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清遠書法學習

清遠書法學習

發布時間: 2021-12-12 11:10:28

㈠ 清遠市到哪裡參加書法考級

話說 書法考級沒用 各級會員證比那有用多了

㈡ 那位親知道廣東清遠連州那裡學習書法比較好

好像只有文化館有吧 沒聽講哪裡有學的i

㈢ 如何進清遠書法協會

您的書法水平與書法協會成員相當並在書法活動中得到協會的認可,您就可以!!!!!

㈣ 練習書法如何用墨

一、「我的問題是書寫毛白紙很有感覺」,這是因為毛白紙的濕染性遠沒有生宣紙的濕染性高的原因。
濕染性運用到書法創作上,書寫者具備較強的書寫功力後,能夠很好地駕駛水墨的濕染性後,可以利用水墨落入紙內產生的四下流溢特性將水墨轉入向內滲透,這樣,留在紙張表面的墨跡滲透到紙張的內部,當書寫者練就入木三分的書寫功夫後,生宣具備的濕染性使得書寫的字體飽滿而剛柔並濟,作品裝裱後,水墨線條會透露出圓潤立體的視覺沖擊力。由於生宣具有獨特的濕染性,使得書寫變得難上加難,因此,書法實踐作為一種提高人生修養的實踐行為,需要漫長的修為才能達到期待的目標,它可以鍛煉書寫者內在的涵養、耐心和品格。
二、「加水後太陰,寫完後太枯」,這是因為沒有充分「品味到」和「掌握到」自己的書寫「墨趣」,以及沒有掌握何時用濃墨何時用淡墨的技巧。
墨色有濃淡干濕之分,書法家各有愛好,對墨色的偏好稱「墨趣」。用墨直接影響到作品的神采。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說:「書法字法,本寸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芝一大關鍵已。」明代文人畫興起,書法的墨法融進國畫,增添了國畫作品的筆情墨趣。
濃墨是最主要的一種墨法。墨色濃黑,書寫時行筆實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穩,神采外耀的效果。古代大多數書法家喜用濃墨,古代書家顏真卿、蘇軾都喜用濃墨。蘇東坡對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兒一睛」,認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則「索然無神氣」。清代劉墉用墨亦濃重,書風貌豐骨勁,有「濃墨宰相」之稱。用濃墨書寫,字顯得特別有精神,容易造成溫潤渾厚的藝術效果。用焦墨會造成蒼勁古樸的墨趣。
但是有人喜歡用淡墨,如宋代的米芾和明代的董其昌等人。淡墨寫字,顯得清逸淡泊,給人以清遠淡雅的美感,有其獨特的墨趣。董其昌善用淡墨,書法追求蕭散意境。從作品通篇觀來,濃淡變化豐富,空靈剔透,清靜雅緻。《畫禪室隨筆》中說:「用墨須使有閏,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濃肥,肥則大惡道矣。」清代的上文治被譽為」淡墨探花」,作品疏秀占淡。
濃墨淡墨各有風韻,關鍵在掌握,用墨過淡則傷神采;太濃剛弊於無鋒。正如清代周星蓮所說:「用墨之法,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活與華,非墨寬不可。不善用墨者,濃則易枯,淡則近薄,不數年間,已奄奄無生氣矣」
漲墨是指過量的墨水在宣紙上溢出筆畫之外的現象。漲墨在「墨不旁出」的正統墨法觀念上是不成立的。然而漲墨之妙正在於既保持筆畫的基本形態,又有朦朧的墨趣,線面交融。王鐸擅用漲墨,以用墨擴大了線條的表現層次,作品中干淡濃濕結合,墨色豐富,一掃前人呆板的墨法,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藝術效果。
渴筆、枯筆分別指運筆中墨水所含的水分或墨大多失去後在紙上行筆的效果。渴筆蒼中見潤澤;枯筆蒼中見老辣。在書寫中應用渴筆、枯筆二法時,應控制墨量適宜。宋代米芾的手札《經宿帖》「本欲來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幾字,以渴筆、枯筆表現,澀筆力行、蒼健雄勁。
書法的墨法表現技巧十分豐富,用水是表現各種墨法的關鍵。《畫譚》說:「墨法在用水,以墨為形,水為氣,氣行,形乃活矣。占入水墨並稱,實有至理」。另外,用墨的技巧還與筆法的提按輕重,紙質的優劣密切相關。一幅書法作品的墨色變化,會增強作品的韻律美。當然,墨法的運用貴有自然,切不可盲目為追求某種墨法效果而墮入俗境。
學習了我國古代用各種墨法寫字的經驗,有一定書法基本功力以後,可以根據個人的藝術趣味,進行各種嘗試,不必強調一律。不過對初學者來說,應從練習基本功力的角度出發,在墨色上要求有一定濃度,以便看出臨帖的效果。一般講,用硬毫筆,墨可以濃一些,用軟毫筆,墨可以淡一些;寫楷書可以墨濃一些,寫行書草書,墨淡一些也無妨;寫大字,墨可以濃一些,寫小字墨要淡一些。

㈤ 清遠市書法家張振山書法有沒有收藏價值

沒有經歷史認可的「書法家」的作品與費紙沒什麼區別。特別是前呼後擁的「名家」。

㈥ 張清遠書法一個字多少錢

相同與不相同的字畫在不同的人眼裡價格都是不一樣的,但是無論誰的書畫都有好差,都有值錢與不值錢的,有貴的和相對便宜一點的。一幅字畫,在不同地點、不同時刻、不同的拍賣人手裡,價格都會不一樣。所以是很難判斷的。這里特別提出的是——潤格是不靠譜的一種參考,主要還是看市場,還有自己對作品的了解。

㈦ 書法作品介紹

你可以介紹下你臨習的顏體,他的生平,風格,及藝術生涯.
增加同學門對書法的了解,因為練習書法最好是從楷書和隸書入手,而楷書中 以顏體最容易入門,能寫得一手好字是你這一生中都受用不盡的財富.

顏真卿介紹:

顏真卿(709-785年),唐代大臣、書法家,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臨沂市費縣)人。其曾祖、祖父、父親都工篆隸,母親殷氏亦長於書法。

政治生平
開元(713-741)年間中舉進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為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因受到當時的權臣楊國忠排斥,被貶黜到平原(今屬山東)任太守。人稱顏平原。肅宗時至鳳翔授憲部尚書,遷御史大夫。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
天寶十四年(755年),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叛亂,他聯絡從兄顏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相應,被推為盟主,合兵二十萬,使安祿山不敢急攻潼關。德宗興元元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奸相盧杞趁機借李希烈之手殺害他,派其前往勸諭,被李希烈縊死。聞聽顏真卿遇害,三軍將士紛紛痛哭失聲。
半年後,叛將李希烈被自己手下人所殺,叛亂平定。顏真卿的靈柩才得以護送回京,厚葬於京兆萬年顏氏祖塋。德宗皇帝痛詔廢朝五日,舉國悼念。德宗親頒詔文,追念顏真卿的一生是「才優匡國,忠至滅身,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拘脅累歲,死而不撓,稽其盛節,實謂猶生」。他秉性正直,篤實純厚,有正義感,從不阿於權貴,屈意媚上,以義烈名於時。

藝術生平

顏真卿為琅琊氏後裔,家學淵博,五世祖顏師古是北齊著名學者,著有《顏氏家訓》。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牆上練字。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筆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作,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範。
他的楷書一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並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歐陽修曾說:「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於世者有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朱長文贊其書:「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顏體書對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唐以後很多名家,都從顏真卿變法成功中汲取經驗。尤其是行草,唐以後一些名家在學習二王的基礎之上再學習顏真卿而建樹起自己的風格。蘇軾曾雲:「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畫至於吳道子,書至於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東坡題跋》)
著有《吳興集》、《盧州集》、《臨川集》。顏真卿一生書寫碑石極多,流傳至今的有:《多寶塔碑》,結構端莊整密,秀媚多姿;《東方朔畫贊碑》,風格清遠雄渾;《謁金天王神祠題記》,比較端莊遒勁;《臧懷恪碑》,雄偉健勁;《郭家廟碑》雍容朗暢;《麻姑仙壇記》,渾厚庄嚴,結構精悍,而饒有韻味;《大唐中興頌》,是摩崖刻石,為顏真卿最大的楷書,書法方正平穩,不露筋骨,《宋暻碑》,又名《宋廣平碑》,書法開闊雄渾;《八關齋報德記》,氣象森嚴;《元結碑》,雄健深厚;《干祿字書》,持重舒和;《李玄靜碑》,書法遒勁,但筆畫細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樣。
《顏氏家廟碑》,書法筋力豐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傳世墨跡有《爭座位貼》《祭侄文稿》、《劉中使帖》、《自書告身帖》等。

主要作品

1、東方朔畫像贊:《東方朔畫像贊》的楷書作品有兩件,其一傳為王羲之小楷,另一為顏真卿的大楷。此碑額篆「漢太中大夫東方先生畫贊並序」,唐天寶十三年十二月立於德州,時年顏真卿四十六歲。蘇東坡曾學此碑,並題雲:「顏魯公平生寫碑,唯此碑為清雄。字間不失清遠,其後見王右軍本,乃知字字臨此書,雖大小相懸,而氣韻良是。」明人有雲:「書法峭拔奮張,固是魯公得意筆也。」

2、祭侄文稿:行草書。安史之亂,魯公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賊兵進逼,太原節度使擁兵不救,以至城破,顏杲卿與子顏季明罹難。所以文中說「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事後魯公派長侄泉明前往善後,僅得杲卿一足、季明頭骨,乃有此作。時年魯公五十歲。書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說。魯公一門忠烈,生平大節凜然,精神氣節之反應於翰墨,本稿最為論書者所樂舉。此帖本是稿本,其中刪改塗抹,正可見魯公為文構思,始末情懷起伏,胸臆了無掩飾,所以寫得神采飛動,筆勢雄奇,姿態橫生,得自然之妙。所有的竭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通篇使用一管微禿之筆,以圓健筆法,有若流轉之篆書,自首至尾,雖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頓初始,黑灰濃枯,多所變化,然前後一氣呵成。元代張敬晏題跋雲:「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元鮮於樞評此帖為「天下第二行書」。

3、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天寶十一年(752)四月廿日建,岑勛撰文,顏真卿書丹,徐浩題額,史華刻字,現藏西安碑林。碑文寫的是西京龍興寺和尚楚今靜夜誦讀《法華經》時,彷彿時時有多寶佛塔呈現眼前,他決心把幻覺中的多寶佛塔變為現實,天寶元年選中千福寺興工,四年始成。在千福寺中每年為皇帝和蒼生書寫《法華經》、《菩薩戒經》,這在佛教史上,有特殊的意義。此碑是顏真卿早期成名之作,書寫恭謹誠懇,直接二王、歐、虞、褚遺風,而又有與唐人寫經有明顯的相似之處,說明顏真卿在向前輩書法家學習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從民間的書法藝術吸取營養。整篇結構嚴密,字行間有烏絲欄界格,點畫圓整,端莊秀麗,一撇一捺顯得靜中有動,飄然欲仙。是他繼承傳統的作品。《書畫跋》:「此是魯公最勻穩書,亦盡秀媚多姿,第微帶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

4、麻姑仙壇記:全稱《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楷書。顏真卿撰文並書。時顏真卿在撫州刺史任上,正值其仕途失意之際,故時有問道向禪之心。當年四月游覽南城縣麻姑山並撰文記述麻姑得道成仙之事,即是此時心情的反映。此碑庄嚴雄秀,歷來為人所重,是顏體代表作之一,為顏真卿六十多歲時的作品。此時顏真卿楷書風格已臻完善,歐陽修《集古錄》中說:「此碑遒峻緊結,尤為精悍,筆畫巨細皆有法。」

5、顏勤禮碑:此碑全稱《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上護軍顏公神道碑》。顏勤禮乃顏真卿曾祖父,顏真卿撰並刊立此碑時,年七十一歲。除《集古錄》、《金石錄》著錄外,他書無言及者。現藏於西安碑林。此碑因久埋土中,故未受損,歷歷如新,雄邁遒勁能傳顏書之本來面目。

6、中興頌:全稱《大唐中興頌》,楷書。元結撰文,顏真卿書於摩崖,時年六十三歲,現在湖南祁陽縣浯溪。元結是唐代著名文學家,罷官後居於浯溪,溪邊山岩峰巒疊障,石壁嶙峋。《中興頌》就刻在其中最大的一塊石壁上。此文記平安祿山之亂,頌唐中興之事。此刻石書風磊落奇偉,石質堅硬,經千年尚保存完整。《集古錄》稱贊此摩崖刻石「書字尤奇偉而文辭古雅。」《廣川書跋》評為:「太師以書名,中興頌尤瑰瑋,故世貴之。」

7、顏家廟碑:全稱《唐故通議大夫行薛王右柱國贈秘書少監國子祭酒太子少保顏君廟碑銘並序》,顏真卿撰文並書。唐建中元年(780)七月立,碑在陝西西安。明趙涵《石墨鐫華》雲:「此書結法與《東方贊》正同,勁節直氣,隱隱筆畫間。」王世貞雲:「余嘗評顏魯公《家廟碑》以為今隸中之有玉筋體者。風華骨格,庄密挺秀。真書家至寶。」

8、爭座位帖:亦稱《論座帖》、《與郭僕射書》,行草書。是唐廣德二年(764)顏真卿與郭英之書信稿。宋時曾歸長安安師文,安氏以此上石,石現在陝西西安碑林,墨跡不傳。蘇軾曾於安氏處見真跡贊曰:「此比公他書猶為奇特,信手自書,動有姿態。」此帖為顏真卿行草書精品。通觀全篇書法,一氣貫之,字字相屬,虎虎有生氣。此稿系顏真卿因不滿權奸的驕橫跋扈而奮筆直書的作品,故通篇氣勢充沛,勁挺豁達,字里行間橫溢著粲然忠義之氣,顯示了顏真卿剛強耿直、朴實敦厚的性格。迄今一千餘年,讀之莫不令人肅然起敬。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於詞句間,本不著意於筆墨,卻寫得滿紙鬱勃之氣橫溢,成為書法史上的名作。後世以此帖與《蘭亭序》合稱「雙璧」。

9、自書告身帖:楷書。書法蒼勁謹嚴,結銜小字亦一絲不苟,清淡絕倫。詹景風稱此書:「書法高古蒼勁,一筆有千鈞之力,而體合天成。其使轉真如北人用馬,南人用舟,雖一筆之內,時富三轉。」董其昌謂:「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絕少。」 此帖字里行間可體會出顏書行筆的氣韻和結體的微妙變化,是後人學習楷書不可多得的良范。
顏真卿除了書法成就之外,還研究過古生物化石,唐代宗大歷六年(公元771年),顏真卿在現今江西省任撫州刺史,有一次,他在南城縣麻姑山的一座古壇附近,看到一些螺蚌殼化石夾在地層中。他認真研究了這一現象,提出了他的論點:這里曾經是海洋,後來才成為陸地,那些化石就是證據。他為此撰寫了一篇論文《撫州南城麻姑山仙壇記》,並刻石記之——當然,後世常常贊嘆的僅僅是顏公這塊字碑的書法,有稱「天下第二書」。

㈧ 言果畫話藝術中心在清遠哪裡

這個我不太清楚哦,你可以問一下清遠當地人,他們也許知道的更詳細哦。

熱點內容
鹽津縣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5-17 22:56:12 瀏覽:87
快遞運輸條例 發布:2025-05-17 22:49:36 瀏覽:95
工傷保險條例工資 發布:2025-05-17 22:46:08 瀏覽:281
湖南三湘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17 22:42:22 瀏覽:242
劉琬琳律師 發布:2025-05-17 22:42:06 瀏覽:66
勞動法期末考試辨析題 發布:2025-05-17 22:35:41 瀏覽:32
法治的主題手抄報內容 發布:2025-05-17 22:34:06 瀏覽:816
加裝電梯法律咨詢 發布:2025-05-17 22:27:42 瀏覽:224
中國總法律顧問 發布:2025-05-17 22:24:35 瀏覽:753
佛法學催敲 發布:2025-05-17 22:17:30 瀏覽: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