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畢業論文大綱
㈠ 法學本科畢業論文題目
1、我國刑事再審程復序之改造
2、論民制事簡易程序的改革和完善
3、論非婚生子女的法律保護
4、論共同犯罪
5、論農村土地使用權法律制度的完善
6、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探析
7、民事訴訟中法院調查取證研究
8、刑訊逼供問題研究
9、論我國刑事司法鑒定製度的現狀與完善
㈡ 法學畢業論文
法學畢業論文
大學生活又即將即將結束,大家都知道畢業前要通過最後的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是一種有準備、有計劃、比較正規的、比較重要的檢驗大學學習成果的形式,畢業論文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法學畢業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法學畢業論文 篇1
摘要: 在當代中國,隨著社會的向前發展,經濟實力逐漸增強的今天,,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搶劫罪問題仍然還很突出。其造成的社會危害是人所共知的,因而加強對搶劫罪的犯罪構成和對搶劫罪的定罪問題進行討論是法學界關注的重要課題。本文運用法理學、法律社會學等多學科理論,綜合分析了當代中國搶劫罪的各種狀態、特點,及罪與非罪的對策。第一章從搶劫罪的概念入手,闡述了構成搶劫罪幾個要件。第二章討論了社會危害性是判斷罪與非罪的根本標准。第三章從暴力下限入手,分析了實施犯罪的手段的暴力問題,第四、五、六、七章從不作為的脅迫與暗示的脅迫劫財、不動產及財產性利益、對象以侵犯甲的人身權為手段,當場獲取乙的財物等幾個方面是否構成搶劫罪入手,研究了常見的幾種難把握的搶劫罪。結論提出了在實踐中對搶劫罪定罪量刑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 搶劫罪社會危害性罪與非罪對策
目錄
中文摘要……………………………………………………………………………(1)
目錄…………………………………………………………………………………(2)
前言…………………………………………………………………………………(3)
一、搶劫罪的概念…………………………………………………………………(3)
二、社會危害性是判斷罪與非罪的根本標准……………………………………(3)
三、實施犯罪的手段的暴力問題…………………………………………………(4)
四、不作為的脅迫與暗示的脅迫劫財是否構成搶劫罪…………………………(5)
五、不動產及財產性利益能否成為搶劫罪對象…………………………………(7)
六、以侵犯甲的人身權為手段,當場獲取乙的財物是否構成搶劫罪…………(9)
結論…………………………………………………………………………………(9)
參考文獻……………………………………………………………………………(10)
致謝…………………………………………………………………………………(10)
前言
搶劫罪是一種嚴重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的犯罪,歷來為我國刑法重點打擊。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這類案件的發生,且案情非常復雜。《刑法》第263條對此作了一個較具體的規定。但由於立法對文字簡明性、概括性的要求,使得法條不可能明確而全面地表述所有實際情形。對於搶劫罪的許多方面,歷來多有討論,首先,在罪與非罪方面,因為涉及是否需要立案、採取偵察措施、提請逮捕、起訴等問題,因而是個首要問題。本文試選擇幾個對定罪有著重要影響且有爭議的問題加以討論,以期對實際工作有所裨益。
一、搶劫罪的概念
搶劫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行劫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和公民的人身權利。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復雜客體,在實施搶劫行為時,不僅造成公私財產的損失,而且可能造成人身傷亡,這既是搶劫罪區別於其他財產犯罪的重要標志,又使搶劫罪成為侵犯財產罪中的最嚴重犯罪。犯罪對象是公私財物和他人的人身。
本罪客觀方面表現為對財物的所有人、持有人或者保管人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者以其他方法,劫取財物的行為。暴力,是指對被害人的身體實行打擊或強制,使被害人不能或不敢反抗的行為。如毆打、捆綁、傷害、禁閉等。暴力行為只要足以抑制對方的反抗即可,不要求事實上抑制了對方的反抗,更不要求具有危害人身安全的性質。脅迫,是指以當場立即使用暴力相威脅,對被害人實行精神強制,使其不敢反抗的行為。脅迫既可以是用語言脅迫,也可以通過動作、手勢進行。其特點是如不交付財物或者進行反抗,便立即實現脅迫的內容。其他方法,是指除暴力、脅迫之外,使被害人不知反抗或喪失反抗能力的強制方法。如用葯物麻醉、用酒灌醉、使人中毒等。
本罪犯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主觀方面是故意,並具有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目的[1]。搶劫的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已的搶劫行為會發生侵犯他人人身與財產的危害結果,並且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其中,行為人對他人造成財產上的損害只能是希望心理,但對他人造成人身上的侵害則可能是放任。由於造成他人人身傷亡不是搶劫成立所必需的要件,所以從整體上來說,搶劫罪的故意是一種直接故意,即以非法佔有為目的。
二、社會危害性是判斷罪與非罪的根本標准
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質特徵。一種行為之所以成為犯罪且受到刑罰的懲罰,其根本原因是這一種行為嚴重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犯罪構成是社會危害性的外在法律體現。一般地,行為如果符合犯罪構成,那麼這一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就達到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這一行為就構成犯罪。但實際情形並不總是這樣簡單。犯罪構成要件只不過是從繁雜的實際犯罪情形中概括、歸納出來的,是決定犯罪行為社會危害性的主要方面,並非全部。許多不為犯罪構成所包括的方面,諸如犯罪的動機、情勢的需求(如國家根據社會治安形式的變化在不同時候採取從重或從輕的刑事政策)、實際情形的變化(如投機倒把行為在計劃經濟年代與市場經濟年代罪與非罪的變化)等等方面都會影響行為在特定條件下的社會危害性。有許多行為,從犯罪構成要件上看,是完全具備的,但一旦綜合考慮行為的方方面面,其社會危害性就減低而不夠刑罰標准。正是考慮到這一情形的實際存在,為了盡可能准確到做到罪刑相適應,保證刑罰預防目的的實現,《刑法》在總則第十三條賦與執法者自由酌量的權力:「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實際工作中,我們往往只顧及行為是否具備搶劫罪的犯罪構成要件而不綜合考慮行為社會危害性的大小,因而出現許多不妥的地方。如:
因為搶劫罪是一種嚴重侵犯人身權、財產權的犯罪,因此《刑法》沒有象盜竊罪一樣對財物數額作出要求,而且年滿14周歲以上的公民都可成為犯罪主體。司法實踐中,對一些青少年,甚至是剛滿14周歲的在校生,以輕微的暴力行為如打幾個耳光,踹幾腳,向同學索要幾元錢的行為,一律以搶劫罪刑拘、逮捕、起訴。從犯罪構成角度看,這樣的行為無疑是符合搶劫罪的構成要件的,但正如上文所述,相對於社會危害性來講,犯罪構成是一個極抽象的概念。實際上在執法過程中,不但要分析這些特殊情況是否符合搶劫罪的犯罪構成,還應根據一般的社會常識及公眾心理,分析這樣一些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是否達到或接近搶劫罪的社會危害性。搶劫罪的最低刑期是三年有期徒刑,如果類似本文列舉的這樣的行為都以搶劫罪定罪判刑,筆者以為,無論是從對青少年犯罪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這個刑事政策角度,還是從刑罰追求罪刑相適應,以期達到預防目的這個角度講,都是不妥的。而且,雖然在刑法裡面,沒有對搶劫罪的財物數額作出一個下限規定,但刑法總則第九條關於罪與非罪的規定,無疑對刑法分則是有指導意義和法律束縛力的。當然,對於某些所搶財物數額雖小但手段較嚴重的行為,則是依法應予嚴懲的。搶劫罪侵犯的是公民人身權和財產權。只有對這兩種權利的侵害程度的綜合,才能說明某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
三、實施犯罪的手段的暴力問題
「暴力行為」是搶劫罪最常用的手段行為方式,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權、健康權直至生命權的施加於人身的強力打擊和強制行為,還包括捆綁、強力禁閉、扭抱、毆打、傷害直至殺害等程度不同的侵犯人身的表現形式。搶劫罪的暴力行為必須是當場實施的,而且是被作為當場強行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手段行為加以實施的。這種暴力行為指向的對象,一般是財物所有人或者保管人本人,因為在多數情況下,只有向這些人施加暴力,才可能進而非法佔有財物;但是,在某些情況下,暴力也可能施加於在場的與財物所有人或保管人有某種親密關系的人。與「財物數額不是搶劫罪成立的必備要件」這一共識相反,理論和司法實踐中,對於暴力行為的上下限問題,各人理解不一。暴力行為的上限即「以暴力手段實施搶劫致人死亡」是否包括故意殺人,本文認為,如果行為人把故意殺人作為當場劫取財物的一種手段行為,則以搶劫罪而非故意殺人罪定罪判刑。對為了事後獲得被害人的財產,先將被害人殺死的應認定為故意殺人罪,而不是搶劫罪[1]。但對於暴力程度的下限問題,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很難把握。前蘇聯、日本、北朝鮮等國都明確規定暴力行為的程度必須達到「危及被害人生命與健康」或「足以抑制被害人的反抗」等程度[2]。目前我國對此法還無明文規定,筆者認為,不應規定暴力程度的下限,理由如下:
一是搶劫罪既侵犯了公民的財產權,又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權。兩種權利的被侵害程度對於說明某一搶劫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而言,具有相等的意義。認為財物數額可以沒有下限而暴力程度需要下限,這是沒有道理的。
二是以暴力劫財的本質特徵是:以暴力為手段行為,意圖使被害人不敢、不能或不知反抗,從而達到當場劫財的目的。只要行為人主觀上意圖以此暴力行為達到當場取財的目的,而且客觀上實施了暴力劫財行為,就符合搶劫的本質特徵,而不問這一暴力是否足以危害生命、健康或足以抑制他人的反抗。而且每個被害人的身體狀況都是不同的。有些時候,較重的暴力行為不一定能危及生命、健康或足以抑制被害人的反抗,而有些時候較輕的暴力卻能夠做到。如果認為暴力程度一定要有所謂的下限,那麼,前者不成立搶劫罪而後者成立,這顯然是不附合邏輯的。
三是輕微的暴力劫財與脅迫劫財的社會危害性相當。脅迫的暴力內容,不管有多嚴重,它畢竟只是一種現實可能性,末造成實然的人身傷害結果。輕微暴力雖然程度輕微,但畢竟已造成實然的傷害結果。從這點上講,哪怕最輕微的暴力行為都要比脅迫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大。前者定性為搶劫,而後者不定為搶劫,沒有道理。
四是從實際操作情況看,如果承認暴力程度下限的存在,則因為"輕微暴力"是一個極其模糊的概念,易造成執法者理解不一,而導致執法混亂。
當然,在理解「暴力程度沒有下限」的時候,跟理解「財物數額沒有下限」一樣,除了考察這兩者本身,還應綜合這兩者來判斷行為社會危害性的大小。
四、不作為的脅迫與暗示的脅迫劫財是否構成搶劫罪
對於脅迫的習慣理解,如暴力一樣都是一種主動的作為。但不作為同樣可以成立脅迫。實際情形中,也常常存在通過不作為的脅迫當場取財的情形。主要有如下三種情況:
㈢ 法學畢業論文提綱
法學畢業論文提綱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怎麼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法學畢業論文提綱,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法學畢業論文提綱1
論文題目 淺析超期羈押形成的原因和解決的對策
法學畢業論文提綱
[摘要] 我國刑事訴訟中超期羈押現象長期以來一直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已經出台了的有關糾防超期羈押的制度也未得到真正落實.為此,本文在闡述了超期羈押的概念,危害性及其長期存在的原因的基礎上,著重提出了一些解決超期羈押的對策:轉變執法觀念,提高執法人員素質;填補現行法律漏洞,完善羈押立法規定;完善對超期羈押的監督機制和救濟程序;建立羈押的替代措施
[關鍵詞] 超期羈押 概念 危害性 原因 對策
前 言
一, 法學畢業論文提綱:超期羈押的界定
二,法學畢業論文提綱:超期羈押的`危害性
(一)超期羈押嚴重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權
(二)超期羈押嚴重妨害了刑事司法程序公正的實現
(三)超期羈押妨礙了刑事訴訟的效率,增加訴訟成本
(四)超期羈押嚴重損害了法律的嚴肅性
三,法學畢業論文提綱:超期羈押形成的原因
請繼續閱讀相關推薦: 畢業論文 應屆生求職 畢業論文範文查看下載 查看的論文開題報告 查閱參考論文提綱
查閱更多的畢業論文致謝 相關畢業論文格式 查閱更多論文答辯
法學畢業論文提綱2
1、畢業論文大綱題目。應能概括整個論文最重要的內容,言簡意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
2、論文摘要和關鍵詞。 論文摘要應闡述學位論文的主要觀點。代寫論文說明本論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結論。盡可能保留原論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論文的創造性成果和新見解。而不應是各章節標題的簡單羅列。摘要以500字左右為宜。關鍵詞 是能反映論文主旨最關鍵的詞句,一般3-5個。
3、目錄。既是論文的提綱,也是論文組成部分的小標題,應標注相應頁碼。
4、引言(或序言)。內容應包括本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現狀,代寫論文本論文所要解決的問題及這項研究工作在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理論意義與實用價值。
5、正文。是畢業論文的主體。
6、結論。論文結論要求明確、代寫論文精煉、完整,應闡明自己的創造性成果或新見解,以及在本領域的意義。
7、參考文獻和注釋。按論文中所引用文獻或注釋編號的順序列在論文正文之後,參考文獻之前。圖表或數據必須註明來源和出處。(參考文獻是期刊時,書寫格式為: [編號]、作者、文章題目、期刊名(外文可縮寫)、年份、卷號、期數、頁碼。 參考文獻是圖書時,書寫格式為:[編號]、作者、書名、出版單位、年份、版次、頁碼。)
8、附錄。包括放在正文內過份冗長的公式推導,以備他人閱讀方便所需代寫論文的輔助性數學工具、重復性數據圖表、論文使用的符號意義、單位縮寫、程序全文及有關說明等。 ;
㈣ 求關於公民隱私權的法學本科畢業論文一篇約5000到8000字左右
目 錄
一、隱私權的涵義及歷史沿革…… 1
二、我國隱私權的保護現狀……… 3
三、我國隱私權的保護方式…… 5
四、我國隱私權的保護體系中存在問題與完善… 8
內容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自我隱私保護的觀念也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同。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程度標志著一個社會的法制和文明程度。世界各國對公民隱私權保護都有相關的立法,然而,我國法律在隱私權保護方面的立法顯然不足,同其他國家相比在隱私權保護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待於進一步完善。我國現行法律對公民隱私權保護缺乏力度,對隱私權的保護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規定,只是使隱私權初見於成文法律,問題在於是間接保護,而不是直接保護,往往讓受害人處於尷尬的境地,故用法律手段直接保護公民隱私權就成為理論界和實踐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關鍵詞:公民隱私權形成特徵保護 立法保護
隱私,又稱私人生活秘密或私生活秘密,是指私人生活安定不受他人非法干擾,信息保密不受他人非法搜集、刺探和公開等。隱私權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一並受到保護,不被他們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是公民對自己個人信息、個人寧靜生活以及決定私人事務等享有一項重要民事權利,它包括個人信息的保密權,個人生活不受干擾權和私人事務決定權。作為公民的一項人格權,隱私權在性質上是絕對權,其核心內容是對自己的隱私依照自己的意志進行支配,其他任何人都負有不得侵害的義務。目前我國在人格權保護上,其制定的法律較為完善,但仍然沒有形成價值趨向明確的體系。特別是隱私權法律沒有明確的條款加以保護。本文旨在通過對公民個人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的分析,來闡釋個人觀點。
一、隱私權的涵義及歷史沿革
(一)隱私權的涵義
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一項人格權。
隱私權是一種具體的人格權,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項:
(1)隱私隱瞞權。又稱保密權,它首先包括公民對身體隱秘部位的保密權,這是公民一項最根本的隱私權,從上述隱私權的特徵可知,隱私權是一種與公共利益無關的人格權,故權利主體有隱瞞的權利,是維護自身人格利益的需要,最典型的例子,婚戀中的男女雙方對以前的婚戀史、性生活行為史有隱瞞對方的權利。而現實生活中,作為坦誠的一方往往得不到對方的諒解從而造成婚戀關系破裂。這種隱私權專指自己對自己的隱私有不向任何他人告知的權利。
(2)隱私利用權。公民對自己的隱私,不但享有消極隱瞞不用的權利,還同時享有利用的權利,這種利用權是指公民對自己個人資訊進行積極利用,以滿足自己精神、物質等方面需要的權利,這種利用可以是自己利用,也可以是允許他人利用。
(3)維護權。是指權利主體對於自己的隱私所享有維護其不可侵犯,並在
受到非法侵犯時可以尋求司法保護的權利。
(4)私支配權。是指公民對於自己的隱私有權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支配。
(二)隱私權的歷史沿革
隱私權的概念和理論,最初源於美國。近現代的法制化進程中,沒有隱私權的概念,《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作為大陸法系民法典的代表,也沒有隱私權的概念,所以也就沒有隱私權的理論。1980年,美國法學家路易斯�6�1布蘭蒂斯和薩莫爾�6�1華倫在哈佛大學的《法學評論》上,發表了一篇著名的論文《隱私權》,提到「保護個人的著作以及其他智慧感情的產物之原則,是為隱私權。」當時英文裡面提到隱私權的概念是這句話:「就是讓我獨處一種權利,讓我獨善其身的一種權利,不受別人打擾的一種權利。」文章特別強調上述權利是憲法規定的人所享有的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文明教養達到一定程度的人才會認識到它的價值,進而珍視它。此後,這項關於隱私權的理論,開始受到廣泛的重視和承認。
關於隱私權,學者們對其下了許多種定語。(1)美國學者威廉�6�1荷爾在《新聞法》中認為,隱私權可以下定義為一種每個人要求個人的私人事務未得到本人的同意以前,不得公之於眾的自然權利,或個人私事未經允許不得公開的權利。(2)英國學者認為隱私權是公民享有的關於個人私生活不受他人侵犯、不為他人非法公開的權利,並將侵害隱私權的形式歸納為侵擾、盜用及披露私人事務等三種。(3)日本學者前田雄二認為隱私權是保護個人私生活秘密、控制個人情報流傳的權利。人,無論誰都具有不願被他人知道的一部分私生活。這些如被窺見或者公開發表,讓很多人知道,便會覺得羞恥不快。(4)我國台灣學者呂光認為:「隱私權是對個人私生活的保護,使每個人能安寧生活,不受干擾,未經本人同意,其與公眾武官的私人事務,不得刊布或討論,其個人姓名、照片、肖像等非事前獲得本人同意不得擅自使用或刊布,尤不得做商業上的用途。」(5)我國大陸學者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如以下幾種:佟柔認為:「隱私權是指公民對自己的個人私生活秘密和個人生活自由為內容,禁止他人干涉的一種人格權。」王利明認為,「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1]。」楊力新認為,「隱私權是自然人和社會組織對其秘密信息加以控制、保護的權利。」張新寶認為,「隱私權是指私人
生活安寧不受他人非法干擾,私人信息保密控制私人活動、個人信息等私人領域內不為或不欲為他人所悉的秘密,禁止他人干涉的權利,但不以危害公共利益為限,包括動態性和靜態性的隱私權[2]。」
我國對隱私權的保護,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規定,但是隱私權保護在1988年《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1993年的《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均規定:公布、宣揚他人隱私,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侵害他人名譽權。使隱私權初見於成文法律,但是問題是間接保護,而不是直接保護。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關於確定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隱私權雖沒有被認為是一種獨立人格權,利益受司法保護,但是該解釋隱含侵害隱私權保護的內容,仍不失為一種立法和法律研究的進步,但法律在隱私權保護方面的立法顯然不足,由此可以看出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在隱私權保護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二、我國隱私權的保護現狀
侵犯公民隱私權的現狀在我國司空見慣,遺憾的是時至今日,隱私權在我國法律叢林中尚無一席之地,迄今仍未明確將隱私權作為一種獨立的法律權利從立法上予以確認,有關隱私權保護的曖昧性規定散見於若干法律之中,就連《民法通則》也通篇不見隱私權的蹤影,這不能不說是我國民事立法的一大缺憾。由於立法的缺席,因侵權的保護往往於法無據,致使公民隱私權的司法救濟相當尷尬和被動。最高法院的司法結實將隱私權納入名譽權的范疇予以保護,涉嫌侵犯隱私權的官司,通常只能牽強附會地以侵犯名譽權、肖像權或姓名權等為案由立案審理,這種張冠李戴的司法器官令人匪夷所思。
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法律來保護個人資料不被泄露和濫用,立法上遠未形成完整體系,司法審判的經驗欠缺,理論研究也比較落後。因此可以說,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是社會發展給立法工作提出的迫切要求。個人資料被商家使用本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商家需要利用用戶資料以獲取更大的商業利潤,同時消費者也需要獲得更多、更周到的商業服務。而目前的問題在於,大多數商業公司收集個人資料時,沒有明確告知用戶將如何管理和使用這些個人資料,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擅自將用戶資料作為商業用途等等。尤其是,一些單位或個人利用工作崗位的特殊性,將居民提供的個人資料作為商業情報,提供一些商業公司賺錢,甚至於倒買倒賣用戶資料。比如將孕婦體檢、生產分娩、幼兒入托、上幼兒園、小學等資料和信息出賣給相關商業公司,這些公司在從中挑選目標客戶,從事商品銷售等活動。在用戶不需要相關商業服務的情況下,這樣的銷售就干擾了人們的正常生活,給人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麻煩。尤其是近年來大量發生在醫院的患者隱私權被侵犯的案例,實在令人觸目驚心,於是,醫院也被稱為「最沒有隱私的地方」。據報道,新疆石河子市某婦女在醫院作婦科檢查時,事先並未徵得本人同意,醫院竟將她當成教學的「活標本」,讓十幾個實習醫生圍著她觀摩身體各部位。尊重並保守患者的個人醫療隱私,不僅僅是醫院的義務及醫生的職業道德,同時也應成為醫院及醫生的法律義務。我國律師法明確規定律師「不得泄露當事人的隱私」,但醫療隱私權的保障問題卻沒有在現行《執業醫師法》予以規定之中,立法缺憾主要是由於觀念滯後所致。
㈤ 法學論文的法學專業畢業論文題目參考
1. 論轉化犯
2. 論「攜帶凶器搶奪」
3. 論「限制加重」的數罪並罰原則
4. 論危險犯的終止
5. 論結果加重犯
6. 論共同過失犯罪的存在可能性
7. 論原因自由行為
8. 論我國刑法中消源橡的定量因素
9. 論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之存廢
10. 論社會危害性標准
11. 論婚內強奸
12. 論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
13. 論結果加重犯的主觀方面
14. 論持有行為的性質
15. 論吸收犯之存廢
16. 罪刑法定原則探析
17. 不作為犯罪研究
18. 刑法因果關系研究
19. 單位犯罪適用中若干問題分析
20. 犯罪中止若干問題研究 1. 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的職能定位
2. 論「以事實為根據」與證據裁判原則
3. 暴力取證罪的立法完善
4. 程序性制裁與刑訊逼供的遏制
5. 論上訴不加刑原則
6. 關於我國設立沉默權制度的思考
7. 辯訴交易制度在中國發展前景
8. 論我國取保候審制度的完善——兼與保釋制度之比較
9. 論非法證據裂拆排除規則在我國的適用
10. 刑事訴訟中被害人法律保護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11. 論民事訴訟審前准備程序的功能
12. 公益訴訟與當事人適格之擴張問題拿旁研究
13. 小額訴訟程序的構建
㈥ 法學畢業論文寫作的目錄
上篇法學畢業論文撰寫導論
第一章法學畢業論文撰寫概述
第一節論文與畢業論文概述
第二節畢業論文撰寫的作用
第三節本科畢業論文撰寫現狀分析
第四節法學本科畢業論文的一般結構
第二章選題與論題設計
第一節選題的內涵和意義
第二節畢業論文選題的原則和方法
第三節畢業論文題目的設計
第三章資料搜索與分析
第一節資料搜索
第二節資料分析
第四章開題報告撰寫與外文翻譯
第一節開題報告的撰寫
第二節外文資料的確定與翻譯
第五章畢業論文的撰寫
第一節畢業論文引言的撰寫
第二節論文正文的撰寫
第三節結論的撰寫
第四節畢業論文附屬部分的撰寫
第六章摘要和關鍵詞的撰寫
第一節摘要的撰寫
第二節關鍵詞的撰寫及翻譯
第七章畢業論文的修改
第一節修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節修改的內容
第三節修改的策略和方法
第八章畢業論文答辯
第一節畢業論文答辯概述
第二節畢業論文答辯准備
第三節畢業論文答辯過程
下篇法學畢業論文撰寫實例分析
第九章理論法學論文選題及實例分析
第一節理論法學論文選題參考
第二節理論法學論文實例分析
第十章憲法及憲法相關論文選題及實例分析
第一節憲法及憲法相關論文選題參考
第二節憲法及相關法論文實例分析
第十一章行政法論文選題與實例分析
第一節行政法論文選題參考
第二節行政法論文實例分析
第十二章民商法論文選題及實例分析
第一節民商法論文選題參考
第二節民商法論文實例分析
第十三章經濟法論文選題及實例分析
第一節經濟法論文選題參考
第二節經濟法論文實例分析
第十四章社會法論文選題及實例分析
第一節社會法論文選題參考
第二節社會法論文實例分析
第十五章刑法論文選題及實例分析
第一節刑法論文選題參考
第二節刑法論文實例分析
第十六章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論文選題及實例分析
第一節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論文選題參考
第二節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論文實例分析
第十七章國際法論文選題及實例分析
第一節國際法論文選題參考
第二節國際法論文實例分析
參考文獻
附錄l: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
附錄2:中國政法大學學術規范
附錄3:中國法學期刊統一文稿規范(建議稿)
後記
·收起全部<<
㈦ 法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提綱
法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提綱模板
畢業論文提綱怎麼寫?下面我以法學本科畢業論文提綱為例為大家介紹編寫提綱的步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確定論文提要.再加進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論文提要是內容提綱的雛型.一般書.教學參考書都有反映全書內容的提要.以便讀者一翻提要就知道書的大概內容.我們寫論文也需要先寫出論文提要.在執筆前把論文的題目和大標題.小標題列出來.再把選用的材料插進去.就形成了論文內容的提要.
(二)原稿紙頁數的分配
寫好畢業論文的提要之後.要根據論文的內容考慮篇幅的長短.文章的各個部分.大體上要寫多少字.如計劃寫20頁原稿紙(每頁300字)的論文.考慮序論用1頁.本論用17頁.結論用 1-2頁.本論部分再進行分配.如本論共有四項.可以第一項3-4頁.第二項用4-5頁.第三項3-4頁.第四項6-7頁.有這樣的分配.便於資料的配備和安排.寫作能更有計劃.畢業論文的長短一般規定為5000-6000字.因為過短.問題很難講透.而作為畢業論文也不宜過長.這是一般大專.本科學生的理論基礎.實踐經驗所決定的.
(三)編寫提綱
論文提綱可分為簡單提綱和詳細提綱兩種.簡單提綱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論文的要點.如何展開則不涉及.這種提綱雖然簡單.但由於它是經過深思熟慮構成的.寫作時能順利進行.沒有這種准備.邊想邊寫很難順利地寫下去.
下面以一篇法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提綱模板,為大家展開介紹。
前言
一,超期羈押的`界定
二,超期羈押的危害性
(一)超期羈押嚴重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權
(二)超期羈押嚴重妨害了刑事司法程序公正的實現
(三)超期羈押妨礙了刑事訴訟的效率,增加訴訟成本
(四)超期羈押嚴重損害了法律的嚴肅性
三,超期羈押形成的原因
(一)重實體,輕程序的觀念仍較為嚴重
(二)過於強調懲罰犯罪刑事訴訟目的而忽視了人權保障目的
(三)立法存在著一些明顯缺陷
(四)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救濟機制
(五)落後的偵查手段和模式的制約
四,解決超期羈押的對策
(一)轉變執法觀念,提高執法人員素質
1,轉變"重實體,輕程序"的觀念
2,轉變"重懲罰,輕人權"的觀念
(二)填補現行法律漏洞,完善羈押立法規定
1,完善《刑事訴訟法》關於審前羈押的規定
2,完善《國家賠償法》中關於超期羈押發生後的國家賠償的規定
(三)完善對超期羈押的監督機制和救濟程序
1,完善檢察機關監督機制
2,建立超期羈押的救濟程序
3,建立羈押的替代措施
結束語
注釋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