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發布時間: 2025-05-16 14:35:48

⑴ 翻譯和解讀《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原文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翻譯

用公正的方式治理國家,用奇異的謀略從事戰爭,用無為的觀念贏得天下。我是如何知道這個結論有效呢?就在於此。社會上的忌諱越多,民眾就會越貧窮,民間謀利的器具越多,國家治理的隱患就越多;人們的特技越多,奇珍異寶就越多,法律的條文越細,毛賊強盜越泛濫。聖人說過:自己若能無為,民眾就會自動適應,自己倡導寧靜,民眾就會自發矯正,自己不謀大業,民眾姿戚就會自然致富,自己倡導不欲,民眾就會自守樸素。

解讀

治理國家要用正法明典,就是要用公平,公開和公正的原則管理社會,因為三教九流眾說紛紜,五花八門各有所求,而和平共處又是必要的,協作配合又是必需的,唯有遵守共同的原則,擁有共融的文化,符合整體的利益,才能實現共同的訴求跡橘陵。唯有正直誠信的行為才能做到,唯有公平公正法律才能實現。

贏得戰爭要用異謀奇計,就是要用機智,靈活和詭異的方法戰勝敵人,因為所有戰爭都是生死考驗,所有的目標就是獲得勝利,一切的後果就是你死我活,只能窮盡一切資源,不擇一切手段,想盡一切辦法,才有可能獲得生存和勝利。

忌諱是社會文化的異端,是當時思維的邪說,都是特定時期和環境的主觀意識和思想觀念,並非天意道理,所以不宜固守,強化和泛濫;例如避諱皇帝名字,就會導致虛字假名,伍數歪曲講理表意;節日和忌日太多,就會影響市場活動,導致商業凋敝和民眾疾苦。

利器是奇珍異寶,都是奢侈品和稀罕物,他們本身沒有價值,只是因稀而貴;如果高管喜好,百姓追捧,則社會必然昏暗和動亂。宋朝的生辰綱是水泊梁山舉旗造反的導火索,荷蘭的鬱金香是當時歐洲經濟危機的爆炸物。

法律是社會行為准則,但不宜繁瑣細膩,否則成為貪官的訣竅,也會造成犯人眾多;例如:在漢朝,三人以上無故飲酒就是犯法。結果造成民眾動則得咎。

所以,少管閑事,不究細節,讓社會自然調節,使民眾寬松自由,領導應該無為,盡量順其自然;官員需要不欲,設法約束權力,社會就能靠天理自動調節,民眾就會按性情自由選擇;或者安居樂業,或者咎由自取;治理的結果未必繁榮昌盛,但多數情況會是寧靜祥和;否則可能糾紛動盪,甚至可能禍國殃民。

天理不仁,則自然而然,吉則風調雨順,萬物並作,凶則嚴寒酷暑,優勝劣汰。人性貪婪,則好大喜功,欲則急功近利,粗製濫造,懼則嚴防死守,百業凋敝。道行天下不仁而無不為,君統萬民無為則天下寧。故老闆應守道積德而無為,天下則自正自清而自華。

⑵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一、原文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人多利器,國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韓鵬傑《道德經在說什麼》

以清靜無為之正道治國,以奇巧詭計用兵,以不多事滋擾來取得天下。我怎麼知道是這樣呢?因為上述。天下的忌諱太多,人民就越來越貧窮;百姓擁有很多鋒利武器,國家就會越來越混亂;人民擁有很多奇技淫巧,奇怪甚至邪惡之事就會越來越多;法律條文越嚴苛,盜賊反而會越來越多。所以聖人說:我無為,人民便自我化育成長;我喜好清靜,人民就會自己走上正道;我不多事不擾民,人民自己就會富起來;我沒有私慾,人民自然就會淳樸。

2、南懷瑾《老子他說》

「以正治國」,不能用權術,不能用手段,而是用真正誠懇的道德,不能虛詐,不能作假。《孫子兵法》曾經告訴我們,「兵者,詭道也」。「詭道」是什麼?就是「以奇用兵」,所以用兵要用奇兵。最高的原則是道德,是無所求,對百姓毫無所求,這就是「以無事取天下」的道理。「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老子然後說,他為什麼知道「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的這番道理呢?老子說,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禁令愈多,人民什麼都不敢做,不能做,於是物質上就愈貧窮,精神上也更貧窮,貧窮到痛苦的地步。「民多利器」,大家都有權力,以利器支使天下,大家都可以造反,這個社會就非亂不可。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科技發達,人的頭腦越來越靈光,物質的享受越來越高明,越來越奇特。每一個朝代到了後來法令越來越多,社會越來越亂。

「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這是老子引用古聖人所說的話。一個真正好的政治領導人,做到了真正的無為而治,具有道德的成就,則不必要去管理,人民自然就被感化。如果領導人真正地「好靜」,則天下之民自然受其感化,走上正道。領導人真正「無事」,即無為而治,社會人民自然生活富裕。我自己沒有私慾,社會、國家、天下受到這種無欲的影響,就自然走到純朴、厚道的路上去。

4、羅大倫《道德經說什麼》

(1)大領導如何在「有為」、「無為」、「無事」間自如轉換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對內要「以正治邦」,對外打仗要「以奇用兵」

「以正治邦」的意思是,您以穩定的、正常的狀態來治理國家,真正打仗的時候就不是這種狀態了。不得已的時候也可以用兵,怎麼用兵?老子在這講了,要「以奇用兵」,就是出其不意地用兵。 總之,老子講「以正治邦,以奇用兵」的意思是,作為領導者,您要懂得如何在「以正治邦,以奇用兵」這兩種狀態中來回切換,真正到了「正」的時候,應該「以無事取天下」。

(2)領導者忌諱越多,下面的人就越活得不好

「吾何以知其然也哉?」什麼意思?我怎麼知道它會這樣呢?老子說,如果天下的忌諱特別多,普通人生活會越來越貧困。如果人們的爭斗之心多了,整個社會一定會陷入混亂。

「天下多忌諱」和「民多利器」都是導致一個集體混亂的根源,但是我們也必須意識到為什麼「天下多忌諱」,一定是領導者的內心出了問題,沒有傳遞好的理念。

(3)如果人太有智慧了,天下就會出現很多稀奇古怪的東西

「人多知,而奇物滋起。」「知」是智慧的意思,同「智」。如果人特別有智慧,「奇物」就會「滋起」。

(4)珍貴的東西越多,盜賊也就越多

「法物滋彰,而盜賊多有。」這句話在通行本寫的是「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意思就是「法令」特別多,您用頒布「法令」的形式來管理百姓,結果盜賊會很多,因為您太「有為」了。但這句話我覺得還是按照帛書本的寫法來講比較好,「法物」是那種珍貴的好物,如果這種寶貝多,盜賊也就多了。

(5)領導者不為了自己撈取,下面人的心就會被感化

「我無為而民自化」領導者不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刻意作為,設置各種各樣的規章。「無為」是放下自己的慾望,不為自己撈取。

(6)一旦您明白了道,內心想不安寧都不行

「我好靜而民自正。」「我好靜」的「靜」並不是說行動上安靜,而是內心安靜。心為什麼安靜呢?因為心沒被慾望驅使而產生躁動。

老子講的「靜」是一種非常坦然的狀態,也就是說,這個人明白了道以後,知道世間的法則就是這樣,他盡量放下自己的慾望,不去想結果,坦然地做事,那麼他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

(7)想讓自己富裕,就要先讓下面的人富裕起來

「我無事而民自富。」老子講的「我好靜」,「我無事」,並不是說您什麼都不做,而是要您不被慾望驅使做什麼事。「無事」指領導者不被慾望所驅動,而為自己去做什麼事。一旦領導者不這樣做,他手下的人就富了。

(8)領導者要把沒有慾望當成自己的慾望

「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就是在說領導者如果能夠盡量把自己的慾望控制住,為下面的人做事,自然會上下感應,大家也會變得質朴。

三、我之體悟——如何打造一個幸福和睦的家庭

這一章雖然是在講治國,但用在家庭治理上也是通的。

之前我婆婆有個好朋友,我喊她李阿姨,這個阿姨和我婆婆關系特別好,她經常來我家,我們也經常去她家。我婆婆和她成為朋友,是因為她家經常發生內戰,就叫我婆婆就去調節。我家孩子還小的時候,婆婆會帶上孩子一起過去,我們下班回來去接她們,順便吃晚飯。

李阿姨有個女兒和我年齡相仿,她性格十分要強,做事雷厲風行,脾氣很大,話很多。我們每次遇到她,基本就只能聽她一個人說話,其他人根本插不上話。她每天都在計較她父母有什麼沒做到位,她婆婆老公孩子有什麼沒做到位。回家只要發現別人沒做到位的地方,就開始大發雷霆,弄得全家人雞飛狗跳的,她家沒人敢惹她。李阿姨經常跑到我家來「避難」,氣的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記得有次李阿姨女兒給我打電話,因為遇到煩心事,不知道找誰傾訴,她說長輩們總誇我,她想我應該是個很智慧的人,所以想讓我給她說說怎麼做到的。她給我講了很多她的煩心事,說她就是命苦,她經常自己開著車滿北京城繞圈,不想回家。她說為啥你不爭不搶卻什麼都有了,為啥我這么努力,所有人卻都不理解我。我當時也不知道怎麼安慰她(當然她也沒就給我說話的機會),她吧啦吧啦的說了半小時,說完謝了謝我,就把電話掛了。

她整個人就像是被慾望點燃的火車,躁動而聒噪,極其痛苦,但又停不下來。她把自己的慾望理解成了努力,把自己的需要理解成了別人沒做到位。所以他的家庭也出現了極其多的矛盾,三天一場小戰爭,五天一場大戰爭,孩子躁動難管,父母唉聲嘆氣,老公逃避現實,公婆叫苦連天。

我公公經常說,如果她家還這樣作,早晚身體得出問題。結果沒幾年,李阿姨就查出了癌症,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老子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這句話用在家庭里也一樣,一家人里哪怕出一個這種慾望太強,躁動不安的人,這個家庭都再無寧日。在這種焦灼的環境里生活,大人都難受的不行,孩子又怎麼會好。所以如果想要一個幸福和睦的家庭,首先就要努力做到「無為、好靜、無事、無欲」,做到這些才會有一個安靜和諧的家庭氛圍,如果再配合上關愛,你的家家庭怎麼會不好呢!

⑶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原文及譯文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原文及譯文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原文: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翻譯:

治理國家要光明磊落守正守常,國家才能治理好。統率部隊指揮打仗要善於使用智慧謀略出其不意,才能取得軍事上的勝利。取得天下治理天下要能順應天下大勢自然而為自然而成,而不是要靠滋生事端巧取強奪。

我怎麼知道這些事情應該這樣呢?因為這些原因:講究太多禁忌太多規則太多要求太多,天下老百姓就畏首畏尾無所適從,人民就不能自食其力自我發展而愈加貧困。老百姓不能獲得安寧,就會立身自保佔取資源擁有武器,朝政就愈加昏厥無序,國家就愈加混亂不堪難以治理。人們聰明技巧越多,各種奇異的東西就會被造出而產生泛濫。國家法律復雜繁多,政令層出不窮,嚴刑峻法,盜賊越是橫生滋起,橫行施虐,社會就越是混亂失序,難以太平安寧。

這也就是說,聖人治理天下,要循於大道順其自然,能做到清靜無為、不生事不生亂、不胡作妄為,無私無欲少私寡慾,政策法令要去繁從簡,依道而行尊道而為,順應於天下大勢,輔萬物成長以自然,天下大眾就能回歸自性真朴,百姓能自我富足生活幸福,整個社會民風淳樸安定有序,天下就會和諧安寧,如此則可以無不為無不治。

熱點內容
電視刑法 發布:2025-05-16 20:44:19 瀏覽:18
行政法構成要素 發布:2025-05-16 20:39:49 瀏覽:880
自考本科經濟法資料 發布:2025-05-16 20:39:48 瀏覽:308
我國行政法的歷史和發展現狀 發布:2025-05-16 20:28:56 瀏覽:959
法院糾正違法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5-16 20:27:25 瀏覽:164
飯店公章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6 20:24:09 瀏覽:140
有政策與法規 發布:2025-05-16 20:21:51 瀏覽:475
應該招投標的沒有招投標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6 20:21:48 瀏覽:479
法律咨詢服務所和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16 20:12:51 瀏覽:492
專家組民法典 發布:2025-05-16 20:03:57 瀏覽: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