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促監管

法治促監管

發布時間: 2021-12-09 09:57:14

① 如何增強法制觀念,提升葯監監管水平

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舉措意味著我們將揚棄沿襲多年的以計劃經濟思想為基礎的傳統觀念,代之以符合新型生產關系要求的新觀念。從一定意義講,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法律在社會活動和經濟生活中高於一切,每一位共和國公民不論職位高低,經濟能力大小,受教育多少,隸屬於哪一個民族,都必須依照法律的要求和規范約束自己的言行,從而使整個社會經濟公正、有序、健康、持續地發展。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他們將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棟梁和骨幹力量,他們的群體素質如何對社會發展影響很大。近些年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屢有發生。並明顯地呈上升趨勢。在這種形勢下,高等院校必須將培養大學生法制觀念列為大學生素質培養的一項重要內容,形成大學生較完備的法制觀念。為此,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做努力:
一、提高認識,系統規劃,全面實施
具備良好的法制觀念是現代社會對公民的基本要求,公民法制意識的強弱是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然而,公民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並不是生來俱有的,需要社會組織有意識地加以培養。由於一個國家法律體系所構成的內容繁多,並總是處於補充、完善之中,因此,學習和掌握法律就成了公民的長期義務,甚至是終身義務。高等學校是國家人才培養的最高學府,她的畢業生理應具備高於一般公民的法律素質。從目前情況看,一些高等院校在校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大多隻局限於教學計劃中的法律課設置,學生法律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只表現在在校期間的一段時間,學習法律的方式也多是理解和背誦法律條文。掌握的程度僅僅表現在期末的考卷上。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學校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重視不夠,只將學生法律學習作為一兩門課來對待,而沒有將其作為一種個人素質的培養。

而這種素質恰恰又是法制社會最為需要的。國家法律體系的內容很多,大學生在校的時間只有四、五年,要使大學生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全面、系統地掌握法律知識,就需要學校有一個系統的規劃,明確提出總的培養目標,即學生畢業時對國家法律體系的掌握程度。並依據這個目標確定要達到此目標至少要進行的工作,繼而將這些工作按學年或學期分成若干個階段,以及每一階段的具體要求,使其循序漸進,從簡單到復雜,從一般到深入,最終形成較高的法律素養。
二、加大法律課力度,強化案例教學
從目前一般高校法律課開課情況看,大多不到100學時,與繁多法律律內容相比,顯然偏少。在這么少的時間里講授法律,一般情況下只能介紹一些常識性的東西,無法進一步深入,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大學生法制意識的培養,因此,加大高校法律課的力度,恐怕也是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具體運行,要包括法律素質在內的高素質的人才,高等學校根據這一客觀要求,有必要重新審核教學計劃,增加法律課的時數,並將其分布在四到五年內,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同時,對現行的法律課教材也有必要重新進行編排,使其與課程體系的內容相應,並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反饋信息不斷完善,在教學內容和教材內容上突出高等教育的色彩。從法律課的特點看,它是共同性很強的一門課,不論是文科學校,還是理科學校,對法律課的要求應該是一致的。一個大學生,不論其學習何種專業,都有一個法律素質的培養問題。有這個共同性,若干所學校可以共同商討法律課的改革問題,制訂出共同的教學計劃,編寫共同的教材,提出共同要求,甚至可以像大學生計算機過級那樣對待高等學校的法律課教學。
法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科學,如果沒有了公民的法律實踐,法律學習對絕大多數人沒有任何意義,因此大學生法律素質不應僅表現在能背多少條法規,而應該表現在實際生活中能運用法律武器解決法律糾紛。從這一要求出發,高等院校的法律課應更多地接觸實際。從現有的條件看,高等院校法律課接觸實際的可行方法就是強化案例教學,即在講解法律條文時,盡可能多地結合實際生活中發生的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使法律知識由抽象到具體,這樣不僅可以增強法律課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大學生實踐意識,使其不僅從案例中懂得了學法的重要意義,而且更容易掌握法律知識。一些大學生往往只注重大學專業課的學習,而忽視自身法律素質的培養。然而,在法治社會中,
公民的活動毫無例外地要受到各種法律的約束,只要你處在現實社會中,你的行為每天都要面對法律,受到具體的法律條款的衡量,這是每一個人都不可能逾越的「路卡」。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我們所處的社會將日益復雜化,公民要面對越來越多的矛盾,在處理這些矛盾的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選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方法,所帶來的結果將是各自不同的,這些結果有些會是合法的,有些是不合法的,不合法的結果自然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假若我們的大學生僅僅在課堂上熟知了法律條文,而缺乏在社會實踐中依法辦事的能力,就免不了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觸犯法律。強化案例教學,使在校生間接地接觸了實際,有助於較高的法制意識和法律素養的培養。

② 如何理解銀監會應當遵循依法監管的原則

依法原則是指監管職權的設定、行使必須依據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依法原則是回行政法的基本原則,監管的答法律性質是一種行政行為,因此監管應當遵循依法原則。依法原則的內容包括任何監管職權都必須基於法律的授權才能存在;任何監管職權的行使都依據法律、遵守法律;任何監管職權的授予及其運用都必須依據法律。
銀監會在實施監督管理過程中,依法原則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在制定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時,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不得與其相抵觸;二是在市場准入、日常監管和市場退出等過程中,實施行政許可、現場檢查和非現場監管、行政處罰等具體行政行為時,必須以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為依據,沒有依據的,不得實施。

③ 依法加強監督管理

小礦落地於市縣,歸屬於市 (縣),市 (縣)政府管理部門直接面對小礦,應當依法加強對小礦的監督管理。堅持事前防範與事後處理相結合,突出事前防範,切實加強生產過程中的監督、指導和幫助,促進小礦依法、按規范開采。對符合辦礦條件的、依法取得合法采礦權的,應依法保護其權益;對符合資源整合條件的小礦應引導其聯合,規模經營、做大做強,增強競爭力;對不符合條件的礦山,要有步驟地停產整頓或關閉;對非法開採的礦山堅決取締和關閉。對新辦礦山要按照法律法規和規劃准入條件要求嚴格把關,尤其是生態環境保護更要求嚴格把關,必要時採取公示、聽證辦法進行論證。對西部少數民族和邊遠經濟欠發達地區,某些資源尤其是能源資源緊缺的地區,對小礦開辦的准入條件應充分考慮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生態保護、社會穩定等情況,因地制宜,適度要求。對小礦通過進一步勘查找到的大、中型礦床,或原已佔有儲備的大、中型礦床,應逐步通過規劃和采礦權整合,促使其規模開發利用,防止隨意分割出讓、轉讓,甚至一哄而上亂挖濫采。對目前只發現為小型礦床或礦點的,在允許小礦企業開採的同時,應鼓勵其投資勘查,以探明新的資源,擴大礦區儲量,增強企業後勁。

與此同時,要為小礦發展提供優質服務。堅持依法行政,推行窗口辦公和電子政務,規范行政行為,增加透明度,公開、公平、公正行政。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普及和提高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保護及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加強信息收集發布,搞好本行政區的資源形勢、礦業權流轉動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保護的統計分析、礦產品市場動態和礦山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方面的信息,及時發布,引導礦業生產和企業發展方向。依法查處違法案件,依法調處礦業糾紛,維護正常的礦業生產發展秩序。多用服務、規范的手段,引導、指導小礦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自生自滅,少採取行政干預甚至直接取締的辦法。

④ 怎樣運用法治思維解決食品葯品監管中出現的問題

運用法治思維築牢法規基石

監管工作千絲萬縷、頭緒眾多,食品葯品產業的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不斷更新,過去我們一提到加強監管,往往注重關口前移,過分依賴行政審批手段,以為「批好」就是「管好」。新一屆中央集體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作為簡政放權的突破口,強調要加強事中事後監管。「許可迷戀、監管迷惘」成為一個亟待破解的問題。我們要積極探索監管規律,去偽存真、由粗到精、由表及裡、由此及彼,提高對食品葯品監管的理性認識。食品葯品監管工作的本質是執法活動,運用法治思維探索監管規律,要求我們由運動式監管走向常態化監管,更加重視法律在食品葯品安全治理中的基礎性和長遠性作用。做到這一點要著力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立法問題,二是規范問題。法治是規則之治,沒有法律就沒有法治,就僅僅是人治。小作坊、小攤販、小餐飲、小副食等「四小」的監管難、難監管一直困擾監管部門。「四小」問題既有共性問題,更有「個性」問題,我們要積極做好食品安全法配套立法工作,推動地方人大和政府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規規章,提高操作性和執行性。第二是梳理依據,過去食品安全按環節進行監管,執法依據散見於不同部委規章之中,機構整合後原有依據是否適用,一直困擾基層監管人員。從國家機關而言,法治固有的取向是:權力來源於法律,權力受制於法律,權力與責任相統一,權力要尊重法律。因此,在依據梳理工作中,既要梳理規范生產經營者的依據,更要梳理規范監管者自身行為的依據。

運用法治思維鍛造制度體系

制度是食品葯品安全監管之綱,是監管最有效、成本最低廉的方式,也是監管執法的基礎,具有牽一發動全身的作用。近年來,省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先後出台了《湖北省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關於全省食品葯品監管事權劃分意見》、《湖北省葯品生產經營企業退市與責任人員禁入規則》、《制售假冒偽劣食品葯品行政處罰案件信息公開管理辦法》、《湖北省食品葯品日常監督檢查工作指南》、《湖北省互聯網葯品交易及信息服務不良行為記分管理辦法》等一系列監管制度,織就了一張食品葯品監管制度之網。在制度建設中,我們深刻體會到:法治思維在制度的設計、執行、銜接和反饋的各個環節具有宏觀引領和精密導航作用,看問題、作決策,依法處理好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個別和一般的關系,對行政相對人而言,實行「權利推定」,凡法律所不禁止的,便推定是公民的權利,而將制度的著力點放在制約和規范監管者自身行為上,完善執法程序,明確監管職責,規范和減少自由裁量權。

運用法治思維支撐道德教化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四中全會指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過去個別監管人員執法觀念偏位,職業道德欠佳,習慣於砸「攤子」、踹「爐子」、搬「櫃子」、收「票子」,方式簡單粗暴,群眾反映強烈。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新時期,經濟下行壓力大,監管部門在加強監管的同時,應當更加重視培育和引導市場主體守法經營,促進市場主體成長。「徒法不能自行」,紙上的條文要落地生根,不僅需要執法者鐵面執法,更需要執法者的一份人文關懷。因此,道德教化在監管執法中往往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重視道德教化,並不意味放縱違法。具體說,就是在監管執法中,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對黑窩點、黑工廠,屢教不改的要嚴厲懲處、堅決取締;對沒有主觀故意、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首次違法行為,可以不實施處罰,通過春風化雨般地宣傳教育,引導食品葯品生產經營者守法經營,指導幫助其提檔升級,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共同創造良好的市場經營環境和秩序。

運用法治思維保障群眾權益

四中全會指出:「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法律是人民群眾維護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同時也是行為規范。食品葯品監管體制改革後,監管機構延伸到鄉鎮、街道辦事處,監管的「最後一公里」已經打通。但從調查情況看,一些監管機構一年投訴舉報數量沒有幾件,這正暴露了監管部門普法宣傳力度還不夠。要按照四中全會提出的「誰執法誰普法」要求,創新普法理念,將普法與維權緊密結合起來,把普法宣傳重點放在廣大農村和城鄉結合部,廣泛發動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食品葯品安全監管,動員群眾舉報反映案件線索,深入挖掘案源。同時,整合辦案機構,健全辦案機制,建立小額投訴舉報快速處理制度,加快建立與消費者協會等維權組織的聯動機制,引導群眾通過法律渠道維護自身權益。

運用法治思維提高執法水平

知法才會守法,懂法才會執法。只有認真學法,將法治精神、法治觀念和法律規定內化於心,堅定法治信仰,才能在錯綜復雜的形勢下站穩腳跟,不逾規、不逾軌,守住執法為民的監管底線。首先,自覺學習憲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權威。當前,我們要認真領會「將每年十二月四日定為國家憲法日」的重大意義,健全領導幹部法治講座、中心組學法、專題培訓、定期考試等制度,弘揚憲法精神,維護憲法尊嚴。其次,加強案例指導。對食品葯品行政執法疑難案例進行分析、琢磨和解剖,從程序上實體上總結經驗,編輯案例匯編,指導基層辦案。其三,崗位練兵。法律的生命在於實踐。通過實戰練兵和技能比武競賽活動,達到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效果。其四,集體審議案件。發揮好案件審理委員會平台作用,集體審議重大復雜案件,杜絕人情案、關系案,將每一件案件辦成鐵案,經得起時間和歷史檢驗。

運用法治思維推進依法治局

食品葯品監管體制改革後,部門的人員來自五湖四海,素質參差不齊。在機構整合、人員磨合、觀念融合、理念耦合的過程中,領導者的個人素質和領導能力是關鍵。法治思維具有戰略性、宏觀性、規則性和程序性的思維特徵,領導者法治思維的強弱、依法治局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著部門風氣、管理水平和監管成效。依法治局首在一個「嚴」字。要深刻理解四中全會提出的「黨紀黨規要嚴於法律」,以身作則、以上率下,不僅要模範遵守國家法律,而且要按照黨規黨紀以更高標准嚴格要求自己,在執法監管中,只要出現違法違紀問題都要嚴格處理。依法治局重在一個「法」字。在依法治局過程中,遇到政策性強、法律性強的專業問題,要充分發揮法制機構的參謀助手作用,由法制機構審核把關。食品葯品監管體製取消垂管後,地方保護主義有所抬頭,要妥善處理監管與服務的關系,積極爭取地方黨委政府對監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法治環境是最優的市場環境,法治城市是最好的金子招牌。食品葯品安全監管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創造良好的食品葯品市場經營秩序,促進健康產業提檔升級。通過加強監管,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淘汰落後產能,在經濟發展和安全監管中找到契合點。基層食品葯品監管部門負責人碰到的苦惱多,每查辦一件案件都會遇到說情客、求情人。在法與情的權衡中,天平要傾向法一邊。在加強監管的同時,要堅決切斷執法罰款與收費創收的利益鏈條,決不能把國家公器作為謀取部門利益、個人利益的工具,仰不愧天、俯不怍地,敬畏法律、敬畏良知、敬畏人民。

⑤ 推進法治監督工作規范性 程序化 制度化 應該發揮哪些監督的合力

推進法制監督工作的規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應該加強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共同努力。

⑥ 什麼"法制監督"

法制監督的復主體及其形式有:制

1、立法監督。一般來說,西方國家的議會擁有立法權、財政權、監督權、彈劾權和條約權,這些權力構成對政府的直接的立法監督。

2、司法監督。司法機關所具有的監督權:行使違憲審查權;審理和判決行政訴訟案件。是一種外部的、直接產生法律效果的行政監督形式,是行政監督體系中強制性程度最高的一種監督機制,也是國家運用監督手段維護社會政治、經濟秩序的最後一道防線。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由專門的憲法法院或普通法院系統對政府頒布的行政法規或行政措施進行審查,以判斷其是否違反憲法;由司法機關對於政府行政管理有關的行政糾紛進行審理和裁判,以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我國,司法機關對行政的監督是指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公務員實施的監督。

3、檢察監督。在許多國家裡,檢察機關是代表政府追究責任和提起公訴的機關,是一種行使司法行政權的國家機關,其所進行的監督可稱為檢察監督。

4、黨的監督。黨對政府及其官員的監督主要指執政黨的監督。

熱點內容
以下屬於法律效力的范圍的是 發布:2025-05-18 04:24:18 瀏覽:767
執行法律知識包括什麼 發布:2025-05-18 04:21:33 瀏覽:135
山東計劃生育條例罰款 發布:2025-05-18 04:14:57 瀏覽:877
法律服務采購河南 發布:2025-05-18 04:10:37 瀏覽:956
富寧縣律師 發布:2025-05-18 03:56:57 瀏覽:608
人身侮辱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8 03:56:52 瀏覽:714
教育局貫徹勞動合同法情況匯報 發布:2025-05-18 03:35:02 瀏覽:844
法律碩士對英語的要求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916
公司合夥人之間的法律協議有效嗎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208
抵押司法拍賣 發布:2025-05-18 03:25:11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