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章的教案
A. 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B. 《道德經》第二章第六節如何理解「聖人無為
文化國學《道德經》元派詳解
第六節如何理解「聖人無為」
上一節我們了解了這個世界的實際掌控者就是「道之用」,而且至始至終都以陰陽太極的法則掌控著一切的生滅變化。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這個比較復雜。我們還是先從社會的角度去分析吧,因為這個大家有個共識,就是「不妄為」。
社會就是一個大森林,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會有。有的人私心重、有的人又大公無私、有的人善、有的人又是十惡不赦、有的人老實巴交、有的人又尖又滑??。如果真正的無所作為,那麼,人們就會「自由發展」。那些善的、老實的、公心的人如何能夠是那些惡的、姦猾的、私心重的人的對手。在這個狀態之下,以博弈論的模型推理,社會會自發形成一種良性默契(長期的交往,利益最大化的狀態是以信和善為基礎的),因為只有這樣,人類才不至於消亡,才能利益最大化。但這個社會默契,不是每個人都會遵守的,所以,這個社會會在宏觀上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整體形象,但微觀上卻是風起雲涌,動盪不安。當微觀的波動,影響到了宏觀層面,那麼這個社會就會被洗牌,血洗一遍或者幾遍,直到新的默契形成。這是一個沒有政權的模擬社會,而政權的建立卻是必然的。
在資源匱乏的時候,大家或許抱團取暖,推舉出領導者。在資源豐富後,因為私心或者其他原因,自發的要去爭奪領導地位。有領導者,有良性的社會默契,那麼這個領導者依照這個社會默契執行,就會像大樹一樣,根深蒂固,枝繁葉茂。因為良性的社會默契根植於社會的整體利益,說白了,就是百姓。百姓就是根,政權就是枝葉。
但即便是大家起步一致,也總有人過得更好,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力量,更何況站在制高點上。如果領導者胸懷天下,知道政權的根脈所在,本本分分的依照良性的社會默契行事,那麼社會整體必然良好,至少宏觀上是不錯的。如果領導者自己就不是善類,或者懶得恪盡職守的按照良性的社會默契行事,那麼根脈就會斷絕,大樹就會凋敝。這不是一顆樹的結束,是一場太極的傾覆,血的傾覆。
這一切都是陰陽的規則,自然而然,要想枝繁葉茂,就必須根深蒂固,要根深蒂固,也需要枝繁葉茂去統籌管理。但要使得整個社會都依照良性的社會默契運行,那麼必不可少的東西就是管理了。整個宇宙的生滅變化都歸於陰陽規則,是規則主事。所以,管理不是肆意妄為,而是把這良性的社會默契以規則化的形勢制定法。「道」以規則生滅萬物,人以法度規矩四方。
所以,君子無為,是以維持社會自身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太極之道當中去把「默契」規則化,以法定天下(這就是黃老法派的源點,元派學說堅決支持黃老法派)。
而作為個人,無為的表現在於「合於道體」,以「無極」同。卻又能夠效法天地,效法道,不動而動,顯化生滅之情造化萬物。做個比喻,像是兩個維度,入了無極,不動不靜,是恆常如一的,而在這個空間中卻又不是枯木,是活生生的人(這個比喻有了分別,所以完全按照這個比喻理解就不是「無極」了,不動而動才是關鍵)。
請點擊關注
??
上一節:《道德經》第二章第五節一無是處的「道」和萬能的「道」
下一節:《道德經》第二章第七節「無為」的基本面貌
??
注
關注
請關注
請點關注
請點擊關注
??
C. 逐字逐句解釋老子道德經的第二章和第十一章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輻①共一轂②,當其無,有車之用③。埏埴以為器④,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⑥。
[譯文]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D. 老子《道德經》第二張體現了對萬物的什麼態度
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章體現了對萬物只有無為的態度,認為萬物起源於道。
E. 求教:《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到底怎麼解釋
以上的解釋都不太貼切,老子的本意,老子的道德經本質是自然,自然就是符合客觀自然的運動規律,而不能違背自然,從這個意思出發,「美」的意思就是標榜美,「為美」的意思就是造成社會製作虛假的美,過度的美,如:公司里製作銷售冠軍排行,這樣造成有的人東拼西湊的往自己身上拉銷售額,甚至作假,也有就是造成市場過度開發,違背了市場和產品相輔相成的成長規律。同理「善」的意思也是這個意思,只是進一步強調。第二章的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某種美的標准,就會出現虛偽的美,過度的美,這樣反而就不美了;天下都知道什麼是善,就會出現假善、違背規律的善,這樣就從總體上不善了。
F.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的最佳註解在哪裡
在我這里。
白話全解老子《道德經》選登之六
照直說
第二章
大家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是因為定出了美的標准或明確了美的含義,正因為如此,與美對立的「丑'就出來了,「丑」這個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丑」這個標准就是這樣定下來的。大家都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善良的,正因為有了善良行為來做比較,對應的,什麼是丑惡的就區別出來了。丑惡,就是這樣比較區別出來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和無是相互伴生的,難和易是相對而言的,長和短是相互比較出來的,高和下是通過比高低比出來的,音和聲是通過看它是單一的聲音還是混和的聲音區別出來的,先和後是緊密相連的,這一切現象都是客觀事物比較固定的規律。[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所以,聰明的人做自然而然的事,不去做人為生出來的事,他用行動去影響別人,他用行動去引導別人,他用行動去教育別人,不會只說不動,不會去做彈花匠的女兒----會彈不會紡。他尊重世界萬事萬物,不去干預它們的生長、發生、發展情況,要從這里開始到那裡結束,不應該這樣生長、發生、發展要那樣生長、發生和發展,也就是不把個人的意志和意願加入世界萬事萬物中。他有所收獲,他有所成就,他取得成功,也不居功自傲。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為而弗志,成功而弗居也。]
也只有不居功自傲,看淡收獲,看淡成功,看淡成就,才會無所謂得到和失去。[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原文:天下皆知①美之為美,惡②已③。皆知善④,斯⑤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⑥也,高下之相盈⑦也,音⑧聲⑨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⑩居a無為b之事,行c不言d之教e;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f唯弗居g,是以弗去。
註解:①皆知:都知道。②惡:丑,丑惡。③已:通「矣」,感嘆詞。④善:善良,好的行為。⑤斯:這,這就是。⑥刑:較量,比較。⑦盈:通「贏」,輸贏。⑧音:多種樂器發出的音響是音。⑨聲:單一樂器發出的音響是聲。⑩聖人:聰明的人,有智慧的人,修養好的人,有道德的人,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備的人,等等。a居:按照。b無為:不去人為,不去干預,不去干涉,不那樣做。c行:實行,採納。d不言:不說話。e教:教育,引導,啟發。f夫:只有,也只有。g居:自居,據有,佔有。
說明:
老子對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真是看得透澈,從物質世界的成雙成對現象(有與無、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先與後)和人類社會的成雙成對現象(美與丑、善與惡、難與易)說起,告訴我們,有的要看淡它們,有的要尊重它們,有的要遵循它們。一個人對待客觀事物最好的辦法,還是順其自然好。有的(美的,善的)我們過分看重了,它的對立面反而更加突出,只有看淡美的善的,才能無所謂丑和惡,才有可能丑惡不那麼更加丑惡。當然了,老子在這里不是和浠泥,要人們容忍丑惡,縱容丑惡,恰恰相反,他是反對丑惡的,在他整個道德思想體系中自始至終都在反對丑惡,都在不斷地提出消除丑惡的辦法。主張人們不要走極端,不要過分看重和追求美的善的,這樣有助於消除丑惡。
G. 《道德經》第二章是什麼
原文: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內
2、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3、故有無相生,難容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4、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5、萬物作而弗始,為而弗志,功成而弗居。
6、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1、天下都認同美而刻意塑造美,這樣就埋下了惡的禍根。
2、都認同善而刻意表現善,這樣就派生了不善的行為。
3、所以有無因相而生,難易因相而成,長短因相而形,高下因相而傾,音聲因相而和,前後因相而隨。
4、所以聖人,以無為的境界從事自己的事業,教化眾生於不言之中。
5、興起萬物於無聲的開始,有所作為於淡泊的志向,自然成就於無駐的境界。
6、因為心無所駐,所以永遠不會失去。
全文見:http://tieba..com/p/1246480430
H. 道德經第二章疑難,請高人解答
說這么一段話為了表明凡事都是相對的,不必刻意追根究底,既然如此,就不要太執著了。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好惡,功成業就而不自居。也正由於不居功,所以就無所謂失去。
I. 道德經第二章翻譯和賞析
道德經》原文譯文注釋評析及解讀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注釋]
①惡已:惡、丑。已,通「矣」。
②斯: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出來的意思。
⑤盈:充實、補充、依存。
⑥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
⑦聖人居無為之事:聖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居,擔當、擔任。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幹事。
⑧作:興起、發生、創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個人的志向、意志、傾向。
[引語]
本章內容分兩層次。第一層集中鮮明的體現了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通過日常的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闡述了世間萬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論說了對立統一的規律,確認了對立統一的永恆的、普遍的法則。
在前一層意思的基礎上,展開第二層意思:處於矛盾對立的客觀世界,人們應當如何對待呢?老人提出了「無為」的觀點。此處所講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隨心所欲,而是要以辯證法的原則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幫助人們尋找順應自然、遵循事物客觀發展的規律。他以聖人為例,教導人們要有所作為,但不是強作妄為。學術界有人認為第一章是全書的總綱;也有人認為前兩章是全書的引言,全書的宗旨都在其中了。
[評析]
無論學術界在「道」的屬性方面的爭論多麼激烈,學者們都一致認為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其哲學上的顯著特徵。老子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處在變化運動之中的,事物從產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終的、經常變的,宇宙間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也就沒有「無」,沒有「長」也就沒有「短」;反之亦然。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隨」等,是指相比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對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動詞。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現「無為」一詞。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無為」的規律辦事。老子非常重視矛盾的對立和轉化,他的這一見解,恰好是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具體運用。他幻想著有所謂「聖人」能夠依照客觀規律,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在這里,老子並非誇大了人的被動性,而是主張發揮人的創造性,像「聖人」那樣,用無為的手段達到有為的目的。顯然,在老子哲學中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的積極進取的因素。
[解讀] 樸素辯證法的閃光
樸素的辯證法,是老子哲學中最有價值的部份。在中國的哲學史上,還從來沒有誰像他那樣深刻和系統地揭示出了事物對立統一的規律。老子認為,事物的發展和變化,都是在矛盾對立的狀態中產生的。對立著的雙方互相依存,互相聯結,並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而這種變化,他把它認為是自然的根本性質,「反者,道之動也」(第四十章)。老子的辯證法是基於對自然和社會綜合的概括,其目的在於找到一種合理的社會生活的政治制度的模式。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對立面,在人類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如善惡、美醜、是非、強弱、成敗、禍福等,都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原理。譬如說,如果人們沒有對美好事物的認定和追求,也就不會產生對丑惡現象的唾棄;當你還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悅中時,或許一場災禍或不幸正悄悄臨近。
有個哲學家說過:人們講得最多的,卻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人們對部分事物和表面現象的關注,常常會忽視整體的隱藏在深層次的、最本質的東西。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題西林壁》一詩中寫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富於哲理的詩句。表述了對事物全體與部分、宏觀與微觀、現象與本質等諸種關系的領悟,這富於啟迪性的人生哲理,與老子的辯證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我們站在歷史的高度上,會發現人類文明的進步是在真理與謬誤、美與丑、進步與落後等矛盾斗爭中前進的。而辯證法的豐富內涵就包含在全部人類文明史中。
老子的樸素辯證法,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傳統文學藝術中有不少體現辯證思維的范疇,就與之有明顯的淵源聯系。例如「有」與「無」,出自老莊哲學,「有無相生」體現了事物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實際也體現了藝術創作的辯證關系。後世的作家、藝術家,他們逐步從老莊哲學中引申出了這樣一種思想:通過「有聲」、「有色」的藝術,而進入「無聲」、「無色」的藝術深層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與之相關,「虛」與「實」的概念也隨之應運而生,而「虛實相生」理論也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美學中獨具特色的理論。
「奇」與「正」這對范疇涉及藝術創作中整齊與變化相統一的創造、表現方法,為中國古代作家、藝術家所常用。「正」指正常、正規、正統、整齊、均衡,「奇」指反常、怪異、創新、參差、變化,二者在藝術創造中是「多樣統一」規律的具體表現之一。在創作者們看來,其意味著事物與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間既有對稱、均衡、整齊以有參差、矛盾、變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見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於是產生出和諧的、新穎的藝術美。倘若尋根究源,「奇」與「正」作為對立的哲學范疇,正始見於《老子》五八章:「正復為奇」。而將這對范疇移用於文學理論中,則始於劉勰《文心雕龍》。
不容否認,在中國哲學辯證法發展史上,老子的學說及其影響值得大書特書一筆。
J. 道德經第二章什麼意思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專因為有惡屬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