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法律的案例
① 違反道德的法律案件
你的意思抄是違反法律與襲違反道德要求間的關系並以案例解析吧。應該說法律規范與道德要求一般來說是統一的,只是道德要求缺乏國家強制力保障執行而已,道德要求相對法律規范抽象,缺乏系統性,道德要求是法律規范的前提、淵源,許多法律規范來自道德要求,因而違法行為即違反道德要求,簡單舉一例,如婚外情肯定與法不符亦與道德要求相悖,但有些時候二者可能矛盾,畢竟道德要求不是法律規范的唯一淵源。
② 法律與道德碰撞的案例有哪些
法律與道德碰撞的案例: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門廣場一公交站台等83路車。人來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鑒定後構成8級傷殘,醫葯費花了不少。老太指認撞人者是剛下車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賠13萬多元。 彭宇表示無辜。他說,當天早晨3輛公交車同時靠站,老太要去趕第3輛車,而自己從第2輛車的後門下來。「一下車,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趕忙去扶她了,不一會兒,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動過來扶老太。老太不停地說謝謝,後來大家一起將她送到醫院。」彭宇繼續說,接下來,事情就來了個180度大轉彎,老太及其家屬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 2007年9月4日下午4點半,鼓樓區法院一審宣判。
法院認為,本案主要存在兩個爭議焦點。
一、是否相撞;
二、損失數額問題。 法院認為本次事故雙方均無過錯。按照公平的原則,當事人對受害人的損失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因此,判決彭宇給付受害人損失的40%,共45876.6元。 當天,老太的代理律師表示:對判決事實感到滿意,但40%的賠償比預期要少。而彭宇則表示不服此判決。
然而這件轟動一時的案子居然出乎所有人的預料,悄無聲息的和解了。
2008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公丕祥在兩會新聞中心就「司法公正」問題接受中外記者的集體采訪時透露,南京彭宇案雙方當事人在二審期間達成了和解協議,並且申請撤回上訴,最後案件以和解撤訴結案,且雙方當事人對案件處理結果都表示滿意。
我們暫且不管該案為何會達成和解,而從法律和道德的角度來分析此案。
此案中,我們必須確定老太太是自己摔倒的還是被彭宇撞倒的。這是本案重中之重,同時也是本案定案的前提。是必須證實的,而不能靠推測。
如果是老太太自己摔倒的,那麼不僅不能對其進行懲罰,當事人及其家屬還應該向他道歉致謝,社會也應該支持和鼓勵,並加以弘揚,而老太太及其家屬這種恩將仇報的行為則應該受到譴責,以維護道德和法律的尊嚴;反之,如果是其將老太太撞倒,則其應該負擔全部的醫療費用及相應的康復療養費用。而法院更不能光憑推測來定案,從這個角度來講,法院的判決可謂荒唐之極,是一種相當不負責任的做法。是對社會道德的踐踏。
但是法律有它的准則,它是無情的,也不會考慮什麼道德因素。此案中,由於沒有弄清楚老太太是否是被撞到,因此無論法院做出什麼樣的判決,都是有悖於道德的。
而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該案之所以在網路和新聞媒體上備受關注,一方面是因為當前國民的法律意識提升的表現,更重要的原因卻是人們在生活中也會經常碰到類似情況。此事件發生之後,我多次聽到有家長如此教育孩子,「以後碰到有人倒在地上一定不能一個人去扶,最好叫別人去,或者跟別人一起,如果附近實在沒人的話就最好別管。」由此可見這個案件對人們的影響有多大,可能有人認為這是小題大做、危言聳聽,可是有這么一個先例在眼前誰能不提防。畢竟人人都需要必要的自我保護,誰都不希望做好事還要承擔所謂的法律責任。如果是這樣那我寧願不做好人也罷。但是根據法院做出的判決,我們的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將被無情的踐踏。
不可否認,當前社會的道德水準並不能令人滿意。但是,即使不是人人都以助人為樂,很大一部分人可能不會出手幫助別人,不過也不至於違背基本道德去做傷天害理的事,違法犯罪的畢竟是少數,通過撒謊的手段去傷害別人的人也不多。所以我傾向於認為老太太及其家屬即原告誤會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法官在判決書說理當中闡明的社會情理,並以此為由作出不利於被告的結論,在道德導向上確有不妥之傾向。如果這樣來認識情理,那麼我們還需要發揚雷鋒精神嗎?就算不是雷鋒,難道我們當今社會已經不能相信存在這樣做好事人了?我認為,我們生活當中並不缺乏這樣的好人好事,至少我們應該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的。大多數人也許不會像雷鋒那樣天天做好事,但偶爾做回好事應該不是不可能的。而該案的判決卻幾乎把做好事的可能性忽略,事實上就是對當前社會的道德水準評價過低所致,而且客觀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公民做好事的積極性。
因此,在執法機關處理類似的法律與道德有一定抵觸的案件時,應當慎重抉擇,既要維護司法的公正性,也要兼顧道德的尊嚴。而且立法部門在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時也要充分考慮道德的影響,千萬不要讓法律吧道德的腰給撞折了。
③ 違反道德和法律的案例
N年前,某食品公司處理過期食品(並未變質),路遇一群災民,就把這些食品給災民吃了。從法律上說,向公眾提供過期食品是違法的,從道德上說,這些食品並未變質,給災民吃了,能讓災民填飽肚子。雖然過期,總好過餓肚子吧。所以,這並不違背道德。聽說這個公司叫麥當勞,至於是否真有此事,我就不知道了
④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及案例
法與道德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離開了法與道德的經濟基礎和階級本質,就不能正確說明二者之間的關系。法與道德(統治階級的道德)都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築,歸根結底是受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
法與被統治階級的道德相對立,而與統治階級的道德相一致,起著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配合的作用。一般說來,凡是為法律所反對的行為,也是統治階級道德所譴責的行為;凡是為法律所要求的行為,也是為統治階級道德所倡導的行為。
有些關系只宜由道德來調整,不宜由法來調整(如愛情關系、友誼關系)。有些問題必須由法來規定,而不屬於道德評價的范圍(如國家機關的職權劃分,訴訟程序上關於計算期限等規定)。更多的社會關系由法和道德共同調整,但具體的要求可能又各有不同。
(4)道德法律的案例擴展閱讀
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
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
⑤ 法律與道德案例分析
王老師是某市教育局普教室的教研員,利用職務之便取得了小學綜合實踐版活動教材的編寫權權。他組織了一批老師編寫了一本《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材》,並通過教育局發文在全市范圍內推行他的教材,從中獲利。
請運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相關知識對上述材料進行分析。
答:(1)《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教科書審查人員,不得參與或者變相參與教科書的編寫工作。國家實行教科書審定製度。教科書的審定辦法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規定。未經審定的教科書,不得出版、選用。材料中的王老師身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直接參與了教科書的編寫,並在沒有經過審查的情況下,在全市范圍內推廣期教材,並從中獲利,這是不對的。
(2)《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還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教科書審查人員參與或者變相參與教科書編寫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門根據職責許可權責令限期改正,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因此,應對教育局直接領導人和張老師依法給予處分,並沒收非法所得收入。
⑥ 找5個關於道德或法律的案例小故事!急急急!
1、解救奴隸
魯國曾經制定一條規則,如本國人在外國能贖回一名魯國奴隸,魯國將報銷費用且有獎勵。這個制度解救了許多在外的魯國奴隸。
一名道德高尚者解救回一名魯國奴隸後,向魯國國君提出不要報銷費用且不要獎金。國君向孔子提出在全國學習此人,孔子說絕對不可。
國君急問為何?孔子說:如果將此人樹為榜樣,以後有國人在外國遇到魯國奴隸該如何辦呢?花錢贖回奴隸回國後,如向國君報銷費用領取獎金,則道德不夠高尚可能受人鄙視。
大部分人也不會自己負擔全部費用去做此事,最後的結果是可能導致無人再在國外救贖奴隸。
因此不可能要求人人道德高尚,只有人人能遵守規則將是社會治理的最高境界。
5、許武教弟
漢朝時候,有個姓許名武的,他父親是早已死了,剩下兩個弟弟,一個叫許晏,一個叫許普的,年紀都還很小。
許武每每在耕田的時候,叫他兩個弟弟立在旁邊看著,晚上許武自己教他兩個弟弟讀書。如若弟弟不聽他的教訓,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廟里告罪。
後來許武舉了孝廉,但是他因為兩個弟弟都還沒有名望,就把家產分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廣大的房屋,所有壞的統統給了弟弟。所以當時社會上的人,都稱許他的兩個弟弟,反而看輕許武了。
等到兩個弟弟都得了選舉,他就會合了宗族和親戚們,哭著說明當時要給他弟弟顯揚名聲的緣故,並且把所有的家產,都讓給了兩個弟弟。
⑦ 求幾個符合道德卻違反法律的案例
分別從中外舉兩個法官判決典型的案例吧:
美國紐約州的毒殺祖父案:埃版爾默為權了他祖父一大筆遺產用毒葯殺害了自己的祖父,這筆遺產其實已經立遺囑留給他了,但他懷疑這位新近再婚的老人可能會更改遺囑而使他一無所獲,因此他殺害了他的祖父。
而那時法律中並沒有規定「被繼承人為了遺產殺害繼承人就無法獲得遺產」當時法官對該案例確立了一條法律原則,即:「任何人都不得從其錯誤行為中獲得利益。」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極其符合道德,卻與法律有悖。
中國一個典型的就是對二奶」繼承權的無理剝奪之案:黃某遺囑中將財產部分給予照顧他的二奶,妻子起訴,法官將二奶繼承權的剝奪。這一直是個爭論的焦點,法官從道德角度作出所謂「公序良俗」的案件,卻被叢多法學家以為不合法。
舉了2個都從法官角度來說很典型的案例,希望滿意。
至於其他從公民角度的案例:如父親殺死惡霸兒子,村民私設「公堂」這樣案例很多去網上搜下吧,這里就不多說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⑧ 法律道德案例分析
法規與道德案例分析
小林的父母是農村人,只有小學文化程度。小林上到初中二年級的時候,父母認為女孩子讀書無用,還不如像同村的女孩們去廣東打工。於是,開學之前小林父母委託同村的人帶她去了廣東一家工廠上班。開學後學校老師與鄉鎮幹部來到小林家,勸其父母讓小林重新回學校學習,卻遭到其父母的謾罵。她父母說:「女兒是我們的,要不要上學是我們家自己的事,與外人無關,不需要你們來管。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和法定監護人應當使其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兒童可以推遲到七周歲。上述材料中小林讀初中二年級,屬於義務教育階段,父母和法定監護人應保證其完成義務教育,不得輟學。小林父母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侵犯了小林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還規定,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無正當理由未依照本法規定送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由當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給予批評教育,責令限期改正。所以,小林父母的話是不對的,鄉鎮幹部有權監督小林的父母改正錯誤。
三、針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問題,我認為政府要加強宣傳,讓農村兒童、青少年的父母認識到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必要性和價值,同時,提高農村兒童、少年對接受義務教育的認識水平,使他們認識到接受義務教育不僅僅是一項權利,同時也是一項義務。此外,
政府和當地村委會還應該幫助那些有困難的家庭解決一些實際困難,幫助這些家庭履行送子女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的義務。
⑨ 道德法律案例分析
1、三人構成故意殺來人罪。明知被害人自長時間在水裡會導致死亡後果,任然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具有刑法上的殺人故意。結合其造成的後果。扔石頭的行為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最先帶頭扔石頭的為主犯。
2、孩子上大學之後如果還沒滿18周歲,對方有義務支付撫養費;如果已滿18周歲,就不知福撫養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