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一風俗

道德一風俗

發布時間: 2021-12-13 16:36:07

Ⅰ 求一個風俗和道德習慣的例子,

包餃子,炸丸子,還要蒸饅頭

Ⅱ 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道德規范與風俗習慣

1. 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

禁酒;婦女蒙戴面紗(外國人也一樣),每天禱告五次;禁忌食用豬肉。在齋月里,日出之後和日落之前不允許吃喝。

忌諱用左手向客人傳遞食物。用左手洗澡,認為左手不幹凈,用右手拿食品是不禮貌的。宴會上不飲酒,以果汁代酒。

2. 信奉印度教的國家

印度教徒不吃牛肉,認為牛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把牛奉為神牛,牛在大街小巷行走,車輛行人要禮讓。把母牛視為「聖牛」,老死不能宰殺,甚至當母牛不能自己尋覓食物時,有的還被收入「聖牛養老院」中供養。

3. 信奉佛教的國家

緬甸的國教為佛教。佛教徒占緬甸總人口的95%。緬甸人十分尊敬僧侶,僧侶出門上車、坐船其他人都得起立讓座。僧侶的食物由佛教徒來齋奉。只有當過和尚才算成人。

泰國人信佛教。非常重視頭部。認為頭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如果用手觸摸泰國人的頭部,則被認為是對他的一種極大的侮辱。如果長輩在座,晚輩必須蹲跪,以免高於長輩的頭部。某人坐著的時候,忌諱他人提物從頭上掠過。小孩的頭誰也不能摸,不然是不吉利。泰國人睡覺時不能頭朝西,因為日落西方象徵死亡。泰國人死後才將屍體的頭部朝西停放。

4. 西方人忌諱「十三」

宴會避免在「十三日、星期五」舉行,門牌號、旅館房號、樓房號、宴會桌沒有13號,乘車沒有13號車。

(二)受文化傳統影響,形成的風俗習慣

1. 日常生活的禁忌

泰國人習慣合掌行見面禮。泰國人絕對不用紅筆簽名,因為在泰國,人們用紅筆把死者姓名寫在棺材上。

日本人不喜歡別人敬煙,他們習慣自己牌號的煙。日本人忌諱「四」和「九」字,「四」在日語中發音與「死」和「苦」相似。

中國人的習慣是「搖頭不算點頭算」,但在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斯里蘭卡、印度、尼泊爾等很多地方,人們卻以搖頭表示同意,點頭表示不同意。

對戴帽子的男人,在美國和英國,遇到朋友,需微微把帽子揭起點頭致意。但在義大利需把帽子拉低,以表示尊敬。

2. 重視職銜稱呼

德國人,奧地利人很重視職銜的稱呼,如果他們是博士、教授,應不厭其煩地使用這個稱號,他會很高興。

3. 各國對顏色的忌諱

一般認為白色是純潔的象徵;黑色是肅穆的象徵;黃色是和諧的象徵,而紅色和藍色是吉祥如意的象徵。

很多國家以黑色為葬禮的顏色。靈車用黑色。比利時人忌藍色。巴西人以棕黃色為凶喪之色,認為人死好比黃葉從樹上落下來。

4. 各國對用花的忌諱

許多國家,喜歡贈送親戚朋友玫瑰花和白色百合花,以表示祝賀。但在印度和歐洲一些國家,用這種花表示對死者的悼念。

在法國和義大利,人們忌諱菊花。

日本人忌諱荷花,梅花。

在巴西,紫色的花主要用於葬禮。

在法國,黃色的花是不忠誠的。

羅馬尼亞人送花束時,棵數應是單數。

中國人喜歡菊花,但向外賓獻花時忌用菊花,也不用杜鵑花,石竹花。

(三)受生活習慣影響形成的風俗習慣

鞠躬禮:脫帽,日本人講究。

點頭禮;舉手注目禮;握手禮。

吻手禮(注意女士先伸手,將指尖輕輕提起吻一下。如女方不伸手則不能強迫。屈膝。作半跪式)。

親吻禮(長輩對晚輩,在臉上或額上)。

擁抱禮(歐美,特別是俄國,擁抱和親吻)。

「OK」的手勢,食指和大拇指聯搭成圓,其他三個指頭向上伸開,表示同意,美國人常用這種禮。

Ⅲ 道德的作用機制有什麼傳統習俗和人們的什麼

道德的作用機制是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源於人們的道德意識,內起源與傳統習俗,在古容時候可以的形式來存在,而現在大家更多的是成為道德。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道德的活動本身就能夠帶來快樂,這種快樂又誘導我們選擇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個道德的人也可以說並不難。特別要注意乃是從小就養成一個好習慣,因為好習慣既然特別有助於增進人的幸福,壞習慣自然也就特別能夠損害人的幸福。



(3)道德一風俗擴展閱讀: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

道德的活動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Ⅳ 談一談道德與風俗習慣的區別

風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風俗的多樣回性,是以習答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范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風俗是一種社會傳統,某些當時流行的時尚、習俗、久而久之的變遷,原有風俗中的不適宜部分,也會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改變,所謂「移風易俗」正是這一含義。風俗由於一種歷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
習俗先輩雲:「習俗移人,賢智者不免。」今一衣一帽、一器一物、一字一語,種種所作所為,凡唱自一人,群起而隨之,謂之「時尚」。或尚坐關,群起而坐關;或尚禮懺,群起而禮懺;群起而背經,群起而持准提,群起而讀等韻,群起而去註疏、專白文,群起而齋十萬八千僧,群起而學書、學詩、學士大夫尺牘語,靡然成風,不約而合。獨於刻心勵志,真實參禪念佛者,則有唱而無隨,謂之何哉

Ⅳ 後習俗道德

後習俗道德也稱有原則的道德,這一水平道德的基本特徵是以自覺守約、行使權力、履行義務判斷道德價值。

後習俗道德分為兩階段,前階段是社會契約定向階段,基本特徵是遵從社會契約,維護公共利益;後階段是普遍的倫理原則,基本特徵是遵從良心式原則,避免自我責備。

Ⅵ 習俗等於道德嗎

一如我們所知,論者們於晚近就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展開了詳盡的討論。盡管我們不可能在這里對其間所涉及到的種種繁復問題一一做出評論,①但是我們仍有必要對其中的幾個要點進行探究;而第一個要點便是這個問題與法律實證主義的關系。在我看來,H.L.A.哈特教授的研究從許多方面來講都可以說是對法律實證主義作出的最為有效的一種批判;而正是由於他的此一努力,法律實證主義這一稱謂才在當下常常被論者們用來指稱「這樣一種簡明的論點,即從任何意義上講,法律都未必真的會再生產出或符合某些道德要求」;當然,哈特教授本人也因堅持這個立場而被認為是一個法律實證主義者。②盡管我完全拒斥我們在前一節中所討論的法律實證主義的那些論點,但是我個人以為,如果我們仔細推敲或斟酌我們在上文所徵引的哈特教授那句話中的每一個字詞,那麼我實在沒有什麼理由去反對他的這個論點。當然,法律中的許多規則都是與道德規則沒有關系的;再者,即使有一些規則與公認的道德規則相沖突,但是毋庸置疑,它們卻依舊是有效的法律規則。哈特的這個陳述亦沒有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即在某些情形中,法官也有可能不得不去查考或訴諸現行的道德規則以求發現何為法律——這些情形包括:一是公認的法律規則明確訴諸諸如「誠信」這樣的道德觀念的情形;二是公認的法律規則以默示的方式預設了人們還必須遵守某些在以往無須予以強制實施的其他行為規則——這是因為如果業已闡明的規則要保障它們為之服務的那種秩序,那麼這些其他行為規則就必須得到普遍遵守。的確,所有國家的法律都會不斷地訴諸普遍盛行的道德信念,而且可以說是比比皆是,但是法官卻只有根據他對這些道德信念的知識,才能賦予它們以具體內容。 ①主要與英國的(London,Cmd247,1957)有關,而該項報告則以WolfendenReport之名而廣為人知;另見Devlin勛爵在BritishAcademyLecture上所作的題為「TheEnforcementofMorals」的講演中對該報告的討論,該講演文本載於,XLV,1959(該講演亦有單行本)。尤請參見H.L.A.Hart,Law,Liberty,andMorality(Oxford,1963),以及LonL.Fuller,TheMoralityofLaw(Yale,1964)。 ②R.M.Dworkin,「TheModelofRules」,UniversityofChicagoLawReview,vol.35,1967,重印於RobertS.Summers,EssaysinLegalPhilosophy(Oxford,1968). 人們普遍對某些問題持有強烈的道德信念,是否本身就構成了人們強制實施這些道德信念的一個正當理由呢?當然,這是一個全然不同的問題。解答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是:在自生自發的秩序中,只有在為了確使個人私域免受他人干涉而必須使用強制的場合,使用強制才是正當的,而在不需要使用強制去保護其他人的場合,則不得使用強制去干涉個人的私域。法律服務於一種社會秩序,也就是說,服務於個人之間的關系,但是那些對任何人都不造成影響而隻影響實施它們的個人的行動卻不應當受到法律的控制,而不論這些行動在多大程度上受著習俗和道德規則的調整。這種個人自由在個人確受保障的領域中以及在個人行動與他人行動的目的並不發生沖突的任何一個場合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而這種重要性則主要是以這樣一個事實為基礎的,亦即在強制實施統一的法律規則不可能是一種實驗過程(experimentalprocess)的意義上講,習俗與道德規則這二者的發展乃是一種實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供人們選擇的規則處於彼此競爭的狀態,而其間較為有效的規則則會因遵循它們的群體所取得的成功而被其他群體所採納,並最終有可能為妥適的立法提供典範。當然,這並不是說個人的私性行為不可能在某些方面(尤其是在它對人口繁衍的影響方面)對他們所屬的特定群體的未來狀況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然而,我們仍可以對這樣兩個問題進行追問:第一,一個人享有的社會成員資格是否能夠使他有權利對同一社會的其他成員的人口繁衍問題予以合法的關注呢?第二,這個問題是否就不會因不同的群體所具有的不同的繁衍能力而得到更好的調整呢(當然,這種繁衍能力實際上是自由的一個結果)? 另一個頗具重要意義的問題是,普遍盛行的道德標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限制著立法者的權力、又在多大程度上限制著公認的法律原則所能夠且應當具有的適用范圍呢?當這個問題關涉到「應當把同樣的規則適用於所有的人」這個構成開放社會之基礎的理想時,它的重要性尤為顯見。我個人真誠地希望我們能夠繼續以漸進的方式趨近這個理想,因為在我看來,它實是一種普遍的和平秩序得以實現的不可或缺的條件。然而,令我深感憂慮的是,人們在今天所採取的種種過於急切的措施,卻只會延誤而不會加速這個理想的實現過程,因為一如我們所知,欲速則不達:如果這種急切的努力把一項原則推進到了大眾情感尚未准備好給它以支持的地步,那麼這種努力就極容易產生一種反作用,進而使得我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可能實現那些較為緩進的努力原本有可能達致的成就。盡管作為一種終極理想,我期盼著國家邊界不再成為人們自由遷徙的一種障礙,但是我卻深信,在我們現在所能夠考慮到的任何一個時段內,任何試圖實現這種理想的努力只會導致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的復活,而且也只會使我們從已然達致的成就上倒退回去。無論現代人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應當把同樣的規則適用於所有的人」這個理想,他們實際上只是把這個理想適用於那些在他們看來與他們自己相似的人,而且也只是慢慢地才學會了把越來越多的人視作是與他們自己相似的人,當然這仍是他們意願的結果。據此我們可以說,任何立法工作都不可能在加速這個過程的方面有所作為,相反,立法卻可能會重新激發起那些業已處於低潮的情緒並在很大程度上促使這個過程發生逆轉。 然而,我們最後應予重申的一個主要論點卻認為,道德規則與法律規則之間的差異,並不是那些以自生自發的方式發展起來的規則與那些刻意制定出來的規則之間的那種差異;這是因為大多數法律規則最初也不是刻意制定出來的。相反,道德規則與法律規則之間的區別,毋寧是受委託的權力機構應當根據公認的實施程序予以適用的那些規則與受委託的權力機構根據這種程序不得適用的那些規則之間的區別;因此,道德規則與法律規則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區別,但是,如果強制實施所有公認的行為規則(包括被該社會視作是道德規則的那些規則),那麼這種區別就會變得毫無意義。但是,究竟哪些規則應當得到強制實施並因此而被認為是法律規則,卻不僅要取決於權力機構把某些具體規則專門規定為可以強制實施的規則,而且還是由這樣一種情勢決定的,即某些規則群(somegroupsofrules)之間通常都存在著一種相互依賴或依存的關系,其間,為了實現那些被明確規定為可以強制實施的規則所為之服務的目的(即維續一個日益擴展的整體的行動秩序),人們就必須遵守這些規則群中的每一項規則。既然這些規則是因它們有助益於每個人都賴以生存的那種秩序而得到強制實施的,那麼權力機構就沒有理由再去強制實施其他一些雖說得到公認但卻不是以同樣有助益的方式影響那種人際行動秩序(interpersonalorderofactions)的規則了。 換言之,社會生活中也許存在著這樣一些規則,而持續對這些規則的遵循則會產生一種事實性的行動秩序;再者,在這些規則當中,有一些規則早就獲得了權力機構賦予的法律效力,而另有一些規則只是在事實上為人們所遵循或者說只是隱含在那些業已取得法律效力的規則之中——這即是說,只有當這些隱含的或未闡明的規則也得到遵守的時候,那些業已取得法律效力的規則才能夠實現它們的目的。因此,賦予某些規則以法律效力,必須被認為是授權法官把那些隱含在這些規則中的規則也當做是有效的規則加以實施,盡管這些隱含的或未闡明的規則在此前從未由立法者或經由法院的適用而得到過專門的確認。[轉自鐵血讀書 http://book.tiexue.net]

Ⅶ 風俗習慣是道德嗎

風俗習慣就是風俗習慣,他和道德不沾邊的,這是兩種不同形式的存在,完全不一樣的。

Ⅷ 風俗與習俗有什麼區別

區別:

1、風俗是指特定區域、特定人群沿革下來的風氣、禮節、習慣等的總和。相沿積久而成的風氣、習俗。

2、習俗:舊社會,城鄉居民禁忌較多,表現在人們行為的各個方面,相沿成習。其中有合理的禁忌,但多帶封建迷信色彩。

3、風俗是由歷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著很強的行為能力。習俗是社會道德和法律的基礎和補充部分。

舉例:

1、四川人在端午節劃龍舟。這里是風俗。

2、四川人把"我先走了"說成"我走嘍先"。這是習俗不是風俗。

(8)道德一風俗擴展閱讀:

村寨習俗:有些村寨必須遵守坐的規矩。如侗家坐的習俗。如果你坐在寄宿家庭的門檻上,面對著教堂房子的牆壁,你就被認為對寄宿家庭的祖先沒有任何尊重。主人的新紅漆四腳凳不能隨便坐。有這樣一張長椅的人表明他的家庭已經娶了一個新媳婦。凳子是新媳婦的專用凳子。新媳婦生下孩子後,便可自由坐下。易家的消防店是一個家庭烹飪、烘烤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店主恭敬地邀請客人們坐在消防店裡。這是一個很好的座位。客人必須坐直,不要張開雙腿。此外,她們被認為不尊重婦女。你不能用兩條腿站著。這將被認為是擺架子和蔑視家庭。

Ⅸ 習俗與道德、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道德是一種自我行為約束和准則,也就是說道德是用來約束自己的而不是指責別人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價值觀、道德取向,生活環境不同,時代不同,經歷不同,道德標准、意識就不會相同。因此任何形式的指責他人不道德都是道德綁架。

對於世界上普遍人都會認可的道德觀准叫做普世價值,具體到行為上可以視為一種自然的社會行為規范,屬於俗成規則范疇,多數人叫它為「公德」,因為帶了個德字,所以經常被人混淆為公德也是道德,所以在這里不用這個詞。國人經常將道德和規則搞混,認為隨地吐痰亂丟垃圾是不道德的,其實應該叫做不守規矩。

法律是規則,上面講的自然規則是規則,潛規則也是規則。因此規則可能會有沖突,比如說法律規則規定不能貪污受賄,但潛規則規定辦事都要給好處。

規則可以產生於基本的普世價值,但不等於不守規則就一定是不道德,也不等於道德一定就高於規則,二者其實是並行關系。

拓展資料:

舉兩個例子說一下吧,例子一,交通法規定路邊畫有實線的位置不能停車,將車停在這些地方了這是不守規則,盡量不妨礙他人是我的道德准則,所以盡量停的靠邊一點或是找個車流不太繁忙的地方停靠,這是道德。

又比如醫生收醫葯回扣是潛規則,一個醫生認為他應治病救人,盡量搭配一些有效葯物給病人這是他的道德。

國人總將道德和規則混到一起來說,這其實無助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還是應當社會建立並履行規則,自我修煉並升華道德。

熱點內容
做好一個公司如何規避法律 發布:2025-09-20 20:49:57 瀏覽:670
中國刑法准則 發布:2025-09-20 20:48:37 瀏覽:632
江蘇開學條例 發布:2025-09-20 20:45:13 瀏覽:149
注冊會計師承擔法律責任的必備條件是 發布:2025-09-20 20:44:31 瀏覽:740
成都法院招考 發布:2025-09-20 20:41:59 瀏覽:51
商業法律與法規內容 發布:2025-09-20 20:36:39 瀏覽:24
分宜法院網 發布:2025-09-20 20:34:47 瀏覽:532
法學博士工資 發布:2025-09-20 20:33:27 瀏覽:88
暨南大學法律碩士考研群 發布:2025-09-20 20:32:12 瀏覽:485
刑法第十二條 發布:2025-09-20 20:26:49 瀏覽: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