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波爾道德經

波爾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1-12-12 21:35:07

㈠ 做為當代人,應該怎樣學習老子的《道德經》

領略人生百態,挫折,逆境,再去領悟《老子》。否則是讀不明《老子》的。盡精神病,或幾經磨難的人才會明白《老子》的《道經》,《德經》。智慧的大門,讀《老子》這把匙子開啟。

㈡ 關於密度的問題

二者間引力等於二者質量的乘積與二者距離的商乘以萬有引力常數,
F=G·M(1)·M(2)/r
質量不同會有不同的結果,但按你說的能站在上面的話,質量已經足夠讓人會像面條一樣被抻長撕裂消失大了。
還有白矮星的平均密度17.9噸每cm2,中子星是一億噸每cm2,地球相等質量的天體成為黑洞的話只有4cm的直徑(實際上地球相等質量的天體是不足以坍縮成黑洞的。

㈢ 現在的社會還有像老子、孔子、釋迦牟尼那樣真正聰明的人嗎

有。
楞嚴經載,「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贊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末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由此可知,菩薩就在身邊,不在天邊,就在眾生中,不一定是名人。只要學人不貢高我慢,虛心下問,就有機會得到善知識指引。

㈣ 你認為老子《道德經》的精隨是什麼

追求神性,落實本我!這是眾多夲土文明多次成功互補性融合後,提煉的精髓!

㈤ 電影移動迷宮講述的到底是啥看完有些蒙

第一部就是講主人公托馬斯和一群記憶被清除、同樣被送到迷宮里的小夥伴們合力逃出迷宮。

第二部里主人公等人原以為逃離了設置迷宮的災難總部,結果發現原來還是在其掌控中。當時地球受太陽的影響,回歸線內地區已經不能生存人了,而且人造病毒的傳染使大部分人得了閃焰症,人變得十分瘋狂。

災難總部拿主角們做實驗,設置一系列變數,企圖構建藍圖,找出治療方法。在第二部里挑戰升級,他們要穿越焦土區,和閃焰病人斗爭。

第三部,主角才知道他們這些人對病毒免疫,所以災難總部才費盡心機抓他們做實驗。主角決定反抗,和朋友們逃離災難總部。最後為了救其他被災難總部抓去的人,來了場直接對抗,最終逃離開始新生活。

拓展資料:

《移動迷宮》(The Maze Runner)是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於2013年出品的科幻動作片,影片由韋斯·波爾執導,迪倫·奧布萊恩、卡雅·斯考達里奧、托馬斯·桑斯特、威爾·保爾特、李基弘等領銜主演。

㈥ 人類物質需求的邊界在哪

到底應該有什麼樣的物質需求?一直是人類與終極需求相關的思考和實踐。從農耕甚至更加遠古的時候起,許多先賢哲人們總是認為人類對基本食品等必需品以外的物質追求和創造,不是少了而是多了。盡管對普通人而言當時物質之少難以想像和承受,但這種觀點卻既一直影響至今又一次次被突破。這應該怎麼看待?讓我們從幾個事例入手作些許思考。 當今中國較有影響的哲學家作家周國平,在介紹蘇格拉底時便贊賞地描述了他這方面的故事:有一天,他逛雅典市場時嘆到:「原來我不需要的東西有那麼多啊!」智者安提豐問他:「哲學家理應教人幸福,你卻吃最粗陋的食物,穿最襤褸的衣服,豈不是在教人以不幸嗎?」他回答:「正相反,一無所需最像神,所需越少越接近神。」 而類似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哲人先賢那裡,則往往將物質追求視為能夠誘發人們權謀心機的邪道。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也就是說要讓民眾不盜、不亂,就不要有貴重或讓人產生慾望的物品。莊子在《天地》中更有這樣一篇寓言,大意是子貢遠游國外遇到一位老人用陶罐從井裡取水澆菜,吃力而低效,便向他推薦省力高效的機械,大概類似於木製水車。老人聽後變了臉色譏笑道:「有機械的東西必定會出現投機取巧,就會出現權謀機變的心思,就會喪失淳樸的品質,沒有這種品質就會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大道就進不了他的心田,我並不是不知道你說的機械,而是恥於用它」。通篇對老農這種態度的贊美溢於言表,最後是子貢很慚愧、很狼狽,走出三十里外才恢復常態。 當代人們反思物質追求時,很喜歡德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波爾的一篇小說描寫的故事(周國平也曾推薦過):一個旅遊者在海邊看見一個青年漁夫躺在漁船上曬太陽,他覺得這個場面很美,就開始拍照。快門聲將漁夫吵醒了,旅遊者就告訴漁夫,你這么年輕,不應該躺在這曬太陽,應該出海打更多的魚。漁夫問:「然後呢?」「賣錢。」「然後呢?」漁夫又問。「買到一條大漁船,然後再打魚,再買一條大的漁船。」「然後呢?」漁夫還問。「然後……可以在船上打瞌睡。」漁夫笑笑:「我現在不就在曬太陽了嗎?」 而在中國近些年流行的一個類似的小段子,卻又近乎貶義,大意是有一旅遊者看見放羊娃問「放羊為什麼?」答「賣錢」,再往下的問和答就是,賣錢干什麼?娶媳婦,娶媳干什麼?生娃,生娃干什麼?放羊,最後又回到的起點。 思考之一:如果將先賢哲人反對物質追求的這些觀點絕對化,人類的物質創造就近乎停滯不前了,這顯然是一種錯誤。尤其是類似莊子那樣的觀點,早已與小農經濟的保守意識聯繫到了一起,以至於西方轟轟烈烈開展工業革命後,中國的傳統文化或稱為主流文化,卻將其視為奇技淫巧而加以拒絕,最終遭致了落後挨打的慘烈教訓。這也可以說,無論一味追求物質有多少謬誤,但絕對的停止一定是錯誤或不可能的。 思考之二:如果我們將先賢哲人的這些觀點,理解成崇尚自然及精神生活而反對過多的物質追求,包括對地球生態資源的破壞,對人性的異化等等。這應該是被當今哲人及主流認同的正確理解,但需要反思的是,雖然這些一以貫之的觀點是正確的,但為什麼人類社會千百年的發展,卻一直逆著這樣的觀點、不斷加大對物質的追求和創造?人類近兩三百年的發展變化之大超過以往千年甚至更長,對地球上億萬年形成的礦產開發速度之快,讓石油、煤炭等主要礦藏似乎已很難再開采兩百年;過去蘇格拉底甚至大多數的人都可以擺脫基本食物等必需品之外的物質,而且不會與社會脫節,現在就是「隱士」也難做到了。人類已經變成了「半機器人」,對於電腦、手機、電視,汽車、火車、飛機等身外之物,只要作為社會人已經迴避不了。 思考之三:今天我們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清醒地看到了人類追求物質對生態、環境、資源的破壞,並已發現「低碳」是重要的彌補途徑,以電腦的無紙化代替浪費森林的紙張;核能替代充滿危機的礦石能源;轉基因提高糧食產量,滿足人口增加、減少種糧對生態的爭奪,等等,但這一切真像人們想像的是一種轉折和美好嗎? 種種跡象已經顯示,人對電腦、手機等的依賴似乎成了身體延伸不可或缺的部分,還讓許多人多出了電子世界的虛擬人生,甚至與現實人生中一樣有壓力,比如個人網路空間或人身在網路上受到的攻擊的擔心或影響。對人們精神上的負面作用包括對人性的扭曲、變異、精神疾病等等,與積極的影響己難分伯仲;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和前不久發生的日本福島核電站安全事故,說明核能並非萬無一失,出事便讓人類手忙腳亂甚至面臨滅頂之災;轉基因在提供實實在在的眼前利益時,也帶給人們不確定性的巨大陰影,盜取造物主生命密碼的基因技術,會不會出現科幻小說、電影那樣類似外來生物對人類的攻擊?更成為恐怖的未知。 綜合這樣的思考,也許有人會說物質的發展進步都沒錯,關鍵在人們怎麼利用,就像菜刀可以切菜也可以殺人。問題在於,這種理論上的正確,能否體現到現實中?值得正視及反思的事實就是在衣食無憂情況下作幸福感對比,古人一定超過今人,僅僅是從自然中享受到眾多樂趣包括天然食品,對於今人已經成了稀罕物和「奢侈品」。也許有人認為盡管如此,讓他回到古代一天也受不了,但這並不能證明今天的好,反而證明這種今人已經背離了自然的本性,就好比一個花天酒地的人,已不能感受家庭的溫馨和父母的情意一樣。 再一個就是人類的創造能力、大腦容量的進化,似乎也不支持今日對物質的追求與創造,曾有報道說人類的腦容量在變小,暫不考慮其真實性,但卻有邏輯可循。就人類整體而言,對物質世界的認識與創造,無疑體現了比古人更多的知識與聰明,但就個人而言卻不盡然。過去種田及作坊式做工的體力勞動者都需要動腦筋,即使同屬科學家,今人也顯得專一甚至可以說是單一,利用工具、利用前人、利用團隊,而過去因用腦及腦力差異而導致勞動成效的差異都要遠遠大於今日,這一點甚至體現在家務勞動和兒童的游戲上。人們現在的物質追求及提供的方便,讓許多人、許多時候可以像「傻瓜」一樣生活「無憂」,創造的樂趣被物質刺激所代替了,也包括人類閱讀樂趣被電視等媒體替代,前者的快樂能延續、擴大,後者的刺激或偏重感觀則往往稍縱即逝、事過境遷、茫然若失。凡此種種,當今的人們對大腦的使用和開發包括思考普遍少,以統計學來測算人腦退化變小的趨勢也應該在情理之中。 然而人類對疾病的攻克和壽命的延長,似乎又支持且割捨不下對物質發展的渴求,其實即使在這里也包含著矛盾和糾結。不要說古代帝王為尋長生不老、活力永駐,煉丹吃葯反而折了壽,就是現在的人類也很難否定,很多疾病特別是癌變與心理疾病與追求物質世界有關。如果去除飢餓、戰亂、嬰幼兒夭折等特定因素,古今平均壽命的對比將大大不同,物質世界發展的貢獻也會大打折扣。 綜上所述,人類迫切需要在不可能停止的物質追求和創造中,去思考我們追求的邊界在哪裡?題目很大隻能是一點思考與啟發,但可以肯定,對先賢哲人的觀點不應該也不可能絕對化的理解和實踐,即停止物質世界的發展,然而相對地去理解他們觀點的精神實質,也只能是給出了思路而非答案。因為沒有解決問題,千百年來他們的觀點都有主流性的價值作用,但卻一再被事實所突破,甚至還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到底需要增加什麼樣的思考甚至標准,真得需要當代人的智慧,而且很迫切。 而有關這一點必須強化的就是,人對物質的貪婪應該有底線,如果這個底線在對環境的攫取上還很難明確的話,有一個更容易明確的底線應該體現對唯利是圖的制約。因為當今許多對人類造成的負面作用的物質需求,都是由商家們為了賺錢、為了利益製造出來的。而在這方面的制約,除了像先賢哲人那樣的思想、文化的探討,需要形成全球共識的價值觀及行為規范,更要在法律及體制機制上形成制約。

熱點內容
公司現場場地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17 17:09:56 瀏覽:949
工會通過企業規章制度的流程圖 發布:2025-05-17 17:09:08 瀏覽:422
法人變更後前期的法律責任怎麼處理 發布:2025-05-17 16:59:23 瀏覽:120
簡答題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發布:2025-05-17 16:52:26 瀏覽:350
村居法律顧問在基層值班解答咨詢 發布:2025-05-17 16:44:57 瀏覽:713
公司規章簡單版 發布:2025-05-17 16:44:16 瀏覽:524
合同法對人防車位 發布:2025-05-17 16:29:18 瀏覽:193
行事訴訟法第八十九條 發布:2025-05-17 16:27:09 瀏覽:371
郭守傑經濟法怎樣 發布:2025-05-17 16:26:33 瀏覽:324
美國律師比例 發布:2025-05-17 16:22:51 瀏覽: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