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法學主編
❶ 王磊的主編
《我們從天山走來》(北京大學出版2007年11月第1版)期刊類論文:1、「論人大釋法與香港司法釋法的關系」(《法學家》2007年第3期)2、「『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年7月)3、「構建和諧社會需要什麼樣的官員」(《法學》2007年第2期)4、「論人民監督員制度的法律化」(《人民檢察》2006年8月上半月,最高人民檢察院)5、「憲法如何面對未來?」(《中外法學》2005年第1期)6、「人權的憲法保護的幾個誤區」(《法學家》2004年第4期)7、「法官對法律適用的選擇權」(《法學》2004年第4期)8、「對大學生犯罪暫緩起訴的憲法性審查」(《法學雜志》2003年第5期)9、「收容遣送制度的憲法性審查」(《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10、「戰爭與憲法」(《南風窗》2003年4月上總期235期)11、「憲法實施的新探索」(《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12、「執政黨要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黨建研究》中共中央組織部,2003年第2期)13、論憲法的概念(《法學雜志》1999年第5期)14、對行政立法權的憲法學思考(《中外法學》1998年第五期)15、論我國單一制的法的內涵(《中外法學》1997年第六期)16、論我國的憲法解釋機構(《中外法學》1993年第6期 )
❷ 馬憶南的學術著作
《婚姻家庭法新論》(2002);
《婚姻家庭法原理與實務》(2001);
《婚姻法修改論爭》(1999);
《女性學概論》以及幾十篇學術論文。
著作:
《婚姻家庭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97年版 合著
《婚姻法修改論爭》光明日報出版社99年版 主編
《婚姻家庭法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獨著
《婚姻家庭法原理與實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合著
《親屬法》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合著
《北京大學法學大網路全書。民商法卷》副主編
《婚姻家庭法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合著
《婚姻家庭繼承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獨著
論文:
關於完善婦女權益保障法的若干思考 《中國法學》94年第6期
論我國夫妻財產制的完善《中外法學》94年第6期
論中國婦女在古代婚姻家庭法上之地位,《中國典籍與文化》94年第3期
大陸與香港地區非婚生子女法律地位比較研究《法學家》96年第5期
二十世紀中國之婚姻家庭法學《中外法學》98年第2期
中國親族法的改革:考察與構想 《法政理論》第30卷(98年)(日本)
新中國婚姻家庭法學的發展及我們的思考《中國法學》98年第6期
中國法律與婦女人權保障 《國際人權與發展》法律出版社98年版
婚姻家庭法的弱者保護功能 《法商研究》99年第4期
日常家事代理權研究 《法學家》2000年第4期
在消費者言論自由與生產經營者名譽權保護之間 《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0年春季卷
中國婚姻家庭法的傳統與現代化《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婚姻法修改中幾個爭議問題的探討《中國法學》2001年第1期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無效婚姻制度?—婚姻法修正案批判 《北大法學文存》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婚姻法修改中的女性問題 《在北大聽講座第3輯》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
為消費者權益保障法正名 《中國司法》2002年第10期
創世紀立法:非婚生育 《法制新聞界》2003年第4期
個人自由與婚姻家庭法制 《在北大聽講座第12輯》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胡海英訴李鍾鳴離婚案評論《月旦民商法雜志》2004年第4期
男女平等的法律辨析《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
婚姻法司法解釋(二)評析 《法律適用》2004年第10期
離婚救濟制度的評價與選擇《中外法學》2005年第2期
中國法上判決離婚理由的理論與實踐《法政理論》第39卷第1號(2006年)(日本)
新中國婚姻家庭政策變遷的回顧與思考 《明知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韓國)
婚姻法第32條實證研究 《金陵法律評論》2006年春季卷
離婚財產分割若干問題的社會性別分析《婦女研究論叢》2006年增刊
由家庭暴力引起的離婚研究 《從奴性人生的角度看韓中地區女性政策》 韓國啟明大學校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當代中國離婚率研究《中國法律》2008年4月號總第71期
農村婦女土地維權的困境與出路《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同性婚姻合法化離我們有多遠 《中國法律》2008年10月號總第74期
「女性禁忌從事的勞動」再思考《婦女研究論叢》2009年第2期
父母與未成年子女的法律關系:從父母權利本位到子女權利本位《月旦民商法》2009年總第25期
成年監護制度與殘障人士權益保護《殘疾人研究》2010年第2期
❸ 中國法學雜志社的注釋體例
(一)本刊提倡引用正式出版物,出版時間應精確到月;根據被引資料性質,可在作者姓名後加「主編」、「編譯」、「編著」、「編選」等字樣。
(二)文中注釋一律採用腳注,全文連續注碼,注碼樣式為:①②③等。
(三)非直接引用原文時,注釋前加「參見」;非引用原始資料時,應註明「轉引自」。
(四)數個注釋引自於同一資料時,注釋體例為:前引①,哈耶克書,第48頁。
(五)引文出自於同一資料相鄰數頁時,注釋體例為:……,第67頁以下。
(六)引用自己的作品時,請直接標明作者姓名,不要使用「拙文」等自謙詞。
(七)具體注釋體例:
1、著作類
①胡長清:《中國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20頁。
2、論文類
① 蘇永欽:《私法自治中的國家強制》,載《中外法學》2001年第1期。
3、文集類
①[美]J.薩利斯:《想像的真理》,載[英]安東尼·弗盧等著:《西方哲學演講錄》,李超傑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6月版,第112頁。
4、譯作類
① [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2月版,第55頁。
5、報紙類
① 劉均庸:《論反腐倡廉的二元機制》,載《法制日報》2004年1月3日。
6、古籍類
①《史記·秦始皇本紀》。
7、辭書類
①《新英漢法律詞典》,法律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24頁。
8、外文類
依從該文種注釋習慣。
❹ 潘劍鋒的研究成果
學術研究領域主要為民事訴訟法學、司法制度和仲裁法學。著有《民事訴訟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一書,主編或副主編民事訴訟法學、法院與檢察院組織制度等教材10餘部,在《法學研究》、《中外法學》、《政法論壇》等核心刊物及日本《法政理論》、《法商研究》等法學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在《工人日報》、《法制日報》、《人民法院報》等報紙上發表文章若干篇,另與他人合著著作和編寫教材若幹部。發表的論文主要有:《改革檢查制度 加強法律監督職能》(《政法論壇》1989年01期)《民事訴訟法制建設四十年》(《中外法學》1989年05期)《法律之外的因素對離婚案件判決的影響》(《中外法學》1990年01期)《我國仲裁法的新突破》(《中外法學》1994年06期)《我國民事審判的現狀與未來》(《中外法學》1998年04期)《證據制度空洞化與錯案的形成——一個錯案解析》(《中外法學》1999年06期)《論舉證時效》(《政法論壇》2000年02期)《司法之根本:最後的審判抑或最好的審判?——對我國再審制度的再審視》(《比較法研究》2000年04期)《論證明的相對性》(《法學評論》2000年04期)《從民事審判權談民事審判方式改革》(《法學家》2000年06期)《日本司法制度改革之評價》(《中外法學》2000年第6期)《論我國民事糾紛解決方式與民事糾紛的適應性》(《現代法學》2000年06期)《從日本第三次司法改革看我國司法改革存在的問題》(《法學》2000年08期)《民事訴訟法學研究述評》(《法學研究》2001年01期)《試論小額訴訟制度》(《法學論壇》2001年01期)《中國司法制度改革的若干問題》(《煙台大學學報》2001年02期)《高薪制:審判公正、廉潔和法官高素質的基本保障》(《政法論壇》2001年06期)《民事訴訟法修改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載於《訴訟法理論與實踐(2002年?民事、行政法學卷)(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0頁《論司法考試與大學本科法學教育的關系》(《法學評論》2003年02期)《論證券民事侵權賠償案件的訴訟方式》(《政法論壇》2004年03期)《從司法解釋看民事訴訟法的修改》,收錄於2005年中國法學會訴訟法年會論文《中國統一司法考試模式研究》,載於2005年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制度研討會論文匯編《從司法解釋再論民事訴訟法的修改》,載於《訴訟法理論與實踐——司法理念與三大訴訟法修改》,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版《論訴權的正當行使——對訴權幾個基本問題的認識》,200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的國際會議論文集《第一審民事案件原則上應由基層法院統一行使管轄權》(《法律適用》2007年06期)《再論法學教育與司法考試之關系》(《法律適用》2008年第1期)《司法考試改革導向初步研究——以法律職業為視角》(《法律適用》2008年第4期)《論「管轄錯誤」不宜作為再審事由》(《法律適用》2009年第2期)《論法院調解與糾紛解決之關系》(《比較法研究》2010年第4期)
❺ 何勤華的科研成果
1.德國法律發達史主編,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台灣韋伯文化出版社公司2004年版。
2.法國法律發達史 主編,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台灣韋伯文化出版社公司2004年版。
3.中國法學史(第一卷、第二卷) 專著 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台灣韋伯文化出版社公司2004年版。
4.二十世紀百位法律家 主編,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台灣韋伯文化出版社公司2004年版。
5.法的移植與法的本土化 主編,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法律篇 柏拉圖著 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外國法律制度史 合作編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東南亞七國法律發達史 雙主編,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台灣韋伯文化出版社公司2004年版。
9.西方法學家列傳 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0.西方法學名著精萃 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1.外國法制史 雙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2.民國法學論文精萃(憲政篇) 雙主編,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3.20世紀外國經濟法前沿 主編 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4.新中國民法典草案總覽 合編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5.20世紀日本法學 專著 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16.西方法學流派撮要 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7.民國法學論文精萃(法理篇) 雙主編,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8.外國法與中國法 合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9.外國法律史研究 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0.律學考 編 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21.法律文化史譚 專著 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22.民國法律論文精萃(第3-6卷) 雙主編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3.澳大利亞法律發達史 主編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4.世界法系概覽 威格摩爾著 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5.丘漢平法學文集 合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6.董康法學文集 合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7.東京審判 合著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28.戰爭與和平法 格老秀斯著 合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9.紐倫堡審判 合著 中國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 1.唐代律學的創新及其文化價值,載《政治與法律》2000年第3期
2.魏晉時期多元化法學世界觀論析,載《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3.宋代的判例法研究及其法學價值,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4.清代法律淵源考,載《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2期
5.民國時期移植國際法的理論與實踐,載《法商研究》2001年第4期
6.《萬國公法》與清末國際法,載《法學研究》2001年第5期
7.法的移植與法的本土化,載《中國法學》2002年第3期。
8.關於新中國移植蘇聯司法制度的反思,載《中外法學》2002年第3期
9.新時期中國移植西方司法制度反思,載《法學》2002年第9期
10.中國近代法律教育與中國近代法學,載《法學》2003年第12期
11.中國近代刑事訴訟法學的誕生與成長,載《政法論壇》2004年第1期
12.中國近代民商法學的誕生與成長,載《法商研究》2004年第1期
13.中國近代民事訴訟法學的誕生與成長,載《法律科學》2004年第2期
14.中國近代行政法學的誕生與成長,載《政治與法律》2004年第2期
15.中國近代刑法學的誕生與成長,載《現代法學》2004年第2期
16.中國近代國際法學的誕生與成長,載《法學家》2004年第4期
17.中國近代憲法學的誕生與成長,載《當代法學》2004年第5期
18.格老秀斯其人其書,譯文 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19.外國人與中國近代法學,載《中外法學》2004年第4期
20.傳教士與中國近代法學,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4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4期轉載
21.法科留學生與中國近代法學,載《法學論壇》2004年第6期
22.西方法學觀在近代中國的傳播,載《法學》2004年第12期,《中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5年第2期。
23.中國近代法理學的誕生與成長,載《中國法學》2005年第3期
24.論和諧社會的法制保障,合著,載《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25.東京審判的里程碑意義,載《文匯報》2005年6月19日、《新華文摘》2005年第16期
26.從法治社會到和諧社會,載《新華文摘》2005年第15期
27.梅汝璈與《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載《法學》2005年第7期
28.新中華法系的誕生?——從三大法繫到東亞共同體法,合著,載《法學論壇》2005年第4期
29.歷史視野中的和諧與法治,載《解放日報》2005年9月26日、《中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5年第8期
30.董康其人其書,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31.東京審判中的中國檢察官,載《人民日報》2005年8月9日
❻ 解亘的發表論文
1.論文:「論違反強制性規定契約之效力」,載於《中外法學》,2003年1期
2.論文:「委託契約的信託化傾向」,收錄於渠濤主編《中日民商法論叢(第二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論文:「冒認專利效力考——發明人主義的再詮釋——(上)(下)」,載於《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3年秋季號、2004年春季號
4.論文:「免責條款對履行輔助人的效力」,收錄於韓世遠主編《履行障礙法的諸問題》,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5.論文冒認特許に関する一考察,載於(日)《知的財產法政策學研究》10號
6.法政策學——有關制度設計的學問,載於《環球法律評論》2005年2期
7.知識財權侵權中的損害論,載於《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秋季號
8.譯文:「民法中的動態系統論」,原作者(日)山本敬三,載於《民商法論叢23卷》,香港金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9.譯著:「民法講義 1 總則」,原作者(日)山本敬三,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10.教材(合著):《知識財產法——制度、理論、案例、問題》,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❼ 鄭賢君是誰
姓名: 鄭賢君
職務: 教授
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
學位: 法學博士
一、個人簡歷
鄭賢君(1964—),女,教授,法學博士,1986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系,獲法學學士學位;1986-1995年任教於河北師范學院,1992-1995年於復且大學法律系攻讀外國法制史專業,1995年獲法學碩士學位;1997-2000年於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攻讀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專業,2000年獲法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憲法學、行政法學研究。研究方向為:憲法學基本理論、公民基本權利、地方制度等。在國內法學類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主要代表作為:《論中國憲政模式的走向》,載《中國法學》2003年第1期;《基本權利的憲法構成及其實證化》,載《法學研究》2002年第2期;《憲法的社會學觀》,載《法律科學》2002年第3期;《二十世紀中國憲改思想體系初探》,《法商研究》2001年第3期。
二、主要科研情況
專著;地方制度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教材:憲法學(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參加編寫:
韓大元、胡錦光主編:《憲法教學參考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董和平主編:《憲法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903年版。
韓大元主編:《比較憲法學總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許崇德主編:《憲法學》,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
曹海晶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趙會民主編:《法學基礎理論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主要論文:
1.論我國憲政模式的走向,《中國法學》2003年第1期。
2.社會權利的司法救濟,《法制與社會發展》2003年第2期。
3.試論憲法權利,《廈門大學法律評論》第四輯。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憲法是什麼法,《許崇德教投從教五十周年慶祝文集3)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5.論公民受教育權的憲法地位:兼議社會權利的憲法屬性,《教育法治評論》,教育科學出版杜2003年版。
6.試論基本權利的憲法構成及其實證化,《法學研究》2902年第2期。
7.wT0與我國的憲法改革,《中國法學》(特刊)2002年l 2月。
8.憲法的社會學觀,《法律科學》2002年第2期。
9.司法改革的評價體系:個人自由與國家利益,《中國律師》2002年第3期。
10.全球化對公民社會權保障趨勢的影咱,《首都dP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11.「憲法司法化」是憲法學的理論誤區,《法學家》2901年第6期。
12.二十世紀中國憲政思想體系初探,《法商研究》200I年第3期。
13.自由貿易體制與我國憲法價值,《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14.地方自治理論評析,《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15.我國憲法解釋技術的發展,《中國法學》2000年第4期。
16.對我國行政法理論基礎討論之評價,《首都dp范大學學報》2000年第6期。
17.聯邦制和單一制下國家整體與部分之間關系之理論比較,《法學家》1998年第4期。
18.「九七」後香港司法架構的特點,《中外法學》1997年第l期。
三、主要社會兼職
中國法學合憲法學研究合理事、副秘書長;
北京市憲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北京市法學會會員;
北京市法理學研究會理事;
北京市監察學會理事;
青島海洋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
❽ 中外法學的審稿機制
建立了中國法學期刊中最為嚴謹、規范、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稿件審讀機制。實版行責任編輯專業審讀(重要權學科實行雙責任編輯審讀)、同行專家匿名評審、編委會集體會審與主編終審定稿相結合的多重審讀機制。審稿過程固守學術品質,堅持精益求精,恪守「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傳統,不把編者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作者,不搞黨同伐異。嚴控校內稿,嚴防關系稿,堅持「以文取人」,而非「以人取文」,不因提高影響力與引證率的考慮,而刻意追求學界權威的論文發表。獨家明文告示謝絕聯合署名稿件,並嚴禁責任編輯自編自發論文。
❾ 鄧峰的代表著作
鄧峰:《普通公司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版。
史際春、鄧峰:《經濟法總論》,修訂版,合著,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代表論文:
鄧峰,公司利益缺失下的利益沖突規則—基於法律文本和實踐的反思,《法學家》,2009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2009年第12期轉載。
鄧峰,資本約束制度的進化和機制設計:以中美公司法的比較為核心,《中國法學》,2009年第1期。
鄧峰,清末變法的法律經濟學解釋:為什麼中國選擇了大陸法,《中外法學》2009年第2期,第165—186頁。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9年第9期轉載。
鄧峰,中國中小企業的法律困境:規制方式和產業政策的沖突,【韓國】《亞洲法學》2008年12月期,第33-79頁。
鄧峰,中國公司治理的路徑依賴,北京:《中外法學》2008年第1期,第58—65頁。
鄧峰,業務判斷規則的進化和理性,上海:《法學》,2008年第2期,第68—80頁。
鄧峰,2007, A Legal Analysis of Leadership Accountability: An Approach from the Director』s Duty of Care in Corporate Law,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Vol. 28, No. 1, 2007, pp. 3—13.
鄧峰,領導責任的法律分析—基於董事注意義務的視角,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第136—148頁。
鄧峰,國有資產的定性及其轉讓對價,西安:《法律科學》,2006年第1期,第113—123頁。中國人民大學書報復印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6年第4期轉載。
鄧峰,經濟法學漫談:作為理想尺度的效率,北京:《經濟法學評論》,第五卷,史際春、鄧峰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頁。
鄧峰,《行政許可法》的成本與局限性,北京:《洪範評論》,第2卷第2輯,吳敬璉、江平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4—92頁。
鄧峰,作為社團的法人—重構公司理論的一個框架,北京:《中外法學》,2004年第6期,第742—764頁。
鄧峰,組織、市場與政府的協調與調整,北京:《清華法治論衡》,第6輯,高鴻鈞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117—146頁。
鄧峰,到底是哪兒不對勁?對道路交通安全法76條的法律經濟學分析,北京:《判解研究》,2004年第5輯,王利明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91—106頁。
鄧峰,經濟法學漫談:正義、效率與社會本位,北京:《經濟法學評論》,第四卷,史際春、鄧峰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頁。
張維迎、鄧峰,信息、激勵與連帶責任—對中國古代連坐、保甲制度的法和經濟學解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3年第7期轉載,第99—112頁。
鄧峰,論經濟法上的責任——公共責任與財務責任的融合:accountability,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3年第9期轉載,第146—153頁。
鄧峰,公司的出資形式和出資審查,合肥:《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第2卷第1期,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200頁。
史際春、鄧峰、劉祥武,公路經營權所折射的體制改革問題,北京《戰略與管理》2001年第5期,第82—91頁。
史際春、鄧峰,公路經營權研究,北京:《經濟法學評論》,2001年第2卷,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264頁。
鄧峰,經濟法學漫談:社會結構變動下的法理念和法律調整,北京:《經濟法學評論》,2001年第2卷,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頁。
史際春、鄧峰,經濟(政府商事)合同研究—以政府采購合同為中心,鄭州:《河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4、5、6期連載,《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1年第2期轉載。第12-19;5-16;13-18頁。
史際春、鄧峰,論經濟責任制對國企改革價值的再發現,北京:《政法論壇》,1999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1999年第7期轉載,第12—19。
史際春、鄧峰,經濟法的宗旨與原則芻議,武漢:《法商研究》,1998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1999年第2期轉載,第9—13頁。
鄧峰,經濟政策、經濟制度與經濟法的協同變遷及經濟改革演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經濟法學》1998年第5期轉載,第48—53頁。
鄧峰,試論民法的商法化及其與經濟法的關系,北京:《法學家》,1997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1997年第9期轉載,第43—47頁。
史際春、鄧峰,合同的異化與異化的合同,北京:《法學研究》,1997年第3期,第39—52頁。
❿ 張旭的學術著作
從事高等法學教育以來,先後公開出版了專著:《新刑事訴訟法學原理》、《刑事訴訟疑難問題析解》,主編、參編法學教材、教學參考書、工具書等十餘本,並在《法學研究》、《中外法學》、《現代法學》、《法學》、《人民檢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法學》、《訴訟法學》、《中國高等教育》、《法制日報》、《中國刑事法雜志》等國家核心一級法學、教育理論研究刊物上公開發表了學術論文數十篇,總計約300多萬字。其中公開發表在北京大學《中外法學》雜志上的《論收審的出路與逮捕的改革》一文,獲得中國法學會全國中青年訴訟法學優秀論文二等獎,論文的觀點被全國人大修改刑事訴訟法所採納。論文《公訴審查程序改革的選擇》被全國最高級別的法學學術理論刊物《法學研究》公開發表,並獲得浙江省法學會優秀法學論文二等獎。論文《死刑復核程序探微》、《精神損害應作為附帶民事訴訟處理》、《罪刑法定與無罪推定》等公開發表在中國中文核心期刊西南政法大學學報《現代法學》上。《美國社區大學考察啟示錄》一文被全國最高級別的教育理論期刊《中國高等教育》(國家教育部主辦)公開發表。《完善行政立法 強化職能打假——對劉根林「黑木耳打假」的另一角度的思考》一文發表在法制日報上。多次參加國家教育部、司法部組織的全國法學統編教材的編寫,並在國家教育部的全國法學統編教材《刑事訴訟法》的編寫中擔任副主編。在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的全國法學統編教材《刑事訴訟法》的編寫中擔任主編,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的省重點法學教材《證據法學》擔任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21世紀東部法學系列教材(十四門法學核心課程)擔任總主編,中國檢察出版社出版的《浙工大法律評論》(首卷、第二卷、第三卷)擔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