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武術與法治

武術與法治

發布時間: 2021-12-12 14:12:53

㈠ 武術論述題1.什麼是武術

我談中國武術我認定武術就是中國搏擊術能打的技術不一定是武術不能打的技術一定不是武術就人類發展史而言搏擊術不可能是中國所特有可是中國功夫五千年歷史不倒這不是所有國外搏擊術可以做到的也許有很多人會說中國功夫是武文化內涵很多不只是打鬥搏擊對此我想說的為什麼武術在中國古代公認就是技擊術無一人質疑為什麼所有中國武術家都以搏擊高手自居以自己所學拳法不能打為恥很多看似能打影視功夫明星也是一樣由此可見武術本質就是搏擊在現在法治社會還是如此嗎我的回答是還是這樣眾所周知現在世界上搏擊大國沒有一個不是法治大國特別是美國現代化武器是非常普及可是這些國家還是很重視搏擊術訓練和比賽難道他們不知道武功再厲害在現代化武器面前也是不堪一擊的當然不是長期搏擊訓練可以有效提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自信心所以很多西方國家就是一般中小學課程都有搏擊經過多年國民教育使這些國家的人民風強悍不怕強敵不怕戰爭不怕死亡可是我們中國中小學就是有武術也是表演方面有關搏擊術內容可是一點都沒有很難想像我們的好孩子如何在不遠的戰爭中打敗這樣強大的對手自古以來我大漢民族多次讓少數民族爭服就是這個道理這也是中國只是武術大國不是搏擊大國原因所在

㈡ 中國功夫

中國功夫,這曾經是我捧著武俠小說時的夢想·
但是十八般武藝又也誰會呢?
還有武學天才么?
少林,武當,還是娥眉?
這年頭。武術又能算什麼呢?
錢和知識才是主宰自己命運的一切!
現在這社會,去當和尚,尼姑還有大學本科畢業呢?、丐幫難道真的有人會打狗棒?
更別談什麼武術!看那些學習太極拳的人大多是年過花甲的人了,也只能是算鍛煉,活動筋骨了。
發揚光大的武術,只要那些有真功夫的明星代表,像李小龍,成龍,還有李連傑等,不就在像世界宣傳中國的武術么?
中國武術是最棒的。我相信!我們都熱愛它,支持它!
但是還是沒有什麼人去學習!
現在的家長都是以小孩的學習成績來炫耀門宗,而我們這代人對社會的認識,也是不一樣的!讓我們這些門外行來說武術,也只是班門弄斧。

㈢ 武術的概念是什麼

武術的概念如下:

武術是古代軍事戰爭一種傳承的技術。習武可以強身健體,亦可以防禦敵人進攻。習武之人以「制止侵襲」為技術導向、引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武化)方式,是人類物質文明的導向和保障。

武術,擁有消停戰事、維護和平的實力。作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生存技能,中國傳統武術伴隨著中國歷史與文明發展,走過了幾千年的風雨歷程,成為維系這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魂、和承載中華兒女基因構成的魄,止戈為武。

武,是擁有維護自身安全和權益的實力。我們修習武術,是讓我們從身到心、由魂而魄得到提升而充滿安全感,精壯神足,具有安然自勝的實力。這是我族歷代沉澱而成、安魂守魄的法寶。

(3)武術與法治擴展閱讀

相關的衍生詞:

1、武術套路

武術套路就是一連串含有技擊和攻防含義的動作組合,是以技擊動作為素材,以攻守進退、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等矛盾運動的變化規律編成的整套練習形式,又被稱之為「套路運動」。

中國武術各家各派都有表現自己門派特色的許多套路,而且套路多是循序漸進的,初學者和練習很長時間的人學習的套路是不同的。

套路是中國武術中的一種獨特形式,也是區別於其他武術的一大技術特徵。但武術的核心並不是套路而是體能、少而精的技法及反應的鍛煉,將功夫放在套路上,對於真正的武功來說是一種低效率的練功方法。

2、武術段位

中國武術段位制,是中國武術協會制訂並實施的一種全面評價習武者武術水平等級的制度。為進一步推動武術運動在國際上的普及,促進武術理論與技術水平的提高,中國武術協會不定期舉辦中國武術段位制海外人員培訓與考段班。

㈣ 為什麼古代的武術打架能用得著現在的武術只能用於表演

冷兵器時代,大規模戰爭往往是短兵相接,掌握一門打鬥的技術是很重要的,武術作為戰爭中興起的技巧,以最快的方式打敗對方為目的,在和平年代,武術經過整改,形成了各種好看的套路,用於表演,在現代法治社會,武術的很多技巧不能用,所以只能表演了。

㈤ 李小龍在當時中國的非法治社會只是中等的格鬥水平,因為當時老外沒有格鬥基礎,所以李小龍把武術傳到國外

是,分析的很有道理。但你發現沒有武術都是通過電影讓全世界了解中國武術、中國文化。上世紀70年代的李小龍真正讓世人了解到武術的魅力,讓西方人開始對這個神秘古國產生興趣。他們都是把武術介紹給更多的人了解,挺好的。
電影里的李小龍打敗玩過拳手也有電影的因素存在。
叫板?當時1970年左右的中國,人民是不是能吃的飽飯,上的起學,是不是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武術大師們當時是是不是受人尊敬呢?能力可能不及,但人家精神世界飽滿。

㈥ 在法治社會下,你認為格鬥術與武術還有學習的必要嗎

我認為在法治社會中學習武術以及格鬥術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法治社會並不意味著沒有任何犯罪,而是意味著任何事情都應該在法律的框架下執行,所以法治社會並不能保證沒有犯罪,法治社會只能保證在犯罪之後得到公正的處理,所以在處於被犯罪行為侵害的時候,有一門防身術就非常有必要。

學習武術和格鬥術即使不能打敗犯罪分子,也能增強我們的身體素質。古人雲,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學習格鬥術以及武術並不是讓我們成為好戰者,而是讓我們在遇到危險時有更多的選擇和機會,這些就是學習武術以及格鬥術的意義。

㈦ 論述法治社會為什麼還要練習武術

1,武術作為中國珍貴的傳統文化,需要繼承與發展,由於不能像博物館里的物品一樣可以一樣長久保存,所以必須脈脈相傳,再者,如果做成視頻,就無法親身體驗到;
2,武術作為一種戰鬥技巧,在任何時候都是必需品,在古代先是獵人與野獸,再是保家衛國,現在可以自衛、訓練軍士、訓練警察等等寶貴資料;
3,門派觀念。中國武術形成各大門派,門派需要傳承,誰都不想自己沒了徒弟,於是近幾年很多老拳師都上報紙找徒弟(可悲);
4,國家宣傳。中國與各國交流,總要展示自己多姿多彩的文化,所以也舉辦了各種擂台交流賽。

㈧ 什麼是國術國術是能殺人的武術嗎

  1. 中國武術,以中國文化(漢族)為基礎的、停止(止)戰斗(戈)的技術;是消停戰事、維護和平的技術;是物質文明的保障和導向,帶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方式。中國武術,是修習一門制止侵襲的高度自保技術,它在切實解決安全問題的基礎上,使我們的頭腦得到應變能力的訓練,簡便易行、能夠輕松提升人的精神和身體素質,防衛健身,精進卓越,快樂通融。

  2. 而當今社會屬於法治社會因此,武術逐漸演變成進行強身健體的一種技能和進行自衛。而中國武術毫無疑問是具有實戰能力的,但是比賽武術過於注重觀賞性而缺少實戰性。但是武術能否是殺人術關鍵還是在於習武者對於武術的應用。

㈨ 什麼是中華武術

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人類即已開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獸進行斗爭,一是為了自衛,一是為了獵取生活資料,後來人們為了互相爭奪財富,進而製造了更具有殺傷力的武器。如《山海經‧大荒北經》就有「蚩尤作兵伐黃帝」的記載。這樣,人類通過戰斗,不僅製造了兵器,而且逐漸積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鬥意義的技能。
在殷商時期,青銅業發展,以車戰為主,出現了一些銅制武器,如矛、戈、戟、斧、鉞、刀、劍等。同時,也出現了這類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術。為了提高戰鬥力,這時已有了比賽的形式。如《禮記‧王制》所載「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裸股肱,決射御」,意即較量武藝高低。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出現,步騎兵興起,為了在步騎戰中發揮作用,長柄武器變短,短柄武器(特別是劍身)變長,這樣,武器的內容就更加豐富了,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的形式已廣泛出現,更加推動了武藝的發展。據《管子‧七法》載,當時每年有「春秋角試。」據《莊子‧人間世》和《荀子‧議兵》所載,當時比試武藝已非常講究技巧,拳術打法有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時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賽時有裁判,有賽場,有一定的服裝。1975年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畫了當時一場比賽的盛況:台前有帷幕飄帶,台上 3個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褲,腰部系帶,足穿翹頭鞋,2人在比賽,1人雙手前伸作裁判。
漢時,有了劍舞、刀舞、雙戟舞、鉞舞等。這都說明,漢時的武舞已有明顯的技擊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現。漢時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已形成了多種技術風格的流派。如《漢書 .藝文志》收入的「兵技巧」類就有13家、199篇,都是論述「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的武術專著。
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官僚貴族或耽於宴樂或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其影響也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的生活中,如視劍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劍代刀劍,用荒誕無稽的邪說取代練武,致使武藝停滯不前。
隋唐五代時期,隨著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武術重新興起,唐朝開始實行武舉制,並用考試辦法授與武藝出眾者以相應稱號,如「猛殷之士」、「矯捷之士」、「技術之士」、「疾足之士」,獲得每個稱號都有具體標准。如「猛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貫五紮,戈矛劍戟便於利用……」(《武備志‧太白陰經‧選士篇第十六》)。這一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促進了社會上的練武活動。
隨著步騎戰的發展,在戰場上,戈、戟逐漸被淘汰,劍作為軍事技術多被刀所代替,但作為套路的演練仍在發展。
宋代出現了民間練武組織,見於記載的有「錦標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撲)等。這些社團因陋就簡,「自置裹頭無刃槍、竹標排、木弓刀、蒿矢等習武技」(《宋史》卷 191)。在城市中,據《棟亭十二種都城記勝》所載,在街頭巷尾打場演武,十分熱鬧。表演的武藝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槍、舞劍以及打彈、射弩等,對練叫「打套子」,有「槍對牌」、「劍對牌」等,這時,集體項目也發展較快,例如,《東京夢華錄》卷 7載:「兩人出陣對舞如擊刺之狀……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但對抗性的攻防技術由於受了宋理學家倡導「主靜」的影響,都逐漸走向衰微。
元代統治者對民間「……二十人之上不許聚眾圍獵」(《元典章》卷 3,賑飢貧),連民間私藏武器也屬犯罪。武藝多以秘密家傳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傳授。
明代是武藝大發展的時期,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技術流派,拳術、器械都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在理論上總結了過去的練武經驗,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紀效新書》、《武篇》、《耕餘剩技》等。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記載了拳術、器械的流派、沿革、動作名稱、特徵、運動方法和技術理論等,有的還附有歌訣及動作圖解,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
清代統治者禁止練武,民間則以「社」、「館」的秘密結社形式傳授武藝,其中著名的拳種,如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極拳、劈掛拳等,多在清代形成。
民國期間,社會上存在著各種形式的拳社,對傳播和發展武術起了積極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被作為優秀民族遺產加以繼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級武術協會,國家設有專門機構負責開展武術運動,將武術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53年,舉行了第1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競賽大會,接著又舉行多次全國性武術比賽或表演大會。為了推動武術的普及和提高,國家組織創編了比賽規定套路,編制了群眾武術活動所需要的初級套路和簡化太極拳等,出版武術書籍和掛圖,拍攝武術影片和錄象。為探討武術運動鍛煉的價值,還組織有關生理的測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學化。此外,各體育學院、體育系相繼設立武術課和武術專業班,大中小學也把武術列為體育課教學內容,青少年業余體校也建立武術班,各地武術協會設立各種形式的武術輔導站,其中包括嵩山少林寺南北武術院吸引著大批武術愛好者習武健身療病。
武術分類
武術分類有以地區劃分的,有以山脈、河流劃分的,有以姓氏或內外家劃分的,也有按技術特點劃分的。現代一般按其內容分為5類; 經常堅持武術鍛煉能有效地增強體質。武術中的各種拳法、腿法對爆發力及柔韌性要求較高,特別是各關節活動范圍較大,對肌肉韌帶都有很好的鍛煉作用,武術包含多種擰轉、俯仰、收放、摺疊等身法動作,要求「手到眼到」,「手眼相隨」,「步隨身行、身到步到」,對協調性有較高的要求;整套動作往往由幾十個動作組成,並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所以能使身體各個器官系統得到全面發展。練習柔和、緩慢、輕靈的拳術,如太極拳,強調以意引導動作,配合均勻深沉的呼吸,可使周身血脈流通,適合於慢性病患者作為醫療手段堅持鍛煉,有較明顯的療效。 對抗性的散手、推手、武術短兵、武術長兵等競技項目,運動激烈,除能增強體質外,還能培養勇敢、機智、敏捷等優良性格。
【武術概念】
武術概念,是人們認識。研究武術的基本依據。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同的時期對武術概念的表達不盡相同,它的內涵和外延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武術本身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
從歷史上看,有不少歸屬武術類的名稱,春秋戰國時稱「技擊」兵技巧一類);漢代出現了「武藝」一詞,並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選》中「偃閉武術」(當時泛指軍事)的「武術」一詞;民國時稱「國術」:新中國成立後仍沿用「武術」一詞。
隨著歷史的變遷,冷兵器的逐步消亡,專用武術器械的生產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現,對抗性項目、武術競賽規則的、制定,武術已演化成為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武術的體育化使其內容、形式及訓練手段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概念也在不斷變化。發展到今天,武林的基本定義可概括為: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捕斗的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
從這一定義出發來認識武術。首先,武術屬於中國傳統的技擊術。它是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通過徒手或藉助於器械的身體運動表現攻防格鬥的能力。無論是對抗性的捕斗運動,還是勢勢相承的套路運動,都是以中國傳統的質擊方法國棋技術核心的。就人類的社會生活來說,技擊術不可能是中國獨有的。比較世界各地的技擊術,武術不僅在技擊方法上更為豐富(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在運動形式上,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既是結合的,又是分離的,這種發展模式,也迥然有別於世界上其他技擊術。在演練方法上注重內外兼修,演練風格上要求神形兼備,無不反映了中國傳統的技擊術的運動特點。
其次,武術是體育項目,它明顯區別於使人致傷致殘的實用技擊技術。套路運動中盡管包含豐富的技擊方法,但其宗旨是通過演練以提商人的身體素質和攻防能力,進行功力與技巧上的較量,在技術要求上與實用技術有一定的區別,散手運動的技術固然更接近於實用技南,但由於受競賽規則的規定,亦將其限制在體育競技運動之內。總之,歸結為一點,武術具有明確的體育屬性,體育是當今武術的主要社會哲學、中醫學、倫理學、兵學、美學、氣功等多種傳統文化思想和文化觀念,注重內外兼修,諸如整體觀、陰陽變化觀、形神論、氣論、動靜說、剛柔說等等,逐步形成了獨具民族風貌的武術文化體系。它內涵豐富,寓意深,既具備了人類體育運動強身健體的共同特徵,又具有東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學性和藝術性,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人民在體育領域中的智慧結晶。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東方的民族文化光彩。因此,從廣義上認識,武術不僅是一個運動項目,而且是一項民族體育,是中國人民長期積累起來的一宗寶貴文化遺產。
【武術特點】
一。寓技擊於體育之中:
武術最初作為軍事訓練手段, 與古代軍事斗爭緊密相連,其技擊的特性是顯而易見的。在實用中,其目的在於殺傷、制限對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擊方法,迫使對方失去反抗能力。這些技擊術至今仍在軍隊、公安中被採用。 武術作為體育運動,技術上仍不失為攻防技擊的特性,而是將技擊寓於搏鬥與套路運動之中搏鬥運動集中體現了 武術攻防格鬥的特點,在技術上與實用技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從體育觀念出發,他受到競賽規則的制約已不傷 害對方為原則。如在散手中對武術中有些傳統的實用找擊 方法作了限制,而且嚴格規定了擊打部位和保護護具,短 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應的變化,而推手則是在特殊技 術規定下進行競技對抗的。因此,可以說武術的搏鬥運動具有很強的攻防技擊性,但又與實用技擊有所區別。
套路運動是中國武術的一個特有的表現形式,不少動作在技術規格。運動幅度等方面與技擊的原形動作有所變化,但是動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擊的特性。即使因連結貫串及演練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擊意義的動 作,然而就整套技術而言,主要的動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擊、刺諸法為主,是套路的技術核心。它的攻防技擊特性是通過一招一式來表現的,匯集百家,它的技擊方法是極其豐富的,在赦手。短兵中不宜採用的 技術方法,在套路運動中仍有所體現。
二。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民族風格:
既究形體規范, 又求精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觀,是中國武術的一大特 色。所謂內,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動和氣總的運行:所謂外,即手眼身步等形體活動。內與外、形與神是相互聯系統一的整體。比如五禽操就是一種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的奇妙功夫,其精髓就是:「外動內靜、動中求靜、動靜兼備、有剛有柔、剛柔並濟、練內練外、內外兼練」,著名學者申寶峰用二十字把五禽操概括為:「健身五禽操,虎鹿熊猿鳥,形神兼具備,長練永不老。」
武術「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特點主要通過武術功法和投法來體現。「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是備 家各派練功的准則,如極拳主張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形意拳講究「內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氣、骨、神內外兼修。此外武術套路在技術上往往要求把內在精氣神與外部形體動作緊 密相合,完整一氣,做到」心動形隨」,「形斷意連」,勢斷氣連」。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八法的變化來鍛煉心身。這一特點反映了中國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倍受中國古代哲學、醫學、美學等方面的滲透和影響,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的練功方法和運動形式 。
三。廣泛的適應性:
武術的練習形式、內容豐富多 樣,有競技對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適合演練的各種拳術、器械的對練,還有與其和適應的各種練功方法。不同的拳種和器械有不同的動作結構、技術要求、運動風格和運動量,分別適應人們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需求,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和興趣愛好進行選擇練習,同時它對場池、器材的要求較低,俗稱「拳打卧牛之地」,練習者可以根據場地的大小
變化練習內容和方式,即使一時沒有器械也可以徒手 練參、練功。一般來說,受時間、季節限制也很小。 較之不少體育運動項目,俱有更為廣泛的適應性,武術能在廣大民間歷久下衰,與這一特點不無關系利用 這一特點可為現代群眾性體育活動提供方便,使武術 進一步社會化

熱點內容
法人變更後前期的法律責任怎麼處理 發布:2025-05-17 16:59:23 瀏覽:120
簡答題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發布:2025-05-17 16:52:26 瀏覽:350
村居法律顧問在基層值班解答咨詢 發布:2025-05-17 16:44:57 瀏覽:713
公司規章簡單版 發布:2025-05-17 16:44:16 瀏覽:524
合同法對人防車位 發布:2025-05-17 16:29:18 瀏覽:193
行事訴訟法第八十九條 發布:2025-05-17 16:27:09 瀏覽:371
郭守傑經濟法怎樣 發布:2025-05-17 16:26:33 瀏覽:324
美國律師比例 發布:2025-05-17 16:22:51 瀏覽:931
2014注冊會計師經濟法郭守傑 發布:2025-05-17 16:20:56 瀏覽:498
司法業務考試 發布:2025-05-17 16:04:53 瀏覽: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