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與天理
❶ 請教「天理、國法、人情」在中國法制史上的內涵
據說,山西平遙縣城的縣衙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衙之一。縣衙分為大堂和二堂。大堂審理刑事案件,擺設著各種刑具,縣太爺座位頂上偏後有一塊匾,上書「明鏡高懸」。二堂用來審理民事案件,陳設也簡單,二堂里也有一塊匾,上書「天理國法人情」,但與大堂不同的是,這塊匾掛在縣太爺座位的對面。
我感覺,二堂的這塊匾裡麵包括了很多內容。
首先,大堂的「明鏡高懸」匾掛在官員的頭頂背後,面向天下,是給天下人看的,希望天下人相信自己如明鏡般光明。縣衙二堂上的「天理國法人情」匾掛在縣太爺對面,是給縣太爺審理民事案件、作出裁判時看的,它的作用可能在於時時提醒縣太爺,該用什麼樣的標准裁斷百姓之間的糾紛。
其次,中國古代也有西方所謂的「自然法」,中國的自然法就是「天理」。在古代人心目中,「天理」是最高的,是不能違背的。比如,國人將特別不能容忍的事情稱作「傷天害理」、「天理不容」。在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楊三姐告狀》里,楊二姐被其丈夫下砒霜毒死,結果楊家就發生了一系列蹊蹺的事情,人人擔驚受怕。這個時候,有人就說,「我又沒有做傷天害理的事情,我怕什麼?」「天理」的內容很廣,調整著古代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相信「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的說法。
第三,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國法」的地位要次於「天理」。在現在,依然如此。比如,不孝。婚姻法規定了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但是,調整成年子女與年老父母日常關系的,主要不是婚姻法,而是所謂的「孝道」,「孝道」就是「天理」。在義憤殺人的場合,「國法」和「天理」的關系緊張到極點。殺人該償命,這既是「天理」,也是「國法」。但是,為了清除惡霸而義憤殺人,符合「天理」但卻是違反「國法」的。因此,義憤殺人者尤其是因此而鏟除惡霸者,盡管是「國法」的囚犯,但卻是「天理」的英雄。這就涉及到下面的問題。
第四,「國法」的正當性來源於「天理」。中國傳統文化里劫富濟貧的梁山好漢,用「國法」的眼光來衡量,可能會有截然相反的界定。這些梁山好漢,基本上都有偷盜、搶奪、搶劫、打架、傷人放火甚至殺人的記錄,而且非法持有槍械,處處和合法政府作對。因此,如果依據「國法」,從個人來講,恐怕都要有刑事責任的承擔;就整體而言,那肯定就屬於非法組織了。但是,為什麼梁山好漢無論從個體還是整個組織,在中國百姓心目中一直具有至高無上的、無可置疑的正當性呢?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法律違背「天理」而缺少正當性,不具有法律的權威,當然無法得到人們的認可。可見,在中國古人的理解中,「天理」是要高於「國法」的,「國法」要取得正當性,需要服從於「天理」。這也就是所謂「惡法非法」的道理。
第五,制定、適用「國法」時,要考慮「人情」。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追求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實事求是地說,我們不是能夠很清楚地區分什麼是「天理」、什麼是「人情」,但是,可以肯定地說,「天理」和「人情」也是一種規范。無論立法者還是適用法律的人,都需要既考慮「天理」,也考慮「人情」。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
❷ 法治與法制有哪些區別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
法治,又稱法律的統治,是與「人治」相對應的一種治國方法。亞里土多德對法治的界定是:法治就是已經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制約國家權力的濫用、保障公民的自由權利,是法治的兩個核心要素。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內涵的差異。法治表達的是法律運行的狀態、方式、程序和過程,包括法律的至上權威,法律的公正性、普遍性、公開性等基本要求,以及法律制約公共權力與保障人權等基本原則;法制只是「法律和制度」的簡稱。
價值取向的差異。法治強調人民主權(民主精神)、法律平等、權力制約和人權保障;法制則不預設價值取向。
在與人治的關繫上,法治明確地與人治相對立,有人治無法治,而法制可以與人治共存,可以有「人治下的法制」。
在配套環境方面,法治需要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等環境,法制則可以在各種經院政治、文化體制中存在。法制指一個國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而法治卻強調一個國家處於依法治理的一種狀態。法制的內涵比法治要小的多。法制著重講的是法的一系列規則、原則及與此相關的制度,而法治的內容就要豐富的多。
(2)法治與天理擴展閱讀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法制」我國古代已有之,在現代,人們對於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是不一樣的。
其一,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
其二,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
其三,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過程。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並非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國家其內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國家,君主之言即為法;在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排除了奴隸制、封建制國家法制的專制性質,但資產階級受階級本性的局限,當有的法律規定不符合本階級的利益時,就加以破壞。只有徹底消滅剝削制度,實現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法制。
❸ 法治與法制,有什麼區別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
「法制」 與「法治」 是我們日常社會生活中常見的兩個詞, 人們有時甚至不加區分地使用。實際上, 「法制」 與「法治」 是有一定內在聯系但內涵並不完全相同的兩個詞。 「法制」 與「法治」 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內容, 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6)、 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 是一個國家從立法、 執法、司法、 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 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 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 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 團體和個人, 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 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法治與法制這兩個詞, 乍一看起來似乎大同小異。 事實上, 二者具有本質的區別。
❹ 評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當下,如何協調好天理國法人情的關系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協調好天理國法人情的關系,應該把法治放在根本性的地位。
❺ 法治和人治有什麼區別怎麼樣結合的
法治與人治有三大區別:
法治與人治區別一:法治是多數人之治,法律是大家合意回的表示,全民意志答的表示;而人治是一個人的意志,憑批示。如古代帝王經常凌駕於法律之上,僅靠皇帝一個人的意願來決定。多數人之治和個人之治,都是治理,但意志來源和代表性不一樣。這是法治和人治的最重要的區別。
法治與人治區別二:事先之治還是事後之治。法治是按照事先建立的法律規則進行法律適用,「十二銅表法」,「商鞅立信」,都是事先立了規矩,向社會宣告頒布,令出必行。包括立法者自己,也要堅決遵守,這都是事先立法。而人治是事後立規,便宜行事。發生事件之後,再隨機出台處理原則,隨勢而為,政策治國,跟著社會狀況,隨時變化。
法治與人治區別三:是理性之治,還是運動之治。法治是將矛盾帶上法庭,理性管理國家。讓國家按照秩序,以法治的渠道來解決,穩妥而恆定。而人治是搞運動,像到處遊行,把嫌疑人拉到廣場上宣判,公開處理,一下子從重打擊,一下子從輕放過。我們強調法治,就是要限制那種不受制約的隨心所欲的權力。即將權利關到籠子裡面。
❻ 法治和法制的區別
區別
1.從概念和內涵上講: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指一個法律信念,內涵是一種治國理論、原則和方法,比如刑法、民法有關基本原則的規定。法治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是一種社會意識,屬於法律文化中的觀念層面;而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又稱為以法而治,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屬於制度的范疇,法制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
2.從產生和發展上講:其一,法制的產生,並不意味著法治的誕生;其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而法制的產生和發展卻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
3.從基本要求上講: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而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例如,罪刑法定原則。
4.從實行的主要標志上講: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而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
5.從核心意義上講:法治的核心意義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自覺性、能動性和權變性;法制的核心意義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