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道德取向
1. 「現代性」等同於「現代化」嗎
現代性不同於現代化。區別如下:
1、性質不同:
現代化具體表現為「心靈、技巧、管理妙、環境好」的嚴整多層的集成過程。
現代性是一種狀態,指具有現代的特徵和屬性。
3、發展理念不同:
現代化是工業生產力水平高,農業方面產品質量高種類豐富,科技得到大程度利用,城市鄉村建設程度高。公民素質高。各類文化呈現百花齊放健康發展的場面。
現代性這個詞是用來描述「現代」這樣的狀態。如果將歷史區分為三大時期的話,現代可以表示所有在中世紀之後的歐洲歷史。這三大時期為:上古時代、中古時代與現代。
現代也會特別用來指稱1870年到1910年這段期間開始的一個時期,一直到現在。如果還要更特定的話,則是指1910年-1960年這段時期。
網路-現代化
網路-現代性
2. 泛道德取向是什麼意思
就是泛道德化,認為應該用道德解決一些本應用法律等其它手段解決的問題。
泛道德主義是一個倫理學概念,也是一個社會學概念。它是指,在某個社會下,社會形成的道德規范或者對個人人品要求在正常人的能力范圍之外,以至於惟道德是論。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各種社會問題往往都歸結為人的道德境界問題,歸結為自私、物慾、怯懦,歸結為犧牲和奉獻精神的丟失。對於沒有按照社會道德從事的人,將遭到道德批判。
3. 1991年的7月16日是什麼星座
巨蟹座。
7月16日 多情種
宮位:巨蟹座23o-25o
巨蟹座三
本位的水象
7月16日出生的人一再沉溺於浪漫的感覺中,對愛情、探險以及令人驚喜的人事物有著無可救葯的情愫。這天出生的人會因生活中這些興奮好玩的事情而茁壯;相反地,世間無聊平凡的事情也會讓他們無精打采。熱力四射的能量使他們看起來與眾不同,他們是天生的理想主義者,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更認定自己的作為是一種十字軍東征似的奉獻與付出。
這種浪漫的另一面則是一種高度發展的理智力量。很多這天出生的人都自認為是邏輯下的產物,相信理智的力量會超越事物,但是他們的所言所行可能就是兩碼子事了。如果別人解讀他們所說的話,可以看見邏輯的影子,不過當你觀察他們是如何溝通時,那可是情緒當道了。這是因為他們表達的方式有時候活像是講道,特別是在他們想說服別人什麼才是真的或是對的時候。
7月16日出生的人總是在理性和情緒之間掙扎。例如他們或許會因為被自己瘋狂的熱情所困擾,所以接受一些死板的教條以規范自己的能量。可惜的是,這樣的行為最後總是讓他們感到挫折,也因此變得離群索居。而他們也始終處於沸騰的狀態。
很多這天出生的人總想改變別人的宗教信仰或意見,而且老是利用自己的邏輯和熱情將別人拉到自己這一邊。所以他們一定要小心,不要介入或是很不得體地告訴別人要相信什麼,或是剝奪別人親自經驗與學習的機會。
這天出生的人如果比較保守的話,會找一項普通的工作,然後過著平靜無波的生活。但是如果看看他們所讀的書、喜歡的電影或電視節目,便可以發現他們騷動不安的靈魂。他們總是希望能夠有實現願望的一天,或是至少要表達出來。這樣對他們來說才不會虛度此生。
戀愛可能會對他們有不利的影響,而且不管是愛得有多深或是愛了幾百次。不管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即使機會渺茫到萬分之一,也很難將他們從夢中打醒。像是阻礙、困難、挫折和所有這類的東西都只是他們浪漫只中的家常便飯。一旦他們的幻想起飛了,他們只會悶著頭往前沖。如果他們迷戀的不是一個人,而一個地方、一件事物或是一種經驗,除非他們真的得不到它或了解到自己的荒謬,他們可是會一輩子無怨無悔地迷戀著。在這方面,他們希望維持自己的夢想,因為比起實際的行動來說,這可是最好的代替品了。
幸運數字和守護星
7月16日出生的人受數字7與海王星的影響。由數字7所主宰的人是個超極的夢想家,這主要也是受到月亮的影響(巨蟹座的主宰行星)所致。海王星是個夢想、幻想與宗教般感覺的行星,既然這天出生的人有這方面明顯的趨勢,他們就一定要注意別幻想過頭了。這些由數字7所主導的人有時候會因為不聽別人的勸告而濫用金錢,結果可能使得整個家庭陷入兩袖清風的絕境。所以如果能夠找到一個好的會計或是記帳人,對他們來說可是助益良多。
健康
這天出生的人在健康方面最大的危機,是他們堅信心志的力量可以克服體力上的不足。所以他們得了解身體上的某些不適一定需要醫生、治療者和咨詢者的協助。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有時候心志力量的確對他們助益良多,而且他們也不易受到壓力的侵擾。即使如此,一份設計良好、而且壩為個人量身訂作的飲食和運動習慣卻是值得大力推薦的。
建議
冷靜一下。讓感覺輕松地宣洩出來,不要壓抑它。將熱情導入正面的、而不是擾人的方向,學習不要激怒他人或是嚇跑別人。不要為自己的懶惰找任何借口。保持樂觀的心境,但不可過於盛氣凌人。
名 人
亞孟森(Roald Amundsen)挪威探險家,早年習醫,後來轉而從事航海探險,是第一位抵達南極的人。
台灣演員楊惠珊,曾以《玉卿嫂》及《我這樣過了一生》等片享譽影壇,後退出銀幕鑽研於玻璃藝術創作,現為琉璃工房的負責人之一。
以色列裔美籍小提琴家和指揮家平查斯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以詮釋艾爾加的協奏曲最為出色,並且也演奏中提琴。
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畫家沙托(Andrea del Sarto),以教堂壁畫傳世。
琴姐羅傑斯(Ginger Rogers)百老匯舞者及電影演員琴姐,早期多半與佛雷亞斯坦搭檔演出,1940年以《女人萬歲》一片贏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俄裔女鋼琴家達維多威克(Bella Davidovich),六歲時就接受正式的音樂訓練,九歲應音樂會上獨奏貝多芬的C大調鋼琴協奏曲,後來投奔西方,入籍美國。
塔羅牌
大秘儀塔羅牌的第16張是「高塔」,畫面上國王從雷擊的高塔上摔下來,而建塔者則被一拳打中頭部死去。高塔不只象徵現實事物的暫時性,也代表了人際關系和職業的變動性;而這些改變又往往是突然且迅速的。牌面正立時,代表能接受挫折,並勇敢克服挑戰;牌面倒立則表示得意忘形、自作自受以及沉迷在虛幻不實的想像中。
靜思語
世間猶若濃湯,你我皆在碗中浮沉。
優點
忠誠、熱情、喜歡教化別人。
缺點
壓抑、不切實際、泛道德取向。
4. 7月16號是什麼星座
巨蟹座
5. 求《從西方電影看中外文化差異》為題的論文
從發展來看,中國電影事業比西方電影事業起步要晚幾十年。西方電影尤其是美國電影常常有一些不經意的幽默,不是刻意去營造的而是往往在不經意間一個細節讓你忍俊不禁。相比較而言,中國香港電影界的奇跡「無厘頭」電影可謂從頭到尾讓人樂翻天,這不僅僅體現在情節設計上,在人物形象和塑造上,環境的布置以及音樂配置上都是做足功夫的。以我個人的淺薄認識,美國電影是「幽默」,香港電影里有的只是「滑稽」、「搞笑」而已,我無法評斷孰優孰劣。電影只是文化的一個縮影,不同風格必然有其文化大背景。另外從影片的題材上來看,西方電影的藝術片、西部片、歌舞片和動畫片也是別具一格,常常讓人感慨:啊!原來電影還可以這樣!而中國電影在發展中也形成了自己含蓄內斂的韻味與風格,在國際電影界的地位逐步上升,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上升。通過音樂與電影的比較,中西方文化的特點差異在我們腦海中都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接下來,我們又探討了中西方文化的具體典型及其深層原因。在做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們查閱了相關書籍並充分利用了網路資源。一 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誕生於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中沉澱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眷戀家園故土,提倡清靜無為;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風險意識和競爭精神不強,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淡漠。所謂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這個道理。「東方人並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競爭意識,他們總是顯得嚴肅、執重,從不著急,時間觀念淡漠。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二.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中國傳統倫理總體取向是重義輕利。作為支配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張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 「以義制利」,提倡義利發生矛盾時,應當捨生取義。泛道德主義的中國傳統,用道德解釋一切,導致國民樂於言義恥於談利,重道德修養,輕外在事功的價值取向,從而導致科學在古代中國失去獨立的人格價值和社會地位。人專注於自身的內心世界,喪失對理性和自然的興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傳統和對科學的探索熱情。道德與理性的分離,使中國傳統出現反理性的傾向,從而阻礙了中國科學精神的發育。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空論玄談盛行,科學衰微和商業不發達的深層原因之所在。科學技術被視為怪技奇巧,商人被貶為四民之末,從而也導致中國古代科學盡管發達卻難於付諸施用,商業發展緩慢,國家積貧積弱的嚴重後果,到了近代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對象。 西方社會是以個人為本位,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個人的權益的實現,並且認為它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與生既來的,是天賦的。趨利避苦是個體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權利和利益的過程中不須負任何道德責任,可以不擇手段。在西方歷史上,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盛行不衰,構成了西方主流價值取向,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成了社會亘古不變的信條。在最大限度地謀求自身的利益觀念的驅動下,科學與技術在西方尤為受到重視,理性主義、科學主義在西方非常發達。在現實生活中,西方人表現出求新奇、好創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科學觀念和技術意識深入人心,成為構成人格的重要因素。這也導致西方社會重理性而輕情感,長於說理而短於談情,善於邏輯思維而疏於直觀感受。 三.和諧型文化與抗爭型文化:中國古代文化更多的是重人事而輕天道,重道德而輕知識。中國文化始終把謀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作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對人的獨立意志和銳意進取,培養人的群體觀念、順從誠敬意識等,尋覓的是一種中庸的、調和的處理途徑。中國文化的那種和諧觀念,同時也體現和培育了國民順從、屈服、保守與不思進取,安於現狀的精神,鮮有抗爭意識和反叛勇氣。從而也造成了謙虛謹慎、含蓄內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 在天人相分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支配下,自古以來西方社會就把自然與人區分並對立起來,自然僅是被人認識、利用、征服的對象,強調人的獨立自主和積極進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獨立精神。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戰,大膽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進的思維方式和不擇手段的行為方式去達到目的、爭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和心理狀態,從而形成率直、豁達,具有剛硬的文化品格。
6. 怎樣樹立公民意識,做個合格公民
樹立公民意識,做個合格公民,簡單的說要做到以下三點:
要樹立國家觀念;
要培養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民主意識;
要增強法律意識,遵守國家法律。
培養公民意識,一般如下:
第一,要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提高公民素質,使全體社會成員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社會與國家的辯證關系,確立理性的價值追求和選擇,則是公民意識功能得以充分發揮的必要前提。
第二,要轉變法制教育導向,變單純的守法教育為公民意識的培養,鼓勵社會參與,建立公民教育社會參與機制。特別是普法教育、宣傳媒介等更應把引導和強化公民對國家制度、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認同。
第三,在對公民的守法教育中,尤其要對領導幹部加強法律權威教育,培養其自覺帶頭護法守法、依法辦事的法律意識。公民參與立法,才能真正地把反映人民利益和要求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實現以法治權、以法治官、以法治國,從而從制度上、法律上保障和確認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並規范制約國家權力及其運用。
第四,加強對公民政治參與意識的教育和實踐。政治參與意識是公民意識的核心,而公民意識的核心又是立法意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實只有在立法方面人人平等了,才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為立法權在所有的權力中是最重要的權力,在不代表甚至損害公民利益的法律面前,是不可能人人平等的。只有充分體現了人民利益的法律才是良法、善法,立法聽證不但在立法源頭上體現了民意,體現了我們的政治文明和民主立法的精神,也為法規在未來的實施中被嚴格遵守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五,公民誠信教育。公民意識是權利責任意識、法制意識、科學理性精神和道德意識等多個層面的統一,誠信是公民意識的核心內涵之一。
延伸:公民意識
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也就是公民自覺地以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為核心內容,以自己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為思想來源,把國家主人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權利義務觀融為一體的自我認識。它圍繞公民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反映公民對待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行為規范,等等。它強調的是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責任意識、公德意識、民主意識等基本道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