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道德發展
1. 什麼是幼兒道德發展的第一個特點
最基本道德感的形成,是幼兒期情緒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道德感是指由自己或別人的言行舉止是否符合社會道德標准而引起的情緒體驗。兒童期的道德感是兒童在是非觀念的基礎上產生的情感,所以兒童道德感的形成與是非觀念密切相聯的。
2. 簡述影響幼兒道德發展的因素
影響兒童道德發展的五個因素: 心理學家研究兒童道德行為, 發現影響道德行為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下列五項: 1智力:智力與兒童之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之間的關系甚為密切,兒童心理學家 柯爾柏認為,較為成熟的道德判斷,需要成熟的抽象推理能力作為基礎,抽象的運 思能力是高尚的「泛人類倫理道德」之主要條件。研究發現,十六至十八歲的中國 青年,其道德判斷與認知發展間的關系是55%。另一研究亦顯示,智力較高的兒童, 其道德判斷發展的階段亦較高,而誠實行為與智力間的相關亦在39%左右,均顯示出 密切的相關。 2性別:關於男女在道德發展上有無性別差異的問題,學者們之研究結果頗不一 致,有些外國的研究顯示出男學生之道德判斷較女學生為高。而一些關於中國兒童 的研究,則顯示並無明顯的性別差異存在。 3親子關系:無論道德知識、道德情緒及自我控制的意志力的培養,都是從家庭 中開始,父母平時的教誨,獎勵與懲罰的控制方式,管教方法與態度,行為示範等, 對於兒童的抗拒誘惑,罪咎感態度,以及是非善惡的判斷,均能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目前我們所了解的是,溫暖的家庭氣氛,和諧的親子關系,關懷與愛護的父母態度, 有助於親子之間的認同傾向,是發展道德良知的最佳環境。誘導型紀律方式強調說 理,促使兒童了解其本身行為對於自己或他人所產生的影響,有助於自我反省,加 強罪咎感之情緒制裁力量;而權威型的紀律方式,注重硬性規范與強制執行,強調 嚴厲懲罰與威脅,因此兒童因懼怕而服從,而非真正洞察行為之過錯,結果反而削 弱了罪咎感的制裁力量,此外,父母約束方式不一致,則有減弱兒童抗拒誘惑力量 的傾向。 4友伴關系:為了發展道德良知與遵從社會規范,兒童的社會經驗亦甚為重要, 其中尤以友伴關系為甚,它能使兒童體驗到更多的平等互惠之取予關系,在友伴參 與的活動中,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有兩方面對於兒童道德發展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是兒童友伴共同制定游戲的規則,這種新的經驗,使兒童了解規則是由人們共同制 定,在特殊的需要與協議下是可以更改的,另一方面由友伴交往之經驗中,使兒童 逐漸了解每個人均有不同的意見,彼此之互相影響,因而促進兒童認知能力的改變, 對規則產生新的認識,並增進了解他人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均為成熟的道德判斷與 行為所必須具備的。此外,與友伴交往兒童亦能逐漸修正其自我中心傾向,發展合 作、容忍、同情、利他、誠實無欺的行為。 5社會文化背景:泛文化研究的結果顯示出,不同文化背景的兒童,在道德判斷 的發展上,均依發展的階段循序漸進,唯發展的速度及道德的內容則受文化的影響 而有所不同,例如與美國兒童比較起來,中國兒童較為相信隱含的正義、懲罰的集 體責任,及因果報應的觀念。道德行為諸如誠實、利他、打抱不平等,更易受環境 的影響。
3. 什麼是幼兒道德發展的核心問題
【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是幼兒道德發展的核心問題。
親社會行為的形成是以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體驗的發展為前提的。移情是幼兒道德認識發展的主要方面,由此產生的同情心是幼兒道德情感發展的具體體現。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是兒童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有機結合。
4. 簡述小中大班幼兒道德感發展的特點
小班幼兒的發展特點:
一、動作迅速發展。
二、幼兒對教師有強烈的依戀感情,並嚮往得到教師的贊賞和認可。
三、處於直覺行動思維階段。
四、行動容易受情緒支配。
五、喜歡模仿,辨別是非的能力差。
六、開始關注同伴,社會性得到初步發展。
七、語言發展快,愛說話。
八、感知覺發展迅速,觀察力有待發展。
中班幼兒的發展特點:
一、運動技能進一步發展。
二、思維具有具體形象性。
三、強烈的好動活潑。
四、交往能力有所發展,能自動結伴交朋友。
五、游戲能力發展很快,游戲情節豐富。
六、認識能力提高。
七、詞彙增加。
大班幼兒的發展特點:
一、身體發展迅速,動作協調。
二、語言能力增強。
三、情緒情感的調節能力逐步加強。
四、責任感增強。
五、好學樂問。
六、個性初具雛形。
七、社會性有很大發展。
(4)幼兒的道德發展擴展閱讀:
道德感與倫理感一體相關,道德感由倫理感轉化而來,這種轉化的過渡環節,就是倫理的「實體感」內化為個體的「得道感」。道德的真諦是「得道」「,得道」的內涵是對倫理的實體性的分享及其在個體意志行為中的外化,是個體內在的實體性。
「得道」是由倫理感向道德感轉化的中介。在這里,道德之「道」一方面由倫理之「理」轉化而來,另一方面,它又揚棄了倫理實體抽象的普遍性而獲得個體內在的實在性。
例如對符合道德行為准則的行為,即會產生滿意、愉快、心安理得等內心體驗;反之,則會產生憤怒、厭惡、羞愧等內心體驗。這類內心體驗就是道德感。
道德感按其形式可分為:
1、直覺的道德情緒經驗,它是由於對某種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
2、與具體的道德形象相聯系的情緒體驗,它是通過人的想像發生作用的一種情感;
3、意識到道德理論的情緒體驗,它是可以清晰地意識到道德要求為中介的情感。
5. 試述幼兒道德發展的特點有哪些
幼兒教育是我國發展的最關鍵的教育,以引導為主。
6. 兒童道德品質的發展有哪些特點
培養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對於兒童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和適應集體生活,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從心理學看來講,人的道德品質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道德意識的發展和道德行為的發展。道德意識是掌握首先原則或信念;道德行為是將這些原則和信念在一定場合付諸行動的能力。
一、 道德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掌握道德原則和信念是道德意識形成的標志,從小學階段開始,兒童開始具備了自覺運用道德意識來評價和調節道德行為的能力。小學生道德意識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道德知識的理解上,兒童從比較膚淺的、表面的理解逐步過渡到比較精確的、准確的理解。
2、 在道德品質的評價上,兒童從只注意行為的效果逐步過渡到比較全面地考慮動機和效果的統一關系。
在道德原則的掌握上,兒童的道德判斷從受外部情境的制約逐步過渡到受內心的道德原則或道德信念的制約。
二、 道德行為的發展
小學生的道德行為屬於依從傳統慣例行為型,特點是符合社會提倡的模式,遵從集體的決策,自己很少採取單獨的主張。
在整個小學階段,小學生道德意識與行為基本上是協調的、相稱的。但是其中還有這樣一種規律,即兒童年齡越小,言行越一致;而隨年齡增長,逐步會出現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分析小學生言行不一致的原因,研究者認為,可能是由於模仿、出於無意、在不同人面前有不同行為表現、只會說不會做等等。針對小學生這種言行不一致、言行脫節的問題,教育者應該做到正確了解兒童的內心情況和體驗,針對實際情況,採取有效的教育措施,而不應該一味地責怪、懲罰。
7. 幼兒的道德感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如何培養
幼兒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階段,作為幼兒教育者要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實際情況,把家庭、幼兒園二者有機結合對幼兒實施品德教育。
1.德育從家庭中做起
家是幼兒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溫馨和睦的家庭使幼兒健康成長,父母的言行舉止是幼兒學習的榜樣。因此德育應從家庭做起,從"我"做起。
1.1 德育從"我"做起。幼兒學習主要的學習方式的模仿,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觸的就是父母,朝夕相處,父母對孩子道德的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德育應從家庭做起,從"我"做起。爸爸媽媽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幼兒學習的重要榜樣如:作為爸爸媽媽回到家主動與家人問好,尊敬老人等,避免在幼兒面前吵架、說粗話等。加強自身的道德素質,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幼兒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讓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
1.2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親子關系是幼兒接觸的第一個人際關系,親子關系影響著幼兒人格的發展,影響著幼兒的社會人際關系,影響著幼兒個性的發展。幼兒品德教育的內容主要是發展幼兒的社會性和發展幼兒個性等。德育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核心和向導力量,可見親子關系是幼兒德育的重中之重。
1.2.1 創設良好的家庭關系:父母相親相愛,和睦相處,正確的處理自己情緒情感,盡可能的在孩子面前表現積極、樂觀的情緒。同時,作為父母應該尊重、理智的的愛孩子。給幼兒營造一個溫暖、舒適的家庭氛圍,讓幼兒的行為、習慣、興趣等人格得到健康的發展。
1.2.2 給予理智的愛:孩子是家長的寶,如今大部分孩子是獨生子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在當今的家長中更加體現,多少的孩子甚至是小小班的孩子都被家長們送進畫畫、舞蹈、鋼琴等各種培訓班。也許很多家長認為這就愛孩子,可是他們它們卻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忘記問一句"寶寶,你要什麼"。這要不僅扼殺幼兒玩的天性,限制了他們的人際關系,還讓幼兒產生各種不良的情緒、抵抗父母等各種不良的行為。作為父母應該為幼兒尊重幼兒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同時也要理智回應幼兒的要求。在生活中主動親近和關心孩子,經常和他一起玩游戲或創造幼兒交往的機會如:帶幼兒走親戚、到朋友家玩等。這樣不僅能夠發展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同時可以利用這機會鼓勵幼兒與他人接觸、交談,進行文明禮貌的教育。
2.德育從幼兒園做起
義大利幼兒教育專家蒙台梭利曾經說過:"我們的教育不是為了孩子上學作準備,而是為了孩子將來生活作準備。"3-6歲的幼兒是各種心理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幼兒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幼兒園的教育正是我們為孩子將來生活作準備的重要時期,也是我們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的關鍵時期。
2.1 創設良好的德育環境。環境是教育的重要資源,幼兒園是離開家庭後的第一大大環境,幼兒園的教育幼兒終生教育的基礎,良好的環境幼兒健康成長,良好的德育環境促進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環境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品德。因此,幼兒園應該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對幼兒實施有效的品德教育。
2.1.1 根據年齡段創設不一樣的環境:幼兒園為幼兒創設
各種德育的環境,讓幼兒產生濃濃的愛祖國、愛家鄉之情。讓幼兒不僅可以認識自己,還可以認識其他的同伴,同時鼓勵幼兒大膽地介紹自己,促進幼兒的自我認識的發展、促進幼兒個性的發展。
2.1.2 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每當星期一的早晨在東肖中心幼兒園可以聽到動聽聲音,看到一處美麗的風景,那是我們老師在組織生氣儀式,那是我們在為文明小衛士頒獎。老師的聲音總是那麼的親切、溫和,小朋友的笑容總是那麼的純真可愛。正是教師那親切、溫和給我們的而孩子創設了良好的心理環境,讓幼兒在幼兒園里感受到安全感、感到舒適.
2.1.3 加強教師的綜合素質:幼兒教師是幼兒除了父母外的第一啟蒙老師,也是幼兒道德教育的關鍵時期的實施者,教師的自身綜合素質隊幼兒的品德行為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為幼兒園讓幼兒教師經常參與各種有關自身素質的培訓學習,讓我們一線教師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選擇符合幼兒各年齡階段的教材對幼兒實施道德教育。
2.2 在游戲、生活中進德育。《幼兒園工作規程》第四章:幼兒園教育原則中指出,合理地綜合組織各方面的教育內容,並滲透於幼兒一日生活的各項活動中,充分發揮各種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遇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結合此原則,在小班教學中把德育滲透於游戲中和各領域教學活動中如:在社會領域中開展《我愛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我愛自己》等各種有關德育的內容,在語言領域中開展兒歌《老師愛媽媽》,藝術領域中開展《我有一個家》等有關道德教育的內容。同時從早上接到幼兒到幼兒離園的一日活動中,引導幼兒文明的游戲、主動與人問好、文明吃飯、文明睡覺等等各項活動中。把德育滲透於一日活動中,滲透於游
8. 幼兒道德發展的核心問題是
幼兒道德發展的核心問題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基本內容:
對這一發展的具體過程.不同學者看法各異。其中非階段論者(如哈茨霍恩和M.A.梅)認為兒童的道德行為是情境性的,沒有發展階段可言。
階段論者(如,格塞爾、弗洛伊德、皮亞傑和科爾伯格)則認為,兒童或個體的道德發展與其心理發展的其他方面一樣存在一定的發展階段。格塞爾提出,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每五年循環一次的發展過程。在第一階段歲~5歲)中,兒煮初步形成所有基本的道德態度。
在以後的第二階段(5歲~10歲)、第三階段(1()歲~1 6歲)中,兒童只是進一步發展第一階段已經形成的基本道德態度,使它們更為精細和完善。
9. 皮亞傑把兒童道德發展的階段劃分為
皮亞傑認為,認知(或智慧)的發展是整個心理發展的核心,通過對認知(或智慧)發展階段的描述,能展示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徵。他認為發展進程是一個具有質的差異的連續階段,心理發展階段出現的先後順序固定不變,每一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格式或認知結構,前一階段的結構是後一階段的基礎。他把個體認知發展的過程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感知運動階段(0~2歲)
這一階段兒童認知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兒童依靠感知和動作來認知外部世界,即思維與動作密切相連。在10個月時,兒童獲得了客體永久性概念,即當客體在他的視線中消失的時候,仍然認為客體是客觀存在的。此後,兒童可以將自我從外界客體中區分開來。在該階段的後期,兒童建立了初步的因果關系概念,開始認識到主體既是活動的來源,也是認識的來源。但兒童在這個時期還沒有達到運演的水平,他們所具有的只是一種圖型的認識,即僅僅是對刺激的認識。嬰兒看到一個刺激,如看到一個奶瓶,就開始做出吮吸的反應圖型的知識依賴於對刺激形狀的再認,而不是通過推理產生的。
(二)前運算階段(2~6歲)
這個階段兒童的各種感知運動圖式開始內化為表象或形象圖式,特別是語言的出現和發展,使兒童日益頻繁地用表象符號代替外界事物。但他們的語詞或其他符號還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維仍受具體知覺表象的束縛,難以從知覺中解放出來。這一階段思維的主要特徵是: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運算思維;思維不具有可逆性等。
(三)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這個階段兒童的認知結構已經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維可以逆轉,因而能夠進行邏輯推理。重要標志是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守恆。所謂守恆,指兒童認識到客體在外形上發生了變化,但其特有的屬性並沒有發生變化。這個階段思維的主要特徵是:兒童能夠完成從多維對事物進行歸類的任務;思維具有了可逆性;逐漸學會從別人的觀點看問題,意識到別人持有與他不同的觀點和解答;思維不再局限於靜止表象;兒童能憑借具體事物或從具體事物中獲得的表象進行邏輯思維。但這一階段兒童的思維仍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
(四)形式運算階段(11歲至成人期)
這一階段兒童的思維已超越了對具體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賴,使形式從內容中解脫出來。兒童形成了解決各類問題的推理邏輯,由大小前提得出結論。不管有無具體事物,都可以了解形式中的內涵與相互關系。這一階段思維的主要特徵是:兒童的思維以命題的形式進行,並能發現命題之間的關系;能夠通過邏輯推理、歸納和演繹的方式解決問題;能夠理解符號的意義、比喻或隱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維水平已接近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