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道德傳統
『壹』 如何科學對待中國古代道德傳統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具有兩面性,既有積極、進步的一面,也有消極、保守、落後的一面,既有精華,也有糟粕,良莠混雜,瑕瑜互見。尤其應當指出的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是在中國長期的傳統社會中逐步形成、特別是在封建社會中鞏固和發展的。漢代以後,儒家思想被封建化,成了封建社會的主導意識形態,一直延續上千年之久。因此,科學地認識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不僅要把握和肯定其優良方面,也要清醒地認識其陳腐方面。對於傳統道德中的積極方面,我們應當加以繼承;對於傳統倫理道德中的消極方面,我們則應當批判和摒棄。因而,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取其精華,祛其糟粕,按照當代社會建設和發展的要求進行創造性轉換,是十分重要的。
對於中國道德傳統以至於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態度,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曾經經歷過一個復雜、曲折的過程。五四運動前後,以「打倒孔家店」為主要目標的新文化運動,對於中國古代文化,特別是對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倫理文化,曾經進行了強有力的批判,對當時人們的思想解放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當時,對於儒家文化,特別是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缺乏歷史的、辯證的分析態度,更沒有能夠提出積極地建設新道德的理論,因而也就沒有也不可能解決如何正確地對待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正確地提出了對待歷史文化遺產,包括正確地對待傳統道德的態度和方法。但是,由於受到來自「左」的和右的錯誤思想的干擾,因而使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包括優秀道德遺產的工作,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沒有很好地開展起來。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的一段時間內,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包括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問題,也曾出現過某些偏差。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不斷豐富和完善,我們在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包括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問題上,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我們都已經越來越走向成熟、理性和科學。
『貳』 如何看待中國的傳統道德
中國有著悠久的文明史,德治傳統是這個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集前人德治思想之大成,提 出了「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德治思想。他的思想,一方面,被後來的儒者不斷發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個非常系統的德治思想體系;另一方面,被後來延續 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開明君主不斷地加以實踐,積累了豐富的德治經驗,形成了一整套富於操作性的政治方略、制度、機制和方法。從而形成了中國古代獨特的德 治傳統。
『叄』 怎樣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
學習借鑒傳統道德,必須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辯證地分析,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是一個總的原則,即強調繼承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指導下,有批判、有選擇、有目的的繼承。今天,我們應當去除「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之類的愚忠愚孝思想,同時要鼓勵和提倡忠於祖國、報效祖國的崇高志向和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的傳統美德。
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首先要堅持「四個」有利於的標准,即是否有利於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否有利於建設和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是否有利於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於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標准。做好取捨和創造性的轉化工作,努力踐行借鑒積極內容。
其次,要堅持反對文化復古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兩種錯誤思潮。文化復古主義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後,就是因為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傳統的失落。所以,道德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恢復中國「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體的道德體系,並通過這種傳統道德的復興中止和取代近代以來的科學發展模式和民主社會制度。歷史虛無主義認為,中國傳統道德從整體上來說在今天已經失去了價值和意義,不能滿足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必須從整體上予以全盤否定。這兩種思潮都割裂了人類道德傳承與創新辯證統一的關系,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原則,對於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道德文明和當前中國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都具有嚴重的消極影響,我們應當旗幟鮮明地抵制和反對。
『肆』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
對中華的傳統道德採取剔除糟粕,取其精華,與現代文明相結合,以現代華的視角改造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現代華服務。
『伍』 論述怎樣正確對待中華民族的道德傳統
道德 ,顧名思義.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具有認識、調節、教育、評價以及平衡五個功能。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時代與不同階級,其道德觀念都會有所變化。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一定的生產關系和社會輿論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從目前所承認的人性來說,道德即對事物負責,不傷害他人的一種准則。而中華傳統美德,正是我們中華兒女所傳承和發揚的
,「克己奉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仁愛兼利的人際和諧原則,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的道德修養原則,儒家學派既概括了道德修養的完整體系,肯定道德修養的極端重要性。同時還為指導人們的道德修養,提出了許多具體可行的道德修養方法,諸如「立志」、「學習」、「克己」、「內省」、「實踐」、「慎獨」等。他們特別注重「立場」的修養意義,認為「立志」是做人的開端,是成才的根基。「三等可以奪帥焉,匹夫不可以奪志」(《論語·子罕》),而「立志」的核心是「志道」,即志向要遠大,崇高「朝聞道,夕死可矣」、「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員與議也」(《論語里仁》)。「克己」是說為達到一個崇高的道德境界,必須克制自己的私慾與主觀偏見,使自己的心理情感與行為方式符合道德的要求。「學習」是道德修養的基本手段,在古代儒家經典里,「學習」主要是對道德理論,道德規范的學習與了解。《論語》的開篇詞,便是孔子對道德學習的感懷,「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孔子將道德學習概括為「學」、「問」、「思」、「辨」、「行」五個階段,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不僅要學習經典,還要向道德先進典型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學而》)。「內省」就是不斷地反思自己,察覺自己的錯誤與過失,即時發現即時改正。曾參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同上)。明代的學者王陽明,總結出「省察克治」的修善方法,是對曾參「內省」的豐富和發展。他主張每個人應經常在閑暇之時,把自己的好利好貨等私慾認真的清查出來,按照聖賢的道德理論,嚴加批判,將之消滅干凈。「如去盜賊,不要予他出路,不要予他方便,務必使其掃除凈盡」;「又如貓之捕鼠,一眼盯著,斬釘截鐵,務必將其消滅凈盡,廓然大公,方始為快」(《傳習錄·下》)。「慎獨」是一種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也是道德修養所要達到的一種高尚境界,《禮記·中庸》中指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堵,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一個高尚的人,即使在個人獨處,無人監督時,也應堅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對自己的言行,小心謹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因為在無人所知,無人關注的地方,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品德的高低,故而必須自覺主動地保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慎獨」的方法和境界,是一個人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的反映,是一種優秀的道德品質。
『陸』 如何理解中華民族道德傳統的當代評價
一、傳統倫理道德對杜會公德建設的價值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指出:「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對社會風氣的好壞起著最直接的影響與制約作用.我國社會轉型期的公德建設,關繫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關繫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系統完善,因此全社會應承擔起促進我國社會公德規范體系的形成,但其需多層面去努力.中國傳統文化向來強調「家國同構」,因此,孟子講的仁、義、禮、智「四端」以及董仲舒提出的仁、義、禮、智、信「五常德」的理論,都含有基本的公德規范在內,這些規范只要剔除糟粕,經過加工改造,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德建設無疑有著重要的現實啟迪作用.
二、傳統倫理道德對職業道德建設的價值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對當前職業道德建設的現代啟迪,首先表現在以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為主幹的傳統倫理的「義利合一」這一基本原則的現代意義上.職業道德與職業的功利行為直接相關,因而如何在職業謀利行為中遵守基本的道義原則,使謀利行為與道義行為達到內在的統一,是職業道德建設中必須正確處理好的一個關系.在這個問題上,儒家的傳統道德歷來主張義利合一的基本原則:見利思義,不謀不義之財,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就意在此;當義與利發生沖突時,自覺遵守義大於利的原則,必要時做到「舍利取義」甚至「捨生取義」.
三、傳統倫理道德對家庭道德建設的價值
家庭美德是一定社會或階級根據其總的道德要求所制定的,調節人們在家庭生活方面的關系和行為的道德准則.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與否直接關繫到社會的穩定,家庭道德反映出一定階級社會整體道德水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家庭道德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家庭暴力、離婚率上升、虐待老人兒童、重婚現象增多等等.這些不道德行為破壞了家庭婚姻關系,危害了社會穩定,因此,需要對公民進行家庭美德教育.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現代價值是十分豐富的.對於我們今天加強德性修養、充實自我心性及為現代化的實現提供精神和德性方面的保障等,都有著深遠的意義,所以在當今社會,合理地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倫理道德將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柒』 如何看待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
1.「道德規范」不會始終一個標準的一成不變。所以傳統的「道德觀念」不一定在現今社會都是可取的,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例如:「女人要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多子多福」等等都是當今社會不可取的。應有審視的眼光去判斷,不能盲目繼承,也不能全部推翻。中國500年文化的精髓,可以說就是「道」的體現,全盤推翻就是扼殺自己······
『捌』 怎樣看待那些傳統道德觀念比較重的人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傳統道德觀念特別重,從來不穿短褲,也不穿露胸露背的版衣服,而且權也不會去染頭發,也不會去卷頭發,只會去理發店把頭發拉直,很自然的一個姑娘,而且文質彬彬的,特別惹人喜歡。傳不傳統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善良,人只要善良就好。
『玖』 如何正確對待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
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我們應該:
一、將傳承發展中華傳統美德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起
當前,傳承發展中華傳統美德,一個重要目的是用其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華傳統美德承載著中華倫理文化的基因,對應著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文化心理結構,具有易於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的天然優勢,對人們良好道德品行的養成能夠產生「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是我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重要來源,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資源。
二、站在黨治國理政的高度傳承發展中華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養和形成的傳統美德規范,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長河中能夠生生不息、不斷壯大的一個重要支撐力量。
這就告訴我們,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當前,我們應站在黨治國理政的高度來傳承發展中華傳統美德。
三、繼承和弘揚我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傳統美德
要把中華傳統美德融入社會生產生活,轉化為人民群眾的行為方式和習慣,在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的風尚。傳承發展中華傳統美德需要不斷推進、持續發力,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
要有戰略眼光,從民族繁衍發展和復興強盛的高度對待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發展。要腳踏實地,著眼現實需要,吸取歷史經驗教訓,把握中華傳統美德傳承發展的基本規律,健全體制機制,持續推進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發展。
(9)如何看待道德傳統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道德傳統表現為:
一、愛國
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以成仁」的民族節氣。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
歷史上,中國屢遭外敵入侵,國破則家亡,使人們的愛國之情強烈地表現出來,並升華成為國獻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現了岳飛的「精忠報國」、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孫中山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愛國主義成為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巨大力量。
二、利義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調建立一種和諧協調的人倫關系。主張「義以為上」,「以義統利」,「先義後利」,要求「見利思義」,「見得思義」。
「義」是指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利」是指個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強調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強調個體對整體的道德義務。這是一種植根於社會文化的群體精神,進而擴展到整個民族和國家的集體主義精神。
三、仁愛
孔子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提出「君輕民重」的思想。這種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產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用中華傳統美德成風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