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妨礙合同履行
A. 合同法第107條的規定
法律主觀:
一、合同法108條的規定
第一百零八條: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釋義】本條規定了預期違約。按照違約行為發生的時間,可分為預期違約和屆期違約。違約行為發生於合同履行期屆至之前的,為預期違約。預期違約又作先期違約,包括明示毀約和默示毀約。當事人在合同履行期到來之前無正當理由明確表示將不履行合同,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將不履行合同,即構成預期違約。依照本條規定,可以在履行期之前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二、合同違約行為有什麼情形
(1)拒絕履行。合同當事人拒絕履行合同又稱毀約,是指當事人不履行合同規定的全部義務的情況;
(2)不完全履行,又稱部分履行,指當事人只履行合同規定義務一部分,對其餘部分不予履行;
(3)遲延履行,又稱逾期履行,指當事人超過合同規定的期限履行義務的。在合同未定期限的情況下,債權人要求履行後,債務人未在合理期限內履行,也構成遲延履行;
(4)質量瑕疵,是指履行的合同標的達不到合同的質量要求。對質量瑕疵,權利人應在法定期限內提出異議,否則,後果自行承擔;
(5)不正確履行,是指合同義務人未按合同規定的履行方式履行義務。
三、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有哪些
(一)強制履行。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請求履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1)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
(2)債務的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
(3)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請求履行。
有前款規定的除外情形之一,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終止合同權利義務關系,但是不影響違約責任的承擔。
如果對方仍不履行的,守約方可以經仲裁或訴訟確認後,申請法院強制對方履行。
(二)賠償損失。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三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後,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第五百八十四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造成對方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過違約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失。
(三)支付違約金。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條,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予以適當減少。
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四)修理答培塌、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格或者報酬。
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責任。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依照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中改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格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
(五)擔保責任。
依照《民法典》規定,為合同履行提供保證、定金、抵押、質押或者留置等方式擔保的合同當事人或者第三人,在被保證的合同當事人違約的情況下,要按照擔保合同的規定,承擔違約責任。
(六)當事人約定的其他違約責任方式。
在不違背法律原則及有關規定的情況下,合同當事人可以約定其他違約責任。
以上就是對合同法108條的規定的司法解釋,該條款規定了預期違約,預期違約又作先期違約,包括明示毀約和默示毀約,當事人在合同履行期到來之前無正當理由明確表示將不履行合同,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將不履行合同,即構成預期違約。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條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義務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不可抗力是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九十條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清圓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免除其違約責任。
B. 合同法違約責任條款
合同法違約責任條款
一、明確答案
在合同法中,違約責任條款是合同雙方必須嚴格遵守的重要部分。當一方未能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時,應當承擔違約責任,賠償對方因此遭受的損失。
二、詳細解釋
1. 違約責任條款的概述:
違約責任條款是合同中的核心部分,它規定了合同雙方在未能履行合同義務時應承擔的法律後果。這些條款旨在保護合同雙方的權益,確保雙方都能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
2. 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
要構成違約責任,必須滿足以下條件:一是存在有效的合同關系;二是存在違約行為,即一方未能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三是違約行為與損失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
3. 違約責任的種類:
根據合同法的規定,違約責任包括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和賠償損失等。繼續履行意味著違約方必須按照合同約定繼續完成未完成的義務。採取補救措施是為了消除違約行為帶來的不良影響,如修理、更換、重作等。賠償損失則是違約方對因違約行為給對方造成的損失進行經濟上的補償。
4. 違約責任的限制:
在設定違約責任條款時,應當合理、公正地平衡雙方的風險和利益。過高的違約責任可能會給違約方帶來不合理的負擔,因此需要遵守公平原則,確保責任條款的合理性。此外,還應考慮到合同履行中的不可抗力因素,如自然災害、政府政策變化等,這些因素可能導致合同無法履行,此時應根據法律規定減輕或免除違約責任。
總之,合同法中的違約責任條款是保障合同雙方權益的重要工具,雙方在簽訂合同時應充分理解並嚴格遵守。在設定責任條款時,應確保條款的合理性、公平性,並考慮到不可抗力因素的影響。
C. 合同法107條在民法典第幾條
合同法第107條
第一百零七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釋義】本條規定了違約的基本形態和承擔違約責任的種類。違約,即違反合同。現實中違約形態表現多樣,不少學者對此都有歸納,如有的將債務不履行分為拒絕給付、給付不能、不完全給付、遲延給付四種狀態,有的則強調預期違約、根本違約、部分違約。這些歸類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難免有所疏漏。本文從分類入手,闡述違約形態,以適用各種違約現象。違約行為從不同角度可做多種分類。1.根本違約和非根本違約按照違約行為是否完全違背締約目的,可分為根本違約和非根本違約。完全違背締約目的的,為根本違約。部分違背締約目的的,為非根本違約。同樣一個違約行為,可能導致根本違約,也可能是非根本違約。例如,顧客買二米五布料,商店僅裁了二米三,短二分米的布。如果消費者買布的目的是做一套西裝,二米三布料不夠置裝用,商店構成根本違約,如果消費者買布的目的是做一幅床單,雖短二分米,但不影響使用,商店則構成非根本違約。2.合同的不履行和不適當履行按照合同是否履行與履行狀況,違約行為可分為合同的不履行
D. 合同法中的合同違約責任是如何規定的
違約責任包括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形式。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第五百七十八條 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前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第五百七十九條 當事人一方未支付價款、報酬、租金、利息,或者不履行其他金錢債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支付。
E. 新合同法118條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八條是關於不可抗力的通知與證明的規定,2021年1月1日《民法典》生效,關於不可抗力的通知與證明條款為《民法典》第五百九十條,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九十條
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
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免除其違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