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道德經
⑴ 人不為已,天誅地滅。談談大家對這句話的理解。
嘿嘿
這是一句被誤讀了上千年的古訓。一定要糾正才行,以免我們誤解老祖宗的好心。
首先,這里的「為」念作wéi,是「修養,修為」的意思,做動詞。讀錯了音也就會錯了意。原話真正意思是:如果人不修身養性,那麼就會為天地所不容。
近千年來,這句話被曲解為:「人如果不為自己著想,那麼天要殺他地要滅他,就會為天地所不容」。實在是荒謬!
古代的讀書人,都是被教育要為天下百姓做榜樣的,要為國家做貢獻的。所以,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養路徑,絕不可能被教育去自私自利。老祖宗知道,如果人人都自私自利,結果就是國破家亡,所以從古至今,老祖宗都倡導多行善多利人,2500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經》中對國家領導人,甚至提出:對於人民利益領導者要「為而不爭」的教導。
⑵ 人不為已,天誅地滅是道德經中的嗎
不是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漢語詞彙,解釋為人如果不先自己修身,那麼就會為天地所不容。
人之初性本善,此句是由於儒家教義"假仁假義"行不通,是實踐儒家教義後而下的結論。
巧合下撞見了起源,源自《禮記·禮運》大同社會人人賴其力;"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故民諺爭鋒相對,曰,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禮記·禮運》大同章,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教儒教的讀書人卻故意講偽修詐,自以為是,其實很愚蠢透頂。
造成以祖宗可靠的身份,欺詐無知群眾,社會危害極大,連揚子晚報這樣的主流媒體由於粗心也被欺騙,一傳十,十傳百。卻沒人能說出誰傳出來的。
許多東西,需要長埋於地下,才是最好的歸宿,這是考古恪守的真理之一。
⑶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出處是什麼
出自戰國孟子《盡心上》「揚子取為我,把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一個漢語成語,此處「為」念作wéi,是「修養,修為」的意思。意思是,如果人不修身,那麼就會為天地所不容。
譯文:孟子說:「楊子主張一切為自己,如果拔下一根汗毛能夠有利於天下,他都不肯做。」
孟子激烈批判的「楊朱學說」,楊子學說的內核是「為我」,經典闡釋就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3)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道德經擴展閱讀
楊氏即楊朱,又稱作陽朱,是中國戰國時期的一名思想家,魏國人,主張「貴己」、「為我」。楊朱的思想在戰國初期很流行,與儒、墨兩家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楊朱生活的戰國初期,諸侯爭霸,戰亂不斷,為了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中,各派思想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當時百家爭鳴,孟子繼承孔子的學說,主張「仁政,民貴君輕」,墨子宣傳「兼愛,非攻」的思想,楊朱主張「貴己,為我」,認為人的行為應順乎人的本性,不能被外物所累,追求個人獨立,提倡個人主義。
他的思想遭到孟子的批判,孟子評論楊朱是「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這就是成語「一毛不拔」的由來。
⑷ 道德經中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這個和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意思差不多,常常被俗人誤解為自私的意思,
⑸ 梅竹齋主人對老子「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思想,認為非自私經而是正人君子道德修為經並作了論述,你怎樣看
看中國文化,有三個視角:
一、從其主體內涵及根本性質看,
中國文化是一種以政治為中心的文化,這是由中國的知識傳統與主宰一切的政治傳統長期相互作用而形成。
二、從表象結構看,
中國文化是一種由「官方文化「與「民間文化「組成的二元文化。民間文化的作用是為了對沖官方文化中的虛假成分。比如,官方號召「大公無私」,這是虛的,多數人做不到,怎麼辦?民間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樣人們就從民間文化中找到了思想依託。
三、從人性的層面看,
無論是官方文化還是民間文化,都是為了滿足人的生存慾望。比如,前面的例子,官方文化號召人民「大公無私」,實質不過是為了官方能得到更多資源,保障政權更穩固,而老百姓不會真的這么去做,他也要滿足生存慾望,也要過得更好。這就是功利心。因此,從人性追求價值滿足的層面看,官、民二元文化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