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齊家

道德經齊家

發布時間: 2021-12-09 02:02:29

⑴ 《道德經》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專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屬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它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

⑵ 道德經為什麼各版本不一樣難道是遺留問題

《道德經》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很多版本。

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在不斷地出現校訂本,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

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2)道德經齊家擴展閱讀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

⑶ 看《道德經》好嗎

《道德經》是一部不錯的著作,研讀《道德經》對提升自身修養很有好版處。
《道德經》權,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 所作的哲學著作。《道德經》這部神奇寶典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它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⑷ 老子的道家思想,適合當代社會下治國齊家嗎

老子的道家思想是道法自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主張清靜無為,不尚賢,不競爭,不開拓創新,過著平等、簡單、舒適、安樂的生活。在當今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老子的智慧只能作為借鑒,並不完全適合當代社會下的治國齊家。

老子的道家思想有很多精華的一面,值得發揚光大而與時俱進。其中的美中不足,應以批判性地揚長避短,去偽存真。新時代的治國齊家要有著新的思想理論,沒有必要過多地去研究和引用'前人的老本本。古為今用只能用其精華並與現實社會實際相結合,順應時代的發展,做到推陳出新。

⑸ 道德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老子》是相傳是由老子所著,又分為《道經》和《德經》,故稱《道德經》。但出土的《老子》中《德經》卻是放在《道經》前面的。《道德經》被奉為道教最高經典。該經典還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全面地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

⑹ 很多人推崇《道德經》的原因是什麼

精讀七遍。道德經閱讀越覺得人類渺小,一切因循自然才是正道。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真正的智慧在山野村夫中,所謂為道日減就是這個道理。

⑺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道德經》第幾章

修身齊家,治國平抄天下,這個是大學里襲面的內容。是儒家四書五經中大學的篇目。他告訴你,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修身,因為至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而修身要以修心為本。所以這是儒家經典大學裡面的內容跟道德經沒有關系,但這也是修行道德性的一個基礎,如果你能夠真正地去修心的話,那麼到一定的程度,你是可以看得懂道德經的。
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是道德經裡面的內容。

⑻ 《道德經》這本書講的是什麼內容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8)道德經齊家擴展閱讀: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

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⑼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一個人內在的德智修養,到外發的事業完成,構成一貫不斷開展的過程。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即其內在的德智修養,就是大學三綱領中「明明德」的功夫。齊家、(立業)、治國、平天下為管理者外發的事業完成,便是第二綱領「親民」的發揚。而物
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表示每一階段調整得恰到好處的狀態,即系第三綱領「止於至善」的境界

原文:
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
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後才會擁有淵博的知識,徹底了解事物。擁有淵博的知識,徹底了解事物,然後意念才會誠實。意念誠實,內心才會端正而無邪念。內心端正,然後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會整頓好。家庭整頓好了,然後國家才會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了,推而廣之,然後才能使天下太平。

注釋:
從「物格而後知至」到「國治而後天下平」,則是反向逆推。指出在一個前提得以實現的情況下會產生的結果。天下的萬事萬物,如果能夠推究出其內在的「理」,就會真正地豐富人的知識,人的知識得到豐富了,就套使得意思所發,自然誠實無欺章思誠實了,心便有了主幹,也就不會偏頗邪僻了。心志端正而不受外物誘惑,身子自然便會修潔。

「物格」意即得到「聖人的教化」,此即「讀聖賢書」。南宋文天祥在《正氣歌》里提到:「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最後又在《絕筆文》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孰幾無愧!」讀聖賢書,就是要學作聖人,這就是《大學》的意旨啊!

要學作聖人,就要接受聖人的教化。接受聖人的教化,即可獲得致善惡是非的標准。懂得善惡是非的標准,才能真誠地看待自己心思的正邪,學做聖人的過程,就在於秉持聖人之教,以遏惡意之既萌,以揚善念之未生。未生已生,則心無偏邪。心無偏邪,才能明見自己的「明德」。明見自己的「明德」,就是「身修」。

本節所說的是從「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到「致知在格物」,再從「物格而後知至」開始的循環往復的文字。這種將上一節話的反復說明,迭相詮釋,極堪玩味。《周易·咸彖》上說:「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周易·咸象》又說:「咸,君子以虛受人。」《孟子》則說:「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這些話的意思是說只有虛才能通,通則感,感則善。聖人之所以和平天下者,能感人心而已。

身修之後,足以為一家表率,這樣家庭便自然而然地會治理好。在家齊的基礎上,國治與天下平也擾不是難事了。這便是古人幻想的治平道路。即全從自身做起,從而推己及人,以道德的力量、教化的力量去影響他人,感化他人,從而達到最高的治平政治理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用功修身的人所必經的自修階段。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身修之後所產生的良好效果。所以作者堅信在八條目中,修身是最關鍵的一環,是普天之下,不分貴賤都應遵守的真理。

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有賴於明明德於一己之身,一己之身尚且昏暗而不能自主,又如何要求他人明其明德呢?其他人不能明其明德,不要說治國、平天下,連齊家都起不了。所以下文要接著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⑽ 《道德經》講的是什麼內容想要人們明白什麼道理

道德經主要講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包括做人的道理等等,都可以在從中回學到。道德經答由春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老子(李耳)所著。貫穿全書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辯證,想要人們用辯證的思維去想事情思考問題,培養獨立的精神。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10)道德經齊家擴展閱讀: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熱點內容
以下屬於法律效力的范圍的是 發布:2025-05-18 04:24:18 瀏覽:767
執行法律知識包括什麼 發布:2025-05-18 04:21:33 瀏覽:135
山東計劃生育條例罰款 發布:2025-05-18 04:14:57 瀏覽:877
法律服務采購河南 發布:2025-05-18 04:10:37 瀏覽:956
富寧縣律師 發布:2025-05-18 03:56:57 瀏覽:608
人身侮辱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8 03:56:52 瀏覽:714
教育局貫徹勞動合同法情況匯報 發布:2025-05-18 03:35:02 瀏覽:844
法律碩士對英語的要求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916
公司合夥人之間的法律協議有效嗎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208
抵押司法拍賣 發布:2025-05-18 03:25:11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