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文化立法成就

文化立法成就

發布時間: 2021-12-10 00:07:03

A. 十八以來,文化立法先後頒布

十八大以來,各地和有關部門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著眼供給側用勁發力,積極構建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提高文化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努力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完善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扶持引導機制。出台《電影產業促進法》《關於支持電影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通知》《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法律及政策性文件,改進國家藝術基金、國家出版基金、電影精品專項資金、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等運行機制,加大對優秀產品的引導扶持力度。制定《關於全國性文藝評獎制度改革的意見》,將全國性節慶活動中文藝評獎壓縮87.5%、常設全國性文藝評獎壓縮75.4%,文藝評獎的權威性和引導力大大提高。

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優秀作品不斷涌現,《築夢路上》《海棠依舊》《焦裕祿》《長征》《湄公河行動》《三八線》等影視作品叫好叫座。2016年,全國電影票房492.83億元、比2012年增長137%,其中國產片票房287.47億元、占總票房的58.33%,票房過億元的影片86部、國產影片有45部。

——發展壯大文化市場主體。推動國有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加快培育實力、競爭力強的骨幹文化企業。從2017年第九屆「文化企業30強」整體情況看,規模實力、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不斷增強,主營收入3515億元、凈資產4318億元、凈利潤381億元,與2012年的相比,分別增長了120%、155%、69%。

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專、精、特、新的小微文化企業「鋪天蓋地」。根據工商總局數據,截至2017年6月底,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數量超過322萬戶,同比增長22.4%,比全國企業數量平均增速高出3.1個百分點。

——深化文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推動文化資源與多層次資本市場有效對接,更好發揮資本平台促進文化企業發展的乘數效應。截至2017年4月底,滬深兩市文化上市公司達103家,約佔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3.21%,形成特色鮮明的「文化板塊」。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啟動以來,掛牌的文化企業有690家,約佔新三板掛牌企業總數的6.2%。

——培育文化產業發展新動能。對接「互聯網+」戰略,實施「文化+」行動,推動文化與科技、教育、信息、旅遊、體育、建築設計及相關製造業等深度融合。2016年,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0%,全國備案上線的網路電影5556部,40家主要網路文學網站推出作品1454.8萬種。

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支持大中城市建設文化娛樂綜合體,支持藝術街區、特色書店和小劇場等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適當補貼居民文化消費。截至今年6月份,全國銀幕總數達到4.5萬塊,已經超過美國和加拿大總和,躍居世界第一。

B. 簡述《泰始律》的立法成就及其影響

《晉律》即《泰始律》,是晉武帝司馬炎在泰始年間完成並頒布實施的,但在他的父親司馬昭秉政期間就開始了。當時司馬昭命賈充、羊祜、杜預等人參考漢律、魏律開始編纂,到司馬炎建立西晉後不久完成。《晉律》在中國法律發展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晉律》在《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首先是篇目,從十八到二十,體例的設置、條文的安排更為合理,用詞也更確切。《晉律》將《魏律》的《刑名》篇分成了《刑名》和《法例》,放在首要位置,完善了《魏律》的刑法總則部分。

其次,禮律的進一步融合,如設立了「雜抵罪」,成為後來官當的雛形。在禮的原則指導下,禮的內容有的直接寫成了法律條文,《晉律》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

第三,《晉律》中的法律概念更加明確,而且第一次正確區別了律和令兩個重要法律概念。將律解釋為定罪量刑為主的法典,令則是規定國家制度的法典。從此以後,令便成為和律並立的法典。

C. 春秋戰國時期的立法成就有哪些

一、成文法的公布及鄭、晉、楚各國的立法概況
春秋初期,各諸侯國基本上沿用西周的法律。到中葉以後,由於經濟基礎的變革,階級關系 的變化,從而引起法律制度的變革。總的說來,這一時期法律制度的一個重大改革,就是各 諸侯國公布了以保護私有財產為中心的成文法。下面主要簡述鄭國、晉國、楚國制定法律的 情況。
1�鄭國
鄭國曾兩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鄭簡公三十年,即周景王九年(公元前536年),鄭國執政 子產,鑒於當時社會關系的變化和舊禮制的破壞,因而 「 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 」 。這 是我國古代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
第二次是鄭獻公十三年,即周敬王十九年(公元前501年),鄭國執政駟歂殺鄧析(公元前545 年 ~前501年),而用其竹刑。竹刑,為鄭國鄧析所作。他把法律條文寫在竹簡上,所以史稱竹 刑 。竹刑的出現,在法律發展史上又是一大進步。此前的刑鼎笨重,而竹刑則便於攜帶和 流傳。
2�晉國
晉國自文公以後,曾四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晉文公稱霸時期,即文公四年(公元前633 年), 「 作被廬之法 」 ; 第二次是趙盾(即趙宣子)為晉國執政時制定的《常法》; 第三次是范宣子制定的刑書; 第四次是范宣子所作並予以公布的刑書。這是繼鄭國公布成文法之後,晉國開始正式公布 成文法。晉國公布成文法曾受到孔子的批評。
3�楚國
楚國在春秋時曾兩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楚文王時作《仆區法》。仆區之法猶近世的窩藏法 。第二次是楚莊王時作《茆門法》(茆,同茅)。依照《茆門法》規定,諸侯、 大夫、公子入朝時,車不得進入宮門,以保障國君的安全。
二、戰國時期的法律制度
周元王元年(公年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一時期為戰國時期。
(一)法制指導思想
1�厲行法治。 「 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 這是新興地主階級用以指導立法的思 想, 其 中心是取消舊奴隸主貴族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權,它打破了奴隸制 「 刑不上大夫 」 的壁壘。
2�法律公布。 「 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 」 。 「 布之於百姓 」 向百姓公布法律,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從而否定了秘密法。
3�輕罪重刑。 「 行刑,重其輕者 」 。指在執行刑罰時,加重對輕罪的刑罰。 「 禁奸止過,莫若重刑 」 。這一思想對後世各朝的立法也有很大的影響。
(二)各諸侯國的變法
各諸侯國中取得了政權的地主階級,運用政權的力量先後在各國進行旨在發展、鞏固封建 生產關系,建立封建政治的變法運動。
首先是魏國。魏文侯任李悝為相,推行新政。李悝的 新政主要有三點: (1) 「 盡地力之教 」 ,鼓勵開荒地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廢除井田制,發展土地私有制。 (2) 「 善平糴 」 ,就是國家在豐收之年收購一定數量的糧食,用來備荒; 荒年由國家出售一 定的糧食,以平衡糧價,防止舊貴族和大商人囤積居奇。 (3)制定《法經》以維護新政權所建立的統治秩序。
其次是楚國吳起。吳起變法主要有兩方 面:(1)逐漸廢除舊奴隸主貴族特權,針對楚國 「 大臣太重,封君太眾,上逼主而下虐 民 」 的情況,吳起提出兩條措施:第一項, 「 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 」 ;第二項,用節 省下來的錢 「 以撫養戰斗之士 」 。(2) 「 明法審令 」 ,推行法治,整頓政治機構,裁減不必 要的官吏。
第三是秦國商鞅所主持的變法。商鞅在秦國先後兩次發布變法令。第一次是孝公 三年(公元前359年);第二次是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
(三)《法經》與 「 改法為律 」
魏文侯時李悝制定《法經》。《法經》分為盜、賊、網(或作囚)、捕、雜、具六篇。李 悝 認為 「 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 」 ,因此將懲治盜、賊行為的《盜法》和《賊法》置於前面。古 代盜主要指侵犯財產所有權的犯罪,賊主要指傷害人身及反抗朝廷等嚴重犯罪。盜賊需要緝 捕,所以又專列《囚法》、《捕法》。《雜法》用以概括盜賊以外的各種犯罪行為。《具法 》的內容為 「 具其加減 」 ,即統一規定以上各篇定罪量刑的通例與原則,類似於近代刑法典中的總則,而 《具法》以外的五篇皆 「 罪名之制 」 ,類似於近代刑法典中的分則。採用將法律的總原則、 通例專列一篇,而與其他篇章相對應的編制體例,說明《法經》的立法技巧已初步走向成熟 ,可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較系統的封建法典,為以後歷代法典的濫觴。
商鞅入秦主持變法革新時,攜《法經》入秦,並在變法過程中將《法經》改編為秦律,史稱 「 改法為律 」 。律字最早的字義是指定音的竹笛,轉指音樂的旋律、節拍、節奏,具有穩定 、恆常、 「 均布 」 的含義。商鞅以律字取代法字,突出強調法律的普遍適用性、穩定性、必 行性,是穩定而普遍的規則。這對於秦國法制的統一和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從此以後,中 國古代的法典都以 「 律 」 為名。

D. 開皇律的內容和立法成就

其篇目與基本內容,以北齊律為藍本,所謂「多采後齊之制」,其立法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開皇律》共計十二篇、五百條,其篇目是:名例律、衛禁律、職制律、戶婚律、廄庫律、擅興律、賊盜律、斗訟律、詐偽律、雜律、捕亡律、斷獄律。其中名例制罪名和量刑的通例;衛禁是保護皇帝和國家安全;職制是官員的設置、選任等方面內容;戶婚是關於戶籍、賦稅、家庭和婚姻的法律;廄庫是養護公、私牲畜的規定;擅興是擅權與興兵,保護皇帝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賊盜是指包括十惡在內的犯罪以及殺人罪;斗訟包含了斗毆和訴訟;詐偽是關於對欺詐和偽造的律條;雜律是不適合其他篇目的內容;捕亡上有關追捕逃犯逃兵等方面的內容;斷獄是審訊、判決、執行和監獄方面的內容。
這種體例主要是仿照北齊律,但又對北齊律作了必要和合理的修改:
1 是修改了北齊律的部分篇名,將「禁衛律」改為「衛禁律」,「婚戶律」改為「戶婚律」,「違制律」改為「職制律」,「廄牧律」改為「廄庫律」,突出了法律調整和保護的對象;
2 是刪降「毀損律」,把「捕斷律」分為「捕亡」和「斷獄」二篇,並置於律典的最後部分,使程序法與實體法有所區別;
3 是按照封建統治的需要,對涉及實體法部分的篇目重新排序。
中國古代刑法典的篇目體例,經過從簡到繁、從繁到簡的發展過程,《開皇律》的十二篇標志著這一過程的完成,顯示了中國古代立法技術的進步和成熟。這種十二篇的體例,後來被唐律所沿用。 確立封建制五刑
隋朝的刑罰制度在整個中國刑罰制度發展史上可謂簡明寬平,具體表現在:
1 與《新律》相比,刪去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罪一千餘條。比《北齊律》的條數又減少近一半;
2 死刑種類只留斬、絞兩種,廢除了至北齊後期仍然存在的車裂(五馬分屍)、梟首(砍下頭懸掛在旗桿上示眾)等死刑種類;3 進一步廢除了前代的酷刑如宮刑(破壞生殖器)、鞭刑等,改以笞、杖、徒、流、死五刑為基本的刑罰手段;
4 在繼承北朝刑罰體系的基礎上,對流刑的距離、徒刑的年限及附加刑的數額均作了減輕的規定。
隋朝在《開皇律》中首次正式確立了輕重有序、規范而完備的封建制五刑體系即笞、杖、徒、流、死,其中:
死刑分斬、絞兩種;
流刑自一千里至二千里分為三等,每等以五百里為差;
徒刑自一年至三年分為五等,每等以半年為差;
杖刑自六至一百分為五等,笞刑自十至五十分五等,每等均以十為差,民有枉屈得依次上訴至朝廷。
可見《開皇律》對百姓的壓迫,比前代有所減輕。這種刑罰體系與殘酷的奴隸制五刑相比是一種歷史性的進步,順應了中國古代刑罰從野蠻走向文明的發展趨勢。
封建制五刑自此時確立後直至明清,一直為後世歷代封建王朝所繼承,成為其法典中的一項基本制度。 《開皇律》改《北齊律》「重罪十條」為「十惡之條」,使之成為鎮壓被剝削者的法律依據。
「十惡」是指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十種最嚴重的犯罪行為。它直接危害封建皇權、違犯封建禮教,被視為是封建法律首要打擊的對象,因此被單獨列出,置於《名例律》「五刑」條之後;並規定「大逆、謀反、叛者,父子兄弟皆斬,家口沒官」,「十惡」犯罪不得被赦免等等。由於十惡大罪直接危害到地主階級的統治和封建倫常觀念,所以,凡犯十惡和「故殺人獄成」者,「雖會赦,猶除名」。
「十惡」中的謀反、大逆、不道、不敬等罪名在秦漢時早已有之,但其構成要件、量刑標准卻不統一。南北朝時期,法律逐漸明確這些罪名的構成,並以最嚴厲的刑罰對其進行處罰。北齊律首次將其概稱為「重罪十條」。
《開皇律》采北齊之制,將其中的「反逆、大逆、叛、降改為謀反、謀大逆、謀叛」,強調將此類犯罪扼殺於謀劃階段;又增加了「不睦」一罪,使十種罪名定型化,並正式以「十惡」概稱。
自從《開皇律》創設「十惡」制度以後,歷代封建王朝均予以承襲,將其作為封建法典中的一項重要的核心內容,是有效維護封建統治的有力武器。
「十惡」制度從隋初確立到清末修訂《大清新刑律》時正式廢除,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1300餘年之久,對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延續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貴族官僚特權
《開皇律》通過「議、減、贖、當」制度,為有罪的貴族、官僚提供了一系列的法律特權。
「議」是指「八議」,即對親、故、賢、能、功、貴、勤、賓八種人犯罪,必須按特別審判程序認定,並依法減免處罰。
「減」是對「八議」人員和七品以上官員犯罪,比照常人減一等處罰。
「贖」是指九品以上官員犯罪,允許以銅贖罪,每等刑罰有固定的贖銅數額。
「當」是「官當」,官員犯罪至徒刑、流刑者,可以以官當徒或以官當流,就是以官品折抵徒、流刑罰。
按規定,「犯私罪以官當徒者,五品以上,一官當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當徒一年;當流者,三流同比徒三年。若犯公罪者,徒各加一年,當流者,各加一等」。
《開皇律》的「議、減、贖、當」制度,是融匯了魏、晉的「八議」、南北朝的「官當」「聽贖」制度,再加上自己所創設的「例減」之制而成的。
這些規定賦予貴族、官員更廣泛的法律特權,使之得以系統而穩定的司法保障;同時也使貴族、官員享有的法律特權固定化、法律化。

E. <開皇律>的立法成就

開皇律》的主要內容及立法成就(歷史地位)

開皇元年,隋文帝初即位,即命鄭譯等人制定新律,並於同年十月完成,頒行於天下。開皇三年,文帝命蘇威、牛弘以"去重就輕、刪繁就簡"的原則再次改定法律,形成一部有十二篇、五百條的《開皇律》。在中國古代史上,開皇三年改定而成的《開皇律》,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其成就和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篇章體例更加簡要
《開皇律》十二篇的篇名依次是: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這種體例主要是仿照北齊律,但又對北齊律作了必要和合理的修改:一是修改了北齊律的部分篇名,將"禁衛律"改為"衛禁律","婚戶律"改為"戶婚律","違制律"改為"職制律","廄牧律"改為"廄庫律",突出了法律調整和保護的對象;二是刪降"毀損律",把"捕斷律"分為"捕亡"和"斷獄"二篇,並置於律典的最後部分,使程序法與實體法有所區別;三是按照封建統治的需要,對涉及實體法部分的篇目重新排序。
中國古代刑法典的篇目體例,經過從簡到繁、從繁到簡的發展過程,《開皇律》的十二篇標志著這一過程的完成,顯示了中國古代立法技術的進步和成熟。這種十二篇的體例,後來被唐律所沿用。
(二)刑罰簡明寬平,確立封建制五刑
隋朝的刑罰制度在整個中國刑罰制度發展史上可謂簡明寬平,具體表現在:
1.減少了條數,刪除了死罪81條,流罪154條,徒、杖等罪1000餘條,比《北齊律》的條數又減少近一半。
2.死刑種類只留斬、絞兩種,廢除了至北齊後期仍然存在的梟首、絞等死刑種類。
3.進一步廢除了前代的酷刑,改以笞、杖、徒、流、死為基本的刑罰手段。
4.在繼承北朝刑罰體系的基礎上,對流刑的距離、徒刑的年限及附加刑的數額均作了減輕的規定。隋朝在《開皇律》中首次正式確立了輕重有序、規范而完備的封建制五刑體系即笞、杖、徒、流、死,其中,死刑分斬、絞兩種;流刑自一千里至二千里分為三等,每等以五百里為差;徒刑自一年至三年分為五等,每等以半年為差;杖刑自六至一百分為五等,笞刑自十至五十分五等,每等均以十為差。這種刑罰體系與殘酷的奴隸制五刑相比是一種歷史性的進步,順應了中國古代刑罰從野蠻走向文明的發展趨勢。封建制五刑自此時確立後直至明清,一直為後世歷代封建王朝所繼承,成為其法典中的一項基本制度。
(三)創設"十惡"制度
"十惡"是指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十種最嚴重的犯罪行為。它直接危害封建皇權、違犯封建禮教,被視為是封建法律首要打擊的對象,因此被單獨列出,置於《名例律》「五刑」條之後。並規定"大逆、謀反、叛者,父子兄弟皆斬,家口沒官","十惡"犯罪不得被赦免等等。
"十惡"中的謀反、大逆、不道、不敬等罪名在秦漢時早已有之,但其構成要件、量刑標准卻不統一。南北朝時期,法律逐漸明確這些罪名的構成,並以最嚴厲的刑罰對其進行處罰。北齊律首次將其概稱為"重罪十條"。《開皇律》采北齊之制,將其中的"反逆、大逆、叛、降"改為"謀反、謀大逆、謀叛",強調將此類犯罪扼殺於謀劃階段;又增加了"不睦"一罪,使十種罪名定型化,並正式以"十惡"概稱。
自從《開皇律》創設"十惡"制度以後,歷代封建王朝均予以承襲,將其作為封建法典中的一項重要的核心內容,是有效維護封建統治的有力武器。"十惡"制度從隋初確立到清末修訂《大清新刑律》時正式廢除,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1300餘年之久,對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延續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繼承並發展了維護貴族官僚特權的法律制度
《開皇律》通過"議、減、贖、當"制度,為有罪的貴族、官僚提供了一系列的法律特權。"議"是指"八議",即對親、故、賢、能、功、貴、勤、賓八種人犯罪,必須按特別審判程序認定,並依法減免處罰。"減"是對"八議"人員和七品以上官員犯罪,比照常人減一等處罰。"贖"是指九品以上官員犯罪,允許以銅贖罪,每等刑罰有固定的贖銅數額。"當"是"官當",官員犯罪至徒刑、流刑者,可以"以官當徒"或"以官當流",就是以官品折抵徒、流刑罰。
《開皇律》的"議、減、贖、當"制度,是融匯了魏、晉的"八議"、南北朝的"官當""聽贖"制度,再加上自己所創設的"例減"之制而成的。這些規定賦予貴族、官員更廣泛的法律特權,使之得以系統而穩定的司法保障;同時也使貴族、官員享有的法律特權固定化、法律化。
綜上可知,隋初制定的《開皇律》代表了隋朝立法的最高成就,它承襲了前朝法制長期發展的經驗,經過刪繁就簡,補充完善,使封建法典的編纂進一步系統、規范,為我國封建法律的定型化作出了極為寶貴的貢獻。《開皇律》中所規定的各項基本制度均被唐律直接繼承,成為唐律的直接藍本。後來又為宋、明、清各朝所沿用,因此,隋朝的《開皇律》在中國法律制度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也有學者把其立法成就表述為以下四點,即:確定法典篇目體制;確立封建五刑制度;"十惡"重罪正式列入《名例律》;貴族官員法律特權擴大化。

F. 夏朝商朝以及戰國時期的立法成就是什麼

夏、商、周
:夏朝時有《
》 商朝改進為「殷歷」 它採用
是世界上沿用至今、歷時最長的紀日方法
天文:無
戰國
:無
天文:殷商留下世界上最早的日食、


記錄 戰國時期
石申用赤道坐標記錄八百多恆星位置 後人據此輯成《石氏星表》現存最古老的星表 保留了一百多顆恆星的赤道坐標數據望採納!歷史有何不懂的再問我,鄙人歷史還行··呵呵

G. 周朝的立法成就是什麼

分封宗法制

H. 簡述秦代法律形式和立法成就

中國秦代沒有法律和立法,中國歷史上只有刑律,刑不上士大夫……法律和立法自西方傳入中國……

I. 文化立法工作已經取得豐碩的成果

不知道個人很難理解文化立法的一種形式吧。

J. 古代中國天文立法方面的重大成就是什麼

我國古代天文歷法的成就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如:夏歷,廿四節氣,十二氣歷,授時歷等.

天文氣象的成就:
中國古代最早的較為科學的天文知識,可能當屬《夏小正》中所描述的天象春秋戰國時期,關於金,木,水,火,土五大行的知識大量出現
漢代,蓋天,宣夜,渾天三種論天學說已成形.
張衡是渾天說的集大成者
漢代已用多種風信器觀測風向.最簡單的一種,叫做「視」
對於濕度的觀測也較早.據《史記 天官書》和《淮南子 天文訓》記載,是用"懸土炭"的方法

(1)先秦時期:①春秋時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於北斗」,即指哈雷彗星,這一記錄比歐洲早六百多年。②春秋時期我國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19年7閏的原則,這比西方造160年。③戰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其中有豐富的天文記載,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天文的認識。

(2)兩漢時期:①漢武帝時,天文學家制訂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歷」,開始以正月為歲首。②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③東漢時,張衡從日、月、地球所處的不同位置,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④張衡發明製作的地動儀,可以遙測千里意外地震發生的方向,比歐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時期:①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②僧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在實測中他認識到,在小范圍有限的空間里得到的認識,不能任意向大范圍甚至無際的空間推演,這是我國科學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

(4)宋元時期:①北宋科學家沈括的突出貢獻在天文學方面,把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十二個月完全統一起來的「十二氣歷」更加簡便,有利於農事安排。②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③元朝傑出天文學家郭守敬,提出「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的正確主張,創制了簡儀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觀測儀器,主持了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④郭守敬主持編定《授時歷》,一年的周期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但問世比現行公歷早300年。

熱點內容
以下屬於法律效力的范圍的是 發布:2025-05-18 04:24:18 瀏覽:767
執行法律知識包括什麼 發布:2025-05-18 04:21:33 瀏覽:135
山東計劃生育條例罰款 發布:2025-05-18 04:14:57 瀏覽:877
法律服務采購河南 發布:2025-05-18 04:10:37 瀏覽:956
富寧縣律師 發布:2025-05-18 03:56:57 瀏覽:608
人身侮辱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8 03:56:52 瀏覽:714
教育局貫徹勞動合同法情況匯報 發布:2025-05-18 03:35:02 瀏覽:844
法律碩士對英語的要求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916
公司合夥人之間的法律協議有效嗎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208
抵押司法拍賣 發布:2025-05-18 03:25:11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