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驗道德秩序
㈠ 道德維系社會秩序有哪些缺陷和不足
僅僅依靠道德來維護社會秩序是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的,因為它缺少一種強制力,所以說需要道德跟法治相配合。
㈡ 有那些道德維持社會秩序的事例
孔子作《春秋》,目的很明確,就是要用周禮來維護當時被破壞的社會等級制度。這種史學經世的意識到司馬談、司馬遷纂修歷史的時候變得更加自覺。司馬談說:「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事,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史記·太史公自序》)一名史學家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躍然紙上。司馬遷著《史記》,更是高標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漢書·司馬遷傳》)。閱讀《史記》,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越是變革時期的史事,司馬遷記載得越詳細,用力也越勤。這就反映出他確實抓住了歷史的要害,是為活人寫歷史,為國家的需要寫歷史,為民族的未來寫歷史。唐玄宗時期,被譽為「董狐式」的史學家吳兢用一種特殊的體裁撰寫了《貞觀政要》一書。這是一部記錄唐太宗時代的政治史專題。他在《序》中寫到:「庶乎有國有家者克遵前軌,擇善而從,則可久之業益彰矣。」這不僅是對前朝為政者的仰慕,更是希望當今及今後統治者能夠從歷史中汲取有益的經驗。杜佑的《通典》雖是私家著作,但他在《自序》中也旗幟鮮明地指出其著史的目的是要「實采群言,征諸人事,將施有政」(《通典·自序》),經世致用的史學思想躍然紙上。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以「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進〈資治通鑒〉表》)為編纂原則,更是封建時代優秀史傢具有強烈的關注國家與社會的政治意識的典型代表。 其次,歷代史家及其作品中包含著濃烈的憂患意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先哲對中華民族興衰榮辱的辯證總結。歷史是客觀的,但是記載歷史過程的史學作品總是要帶上史學家個人的思考。宋代蘇洵在《史論》一文中說「史何為而作乎?其有憂也」;司馬遷說「述往事,思來者」(《漢書·司馬遷傳》),這都准確地表達了中國傳統史學的人文情懷。孔子作《春秋》,充滿著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憂患,筆墨之中隱含著微言大義。司馬談初作《史記》的動機是要歌頌漢興以來建立的豐功偉業,司馬遷繼承父業之後卻賦予《史記》更多的憂患意識。在《史記·封禪書》、《平準書》中,司馬遷對武帝時代業已暴露的種種社會問題的揭露和對武帝封禪求仙的嘲笑與諷刺,更是一個優秀史家內心憂患意識的集中表現。東漢後期史學家、政論家崔
㈢ 秩序和道德怎麼樣
㈣ 社會秩序的維持靠道德作文1000字
眾利益、公共抄秩序.
說到襲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
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
㈤ 社會秩序的維護靠道德的有關材辯論詞,越多越好,例子越多越好
道德沒有強制力,不錯,但是法律即使有強制力,不符合道德標准也是不能成立的。好人殺了壞人,我們的道德觀是不會認為這個好人還是完全的好人的,既然一個人殺了人,他就是殺人犯,再言之,好人真的是為了道德而殺死壞人嗎?不是因為私仇?私仇不符合道德標尺吧?
交通法同情弱者,就是因為我們生為人,一直是同情弱者的,而且近來對交通死難者的同情更深了,對駕駛員的道德要求提高了,所以交通法就根據這種心理和所受的傷害比例不平衡而更改了。也就是說,法律的變化是伴隨著道德的要求變化而變化的。
而從事例來說,我倒有不少例子:不少的民事糾紛案都是鄰里之間的不協議和某些人做一些不道德的事而引起的,如果這個世界充滿愛與美德及人與人間德道德,那麼世界上還有那麼多的官司打嗎?如果這個世界的人心中的只是一張張無情的法律簽條,那麼我們整個國家還配叫做」禮儀之邦「嗎
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先有道德後才產生法律,法律是以道德為基礎建立起來的,道德是人自身的修養程度,而法律是外部的約束因素。法律的實施要靠人們的自身修養,如果放棄道德那麼人們就不會自覺遵守法律,即使用武力來維護法律,那執法者的道德問題也會對法律的實施造成影響而造成不公正執法,那麼法律就成了廢紙,甚至危害社會。
.從法律作用上: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手段之一,生活中大多數社會關系不適合用法律而更應該是道德來調節:比如師徒關系、鄰里關系、友誼關系等等;
㈥ 一篇有關道德修養與社會秩序的心得體會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財經系07級會計學3班的葉浩濤。我很榮幸能在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的學習體會。在這里請允許我代表同學們對授課老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你們生動有力、富有激情的教學讓我學會了如何提高個人的思想修養,學會了許多基礎法律知識。現在就讓我與大家分享我在個人思想修養方面的體會。
我還記得,剛進入大學時很迷茫,我不知我的去向在哪,但在吳曉斐老師的課中,有這么一句話,深深地震撼了我,它使我明白了自己的位置及責任。
那句話是:「只有自己的心清楚了,才能夠去善待他人。」
以前的我總是怨天尤人,並沒有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心意,所以我迷茫,但現在,我問我自己:「來到大學,我是為了什麼?學習?亦或工作?」這都是,這是我肯定的答復。我不可再逃避,我要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
只有自己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也只有自己的心清楚了,才能夠去善待他人,去善待自己。
對我來說,它是我大學生活中的開始,也是我在這門課程中的一大收獲。
我們知道:一個人在成長成材的道路上並非只有鮮花,為此我們要保持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在生活實踐中不斷磨練自己的意志,完善自己的人格,把個人理想和社會現實結合起來,遵循客觀規律。從自我坐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不斷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
當然,在提高個人修養的同時,我們還要不斷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提高法律意識,提高運用法律武器的能力,做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我學到了很多,它讓我明確了學習目標;但我覺得我仍然存在許多不足,我還需要更多的學習。
希望在這次交流會中和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學習,請各位老師、同學對我多多指正,幫助我提高!
㈦ 談談道德如何維持社會秩序
我們絕對要阻止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
㈧ 道德在維護社會秩序方面有何作用
認識功能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
和規范自己行為。
調節功能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評價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善」「惡」來評價社會現象來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
平衡功能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
(最初)調節功能
人類擬定道德原則的目的是調節利益關系,實現本階級(社會或團體)利益最大化。
㈨ 道德維系社會秩序的方式有哪些
道德是促進社會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道德的存在意義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