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法治水
㈠ 鯀治水的辦法是什麼
鯀用的是共工氏修築堤防,並逐年加高加厚的辦法。
當堯之時,洪水為害,堯在四岳的推薦下命鯀去治水。但鯀用的是共工氏修築堤防,並逐年加高加厚的辦法,如《淮南子·原道訓》所說,達三仞的高度,而不疏導河道,水無歸宿。所以鯀雖經九年的努力,但終因功用不成,水害不息,治水失敗,被殛之於羽山。
(1)九法治水擴展閱讀:
在神話傳說中,鯀不是堯的臣下,而是天上的神主,下界是為了幫助地上的人們的。但鯀下界是不在天帝的准許下的,此外,在下界的時候,鯀還偷了天帝的一件寶貝,這件寶貝的名字叫息壤,據說是一種可以自己生長的神土。
鯀治理洪水幾乎就要成功了,只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天帝發現了鯀的行為,大為震怒,派了著名的劊子手火神祝融下界將鯀殺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終於使鯀的治水失敗了。
㈡ 法律法規治水政策
水資源相關的法律法規是約束水資源利用、規范水資源管理的主要手段。修訂和完善相關法律,填補法律空白與缺陷,有利於促進依法治水、依法用水。
6.5.1 修訂和完善相關法律
水資源的法律有國家法律法規,也有地方法律法規。京津冀都市圈應抓緊研究水權制度體系中諸如初始水權分配、用水總量控制、水權轉讓、污染物總量控制等核心制度的建設,在遵守國家法律的基礎上,適當地制定促使本地區水資源有效利用的法規規范,或是修訂和完善已有法律,增強法律法規之間的協調性和一致性,使水資源的利用和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如北京市目前急需修訂《北京市水資源管理條例》、《北京市城市節約用水條例》等法規。同時擴大立法工作的利益相關方參與程度;建立健全專家咨詢論證制度、立法徵求制度等。
6.5.2 依法治水
京津冀都市圈內各級政府在水資源的管理中,要做到依法決策、科學決策,把依法行政和轉變政府職能及管理方式有機結合起來,突出社會管理和公眾服務職能;落實行政執法的責任制,界定執法責任,健全行政執法考核機制,建立行政執法追究責任制,尤其是在區域內水資源的合理配置上,各級政府要相互合作,實現雙贏,要從流域整體利益考慮,將水資源分配方案以相應的法律條款固定下來,由流域管理部門進行監督落實。
㈢ 治水的方法有哪些
治水的方法有很多,大致歸納如下:
1、疏通: 疏浚水庫湖泊河道河口,加深加寬過水斷面,炸除礁石,清除沉船樹木等泄水障礙物,裁彎取直,加大水流比降,提高泄洪能力。
2、建堤防: 順河岸,湖岸,庫岸修建堤防護岸,不讓洪水溢出。
3、河道整治: 多汊河道和分汊水道修建丁壩順壩,塞支強干,理順水流。
4、建攔河壩或活動壩,人工調節流量,削減洪峰。
5、植樹造林,種植草皮,保護流域生態環境,以減小汛期來自地面逕流和地下水逕流量,以減小河流泥沙來源。
6、治理河流水庫上遊河岸,防止垮山,滑坡和泥石流,以減小河流泥沙來源。
㈣ 大禹治水禹到底用什麼方法治水獲得成功
治水方法是把整個中國的山山水水當作一個整體來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該疏通的疏通,該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變成肥沃的土地。
然後他治理山,經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荊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撾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華山、大別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往下流去,不至於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後,他就開始理通水脈,長江以北的大多數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跡。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時間,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惡,馴馴服服地平緩地向東流去,昔日被水淹沒的山陵露出了崢嶸,農田變成了米糧倉,人民又能築室而居,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後代人們感念他的功績,為他修廟築殿,尊他為「禹神」,我們的整個中國也被稱為「禹域」,也就是說,這里是大禹曾經治理過的地方。
(4)九法治水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領導人,但他為天下萬民興利除害,躬親勞苦,手執工具,與下民一起櫛風沐雨,同洪水搏鬥。
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依靠艱苦奮斗、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
㈤ 治水始末是怎樣的
在清代,屢屢釀成水患的有黃河、永定河、長江及浙江海塘。從順治年間至乾隆年間,清政府撥巨帑對上述水患進行治理。
治理黃河。
清代治河,必兼治淮、治運。
淮河在歷史上很少為患,自從南宋紹熙年間(十三世紀九十年代),黃河在陽武決口,即奔騰而南,匯入淮河,從淮河入海。黃河入淮既造成水流量劇增、水位迅長,也造成大量泥沙淤積河床,河水倒灌洪澤湖,暴漲的洪澤湖水時刻威脅著揚州、泰州、淮安、高郵等富庶之地。
自元代開鑿南北大運河以後,從清口以上漕船在黃河中,行一百八十里後再入運河,漕運暢通與否又直接關系京師糧食的供應。
李自成行宮清初,黃河屢屢決口同明末戰亂有直接關系。在李自成圍困開封時,明守軍決朱家塞口淹義軍,李自成亦遣人決馬家口淹開封,兩口並決,泛濫成災。順治元年七月,清朝廷任命楊方興為河道總督。楊方興勤於職守,深入治河工地,指揮堵塞決口。繼楊方興出任河道總督的是朱之錫(順治十五年上任),朱之錫上任不久,河決山陽,朱之錫隨即率河工堵塞決口,「疏浚堤渠」,「馳驅南北」,「及至積勞成疾」,死於任。
康熙十六年(1677年),黃、淮泛濫,從碭山至海口,兩岸決口七八十處,洪澤湖上的高堰大壩,決口三四十處;翟家壩被沖成四段,山陰、高郵、寶應、鹽城、興化、泰州、如皋等州縣已被洪水淹沒。溝口運河因河水四溢,反淤為陸地。
康熙任命靳輔為河道總督,靳輔在視察災區後提出:「溝口以下不浚築,則黃、淮二水無所歸;清口以上不鑿引河,則淮水之流不暢;高堰之決口不盡封塞,則淮水派分無刷河之力」;「黃河南岸,不築堤防,則高堰危險,北岸不加防閑,則山東必受沖擊,故築堤岸、疏下流,塞決口,但有先後,而無緩急。」並提出利用疏浚河道的淤泥在兩岸築堤,修浚連接洪澤湖與黃河之間的運河,加固洪澤湖東岸高堰一帶堤防,修復周橋閘至翟家壩被沖毀的堤岸,加深淮陰清口至高郵清水潭段運河等具體建議。
康熙十七年,靳輔的治河方案付諸實施。在十年的時間內,高堰、王家岡、武家墩等處決口得到堵塞;清江浦至雲梯關的河道得到疏浚,且築堤一萬八千丈;在清水潭以西築堤九百二十丈,以東築堤六百餘丈;在徐州、宿遷築減水壩十三座,建毛家鋪減水閘、王家山減水閘、大谷山減水閘,又在歸仁堤、攔馬河、清口建石閘。靳輔還組織挖掘一段運河,自駱馬湖鑿渠,經宿遷、桃源,至清河仲家莊山口,名曰中河,全長三百里,使得漕船不必再經黃河入運河。
在疏浚下游的過程中,因「下河形如釜底,近海轉高,浚之水不能出,徒令海水倒灌為患」,靳輔受到郭綉等人的彈劾,並因此被奪官。此後康熙在第二次南巡(康熙二十八年)、第三次南巡(康熙三十八年)、第四次南巡(康熙四十二年)途中,巡視高堰、洪澤湖、徐家灣、翟家壩等治河工地,實地考察,仍未能找出疏浚下游、使河水盡快入海的有效辦法。
康熙年間的治河,雖未從根本上解決黃水水患,但在一定時間內還是減輕了水患的程度。乾隆即位後,黃水為患又日趨嚴重:乾隆七年(1742年),黃河在豐縣石林、黃村決口,「民田俱被淹沒」;乾隆十八年(1753年),黃河在銅山張家馬路一帶決口,江蘇、安徽數十州縣「數百里內,皆成巨浸」;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黃河又在老壩口決口,板閘、淮安俱被淹;自乾隆四十三年以後,更是連年決口,甚至一年數決。大規模治河再次提到清朝統治者的議事日程。
由於黃河屢屢決口,堵塞決口已成為經常性的事務,從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僅儀封決口就堵築五次,耗帑五百六十萬兩。青龍岡決口,屢堵屢塌,只得另開引河一百七十里,導水下流,此次工程耗帑九百萬兩。
在碭山縣毛城鋪建減水壩,開鑿引河,使一部分黃水流入淮水,經安徽宿州、泗川、流入洪澤湖,此段引河全長六百里。黃水分流減輕徐州段河道的壓力(徐州段河道狹窄多彎),黃水在分流後在洪澤湖內可得到沉澱,再從清口流出匯入黃河。
屢次修築、加固高堰,自武家墩至蔣壩的一萬七千餘丈,全部改建為石堤。為了控制洪澤湖的水量,乾隆在第三次南巡時(乾隆二十七年)「閱清口」,提出「大擴清口」,「於五壩設立木志,如增長一尺(指水位增長),即將清口之壩拆開十丈,遞長遞拓,永成定式」。自行此法,「十餘年來,高、寶遂無水患」。為防止黃水倒灌清口、淤塞清口,乾隆堅持開鑿陶庄引河。陶庄引河全長一千六十丈,寬三丈,深一丈余,「永免倒灌之患」,「為一勞永逸之計」。
為解決黃河下遊河道被泥沙堵塞,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起,在河南、山東、江蘇、安徽等省疏浚河道。其中河南省疏浚干河四條——賈魯河、惠濟河、渦河、巴溝河;又疏浚支河三十四條。該省每州縣「所開溝自十數道至一百數十道不等,長自里許至數十里不等,寬深自數尺至丈不等,皆足以資蓄泄」。山東境內疏浚河道亦取得可觀成就,魯西南疏浚河六十餘條;膠東疏浚河三十餘條;江蘇省疏浚石羊溝、董家溝、廖家溝、芒河;安徽省疏浚淝河、茨河、沙河、澮河、睢河。
在治理黃河的過程中,直隸總督孫嘉淦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就曾提出引黃河北上入大清河,經山東入海的建議,孫嘉淦認為「大清河東南皆泰山基腳,其道亘古不壞」,不會發生決堤、改道,所經「只東河、濟陽、濱州、利津四、五個州縣,即有漫堤,不過偏災」。此後二十八年,河決青龍岡,經趙王河入大清河歸海。然而乾隆認為大清河不能容納黃河全部水量,又恐黃水北流運河受阻、影響漕運,駁回改道入海的建議。直到咸豐五年(1855年),河決銅瓦廂,流入大清河,經山東入海,證明孫嘉淦等人建議的合理、可行。
治理永定河。
永定河又名無定河、渾河,素有小黃河之稱,河水中所挾帶的大量泥沙,淤積在下游的河床上,致使下游經常決堤、改道。正像乾隆在一首詩中所描繪的,「永定原無定,千古沖帝京」。
康熙時期,曾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對永定河進行治理。築永定大堤,固定下游,並把河水引入三角淀,使河水中的泥沙得到沉澱。至雍正時期,因三角淀積沙過多,河水不能及時排泄入海,河患又日益嚴重,至乾隆中葉,永定河已「六改道」。
為治理永定河,乾隆多次視察永定河,他認為「永定河之所以為患,獨以上游曾無分泄,下口不得暢流,經行一路,中梗磅礴」,提出在其上游蓄洪攔沙,中游疏浚分流,下游改移下口的綜合治理方案。
乾隆初年,採納治河名臣高斌的建議,在永定河上游的宣化黑龍灣、懷來和合堡等地修攔洪滯沙大壩,「就近取石,堆疊玲瓏水壩,以勒其凶暴之勢」,「層層攔頓,以殺其勢」。
對中游的治理,則採納鄂爾泰、方觀承等人的建議,修建金門閘減水壩,改建其他草壩、土壩,疏浚河道,分流減水。
在對下游的治理上,意見最為紛紜:顧琮主張築堤、散流、勻沙;鄂爾泰主張建閘壩、開引河;孫嘉淦主張引河南行,復其故道;方觀承則主張改移下口,另尋沉積水中泥沙的處所。直至乾隆二十年(1765年),乾隆才作出大規模改道的決策。當河水流經永清縣賀堯營後,折向東流,挖引河二十里,把永定河引入鳳河,再流入沙家淀,沙家淀方圓百餘里,永定河水中的泥沙在淀中沉澱後流出,使得下游不致很快被淤塞。
治理長江。
在歷史上,長江很少為患。迨至乾隆中葉,由於人口的劇增,對上游森林的砍伐,使得水土流失日益嚴重;中游又由於圍湖、沿堤造田,水道日益狹窄,致使長江自乾隆四十四年之後。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三次決堤,其中尤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最為嚴重,決堤的江水沖入洪州城,衙門、兵營、民房、倉庫俱被淹沒,城內積水近二丈。此次決堤釀成湖北三十六個州縣被淹,「死者以數十萬計」。釀成此次水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富戶勾結官府在江中沙洲上種植蘆葦,蘆葦環洲而生,蘆根固沙,使沙洲面積愈積愈大,侵佔江道,阻塞江流。
乾隆在得悉長江三次決口的原因後,諭令地方官對沿湖、沿江圍田者進行清查,以保證江水的暢流無阻。不得「狃於目前之利」,「與水爭利」。並要求地方官員「間一二年,即將有無占築情形,詳悉具奏,永以為例」。
疏浚各省河道。
清統治者對疏浚河道非常重視,各省水利工程紛紛修建:
乾隆三年(1738年),貴州總督張廣泗開鑿自都勻達常德、自獨山至廣西懷遠的水道;
乾隆四年(1739年),發帑修巢湖一帶堤堰及六安、滁、泗一帶溪壑;
乾隆六年(1741年)。在河南中牟開鑿一條六丈五尺長的新河,以分賈魯河水勢;
乾隆九年(1744年),在冀中開挖河道;
乾隆十一年(1746年),疏浚直隸慶雲、鹽山一帶的河道;
乾隆十四年(1749年),利用萬泉庄、雲泉山水系,疏浚通惠河;
乾隆十八年(1753年),用木槽引南山之水,灌溉巴里坤一帶屯田地畝;
乾隆二十四年(1755年),加固都江堰及大渡河、金沙江堤壩;
乾隆二十八年(1759年),疏浚吳淞江、東江婁江,清理河身,鏟除河中所植蘆葦;
乾隆三十一年(1762年),築子牙河堤;
乾隆三十三年(1764年),築正定新堤;
乾隆三十五年(1766年),疏浚常熟白茆塘、徐六涇河;
乾隆三十六年(1767年),在北運河築減水壩,解除天津水患;
乾隆四十年(1771年),在武昌築瀕江石岸;
乾隆四十一年(1772年),修陝西四十七州縣渠堰;
乾隆四十五年(1776年),在長沙築新堤,以防止湘江泛濫;
乾隆四十七年(1778年),治理雲南彌苴河、龍川江、清水河、渾水河;
乾隆五十年(1781年),在寧夏疏浚漢延、唐來、大清、惠農四渠;
乾隆五十三年(1784年)浚漳水、衛水;
乾隆五十九年(1790年)建沙市大壩。
治理浙江海塘。
為防海潮浸灌,江、浙沿海築有五百里的堤塘,亦稱之海塘。錢塘江出口處系海塘工程的重點。在錢塘江出口處,原有供海潮出入的南大亹(靠近上虞)、北大亹(靠近海寧)以及在南北兩大亹之間的中、小亹(門,山峽中兩岸對峙如門)。康雍時期,南大亹因沙灘淤積被堵塞。乾隆初年,中、小亹相繼被堵。自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後,潮水出入全靠北大亹,海寧一帶塘堤被沖,「海塘之內,皆屬寸土寸金之地,一有沖決,民命攸關。且鹵水一入,數年之內,必致顆粒無收」。
乾隆下令加固海寧一帶海塘,從浦兒兜至尖山頭魚鱗,築石塘六千丈。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三次南巡時,乾隆親至海寧視察,因該地沙土浮活,決定修繕柴塘。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第六次南巡時,乾隆撥款五百萬兩,「著將柴塘上土之後,順坡斜做,並於其上種柳,俾根株盤結」。
海塘工程,歷時久、耗資大,石料來自紹興、武康及太湖的洞庭山;柴料來自富陽、建德;木材來自錢塘江上游及長江上游。
在科學技術尚不發達的清代,上述治水工程雖不能從根本上消除水患,卻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水患造成的危害。
㈥ 走進國學六年級大禹治水的翻譯 原文:堯舜時,九河不治,洪水泛濫。堯用鯀治水,鯀用雍堵之法,九年二而
堯和舜統治的年代,天下許多河流都治理不好,洪水泛濫成災.堯任用鯀去治理水患,鯀使用堵塞的方法,九年沒有功效.後來舜任用大禹治理水患,大禹在九州大地開挖水道,疏通眾多河流,在許多沼澤築壩整治,在許多大山因勢利導.大禹治水,是我們中華民族地位第一的千秋功業,堯舜禹三代之後,中國沒有不承蒙他所創下的功利的。
㈦ 治水之法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執一端,不知變通,拘泥於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隨意相信別人的話。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停聚的地方(池塘)有淺有深,河流的形勢有彎有直。如果不經過觀察和測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實情況,如果不經過訪問,徵求意見就不能徹底摸清情況。因此必須親自登山涉水,親自辛勞,不怕吃苦。
從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時候,穿著輕裝便服。冒著風雨,在荒村亂流中間來來往往,親自發錢糧給民工,不苛扣一厘錢,並且隨同的官吏差役也沒有橫行勒索一文錢財。必須要像這樣以後事情才能辦成功。如果貪圖安逸,害怕辛勞,計較私利,忘記道義,遠遠地躲開嫌疑,避免抱怨,那麼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不能辦好了。
㈧ 堯舜時,九河不治,洪水泛濫。堯用鯀治水,鯀用雍堵之法,
堯和舜統治的年代,天下許多河流都治理不好,洪水泛濫成災。堯任用鯀去治理水患,鯀使用堵塞的方法,九年沒有功效。後來舜任用大禹治理水患,大禹在九州大地開挖水道,疏通眾多河流,在許多沼澤築壩整治,在許多大山因勢利導......大禹治水,是我們中華民族地位第一的千秋功業,堯舜禹三代之後,中國沒有不承蒙他所創下的功利的。
㈨ 如何依法治水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改變不合理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
為有效解決水資源過度開發、無序開發、用水浪費、水污染嚴重等突出問題,周學文建議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改變不合理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建設節水型社會。
首先,是要建立用水總量控制制度。目前,我國用水總量已近6000億立方米,北方一些地區用水量已經超過了當地水資源承載能力。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提出,到2030年,我國用水高峰時總量力爭控制在7000億立方米以內。這一指標是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綜合考慮了我國的水資源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的用水需求確定的,是我國用水總量控制的紅線。當前,應按照國家水權制度建設的要求,制定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將用水總量逐級分配到各個行政區,明晰初始水權。同時,也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探索建立水市場,促進水權有序流轉。
二是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首先應分地區、分行業制定一整套科學合理的用水定額指標體系。目前,我國許多地區雖然制定了一些用水定額指標,但指標體系還不完整,有的定額過寬、過松,難以起到促進提高用水效率的作用。用水定額應根據當地的水資源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按照節能減排的要求,綜合研究確定。其次,應加強用水定額管理。把用水戶定額執行情況作為節水考核的重要依據,建立獎懲制度。應實行嚴格的用水器具市場准入制度,逐步淘汰不滿足用水定額要求的生活生產設施和工藝技術。同時,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實行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制度,鼓勵用水戶通過技術改造等措施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
㈩ ( )治水
大禹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