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仁
㈠ 三綱五長、道德仁義什麼意思
▲「來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源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准則。
㈡ 現代社會要不要講究道德仁義
現在社會樣不要講道德仁義,當然要了仁義禮智信都是要講的,孔子文化儒家思想。
㈢ 什麼道德仁義禮,什麼酒色財氣,什麼厚顏無恥,如今社會,缺一樣你都不行。某些境
㈣ 道德仁義禮智信恥是什麼意思
引用一篇
為避免被惡人利用來阻礙道行,故不貼出處。
失道而後德(4)
四、皮與毛:道德仁義的親密關系
「故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
這四句,《老子》帛書和通行本都沒有每句「而後」後面的「失」字,筆者是根據韓非
子在其「解老篇」中的引文補訂的。差了這4個「失」字,這四句的意思離原意就已是「失之千里」了。
坊間眾多注家將這四句串解為:大道喪失以後才有德行,德行喪失以後才有仁愛,仁愛喪失以後才有正義,正義喪失以後才有禮節。通行本《老子》里,河上公對此有注雲:言道衰而德化生也;言德衰而仁愛現也;言仁衰而分義明也;言義衰而施禮聘,行玉帛。這就是對著訛脫的文字想當然了。
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老子並不反對仁義禮,而且講過「孔德之容,唯道是從」,講的就是德以道生,道以德彰。德和道是兩個緊密相連的概念,怎麼可能會有這樣相互抵牾的表述:「大道喪失之後才有德行,德行喪失之後才有仁愛……」。
當然,道、德、仁、義、禮,有其環環相扣的緊密關系。按韓非子的說法就是:「道者,德之功。功有實而實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澤而澤有事;義者,仁之事。事有禮而禮有文;禮者,義之文。」翻譯成白話就是:德,就是道的功效;功效有一定的實際內容,而實際內容帶有一定的思想光彩;仁,就是德的光彩。光彩有一定的色澤,可色澤也反映出一定的事情;義,就是關於仁的事情。辦事有一定的禮節,而禮節也有一定的規章;禮,就是義的規章制度。
所以,老子說,失去了道以後,也就失去了德;失去了德以後,也就失去了仁;失去了仁以後,也就失去了義;失去了義以後,也就失去了禮。
有個成語叫「皮之不存,毛將附焉」。大意講是皮都沒有了,毛往哪裡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藉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我們可以以此類推:道是德的「皮」,德是仁的「皮」,仁是義的「皮」,義是禮的「皮」。道都沒有了,德往哪裡依附呢?德沒有了,仁往哪裡依附呢?仁沒有了,義往哪裡依附呢?義沒有了,禮往哪裡依附呢?
「夫失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通行本這一句作「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非常不好理解。一般的人都把它視為下一句「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的對文。但很難解釋清楚。「前識者」與「禮」不成對應,「道之華」與「忠信之泊」也不成對應。按坊間的翻譯,「禮是內心忠誠淡薄的表現,也是禍亂的開端」,這與我們慣常對「禮」的定義、印象是很有偏差的。「禮者,所以貌情也。」「禮者,外節之所以諭內也。」如果硬要將禮解釋成「內心忠誠淡薄的表現」,那這樣的禮,只能是虛偽的禮。
筆者在清人魏源的《老子本義》一書中查到此句的一個註解。魏源引汪仲伊雲:「夫」字單以虛詞發端,老子無此句法。上下篇但雲「夫唯」,不單雲「夫」也。「夫」乃「失」之誤。「失禮者」四句,與「前識」句對文見義,於上文「失仁」、「失義」,亦意脈相通。魏源感嘆道,「汪君言是也」。
發現「夫」為「失」的誤植後,此句語義就豁然開朗了。失去了禮以後,忠和信就日以衰薄了。成為禍亂的開端。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上一句語義搞清楚了,這一句也就好解釋了。「前識者」並非眾多注家所言的「先知先覺者,有先見之明者」。而是前面所言的「失德」、「失仁」、「失義」、「失禮」,這些都是失去了道之實(朴實),處道之華(浮華),也是愚昧的開端。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有人說「大丈夫」之「大」,在此謂其智之大也。筆者認為,大丈夫一語,應是老子的有感而發,做人要厚道啊。老子雲:智慧很高的人,立身於淳厚而不立身於輕薄,立身於朴實而不立身於浮華。這樣的高人懂得捨去那輕薄和浮華,擁抱這淳厚與朴實。
當然,這樣的高人也就是上德之人,可以臻至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這樣的高人,對於吾輩而言,那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實在是高啊。
㈤ 老子說道德仁義禮,為什麼沒說到法
老子講的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
孔子講的是仁義禮智信
前兩種思想:我版個人覺得這更是一種人格權
而所謂的法,我認為這是小到家 大到國需要使用的一種標准
所以 應該是屬於上訴兩者之上的存在,老子跟孔子都比較強調自身,而法反而是對公眾的。
㈥ 三綱五長,道德仁義什麼意思
三綱、五常這兩個詞,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范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責備三種關系是最主要的,而這三種關系存在著天定的、永恆不變的主從關系: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亦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三綱皆取於陰陽之道。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於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於服從、卑賤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治地位,把封建等級制度、政治秩序神聖化為宇宙的根本法則。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系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他看來,人不同於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用。
㈦ 大家覺得現代社會要不要講究道德仁義
道德仁義是低於法律的一種束縛,
這可以很好地讓大家學會克制自己一些不
好的行為。
如果失去了道德仁義,
意味著大家對自我失去了一定的束縛,
只能靠法律去懲戒。
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都了解法律,
甚至有些不道德的行為也沒到達犯法的界
限,那就無法懲戒這些人,無法警醒世人
這樣會造成社會治安混亂。
建議法律和道德仁義雙管齊下,
才能有個更好的社會環境。
㈧ 怎樣才是道德仁義呢
「道德究竟為何物?什麼是道?什麼是德?
道是宇宙整體自然的規則,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綱領。舉例來說,我們人的身體,從母親生下來之後,整個身體器官就按一定的規則在運作,整個身體的運作規則,就是道。道不是誰設計的,自自然然就是道。如吃下的食物自然就能被消化吸收,走路時,各個部位的肌肉自然就能夠彼此協調運動。人在世間如能隨順自然的規則就是行道,這是多麼科學、多麼自在的生活!
行道有得於心,行道有得於身,謂之德,它是局部運作的原理原則。譬如我們眼睛是一個局部,眼能見,見就是眼之德。眼之德能見、耳之德能聽、鼻之德能嗅、舌之德能嘗,每個器官皆有它的特殊作用與規則,若規則錯亂,人就生病了。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與自然環境相處也有其道。如果我們了解人道的內容,在人與人相處時,就自然能和諧有序,從而減輕現今人們所承受的來自人際關系緊張、人事沖突頻繁的精神壓力。如果我們掌握了人與自然環境相處之道,怎麼會遭受生態危機和自然災害的威脅?即便是君子愛財,也要取之有道。這種種人類生存之道就在傳統文化里。
現在我們通過人道倫常揭開傳統文化的一角:
古人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分為五倫:夫婦關系、父子關系、兄弟關系、君臣(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系)、朋友關系。
相應的,人類道德倫常是:夫義婦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誠友信。在這種情況下,人際關系和諧,社會秩序井然,人們生活工作心情順暢,有安全感。
相反,人類若失去道德倫常,則表現為:家庭矛盾加劇,離婚率攀升;父母「孝養」孩子,自身卻老無所養的顛倒人倫,人喪失了做人的基礎;兄弟關系淡漠,甚而反目為仇;工作場上,上級欺壓下屬、下屬反叛上級或單位;人與人相互欺詐,沒有人情和信義。在這種情況下,從家至社會人際關系反常、緊張,社會缺乏信用和規則,沖突加劇,人們精神壓力大,內心痛苦,缺乏安全感。
道不是制度學說,而是自然的關系法則。道德也沒有古今、中外的界限。人行道,心有所得則生智慧,身有所得則健康長壽。道法自然,所以道德本身絕不是人為的框架,而是隨順自然的產物。」
由此可見,能夠實踐「五倫十義」的人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
㈨ 道,德,仁,義,禮,法(說的是什麼)
其實早在魯迅之前兩千年,庄門後學就已反復預言,顛倒淆亂價值序列,必將導致「人與人相食」。
《老子》三十八章:「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五十七章:「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魯迅《狂人日記》:「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老聃闡明的道家價值序列「道德仁義」,意為「道↘德↘仁↘義」。魯迅批判的儒家價值序列「仁義道德」,意為「仁義=道德」。
價值序列不同,個體的人生取向,群體的制度建構,也就迥然不同。
道家認為,「道」生萬物,萬物之「德」,無不得之於道,所以「道」是第一價值,「德」是第二價值。唯有天賦真德,才有先天的終極依據。「仁」、「義」、「禮」、「法」都是後天的、人為的次要價值,沒有先天的終極依據。因此以「仁義禮法」之名,行悖「道」、喪「德」之實,就有價值障礙,也有制度防範。天下萬物,包括人類,甚至聖人、聖君,都不可能盡知「天道」,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替天行道」。自居「替天行道」,就是「代大匠斫」(《老子》七十四章)。
儒家把第三價值「仁」拔高為第一價值,把第四價值「義」拔高為第二價值,而把第一價值「道」降為第三價值,把第二價值「德」降為第四價值。認為「仁義」即「道德」,「不仁義」即「不道德」,抽空了「道」、「德」的獨立價值,取消了「道」、「德」的至高價值。儒家祖師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為仁」,把第五價值「禮」也拔高為第一價值,認為符合「禮」即符合「仁義道德」,違背「禮」即違背「仁義道德」。於是君主以「仁義禮」之名,行悖「道」、喪「德」之實,就不再有價值障礙,也不再有制度防範。儒家「王道」,幻想「替天行道」的「仁義」聖君一出,就能天下大治。實際情形卻永遠是《老子》預言的「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儒家並未拔高第六價值「法」,而以「仁義禮」貶抑「法」。然而儒家分支法家以「法」貶抑「仁義禮」,而把「法」拔高為第一價值,認為「王法=天道」,符合「王法」即符合「天道」,同樣抽空了「道」、「德」的獨立價值,取消了「道」、「德」的至高價值。於是君主以「王法」之名,行違背「天道」之實,就不再有價值障礙,也不再有制度防範。法家「霸道」,幻想「代大匠斫」的「王法」聖君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