金貼補。中國人大多屬於美國標准下的"家境困難",所以通常都能拿到所謂的"最高獎"。其實這和申請者的資質沒有任何聯系,只不過是這幾所法學院的一般政策。如果把這樣的"最高獎學金"都放在簡歷上炫耀,未免有些不太厚道。

其他的法學院大多有Merit-based scholarship,用以吸引特別優秀的申請者。比如Columbia的Hamilton,Virginia的Levy和Michigan的Darrow,這些獎學金數額較大,有的甚至可以覆蓋部分的生活費,但是這樣的獎學金競爭也異常激烈。如果能夠獲得這些獎項,通常也會被排名更高的其他學校所錄取,所以,您也許還得掂量一下是否值得為了這筆獎學金而放棄更好的學校。

大多數學生上法學院還得靠貸款,有些學校會補貼一部分利息,還貸利率在5%左右。而商業貸款的利率現在已經接近9%。試想一下,如果全靠貸款,則20年內,每個月的還貸壓力都在1300美元以上,這對於未來還准備回國工作的同學來說,實在是一筆不小的數字。好在頂尖的法學院都有各類"免還貸項目"(Loan Forgiveness Program),例如Yale,如果您畢業後的年收入在8萬美元以下,則學校會替您償還部分的貸款;如果您的年收入在4萬以下,則當年所有貸款都由學校承擔。這樣,畢業生在選擇工作上就會有更大的自由度,不會因為還貸壓力而不得不為外國律所賣命。

6. 選擇法學院

美國的法學院有所謂的Top 3,Top 6,和Top 14之說。Top 3是Yale、Harvard和Stanford,這三所學校從80年代以來就霸佔了法學院排名中的前三把交椅。Top 6是YHS加上Columbia、Chicago和NYU,這六所學校在前六的位置上也有好幾年沒挪過窩。Top 14還包括Michigan、Virginia、Cornell、UPenn、Georgetown、Berkeley、Northwestern和Duke,前十四名歷來是這幾家的排列組合。法學院間等級明顯,就業時有很大的差距。最好的律所通常只招頂尖院校的一流學生,而如果畢業院校一般的話,即便再優秀,很可能也跨不進一些律所的門檻。至於謀取教職或在政府發展,法學院的牌子也對日後升遷息息相關。考慮到法學院昂貴的學費,還請各位抱著寧缺勿濫的態度,把目標定在排名較高的這些法學院上吧。

頂尖的法學院中,Yale的優勢在於規模小,所以在各類人均排名中總是占盡便宜,常年被US News排在法學院中的第一名。90年代之後,Yale的生源也有了極大的提高,每年被Yale、Harvard同時錄取的學生,接近80%最終會棄Harvard而選擇Yale。法學院校友中最著名的有柯林頓夫婦(他們在耶魯法學院時是同班同學)、福特總統、以及更早的塔夫脫總統。

Harvard則是法學院中的巨無霸,規模接近Yale的三倍,每年JD的招生人數超過550人。規模大也有大的好處,比如校友網路極其發達。現在美國十分之一的參議員是Harvard Law School的畢業生,九位最高法院大法官中有六位也出自哈佛,再加上不計其數的法學院院長和律所合夥人,難怪Harvard總是自誇自己是"法律的大都會"(Legal Metropolis)。

剩下的Top 6學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和Yale相似,走小而精的路線,學生畢業後推崇向政界和學術界發展,比如Stanford和Chicago;另一類和Harvard類似,規模龐大、學生多元,畢業後多去律所掙錢,比如Columbia和NYU。這種分類當然不能涵蓋學校的所有特點,例如Stanford畢業生就有很強的創業傳統,而NYU的Public Interest Law(公益法)也聲名卓著,但總體而言,學校規模和地理位置決定了學校的氛圍,而這些因素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的。

其他的一些學校我不是很了解,所以也不敢妄加評論。似乎Columbia和Duke對中國學生歷來較為友好,Duke還是八十年代第一個招收中國學生的法學院。近些年,NYU、Northwestern和Michigan也招收了不少中國學生。如果想避免和YHS撞車,則這類學校都應該多多申請。

7. 寫在最後的話

說了那麼多法學院的好話,最後也得潑潑冷水。我們這些法盲對律師的了解,大多數來自於美國的電影電視。裡面的律師,個個都西裝筆挺,在法庭上唇槍舌戰、慷慨陳詞,好不威風。可是現實生活中的律師,大多數做的都是些再瑣碎不過的文書工作,也許一年都不用和法官見面幾次。如果您讀法學院是為了作法庭上威風八面的訴訟律師,那麼還請三思。中國人要在美國作訴訟律師,既有文化上的差異,也有語言上的劣勢,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並不取決於您個人的努力。

同理,對法學院的就業,也不能過於樂觀。這幾年中國JD學生的畢業前景確實一片光明,頂尖法學院的中國學生大多在美國最好的律所里找到了不錯的職位。可是,居安思危地想一想,幾年前,LLM學生不也在國內國外都很吃香么?可現在,哈佛的LLM不也一樣回國作了律師助理?如今大批人馬轉而申請JD了(還包括我這種半路出家搶飯碗的),誰又能保證等三五年後您畢業了,JD的就業形勢還是一片大好?

對於我這樣非法學專業的申請者,也許還應該問自己一句,我真的適合讀法學院么?有的人把法學院講得妙如天堂,也有人把法學院說得好似地獄。可法學院究竟怎樣,恐怕只有您自己才能體會。如果您正巧在美國讀書,那何妨去本校的法學院選上一門課程?哪怕就是旁聽幾堂課,也能體驗一下法學院的學習氣氛。如果您還在國內,那何不借本案例書,選上幾章,作份筆記?如果對美國法學院根本就沒有親身了解,只憑著網上的隻字片語,就把三年青春、二十萬美元都投入其中,您不覺得風險太大了么?

另外,也千萬別把名校法學院想得過於神聖。我在大四申請的時候,也曾把美國的哈佛耶魯視為聖地,幻想過如果一輩子帶著名校的光環,會是如何的榮耀。後來到了耶魯,發現也不過就是換個環境,繼續念書。被清華打擊後僅存的那一點精英感,很快也就盪然無存了。其實無論是哪所名校,畢業生中藉藉無名者總是絕大多數,如果不能很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眼高手低,只會被別人恥笑。

所以,請盡量抱著輕松的態度來申請,因為這並不是什麼改變命運的關鍵。認真地做好准備,但是不要對法學院有什麼不切實際的幻想。盡管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道路,就總會有屬於自己的成功。

熱點內容
微信群發通知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8 02:52:02 瀏覽:646
工人陪款的勞動法 發布:2025-05-18 02:43:40 瀏覽:492
我國的立法主體有 發布:2025-05-18 02:38:38 瀏覽:468
勞動法關於企業改制職工補償規定 發布:2025-05-18 02:37:17 瀏覽:557
民法典修改對照的書 發布:2025-05-18 02:22:13 瀏覽:463
勞動法第三十八條每周休一天 發布:2025-05-18 02:22:13 瀏覽:654
段波民法如何 發布:2025-05-18 02:13:32 瀏覽:94
交通事故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18 02:04:17 瀏覽:31
usc法學院 發布:2025-05-18 01:56:21 瀏覽:549
婚姻法女方有外遇 發布:2025-05-18 01:55:58 瀏覽: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