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學起源

法學起源

發布時間: 2021-12-13 02:53:23

1. 法的起源的各種學說

關於法的起源的學說有神創說、暴力說、契約說、發展說等等。

1、 神創說

認為法是人格化的超人類力量的創造物,各種各樣的神為人類創造法。

古斯丁提出:秩序和安排來源於上帝的永遠的正義和永恆的法律,即神法;人法服從神法,是從神法派生出來的。

2、暴力說

認為法是暴力斗爭的結果,是暴力統治的產物。韓非子就認為有斗爭有暴力才需要解決沖突的規則。

3、契約說

人類為了克服自然狀態的缺陷或更好地生活,相互間締結契約,通過締結契約人們放棄、讓與部分自然權利,組成政府,這最初的契約是法律。

4、發展說

精神發展說:黑格爾就認為絕對精神在自然界產生之前就已存在,絕對精神發展到自然界階段,才有了人類,人類精神的發展產生法。

(1)法學起源擴展閱讀:

產生原因:

根本原因在於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這也是法產生的經濟根源。

階級原因,也稱接近根源,主要指階級和階級斗爭導致法的產生。

法的產生,還受其他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影響。

一般規律:

對人們行為的調整方式逐漸從個別調整發展成為規范調整,再從規范調整發展為法律調整。

法律形成經由習慣演變為習慣法,在發展為成文法的發展過程。

法的自發調整發展為自覺地調整。

法律、道德和宗教規范從混為一體到逐步分離為各個相對獨立的、不同的社會規范系統。

2. 法的起源的介紹

法的起源是指法的起始和發源。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對法的起源問題,存在過神創說、暴力說、契約說、發展說等。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

3. 中國法的起源於何時

中華民族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樣,經歷了苦幹萬年的無階級、無剝削的原始社會,大約在公元前五千年,我國黃河和長江流域的一些部落,先後由母系氏族公社轉變為父作作族公社。從此之後,私有制發生、發展起來,剝削、階級以及特權等逐漸形成,原始社會開始走向解體。在私有制和階級逐漸形成和作作戰爭不斷進行的過程中,氏族首領作作權作發生了作大的變化,他們從氏族的公僕變作了統治整個氏族的權威。例如,禹在出兵攻以以苗之前的誓師會上,儼然以國王的口氣發號施令。會稽大會時防風氏遲到,被禹下令處死。在社會占統治地位的,不再是血緣關系,而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剝削者和被剝削者的關系。

至公元前2定世紀,夏啟破壞民主「禪讓」制,奪取政權建立夏王朝,確立王位傳於世襲制度,從此我國歷史便出現了第一個家天下的王朝,中國的國家和法律制度正式形成。

關於中國法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中國法取自「三苗」,認為有苗氏最先制定了法律。苗族是中原以外的一個先進部落,該部落最先擺脫了神權的束縛,制定了肉刑。有的認為「刑(法)起於兵」,認為中國古代不僅法與刑不分,兵與刑也不分,用戰爭懲罰來論證法的起源。中國在進入階級社會前後的一段時間,發生了多次較大的戰爭,關於上古時代戰爭的有關描述,史不絕書,如:黃帝蚩尤之戰,黃帝炎帝之戰,夏和有扈氏的戰爭。約束軍隊,奴役和剝削俘虜都需要刑(法)加以管束和鎮壓,刑起於兵在古代影響極大。關於法的起源還有刑(法)以定分止爭的觀點,刑(法)起於「性惡」說,刑源於天說等等。

上述觀點,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有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沒有揭開關於法起源的根本原因。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私有制和階級形成以及階級斗爭的結果。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財富的差別逐漸擴大,社會矛盾日益加深,出現了剝削與反剝削,壓迫與反壓迫的激烈斗爭。因此,犯罪和法與罰的種種社會現象的產生,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隨著階級和國家的產生,人們由平等關系變成了階級對立關系,於是國家制定和認可了以權利和義務為核心要素的特殊行為規則,最初表現為習慣,後來便成為法律。

中國國家和法律起源於夏朝,其主要依據在於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王位世襲制度的確立。禹死之後,他的兒子啟襲位,正式廢棄了「禪讓」制,確立了王位世襲傳於制度。這是中國古代史上從未有過的一次大變革。從此,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家天下的王朝,夏啟成為中國第一代國王。

第二,夏已經開始按地域劃分統治區域。按地域標准來劃分其統治下的居民,是國家和舊氏族組織不同的第一個特徵。夏啟曾將其征服的地域劃分為「九州七七設「九牧」為九州的地方長官,開始形成新的行政區劃。

第三,夏朝已經建立了貢賦制度。為了維護國家活動所必需的開支,以及滿足奴隸主貴族們的淫奢生活需要,夏朝開始向周圍被征服的部落徵收貢賦。盡管夏代的賦稅制度還比較簡單,但它的出現卻有著重大的社會意義,因為按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國家存在的經濟體現就是捐稅」。

第四,夏朝已建立了完備的國家機器,包括軍隊、職官以及監獄制度。夏朝的法律制度,也伴隨著國家的正式形成而產生,並不斷發展。

中國國家和法的形成,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

第一,中國在國家形成之初,在較大程度上保留了濃厚的氏族血緣色彩。無論在國家組織上還是思想觀念中,都帶有濃厚的血緣色議,也就是說,在中國國家形成之初,在外部形態上完全具備了國家的各種特徵,但在統治階層內部,卻依舊在一定程度上按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來確定人們的社會地位,並按氏族家長制的傳統方式來管理和組織社會。這一特點深刻影響到以後中國幾千年的政治和法律制度。

第二,中國在國家形成之初,以家長制的集權統治為基本統治方式。這是濃厚血緣色綵帶來的又一特徵。夏國家的產生是以王權專制為特徵,而不可能出現西方雅典式的民主制。夏朝法律從一開始就是維護王權的,因此以後幾千年中國的政治,即以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為基本模式。傳統的法律制度偏重於調節社會的手段,這是因為濃厚的血緣色彩,以及相應倫理關系的存在所帶來的特點。在早期的中國社會中,法律和道德之間缺乏明確的分界,二者為表裡,這一現象對中國傳統法律的倫理法特徵的形成無疑起著重要作用。

夏王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國家和法的最終形成。從此,開始了中國古代特有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不斷積累、不斷完善的歷程。

4. 法律的起源

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對法的起源問題,存在過神創說、暴力說、契約說、發展說等。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

1、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是法產生的經濟根源。從法的最初起源看,正是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導致了法的產生。法是為了維護某種所有制、調整一定經濟關系和秩序的需要而產生的。

2、階級的產生是法產生的階級根源。法是為了維護和調整一定階級關系的需要而產生的,它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

3、社會的發展是法產生的社會根源。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需要新的社會規范來解決社會資源有限與人的欲求無限之間的矛盾,解決社會沖突,分配社會資源,維持社會秩序。適應這種社會結構和社會需要,國家和法這一新的社會組織和社會規范就出現了。

(4)法學起源擴展閱讀

法的產生是一個長期的社會歷史過程,有其獨特的發展規律,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法的產生經歷了從個別調整到規范性調整、一般規范性調整到法的調整的發展過程。

2.法的產生經歷了從習慣到習慣法、再由習慣法到制定法的發展過程。

3.法的產生經歷了法與宗教規范、道德規范的渾然一體到法與宗教規范、道德規范的分化、法的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

5. 法的來源、起源和淵源的區別

法的起源又稱「法的產生」,是指法在歷史上的形成過程。法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並不是從來就有的。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為了生存,人們就得組織起來共同與大自然作斗爭,共同勞動,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平均分配勞動所得的食物和其他物品。這個時期,社會上沒有私有制,沒有階級,沒有剝削,因此,也就不存在國家和法。作為調整人們共同生活的行為准則,主要是體現全體社會成員意志的習慣規范。到了原始社會未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上逐漸形成了私有財產,出現了富人與窮人。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奴隸主與奴隸。私有制和階級出現之後,由於奴隸主階級與奴隸階級的根本利益截然對立,他們之間的斗爭相當激烈。這時,原始社會的習慣規范便逐漸失去了它作為行為規則的作用。適應奴隸主階級對奴隸統治的需要,國家和法便產生了。可見,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法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開始是不成文的習慣法,後來才出現成文法,直至出現成文法典。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成文法典有:公元前21世紀烏爾納姆王朝頒布的《烏爾納姆法典》,公元前20世紀亞述王朝頒布制定的《亞述法典》,公元前18世紀巴比倫王朝頒布的《漢穆拉比法典》,公元前5世紀羅馬的《十二銅表法》等。在我國,公元前536年和501年,鄭國先後頒布《刑書》和《竹刑》,公元前4n年,魏國李惺編纂比較系統、比較完整的法典——《法經》。
法的淵源又稱「法源」,是指法的各種具體表現形式。如法律、法令、條例、決議、命令、習慣、判例等。不同類型的法,法的淵源有所不同,即使同一類型的法在不同國家,法的淵源也有所不同。奴隸制時期法的淵源,最初主要表現為習慣法,其中部分牙嗅法後來逐漸被制定為成文法。封建時期法的淵源有:習慣法、法律、帝王沼令、官府公告、判例等形式。資本主義社會法的淵源主要有:憲法、法律、條約、習慣、判例等形式。在大陸法系國家,以成文法為主,英美法系國家,在傳統上以判例法為主。社會主義法的主要淵源是成文法,其中憲法和法律居於主導地位。我國現階段,法的淵源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
法的起源與法的淵源二者之間的含義截然不同。法的起源是指法的形成過程而法的淵源是指法的各種表現形式。

6. 中國法律的起源是什麼

中國古代法律的起源簡單地說,就是「刑起於兵,法源於禮」。

(一)刑起於兵
一方面,「師出以律」,中國古代最初的刑起源於軍事戰爭,最早的法脫胎於軍事中產生的軍法。另一方面,「兵獄同制」。軍事戰爭需要及時處置敵人、俘虜或其他違法犯罪行為。某些軍法同時就是定罪量刑的刑法
黃帝「五刑」:「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型用刀鋸,其次用鑽,薄刑用鞭折」(《國語·魯語》)苗民「五刑」:蚩尤時代,「苗民弗用靈,惟作無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爰始淫為劓。《尚書·呂刑》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尚書·呂刑》)
皋陶象刑:所謂象刑,一種觀點認為;象是象徵之義,象刑是讓人穿著不同色質的衣巾服飾,象徵處以不同刑罰;以示恥辱與懲戒。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象是畫像之義,象刑就是繪制受刑人身著不同衣巾服飾的畫像,象徵處以不同刑罰,以公之於眾引為鑒戒。飾的畫像,象徵處以不同刑罰,以公之於眾引為鑒戒。
(二)法源於禮
1.禮產生於祭祀,在祭祀過程中,儀式得到強化和系統化,隨著階級的分化,祭祀的儀式等級不同而不同,此
時禮成為確是等級的標志。隨著階級的劃分,上層階級演化為統治階級,他們藉助政治勢力將禮上升為調整人們社會關系的規范。
2.至此,禮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實質上都具有了法律的內涵,直至周公之禮,禮得到規范化和系統化,從而成為中國古代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總稱。
3.禮是中國古代法的重要淵源,中國古代法的最初表現形式主要以禮表現出來。

7. 法的起源學說有哪幾種

從古到今,許多思想家、法學家對法的起源問題進行了探討,提出了關於法的起源的各種學說,主要有:
(1) 神創說:這一學說認為法是人格化的超人類力量的創造物,各種各樣的神為人類創造法。中世紀神學政治的鼻祖奧古斯丁提出:秩序和安排來源於上帝的永遠的正義和永恆的法律,即神法;人法服從神法,是從神法派生出來的。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認識。
(2) 暴力說:這一學說認為法是暴力斗爭的結果,是暴力統治的產物。中國的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就認為:「人民眾而財貨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有斗爭有暴力才需要解決沖突的規則。
(3) 契約說〔古典自然法學者〕:人類在進入政治社會之前處於自然狀態,為了克服自然狀態的缺陷或更好地生活,人們相互間締結契約,通過締結契約人們放棄、讓與部分自然權利,組成政府,這最初的契約是法律。17、18世紀的古典自然法學者大部分都持此說。
(4) 發展說:具體包括兩種:
① 人的能力發展說:隨著社會的進化,人的能力有了發展,例如,火的作用,弓箭的發明等,財富有了增加,社會關系開始復雜,因而需要法。
② 精神發展說:黑格爾就認為絕對精神在自然界產生之前就已存在,絕對精神發展到自然界階段,才有了人類,人類精神的發展產生法。民族精神論者提出法來自民族的精神或歷史傳統。
(5) 合理管理說〔法社會學者〕:許多法社會學者持此說,如美國當代法的社會學家塞爾茨尼克認為,一個群體的法律秩序,是基於合理性管理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是隨著① 生產力的發展、② 社會經濟的發展、③ 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④ 國家出現而產生的,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
法的起源的各種學說及其與法的本質學說之間存在內在的一致和對應的關系,如神創說就與法的本質的神意論觀點一致,是神學法學的主要內容;契約說則是自然法學派的觀點,與法的本質的理性論觀點緊密聯系。

8. 法律是如何起源和發展起來的

馬克思主義關於法的起源的學說:

(1)法不是從來就有的,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法的產生經歷了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

(2)在原始社會,社會組織的形態經歷了原始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的發展,調整社會關系的規范是道德規范、宗教規范和習慣,它們與階級社會的法是根本不同的。

(3)在原始社會後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的產生、階級的分化和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法產生的根源有以下三個:

(1)經濟根源:私有制的產生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2)階級根源:階級的產生。

(3)社會根源:社會的發展。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導致原始社會既有的社會規范無法適應社會沖突,為了維護新的社會秩序,國家產生了,法也產生了。

(8)法學起源擴展閱讀:

法律的歷史和文明的發展之間有著很密切的關連。古埃及的法律——可回溯至西元前3000年,有一部約可被分成十二篇的民法典。這部民法典是基於瑪特的概念,傳統、修辭語法、社會公平為其特色。

西元前約1760年時,在漢謨拉比的統治下,古巴比倫法成文法了,並將寫上法典的石碑放在市場上供眾人觀看;此一法典現被稱為漢謨拉比法典。但和埃及法律是由歷史學家從爭訟紀錄中拼揍出來一樣,漢謨拉比法典也只有少許的文獻殘留下來,且大部份都已經隨著時間而流逝掉了。

舊約聖經大概是仍然和現今法律系統有關的最古老的法律體系,可追溯至公元前1280年。它採取道德責任的模式,作為對良好社會的建議。古雅典(古希臘的小城)是第一個由除了婦人和奴隸之外的廣大公民所組成的社會,時間約在公元前8世紀時。

當時的雅典並沒有法律科學,且古希臘也沒有和「法律」有關的字眼以做成指涉的抽象概念。但古希臘法包含了對雅典式民主發展政制上的革新。

羅馬法很大程度受到了希臘學說的影響。它形成了當代法律世界的橋梁,在羅馬帝國的盛衰之間的時代里。羅馬法在查士丁尼一世時進行了主要的成文法工程,編成了《民法大全》。這部法典在黑暗時代時遺失了,直到11世紀才被重新地發現。

中世紀的法律學者自此開始研究羅馬法規,並使用其中的概念。中世紀時的英國,國王權威的判決開始發展成了先例的體系,這成為了英美法系。同一時間,在全歐洲,《商人法》形成了,使得商人可以用相似的規范,而非零碎的地方法來交易。

作為當代商業法先趨的《商人法》強調著合同的自由和財產的可讓與性。當18世紀、19世紀,國家主義興起之後,《商人法》即並入了國家新的民法典之中。法國的法國民法典和德國的德國民法典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民法典。

相對於英國的一般法之中充滿了大量的判例法,可以寫在小本書籍中的法典較易於輸出以及供法官使用。然而,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有會同的趨向。歐盟法即以條約作為其成文法典,但又由歐洲法院發展其判例。

古印度和古中國有不同的法律傳統,且在歷史上也有不同的法理學派和實務。《政事論》(約編於公元100年左右,雖然也包含一些較早的資料)和《摩奴法典》(公元100年至公元300年)是印度的基本條約,被認為是可信賴的法律指引。

摩奴的中心哲學為容忍和多元,並流傳在整個南亞之中。印度教傳統和伊斯蘭法在印度變為大英帝國的一部份時被一般法取代掉。馬來西亞、汶萊、新加坡和香港也在那時接受了一般法。東亞的法律傳統則反應了對世俗與宗教影響的一種獨特的混血。

日本是這之間第一個開始將其法律系統依西方世界現代化的國家,引進了少許的法國及大量德國民法典的概念。這也部份反映了德國民法典在19世紀末期逐漸興起的實力。相似地,傳統中國法律也在清朝末數年開始轉向西化,在民法典的制定上,參考日本民法典,引進了德國民法典的立法模式,制定了中國當代第一部民法典。

該法典仍然適用於中國台灣地區。不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廢除了中華民國時期所制定的六法全書,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架構很大程度地受到蘇聯的社會主義法律所影響,其型式主要在於犧牲私法而擴大了行政法的領域。

不過隨著工業化的加速進行,中國的法律架構已經開始出現變革,至少在經濟上(若非在社會和政治上的話)的權利上面。1999年的新合同法顯示出其對行政優先的立場轉向。更甚者,在歷經了十五年的協商,中國於2001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而隨著合同法、物權法等法律的制定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制定將指日可待。

9. 中國法律如何起源

中國法律產生的途徑
1.刑起於兵
中國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的過程,亦是不同的氏族部落不斷征伐的過程,戰爭使原始氏族和部落慢慢統一,戰爭在造就國家的同時,也產生了刑。其實戰爭本身就是最大的用刑,而最初的刑的適用征戰對象。後來隨著氏族內部階級的分化和矛盾的加深,刑慢慢的適用於違反內部禮義的人,刑就有了一般社會規范的意義。
2.法源於禮
(1)禮產生於祭祀,在祭祀過程中,儀式得到強化和系統化,隨著階級的分化,祭祀的儀式因等級不同而不同,此時禮成為確定不同等級的標志。隨著等級的劃分,上層階級演化為統治階級,他們藉助政治勢力將禮上升為調整人們社會關系的規范。
(2)至此,禮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實質上都具有了法律的內涵,直至周公之禮禮得到規范化和系統化,從而成為中國古代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稱。
(3)禮是中國古代法的重要淵源,中國古代法的最初表現形式主要以禮表現出來。
三、中國法律起源的特點
1.刑起於兵
2.禮法結合
3.宗法統治
4.民族融合
5.成為專制工具
6.民族融合
7。早熟性

10. 法的來歷

一、「法」的來歷

灋,金文=(去,離開住地,代表為生存所進行的各種生產、社會活動)+(水,柔軟、流動,無所抗拒又無堅不克的物質)+(廌,輕盈靈巧的動物),表示古代參天察地的高人在野外活動時,從流水順其自然的特性、麋鹿等動物的靈巧自由中,領悟到符合自然規律的生存之道。

道家思想相信「上善若水」,認為水的特質代表了自然的本質精神。有的金文調整結構,突出了代表自然的「水」和「廌」。

篆文基本承續金文字形,將金文字形的左右結構調整成上下結構。篆文異體字簡化結構,省去「鹿」。隸書將篆文字形中的寫成。在道家思想觀念中,「道」代表宇宙萬物和諧運行的本質規律;「法」代表人類天人合一、順其自然的最高行事准則。

二、造字本義

名詞,人類從水、鹿等自然中領悟並踐行的生存之道,即暗合宇宙萬物的本質精神、天人合一、順其自然的最高行事准則。

(10)法學起源擴展閱讀

「法」的組詞

一、辦法 [ bàn fǎ ]

處理事情或解決問題的方法:好~。他不答應,你也拿他沒~。

二、想法 [ xiǎng fǎ ]

1.設法;想辦法。

2.思考的結果;意見。

三、法寶 [ fǎ bǎo ]

1.佛教用語,指佛說的法,也指和尚用的衣缽、錫杖等。

2.神話中能制伏或殺傷妖魔的寶物。

3.比喻用起來特別有效的工具、方法或經驗:群眾路線是我們工作的~。

四、法律 [ fǎ lǜ ]

1.法的形式的統稱。

2.在中國,專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地位僅次於憲法。

五、加法 [ jiā fǎ ]

數學中的一種運算方法。最簡單的是數的加法,即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數合成一個數的計算方法。

熱點內容
婚姻法男方出軌財產分割 發布:2025-05-17 11:42:26 瀏覽:577
設區的市制定的規章備案 發布:2025-05-17 11:37:07 瀏覽:182
社會與法雨過天晴天晴扮演者是誰 發布:2025-05-17 11:37:04 瀏覽:680
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調整 發布:2025-05-17 11:36:25 瀏覽:234
法律顧問工作記載 發布:2025-05-17 11:36:23 瀏覽:890
出台規章制度結合實際 發布:2025-05-17 11:32:15 瀏覽:900
法院司法管理 發布:2025-05-17 11:27:54 瀏覽:590
企業法律顧問應具備的知識 發布:2025-05-17 11:22:55 瀏覽:660
法院判了疫情 發布:2025-05-17 11:21:30 瀏覽:630
道德經樂 發布:2025-05-17 11:20:58 瀏覽: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