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軟弱
1. 《道德經》讀經典悟人生
《道德經》讀經典悟人生的心得如下:
一、柔弱勝剛強
生命的本質在於柔弱:根據《道德經》的描述,人活著時身體柔軟,死後則僵硬;草木活著時柔軟脆弱,死後則乾枯。這揭示了生命的本質——柔弱是生的象徵,而堅強則往往與死亡或衰敗相聯系。因此,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保持一種柔和、謙遜的態度,避免過於強硬和固執。
柔弱中的力量:柔弱並非軟弱無力,而是一種能夠順應自然、善於應變的力量。正如水一般,雖然看似柔弱無骨,卻能穿石破壁,展現出驚人的力量。同樣,在人生中,我們也應該學會像水一樣,保持靈活和韌性,以應對各種挑戰和困難。
二、外圓內方,內聖外王
外表與內心的平衡:古人追求外圓內方的境界,即外表要圓潤、隨和,以順應環境;內心則要方正、堅定,以保持自己的原則和信念。這種平衡既有助於我們在社會中立足,又能確保我們的內心不受外界干擾。
內在修養與外在表現:內聖外王則強調了內在修養的重要性。只有內心真正達到聖人的境界,才能在外表上展現出王者風范。這要求我們不僅要注重外在的言行舉止,更要注重內心的修煉和提升。
三、事物的本質與外表
不要被外表所迷惑:事物的外表往往不能代表其本質。有些看似強大的事物,實際上可能內部空虛;而有些看似柔弱的事物,卻可能蘊含著巨大的力量。因此,在看待事物時,我們應該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被外表所迷惑。
深入了解與判斷:要真正了解一個事物或一個人,就需要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判斷。這需要我們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以便從多個角度和層面去認識和理解它們。
2. 《道德經》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主要講述了要以柔為上,以強為下,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就好比草木一般,太過剛強,則風必摧之,就好比刀子一樣,越是鋒利的刀,就必須打磨得越薄,用起來固然順手,而卻太易折斷,人也是如此,一個有稜有角,性格剛烈,只知執剛逞強,爭強斗勝的人,通常就容易與人發生爭執,常常會招致禍端而入於死路。因此要知曉柔弱之理,化剛為柔,柔弱處上,人若能明知此理,何必恃剛而入死地,何不用柔而求生呢!
過剛固然不好,但過柔也不合道用。如若處世失去原則,善惡混淆不清,老是想著「和稀泥」,顯是軟弱無能。此乃柔性過盛,剛性不足,優柔寡斷,無論偏剛或偏柔,皆不合道。所以老子告訴我們自然的規律,就像張弓射箭,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
老子說「上善若水」也是這個道理,水無形,放在什麼樣的容器里就是什麼樣的形狀,水遇到阻礙,不會強行對撞,會繞開而行,是為柔,但其長年累月沖刷、甚至滴水,亦能沖掉岩石,滴傳岩石,這也是柔弱勝強、肉中帶剛的道理。
所以做人不應鋒芒畢露,不咄咄逼人,不自我膨脹,應以柔為上,像水一樣柔弱謙卑,兼容並蓄。
我打著火把,順著深不見底的樓梯向下走去,也不知走了多久,終於來到了一個平坦的暗室之中,火光所及之處,亦是黑暗,彷佛這暗室寬廣得無窮無盡一般,我繼續往前走,忽然,火光熄滅,四周一片黑暗,伸出雙手,也觸碰不到任何物體,除了腳站在地上之外,四周好像什麼都沒有,無邊無際。「該往何處而去?」忽然左上角遠遠的有一點亮光,我便朝著亮光走去,可是走了很久,那處亮光的距離根本就沒有拉近,這是有多遠啊!我不禁四下張望,發現左面亦有一點亮光,看距離,比之前的似乎近很多,於是我又朝著左面的亮光走去,走了許久,我跟亮光的距離還是一點沒有拉近,我頹然而坐,一抬頭,發現四周都有亮光,有些近,有些遠,我又重新選了一個看似最近的走去,可走了一會,跟之前一樣並未見距離的拉近,反而發現右側一個亮光似乎更近了……就這樣選了多個亮光去靠近,但都沒有走到,最後下定決心,認定一個亮光,一直走過去,不再去對比其他亮光的距離,也不知過了多久,終於走到了,眼前一片光亮……
只要選定一個目標,堅定不移的走過去,一定能到達!
3. 怎樣理解老子《道德經》中所謂"守柔曰強"這一思想理念的
老子曰:守柔曰強。意思為:一個人可以堅持他的柔軟,那是最堅強的人!回 天下最堅強的就是柔軟。「柔答弱」是老子的處世哲學,也是一種克敵制勝,自我保全的策略藝術。在老子看來,既然「物壯則老」、「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那麼剛強往往是敗亡的象徵,而柔弱卻是新生的標志。「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德。」由此老子堅信「柔弱勝剛強。」另一方面,老子的「柔弱」既非軟弱,也非懦弱,而是一種外柔內剛、柔中帶剛的行為方式,「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此說明看似柔弱的事物其實蘊含著強大的力量。因此老子十分推崇弱用之術,將其視為一種普遍有效的方法,主張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唯有如此才能防止向剛強的轉化,維持相對的長久,從而避免敗亡的結局。故此老子曰「守柔曰強。」這是老子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策略藝術的出發點。
4. 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什麼道理
是老子一直都在強調的,居下、謙讓、不爭的道理。
出處:出自《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原文: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譯文: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能勝過它,因為沒有什麼可以真正改變得了它。柔能勝過剛,弱能勝過強,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又沒有人能實行。
因此,聖人常說:能承受全國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擔全國的災難,才配作天下的君王。確切的話語常常讓人覺得不以為然!
(4)道德經軟弱擴展閱讀
賞析:
這句話就是反映了老子反對人們爭強好勝、希望人們能夠禮讓他人、不恥下問的思想。
一個很弱小的國家有時候可以戰勝一個強國的進攻,一個很強大的人他驕傲之大、不把別人放在眼裡,那麼看似弱勢的別人一定會不理你,你就會愈發的轉變為弱勢的一方了。
一個真正強大的人應該是謙讓的、不爭強好勝的,只有這樣做,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