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典例
⑴ 法治的例子
法治案例「同命不同價」。
2005年小紅與兩個同伴搭車去學校,途中發生的車禍奪走三少女的生命。兩位城鎮戶口女孩的家人各得到20餘萬元賠償,14歲的小紅因為是農村戶口,雖從出生起都在街道生活,其父母只得到共9萬余元賠償。
現目前各個地方都在努力縮小城鄉人口之間涉及交通事故「同命不同價」的差距,但本案執行的是「同命有條件的同價」。
以上案例法律依據是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根據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計算。這被認為是「同命不同價」的法律淵源。而在司法實踐中,戶籍成為判斷是否城鎮或農村居民的主要證據。
⑵ 法制小故事
⑶ 中國古代依法治國的典型事例
1、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申不害提出,韓非加以發展的「術治」
術治的中心思想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韓非子·定法》)。他們認為「法」是公開的,「術」則是藏在君主心中、暗自運用的,君主掌握這種統治術,就可使「群臣守職,百官有常」,鞏固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這是保證「法」的實施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3、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策略,所以治國是無為而治的第一應用。為了貫徹無為而治的方針 ,各級政府官員既要拋棄各種政績主義和形式主義,也要拋棄「為人民謀幸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
寬刑簡政、輕徭薄賦、與民休戚,盡量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務工作即可;同時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屬,讓下屬去完成各項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識人用人的工作。
(3)法治的典例擴展閱讀:
早在公元前七世紀左右,管仲為齊國相,提出了「以法治國」的主張,他說:「威不兩錯,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法治的信心。他憑借「以法治國」的治國方略,使齊國大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不僅強調「以法治國」,同時也注意建設道德體系,使法治與道德教化相結合。他以「禮義廉恥」為最基本的道德規范體系,並且上升到關系國家存亡的地位,他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從管仲起,到韓非綜合法家思想提出「法、術、勢」相結合的理論,歷時已數百年。在這期間,法家的思想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成為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法理學。
網路-商鞅變法
網路-無為而治
網路-術治
⑷ 關於法治的經典事例
清朝末期,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規定了臣民的義務和權力 中華民國建立時,頒專布了臨時屬約法,那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對袁世凱的權利進行了約束。還提出了五權分立,國民的權利等等。 在1922年,國民政府收回了部分關稅自主權,在1943年完全...
⑸ 請各舉兩個關於『法治』和『人治』的有關事例!!!各位網友,謝謝啦!!!!!
前段時間,上海復旦大學學生因為登山遇險,被民警救下來,結果民警喪失了生命。那些大學生不僅不感恩,還說,救人是警察的責任。死了也是應該的。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爭議。用法律說,大學生並沒有說錯。但是,就我們人來說,我們不會感到憤怒嗎?人與人之間沒有了感情,沒有了道德,沒有了感恩的情懷。用法律講,父母養育子女是應該的,孩子不必感恩。當外國侵略中國時,我們不保衛祖國也是應該的,因為那是軍人的職責。如果純靠法律,中華民族遲早會被分解的,因為我們國家的基礎就是家庭,就是愛國情懷,就是感恩。如果是那個結局,那這個社會還有什麼意義。
其實,法制和人治各有優劣。法治的有點就是什麼都明文規定,隨意性小。我不會因為厭惡你,就隨意的加重處罰。也不會因為喜愛你,你讓你連升三級。但是法治的缺點也很嚴重,因為社會是具有活性的,不斷變化,不斷進步的。而法律很難變,程序多不講,這種情況,你制定一部法律,那種情況,你又制定一部法律。結果是太過於繁雜,太多,到最後有自相矛盾。而且,完全依靠法制,很可能會造成社會沒有感情,造成社會的冷漠。
任職的有點是,如果有一個很有能力的領袖,那麼社會會進步的很快,他可以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治國才能。如果有法律的程序之約,什麼都要走法律程序,估計等法律批下來的時候,他也退休或者老死了。缺點是,他的隨意向太大,如果遇上昏庸得人,久違還不小。古代封建社會的皇帝就是這樣,第一代皇帝很有本事,社會也進步很快,朱元璋懲治腐敗的手段夠殘忍吧,但是後來的皇帝就笨多了,國家在他們的手裡也夠慘的。
人治不能持久,法制會逐漸墮落……
⑹ 古代「法治」作文素材
商鞅變法
我想不出應該用什麼語言去評點他。有人說他冷酷,我卻不以為然我對他的,唯有深深的敬佩和尊重, 人做到那一步是需要勇氣的,商君並非常人,不會不曉得變法後自己無可預知的命運。
在浩瀚的歷史中,躲在角落裡對著英雄們喋喋不休的人畢竟佔了大多數,那黑衣海洋中的一抹白色,帶給了西北大邦永恆的光芒。 生逢亂世,世人之間,僅存殺與被殺。法家治世,亘古至今。亂世當以法家治國,治世當以儒家治國。如今太平之世,當有法家儒家並存。
商鞅,他完成了對華夏民族走向未來的規劃,郡縣統一,唯才是舉,廢除井田,開創阡陌,摧毀隸農貴族制。他明白那個時代的走向,他知道自己和吳起、申不害的努力代表著帝國時代的黎明,他要完成這一切,在劇烈變革的華夏大陸上,商鞅拒絕作一個看客,他選擇將自己和變法緊緊捆綁在一起。
初來秦國,他本有請人舉薦之能,卻毅然揮袖離去,獨自一人,遍訪老秦河山,待回來之時,他人變得黑瘦,形如乞丐。如此心高之人能做出此等舉動,秦國的老士族做不出來,天下名士更做不出來。商君此舉令人折服。
初次頒布法令,秦國族人私鬥,老秦人七百餘人伏法,他獨自承擔了全部的指責與罵名。他心中明白,變法,不能有一絲徇情枉法,否則天下百姓,難以服從。他與秦公辯三日三夜,終於說服秦公,放手一搏。刀斧齊落,血染大地,法神未折其角,衛鞅執法大公! 我們對歷史人物,總是停留在道義的指責中,我們只是記住了曹操的兇殘和諸葛亮的忠義,我們只是記住了商鞅的無情和嬴政的冷酷,但是這些人真正做了什麼,卻不被人所關心。此舉令我不解。
大義為何?何為忠義?詮釋一個人的信,詮釋一個國家的信,利於民,利於社稷,便是義。自古以來,改朝換代,當屬家常之事,衛鞅雖是衛國之人,卻心懷天下,衛國豈是施展才華之地?秦國若要衛鞅變法,便應守法,法無私情,商君行法,無情又有何錯? , 商鞅來到這個本來貧窮得即將被諸侯國分吞的國家,只想讓更多的秦國人過得更好,他給這個國家帶來了富裕和強大。他得罪所有別人不敢得罪的人。包括他曾經的盟友,上將軍公子虔;包括未來的國君,嬴駟,這個心氣高傲的太子;包括老士族之首,太師甘龍。他並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結局,而是明白新法的成敗也就決定著自己的成敗。他不在乎歷史說他是一個酷吏,他在乎歷史記載了自己努力的結果。
⑺ 舉例一些關於法治的日常生活的事例
秦漢時期的黃老學一個主要特徵是「守法而無為」,所謂「無為」,不是毫無作為,也不是漫無邊際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規定。「法」是「無為」的界限,而無為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廢」,就是指立法之後不輕易變更,要「循守成法」。
漢初統治者堅持黃老之學「賞罰信」的思想,主張嚴格執法,即使皇帝也只有「執道生法」的權力,而不得犯法。漢文帝就是一位不以個人意志破壞法律規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一次,文帝出行中路過渭橋,有人從橋下走出,使文帝乘車的馬受驚而跑。廷尉張釋之判處此人「罪金」(罰四兩金)。文帝要求處死。張釋之向文帝說:「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制定的,如果我們輕易地改變法律,就會使人們對法律失去信任,不知怎樣做才對。」文帝終究表示廷尉做得對。
黃老思想雖然吸收了法家的「執法」「守法」思想,但基於「安民」「惠民」的立場,對法家的「重刑輕罪」主張並不首肯。黃老思想不僅要求「君正」,而且要求「法正」。在這種思想作用下,漢初統治者堅持除秦苛法。文帝元年(前179年)十二月,除「收孥連坐法」。明令宣布:「廢除一人犯罪,家人收為奴婢及各種株連的法律。」這是對舊傳統的否定,對成法的改革。
②改革刑制
文帝最重要的改革是廢除肉刑,改革刑制。改革的起因是緹縈救父。文帝十三年(前167年),齊太倉令淳於公犯了罪,應當受刑。漢代的肉刑主要由黥刑(臉上刺字)、劓刑(割去鼻子)和斬左右趾(砍去左足或右足)。淳於公因為做過官,所以要押解到長安去受刑。淳於公幼女緹縈非常悲痛,便隨父到長安,上書文帝,說:「臣妾願意入官府為奴婢,來抵贖父罪。」文帝憐憫她的一片孝心,下令赦免了淳於公的肉刑,令其攜女歸家,並且下詔廢除肉刑,改革刑制。
對漢文帝廢除肉刑,後世有許多評說,大多是認為出於「悲憐」緹縈,體現了文帝的「德政」。這一刑制的改革,在中國法制史上的意義是重大的,它是中國古代刑制由野蠻階段進入較為文明階段的標志。這一改革,為刑制向新「五刑」(笞、杖、徙、流、死)的過渡奠定了基礎。
③廢除過關用傳制度
漢代在軍事重鎮或邊地要塞,都設關卡以控制人口流動,檢查行旅往來。出入關隘時,要持有「傳」,即通過關卡的符信(憑證),方可放行。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三月,文帝取消出入關的「傳」,從而有利用於商品的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④令列侯歸國
文帝即位之初,列侯多居長安,遠離所屬食邑,造成「吏卒給輸費苦」,給人民增加了一項新的轉輸負擔。文帝二年(前178年),即詔令列侯回歸封邑,做官吏的及有詔令特許的,要將太子送歸封邑,其他任何人不許留居長安,以減輕人民的負擔。
⑻ 關於法治的經典事例有哪些
1、陳毅制定「入城守則」
1949年5月24日夜裡,上海街頭響起半夜激戰的槍聲。第二天,天蒙蒙亮,市民們小心地打開一點門,從門縫里望出去,只見馬路兩側,整齊地躺滿了抱著槍,合衣而睡的解放軍戰士,市民們感到奇怪,「這些軍隊怎麼和以前不一樣的呢?」
不一會,市民們開始走出家門。他們看到戰士已經起來了,有的在洗漱,有的在吃飯,吃的是饅頭、鹹菜。於是,不少市民拿出熱水瓶,給戰士們倒開水。戰士們笑嘻嘻地搖著頭,謝絕了。
天大亮了,「解放軍露宿街頭」,「解放軍秋毫無犯」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上海,市民蜂擁上街頭,歡迎人民子弟兵,慶祝上海獲得新生。
原來上海大戰役打響前,陳毅就讓秘書長起草了《入城守則》,為接管上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⑼ 法治在線典型案例
法治在線》觀後感
一、懲處犯罪分子,我們引以為戒 今天看了中央電視台的法制節目〈法治在線〉之〈斬斷毒禍〉,介紹的是成都市公安局成功破獲3.16特大販毒案的主要過程,看後頗有感觸! 國家公安部得知近期緬甸毒梟與一四川毒販聯系頻繁,准備將一批海洛因運往成都,並且有意從境外聘請技術人員,在成都開設冰毒加工廠。從節目中的辦案人員得知,以往都是過境或就地銷售,而犯罪分子還准備開設毒品加工廠,可見案子的緊迫性。幕後操縱此事的四川毒販外號「張大哥」,具體情況不詳,可見案子難度之大。公安機關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在對大毒梟「張大哥」的線索茫然之下,從破獲大毒梟的馬仔和一些女毒販入手,逐漸使線索清晰,最後順藤摸瓜式的抓獲大毒梟「張大哥」,搗毀了毒品團伙,使得建立毒品工廠的惡劣行徑最終不得逞。 一個案子的破獲,從長遠看來,就是對中國整個巨大的法治進程,具有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 直接地看,本案的破獲,不僅表現了我們公安幹警與違法犯罪分子鬥志斗勇的智慧才能,而且也對觀眾是一種警示。它向公眾展示了公安機關對國家,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的安全作出的突出貢獻,必然增強人民對警察的信心和信任,愛戴與擁護。該案子的破獲,通過過程和犯罪分子的下場生動地直接地讓壞人望而卻步,使觀眾引以為戒。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於每一個公民來說,不管誰觸犯了法律,最終都逃不過法律的制裁。毒品具有危害性,不僅危害人的生命健康,也危害社會安定。毒品吸食不得,販毒運毒更是滔天大罪,切毋作社會罪人!生命是寶貴的,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我們應該拒絕毒品,遵紀守法!莫象節目中的犯罪分子,最終落個絕望下場! 案子的告破,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的法治建設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解決,民眾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的普遍缺失。就比如,其中的一位販毒女子的丈夫已經因為毒品的違法行徑而蹲守監獄,而她卻不知悔改,一些民眾竟然如此愚昧混沌。這些例子令人內心沉重,使我們感到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教導公民遵紀守法實乃當務之急,而且時時刻刻不能放鬆。我們國家也許還存在更多象她這樣愚昧的人們,正走在犯罪路上,急需挽救! 作為一個公民,我們自己要時刻想到要遵紀守法,明辨是非;而我們也許還有更多的底層人民,更多普通老百姓需要法律陽光的普照,對於有關部門,我們的普法工作任務艱巨,有關法律工作人員任重道遠啊!
二,三女孩落網,我們深思 在抓獲「張大哥」的過程中,引出了三個女孩子。最小19歲,最大22歲,都是阿壩藏族自治州財貿學校的畢業生,被一個老鄉介紹認識了犯罪團伙中的一個女子。該女子說是能給她們找份好工作。而唐媚給她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去雲南販運毒品,並且許諾一次就可以掙七、八千塊錢,是她們平時打工兩年的收入。。 節目一開始,就是一位穿著囚服的年輕女孩的哭訴懺悔,哽咽不斷,哭鼻子抹眼淚的,說話幾近模糊。看得出已經成為罪人的她面對記者和鏡頭很真實,毫無掩飾。且不論這三位女孩子所犯的具體是什麼罪名,單從節目開始時候的這位女孩子的哭訴就可知,她們已經沒有什麼希望了,她們所犯的罪行已經無法挽回。觀眾的同情歸同情,惋惜遺憾也無濟於事,因為法律是不相信眼淚的! 不過,這三位女孩子的誤入迷途引起了我的其他一些思考。 涉世不深的年輕人常常成為不法分子或者不法分子的目標,她們本身的問題出在哪? 是什麼原因使她們走上犯罪道路? 如果說其他沒有經過教育,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法律知識和道德規范教育的販毒馬仔和運毒女子,為了金錢,鋌而走險,情有可源。可是,接受過教育,有著高知識高素質,起碼能明辨是非的三位剛畢業的學生也踏入危害社會的領域,實在令人感嘆於接受過教育的學生法律知識,法律意識的缺乏。 我想,不僅是因為蠅頭小利的誘惑,尋找工作的緊迫,也不僅是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的缺失,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良好教育的缺失。而教育的失敗導致三個學生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的缺失,可以說,除了家庭,社會的一些根源外,教育恰恰是導致三位女孩成為罪人的「罪人」之一。 學校單一的應試教育導致學生涉世不深,對社會了解不清楚,思想單純單一。恰恰使得心懷鬼胎的不法分子「看上眼」,並能很好對其欺騙引誘。不是學生,而是學校為不法分子提供有機可乘的機會。這個案子的告破可以說是給我們的學校和教育一個狠狠的巴掌! 我們需要反思我們的教育! 我們的學校應該加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程度和了解社會的機會。學生只是在學校苦讀詩書,兩耳不聞窗外事,最終影響會他們更好的融入社會。學校應該創造外部環境和條件,教給學生自我獨立的明辨是非的標准,教會他們如何判斷是非黑白曲直。重點工作在於,應該加大法律知識的普及,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首要這樣的條件具備,學生才有可能不會象上述三位女孩一樣加入販毒運毒的團伙中。而學校單一的應試教育模式的改變,不是一時能得以解決的,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家庭的長期的配合和改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付諸努力思考和努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