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民主法治監督機制

民主法治監督機制

發布時間: 2021-12-14 01:54:54

❶ 如何完善法律監督制度

完善我國法律監督體系是一項綜合、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政治力量、經濟規則、法律制度、社會環境等介入,需要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法律的、行政的等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

1、堅持民主集中制,擴大社會主義民主。

建立權力部門工作定期通報制度,增強權力透明度,建立人民議政征詢線和群眾舉報網,對容易產生謀私行為的重要流程一定要透明操作,使人民群眾和相關人享有廣泛的知情權、選舉權、彈劾權、監督權、審議權、罷免權。解決權力過分集中,合理分散權力;輪換敏感崗位,適當調整權力;搞好廉政教育,大力淡化權力。只有這樣才能為打破既得權力集團、有效監督權力、減少以權謀私、徇私枉法行為打下基礎。預防權力濫用,制衡權力、監督權力。加強權力行使主體的制約,對領導者特別是一把手個人的權力要做出適當限制,以防其權力的無所不管、無所不在。

2、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1)增強法制觀念,依法治權

第一是合理設置權力結構和科學配置權力,明確規定各權力機關和工作人員的職責許可權。

第二是明確規范權力行使的操作規則運行程序和行為方式,對各種權力機構部門及人員哪些事能辦哪些事不能辦應該怎麼辦都有明確的可操作的規范,包括必須遵循的原則,組織制度和程序。

第三是建立和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監督權力行使不脫離法治軌道,使一切權力操作更加公開公正公平,使一切權力行為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2)加快監督立法,與現行監督配套

要盡快制定人大監督法、黨政監督法、人民監督法、新聞輿論監督法、公職人員財產申報審計制等,使監督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時要完善已有的監督法規進一步增強法規的可操作性,以避免在案件處理過程中人為的伸縮性而造成的失之於寬、失之於軟的現象發生。

通過立法,在監督手段上大膽採用違憲審查、質詢、罷免、彈劾等現代監督手段,使之制度化並增強其效力。只有這樣才能使監督工作從主要依靠個別決策以及個人的威信和能力,轉向依靠制度的整體力量,才能使監督工作遵循比較穩定、客觀的標准,從而避免以言代法、以罰代刑的現象發生,有效防止權錢交易,權錢互惠行為。

3、加強人大監督

我國憲法規定,全國人大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地方各級人大是地方的國家權力機關,其他的國家機關如政府、法院、檢察院等都由國家權力機關產生,並對它負責,受它監督,憲法還賦予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以立法權,國家重大事務決定權,人事任免權以及監督憲法法律實施的權力,憲法和地方組織法還賦予省、省會市和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地方法規制定權。

可見,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對保證憲法和法律的實施,在我國法律監督體系中起主導的、核心的作用,任何國家機關,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權威地位,自覺接受它的監督。在國家權力機關設置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可以充分發揮人大的法律監督職能。這個專門機構應把黨的紀檢機關,行政監察機構,檢察機關中的反貪機構統一起來,在三機構合並的基礎上形成獨立的,有權威的監督機構,負責法律監督和查處各類腐敗案件。

加強人大監督首先要強化立法監督,不斷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加快廉政建設步伐,堵塞現行監督體制和立法上的漏洞;其次要強化執法監督。充分發揮其最高層次監督的威力,加強對一府兩院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使各種權力包括監督權力都納入法制的軌道;再次,強化質詢和詢問功能,堅決受理各種申訴、控告、檢舉,對違法、違紀人員,一經查實,該罷免的罷免,該撤職的撤職,最大限度地維護人大的權威,維護人民的權威。

4、重視新聞、輿論監督

新聞、輿論監督是現代社會文明的象徵之一,它透明度高、信息量大、傳播范圍廣、社會影響深、監督成本低、制約效果好,具有獨立性、開放性、及時性、廣泛性、深刻性之特點。

加強輿論監督,在用法律、法規加以規范、引導的同時,還要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新聞機構的言論出版自由和監督報道自由,保護新聞工作者的合法權益,讓新聞界有可操作的監督權而不能讓其只搞正面宣傳不去揭露腐敗;要壯大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的監督力量,賦予其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等各種權力;要開拓各種渠道,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直接監督創造條件。

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把握好度,運用電視廣播板報通報互聯網等形式揭露壞人壞事鞭撻丑惡,使違紀者、違紀現象「千夫所指」。最後還要探索群眾監督的積極性、有效性、規范性形式,使新聞、輿論監督具有任何監督模式都不能替代的強大的社會影響力,使它成為法治社會的一道有效屏障,成為法治社會或法治國家的重要標志,成為加強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的重要力量,從而更有效地遏制腐敗、防止權力的濫用。

❷ 人民監督對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有什麼作用(多答點)

1.
社會主義民主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體現了人民內部的平等關系和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使社會主義平等原則與社會事實真正一致。社會主義民主還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政治保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對我國這樣經濟文化還比較落後,人口居世界首位的東方大國來說,這項任務就更為艱巨。要完成這一項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最大限度地調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增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主人翁責任感,充分發揮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社會主義民主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保證,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內容。1980年12月25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我們各種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的改革,要堅定地、有步驟地繼續進行。

這些改革的總方向,都是為了發揚和保證黨內民主,發揚和保證人民民主。」就是說,黨的核心工作是保證黨內民主和支持、領導人民當家作主。把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性提到這樣的高度來認識,這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2.
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證明,什麼時候法製得到重視和加強,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得到充分發揮,國家的政治局面和社會秩序就安定,社會主義民主就得到發揚,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就穩步地向前發展;反之,什麼時候法制建設遭到破壞,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就受到壓抑和挫傷,國家和社會秩序就動亂不安,經濟建設就受到損失。事實證明,社會主義法制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起著十分重大的作用。

第一、確認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和保障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和自由。我國社會主義法制通過國家權力機關的立法活動,以法律形式規定了人民在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人身、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民主權利和自由,而且還規定了人民行使這些權利的物質保障和法律保障,對於一切侵犯人民民主權利和自由的行為給予法律制裁。沒有社會主義法制的確認和保障,社會主義民主就難以真正實現。

第二、鎮壓敵對分子的破壞活動,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社會的穩定。良好的社會秩序和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前提條件。我國憲法和法律明確規定了「國家維護社會秩序」的任務,並把「遵守公共秩序」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第三、保障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法製作為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法律形式確認和維護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調整社會主義的經濟關系。具體地說,社會主義法制保護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公民個人的合法財產,保證按勞分配的原則,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商品經濟關系,解決經濟糾紛,打擊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的犯罪活動。

第四、從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看,社會主義法制積極促進三個文明的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法制規定和維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規定發展經濟的各項經濟法規,直接促進著生產力的發展。

❸ 黨對政府的監督是法制監督還是民主監督

即不是法制監督也不是民主監督,而是直接管理。

三權分立國家是法院、內閣(美國叫總統分支執行機構---中國翻譯上有意誤導為政府)、國會。三者合一才叫政府。

你指的所謂政府,可能是指『總統分支執行機構』。在翻譯上美國政府、和奧巴馬『政府』,在英文里是兩個不同的單詞。美國人不會誤解,只有中國人大多數不明白。

『美國政府』的政府一詞才是英文里真正的政府,奧巴馬『政府』,美國的原意是奧巴馬分支執行機構。美國人沒有玩文字游戲,是中國的翻譯在玩文字游戲。

我國不是三權分立國家,檢察院沒有權力監督政府。而人大也不是國會,人大委員長是中常委的一員,人大受中常委領導。

非要說有監督,那勉強就指中紀委。中紀委權力越過檢察院。性質相當與清朝的宗人府。是黨私立的衙門。直接服務與黨。
明清兩代的皇室宗親觸犯國法,刑部衙門一般無權過問,有宗人府按皇室家法處置。宗人府一度成為連皇帝也要禮敬三分的超然機構。它既管人丁戶籍,也管祭祀禮儀,還包攬教育後勤,儼然一個獨立的小政府。然而,它的服務對象是特定的,那就是皇室家族。

❹ 我國法律實施的監督體系包括

法律監督體系包括以下幾種組成部分:

(1)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尤其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

(2)行政機關的監督;

(3)司法機關的監督(包括審判機關的監督和檢察機關的監督);

(4)社會監督(包括社會組織的監督,社會輿論的監督,人民群眾的監督);

(5)黨的監督。

(4)民主法治監督機制擴展閱讀:

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涉及各級各類監督主體、監督制度,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部署,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上來,堅持穩中求進、統籌推進,不斷增強監督嚴肅性、協同性、有效性。

(一)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制度。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必須推進黨的建設,壓實管黨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強化日常監督,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全面凈化黨內政治生態。

各級黨委(黨組)要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強化在同級組織中的領導地位、監督作用,強化對下級黨組織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的監督,把管理和監督寓於實施領導全過程。黨委(黨組)書記作為第一責任人,必須把責任記在心裡、扛在肩上,堅定斗爭意志,把握斗爭方向。

明確斗爭任務,掌握斗爭規律,講求斗爭方法,增強斗爭本領,通過以身作則、以上率下,把每條戰線、每個領域、每個環節的監督工作抓具體、抓深入。

要堅持權責統一,抓好問責條例貫徹落實,以精準規范有力問責,督促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幹部牢記初心使命、增強政治擔當,主動開展和自覺接受監督,推動黨的建設和黨的事業健康發展。

(二)發揮黨內監督主導作用。黨的執政地位決定了黨內監督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黨內監督有力有效,其他監督才能發揮作用。要突出黨內監督政治屬性,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推進政治監督具體化和常態化。

督促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加強政治建設、做到「兩個維護」,堅守職能定位、踐行職責使命,全面從嚴治黨、正風肅紀反腐,健全制度機制、提高治理能力,確保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更加堅強有力。

要補齊日常監督短板,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群眾工作貫穿始終,綜合運用平時觀察、談心談話、檢查抽查、列席民主生活會、受理信訪舉報、督促巡視巡察整改、提出紀檢監察建議等形式,把日常監督實實在在做起來,抓早抓小、防微杜漸。

要全面貫徹中央巡視工作方針,深化政治巡視,完善巡視巡察上下聯動格局,建立健全整改常態化、長效化機制,充分彰顯巡視監督嚴肅性和公信力。要完善督察落實情況報告制度,提高發現和處置問題能力。

上級監督必須加強、同級監督不可偏廢、下級監督必須支持,這三點做好了,「關鍵少數」就能盯緊盯牢。要堅持問題導向,注重精準施策,完善對高級幹部、各級主要領導幹部監督制度,完善領導班子內部監督制度。

加強紀委對同級黨委特別是常委會委員履行職責、行使權力情況的監督,推動主要領導幹部決策和用人情況等在適當范圍內公開,確保權力受到嚴格約束。

(三)強化紀委監委專責監督。紀檢監察機關是黨內監督和國家監察專責機關,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處於主幹位置、發揮保障作用,必須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統籌推進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紀檢監察機構改革。

在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深化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不斷提升履職盡責水平。加強上級紀委監委對下級紀委監委的領導,堅持查辦腐敗案件以上級紀委監委領導為主、各級紀委書記副書記提名考察以上級紀委會同組織部門為主,推進雙重領導體制具體化、程序化、制度化。

發揮紀委監委合署辦公優勢,健全統一決策、一體運行的工作機制,堅持紀在法前、紀嚴於法,推動執紀執法貫通、有效銜接司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腐敗能力。完善派駐監督體制機制,加強對派駐機構的直接領導和統一管理,實行派駐機構履職考核以上級紀委為主。

深化垂直管理單位紀檢監察體制改革,推動紀檢監察工作向基層延伸,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認真落實紀律檢查機關監督執紀工作規則和監察機關監督執法工作規定,強化紀法思維、程序意識,嚴格工作規程,健全內控機制。

對紀檢監察幹部違紀違法行為「零容忍」,把依規依紀依法體現在各方面各環節,推進紀檢監察工作規范化、法治化。

(四)推動各類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調。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已由前期的夯基壘台、立柱架梁,中期的全面推進、積厚成勢,進入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新階段。

各領域各環節監督的關聯性互動性明顯增強,每一種監督都會對其他監督產生重要影響,也都需要其他監督協同配合,必須上下統籌、聯動推進。要緊緊圍繞構建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著力加強黨對監督體系建設的統一領導,牢牢掌握主導權。

著力消除對公權力行使的監督空白和盲區,把所有黨員幹部及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置於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監督之下;著力健全協作配合機制,形成配置科學、權責協同、運行高效的監督網。要推進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視監督統籌銜接。

加強紀檢監察機關監督檢查部門、派駐紀檢監察組、巡視巡察機構之間的信息互通、監督互動,匯聚監督合力。要健全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制度,發揮審計監督、統計監督職能作用。

健全信息溝通、線索移送、措施配合、成果共享等工作機制,以黨內監督為主導,推動各類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調、形成合力。

❺ 如何建設新時代和完善民主法制制度

如何建新設備代表完善主義法治的制度,你可以完善民主涉及的法律制度。

❻ 如何完善憲法監督制度

完善憲法監督制度:

一、提高全民的憲法意識

切實開展形式多樣的普法教育,增強全民的法律意識:一方面要加強先發的宣傳、教育工作,及時作出憲法解釋,使公民在具體的實踐中感受到憲法的存在和威嚴;另一方面要提高各級人大代表的憲法素養,把監督憲法的實施作為自己的首要職責。

二、擴大憲法監督范圍

目前我國的憲法監督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審議法律草案時對該草案是否與憲法相抵觸進行事前審前;另一種是對已通過的報全國人大委員會備案的法規、規章是否與憲法相抵觸進行事後審查。也就是說,其監督對象僅限於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而現實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其他形式的違憲行為和現象卻得不到應有的監督。例如「乙肝病毒攜帶者就業歧視案」,在案例中,公民享有的公民基本權利均受到了不同程度地侵犯,卻沒有刑事、民事、行政等有效的救濟手段,這其實是一種嚴重的違憲行為。然而這些卻不在現行的憲法監督范圍之內,從而使憲法的威嚴大大降低。憲法監督委員會或憲法委員會應負責涉及憲法監督的一切事務,包括解釋憲法、提出對憲法修正的意見和建議、進行違憲審查、受理憲法訴訟等。憲法監督的對象應盡量廣泛,至少應該涵蓋以下三個方面:審查法律、法規的合憲性;審查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以及各政黨、各社會團體、全體公民行為的合憲性;處理國家機關之間的權屬爭議。

三、完善憲法監督程序

憲法作為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其法律效力必須通過一定的程序來實現。憲法監督活動的程序應當包括憲法監督活動的全過程,即解釋憲法程序、提出對憲法修正的意見和建議程序、違憲審查程序和憲法訴訟程序等。在程序設計上有兩項內容必不可少:一是設計具體的違憲審查程序,即有哪一個機構具體受理;二是公民個人在認為自己的憲法權力受到侵犯時,如何向有關機關提出審查建議。

四、健全違憲審制度

違憲審查監督制度,是指通過對一國的立法和行政行為是否符合憲法進行審查,對違憲行為予以糾正和制裁,以保證憲法的實施,維護憲法的尊嚴。違憲審查的目的是通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違憲審查、糾正機制,保障憲法的真正貫徹與實施;通過對違憲行為的審查處理;保障公民的權力和自由的實現,保證國家權力的運行符合憲法和人民的利益,維護憲法所確立的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則。因此,目前在法律違憲的可能性被排除的情況下,要擴大違憲審查的范圍,在實際審查中,不僅要對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查,而且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也納入到審查范圍。

五、設立相對獨立的憲法委員會

當代世界有三種憲法監督模式,即議會或權力機關監督模式、普通法院監督模式、專門機構監督模式。憲法監督模式必須與特定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具體環境相適應,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專門機構監督模式中,獨立的憲法委員會是適應我國國情和現實需要的一種最佳模式。憲法委員會一般被認為是一種政治性機構,它在組織形式上比較靈活、富有彈性

易於為人們所接受。具體做法是: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設立獨立的憲法委員會,由該委員會獨立行使憲法監督權。這個機構既無立法職能,更不能參與政府活動,其職責就是對法律、規范性文件以及國家行為進行合憲性的監督、審查和裁決,糾正和處理違憲行為。該機構依法獨立行使憲法監督權,其監督活動不受其他國家機關、組織和個人的干涉,以保證憲法監督活動的真實和公正。其次,這個專門機構不能違反我國現行政體,雖然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是它仍然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下的一個獨立機構。在堅定地樹立憲法和法治思想,養成依憲、依法辦事的習慣。教育和嚴格要求機構內的各組織和黨員切實尊重和認真遵守憲法和法律,對憲法制度切實做到監督,最終使我國憲法監督制度得到正確的貫徹和實施。

維護憲法尊嚴,保障憲法實施,關繫到國家長治久安,關繫到我國公民憲法政治民主權利和自由的實現與保障。我們應當堅持社會主義和法治原則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到我國現行政治體制的實際情況,借鑒外國憲法監督制度中切實可行的方法,建立和健全一整套完善的憲法監督制度,使我國憲法真正得到貫徹實施,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完善我國的憲法監督制度,是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建立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法監督體制,從而促使社會主義治法建設在憲政的良好軌道上運行。

❼ 民主法治是什麼

民主(或譯民主制、民主主義)從其字面上來看(源於希臘文;人民;;統治),代表著由人民統治。至於民主的統治方法、以及其「人民」的構成范圍則有許多不同的定義,但一般的原則是由多數進行統治。民主通常被人與寡頭政治和獨裁政治相比較,在這兩種制度下政治權力高度集中於少數人手上,而沒有如民主政治一般由廣大人民控制。民主一詞經常被使用於描述國家的政治,但民主的原則也適用於其他有著統治行為存在的領域。
民主的形式
直接民主—又稱為純粹民主,是一種人們直接投票決定政府政策的制度,例如決定是否接受或廢除某種法案。之所以稱為直接是因為決策的權力直接由人們所行使,而不經過任何媒介或代表。在歷史上,這種形式的政府相當少見,因為在實踐上要將人們全部聚集起來投票相當困難,所花費的成本和時間都非常高昂。所有直接民主都屬於較小型的共同體,例如城邦。最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雅典民主。

代議民主則是較常被採用的制度,之所以稱為代議制是因為人們並非直接投票決定政府政策,而是選出民意代表來參與政府實體或議會。民意代表可能是由全體選民選出(如比例代表制)或代表特定的區域(通常是依據地理劃分的選舉區),一些制度則混合了這兩種方式。許多代議民主制也結合了一些直接民主的成分,例如公民投票。

許多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也聲稱擁有民主,例如(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他們明顯的將政治權力給予統治階層的共產黨成員,稱之為民主集中制。馬克思列寧主義者認為民主應是由無產階級對人民群眾的民主和對敵人的專政的統一,即「無產階級專政」,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民主專政政治體制。

在今天,民主通常用以稱呼代議民主制的其中一種形式—自由民主制,在自由民主制里被選出的民意代表、以及多數人的民意在行使決策權力時必須受到法治的限制,通常是用一套憲法加以管制,以強調對於個人和少數派的自由和權利的保護。這種形式的政府在近年來越來越常見,目前世界上將近一半的人口都生活在自由民主制政權之下

相反的,非自由民主制則用以形容那些「有民主」、卻沒有保障自由的制度。這在許多後蘇聯的國家相當常見,不過這種現象並非最近才出現的。
法治:由統治者通過強制性的法律來治理國家,管理社會。法律由人民制定,統治者嚴格依據法律進行統治,形式上統治者只對法律負責,統治者通過對法律負責來間接對人民負責。
(一)法治的涵義
法治是指以民主為前提和基礎,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
(二)法治的具體體現
1.立法方面:亞氏強調立法必須遵守以下原則:一是反映中產階級的利益;二是研究國家的情況;三是考慮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加強教育;四是靈活性與穩定性相結合。
2.執法思想。國家執政人員要嚴格執行法律。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應嚴格依法執行;法律規定不同詳的或沒有規定的,必須按照法律的原則來公正地處理和裁決案件。
3.守法思想。守法是法治的關鍵。國家必須加強對公民守法觀念的培養和訓練。
(三)法治的優越性
法治的優越性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而這種優越性主要體現在:第一,法律是集體智慧和審慎考慮的產物;第二,法律沒有感情,不會偏私,具有公正性;第三,法律不會說話,不能象人那樣信口開河;第四,法律藉助規范形式,具有明確性;第五,實行人治容易貽誤國家大事,特別是世襲制更是如此;第六,時代要求實行法治,不能實行人治;第七,實行一人之治較為困難,君主的能力和精力畢竟有限;第八,一人之治剝奪了大家輪流執政的權利。
(四)法治缺陷的彌補
在法律有所不及的地方可以採取三種補救措施:以個人的權力或若幹人聯合組成的權力「作為補助」;對某些不完善的法律進行適當的變更;加強法律解釋。主要是指法律的精神(法意)來對案件作出公正的處理和裁決。

法治是指在某一社會中,任何人都必需遵守法律,包括制訂者和執行者本身。國家機關(特別是行政機關)的行為必需是法律或法規許可的,而這些法律或法規本身是經過某一特定程序產生的。即,法律是社會最高的規則,沒有任何人或組織機構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

法治的重要性
現代大部份國家都認同法治的重要,雖然他們產生法律、立法代表的方法不太相同。法治的好處在於能防止有特定的個人凌駕法律而傷害其他大多數人的利益。
法治,是以民主政治為前提和目標,以嚴格依法辦事為理性原則,表現為良好的法律秩序,並包含著內在價值規定的法律精神的一種治國方略。
...........................................................................
法治的重要性
現代大部份國家都認同法治的重要,雖然他們產生法律、立法代表的方法不太相同。法治的好處在於能防止有特定的個人凌駕法律而傷害其他大多數人的利益。
法治,是以民主政治為前提和目標,以嚴格依法辦事為理性原則,表現為良好的法律秩序,並包含著內在價值規定的法律精神的一種治國方略。
......................................................................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和聯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4、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二者的聯系在於: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

❽ 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需要有監督的機構監督的標准監督的程序監督的體制機制嗎

書上原文: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建立健全制約和監督機制。這個機制,一靠民主,專二靠屬法制。具體來說,發揮人民民主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就要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的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是人民能夠真正約束掌權者的行為;加強法制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就要實行國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使掌權者辦事具有可遵循的統一規范,確保權力按法律行使,合理運行。 如果簡答就是民主和法制

❾ 憲法監督的幾種模式

我國憲法監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 06-03-27 13:11:00 ] 作者:羅 淼 編輯:studa9ngns 憲法,是一國的根本大法,是法治國家法律體系的核心所在。可以說,一國憲法的實施能否得到切實的保障是該國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能否正常運轉的重要標志,也是一國法制完善與否的重要體現。因此各國均對憲法的實施給予高度的重視,並且努力在制度上和法律上給予充分的保障,通過對憲法實施的監督來防止違憲行為的發生。當前,我國正朝著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依法治國的目標邁進,如何維護憲法權威,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國國情的行之有效的憲法監督制度已刻不容緩。因此,極有必要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
一、我國憲法監督制度的建立

綜觀我國憲法發展的歷史,中國的憲法監督和解釋制度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以1954年憲法規定為代表。根據1954年憲法,全國人大有權「監督憲法的實施」;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解釋法律」以及「撤銷國務院的同憲法、法律和法令相抵觸的決議和命令」。雖然1954年憲法沒有明確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監督憲法的實施,但卻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擁有法律解釋權,此處「解釋法律」權應理解為立法解釋。實踐中,當時的立法解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憲法解釋的作用,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行使立法解釋權對憲法中的存疑問題作出了解釋和回答。因此,從憲法規定精神和內容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均行使憲法實施的監督權。因此,可以說1954年憲法確立了以立法解釋為表現形式的憲法監督制度。但是該部憲法並沒有明確規定憲法解釋制度,未形成一個很完善的憲法監督體系。

第二個階段以1978年憲法規定為代表。1978年憲法規定,全國人大有權「監督憲法和法律實施」;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解釋憲法和法律,制定法令」以及「改變或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的不適當的決議」。由此可以看出,在憲法解釋問題上,1978年憲法明確建立了憲法解釋制度,比1954年憲法有所進步。但1978年憲法只是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改變或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的不適當的決議」,而沒有像1954年憲法那樣明確提及「同憲法……相抵觸」,且針對的是「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的決議」而非1954年憲法規定的「國務院的違憲法令和命令」。因此,可以說1978年憲法建立了以憲法解釋為表現形式的憲法監督制度,但沒有將憲法解釋和憲法監督這兩個職能分開,實際上也是沒法行使這一權力。

第三個階段以1982年憲法規定為代表。1982年憲法明確規定,全國人大有權「監督憲法的實施」,「改變或者撤銷全國人大常委會不適當的決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解釋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有權「解釋法律」;「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1982年憲法通過憲法解釋權制度與違憲法規等的撤銷制度相結合的方式,已經形成比較完整意義上的違憲審查制度。但是1982年憲法仍然沒有明確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違反憲法的法律的撤銷與審查問題。因此,中國現行憲法監督制度仍然還不健全。憲法監督制度首先應當包括違憲立法審查權和撤銷權。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違憲問題,在現行憲法監督制度下是難以解決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兩個機構監督憲法的實施,但這兩個機構沒有辦法監督其本身。在憲法之下的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和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這兩個層次,都沒有被監督。所以,嚴格來講,憲法監督制度在我國實際上並未真正建立起來。

二、幾種憲法監督制度模式

綜觀世界各國,尤其是現代憲政國家,關於憲法監督制度的確立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其一是由立法機關行使憲法監督權的模式。此種憲法監督制度以英國為代表。英國實行「議會至上」的憲政體制,內閣和法院由議會產生並對其負責,議會可以制定、修改和廢止任何法律,包括各種憲法性文件;任何一部法律如果違憲,議會有權修正或廢止。這種監督模式的最大的優點在於它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從而保證了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得以更有效地貫徹和執行。不過這種模式的缺點是顯而易見的,其實質是立法機關自己審查自己,失去了違憲審查的真正意義,達不到違憲審查的效果。

其二是由司法機關即法院行使憲法監督權的模式。首創這種體制的是美國,其直接淵源是著名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這一判例,由最高法院通過對法律的違憲性審查來監督憲法的實施。法院行使憲法監督權模式的優點在於法院通過違憲審查權的行使,有效地制約了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保證了權力的分立與制衡;法律和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合憲性爭議往往在處理具體案件中表現出來,使憲法得到了經常性的貫徹與監督,強化了憲法至上的觀念。但司法活動本身也難保證是絕對客觀中立的過程,法官選擇與操作的過程中,其主觀任意性決定法官要准確表達立憲者的意圖是不可能的,因而該種模式也並不十分完善。

其三是由專門的憲法監督機關行使憲法監督權的模式。法國是實行這種體制的典型。法國現行憲法規定成立專門的憲法委員會,其主要職責是「監督共和國選舉」,「各組織法在公布前,議會兩院的規章在施行前,都必須提交憲法委員會,憲法委員會應就其是否符合憲法作出裁決」。這一制度兼具了議會審查和普通法院審查的優點,保障了違憲審查權的統一,既避免了立法機關自己審查自己的尷尬,又可防止司法機關的主觀任意性。但其缺點在於憲法委員會是政治機關,政治傾向性強,很難保證客觀公正的監督。

其四是由憲法法院行使憲法監督權的模式。這種模式起源於奧地利。憲法法院職權通常包括:解釋憲法;裁決國家機關之間的許可權爭議;審查各種法律、法規、法令的合憲性;審理或監督審理高級官員包括總統的彈劾案;審查公民個人提起的憲法訴訟等等。這一制度兼具了議會審查和普通法院審查的優點,保障了違憲審查權的統一。其缺點仍然在於主觀性較強,易受政黨的政策影響。 三、我國憲法監督制度的完善

世界各國憲法監督制度對樹立憲法的權威和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對保障民主、法治與人權,維護國家政治與社會的穩定,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具體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但是,在我國建立完善憲法監督制度,必須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因此必須堅持立足於我國的政治體制來建立違憲審查制度。具體而言,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應該在憲法中明確規定違憲審查制度。所謂「違憲」,是指一國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決議、決定、命令等規范性文件以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行使憲法、法律規定的職權職責行為與憲法的原則、內容及精神直接相違背。所謂「違憲審查監督制度」,是指通過對一國的立法和行政行為是否符合憲法進行審查,對違憲行為予以糾正和制裁,以保證憲法的實施,維護憲法的尊嚴。違憲審查的目的是通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違憲審查、糾正機制,保障憲法的真正貫徹與實施;通過對違憲行為的審查處理來保障公民權利和自由的實現,保證國家權力的運行符合憲法和人民的利益,維護憲法所確立的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則。如前所述,目前我國憲法審查范圍過窄,只規定了對立法的違憲審查而沒有規定對其他違憲行為的審查,也沒有規定全國人大是否可以對自己的立法進行違憲審查。完善我國的憲法監督制度,必須把違憲審查置於首要的地位。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如果缺乏有效的違憲審查制度,違憲 行為不能及時予以糾正,不僅會破壞法制的統一與尊嚴,不利於實現依法治國的目標,而且也會危及我國改革與開放所取得的成果和社會的穩定。

其次,設立專門的憲法監督機構,即憲法監督委員會。它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領導,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負責,獨立於全國人大常委會。憲法監督委員會的職責包括:解釋憲法;對憲法的修改提出意見和建議;對現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是否同憲法相抵觸,提出審查監督意見;對報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或備案的地方性法規是否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提出審查監督意見;對各級國家機關的重大政策和決策是否違憲,提出審查監督意見。違憲審查監督可採取事先監督和事後審查相結合的方法。監督適用於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也適用於其他一切國家機關通過的一切規范性文件。憲法監督委員會根據有關組織和人員的提議和申請受理憲法爭議案件。也可以自行提起違憲審查監督程序。有權提出爭議案的組織和人員,與提出全國人大提案的主體的資格應一致,其程序也應相同

❿ 談談如何健全和完善我國的行政法制監督體制

如何健全和完善我國的行政法制監督體制
摘要: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行政法制監督體系,但仍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和不足:監督機構之間尚未形成有序的關聯結構,監督主體缺乏應有的獨立性在監督范圍上過窄、監督對象上缺乏制衡性,在監督手段和監督方式上效果差,在監督程序上,缺乏應有的透明度,未能充分保障社會的知情權。針對這些問題,作者探索性地提出了改革和建設我國行政法制監督機制的若干對策。
關鍵詞:行政法制 監督 健全 完善

以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已經寫入我國的根本大法——憲法,成為全國人民為之奮斗和追求的目標。要實現以法治國這一宏偉目標,關鍵在依法行政,重點在依法行政,難點也在依法行政。這是因為:一方面,行政機關擔負著依法管理國家事物、經濟和文化事業、社會事物的繁重任務,是國家權利中最活躍、最普遍的權利。另一方面,行政機關在行使權利的過程中擁有很大的行政自由裁量權,是最需要控制而又最難以控制的權利。因此,要確保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就必須加強對行政機關的法制監督,建立一整套科學合理而又行之有效的行政法制監督制度。
一、我國行政法制監督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的行政法制監督主要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第一、監督機構之間尚未形成有序的關聯結構。行政法制監督制度的權力配置整體安排不合理,相互之間缺乏應有的配合溝通和有機協調,或推諉謙讓或重復監督,使監督工作難以真正落實,影響了行政監督的權威性和有效性。權利機關監督、內部監督、司法監督和社會監督的力量對比不合理,不協調一致,未能真正形成監督合力,在體制設計上有所欠缺。無論是人大監督、政黨監督,還是監察、審計監督等,由於分散的監督,主體在隸屬關繫上自然是受多重領導的制約。權力機關監督停留在形式上,沒有切實可行的配套監督制,難以發揮相應的監督作用。
第二,監督主體缺乏應有的獨立性。權力機關的監督表面看獨立性
雖然很強,但實際上還是被一些因素所左右,未能真正的獨立行使監督權力,僅能靠人大會議及人大常委會的事後監督。對行政機關的真正的彈劾,罷免、質詢等權力行使不夠,由於實行的集體領導制,因而監督工作不能落實到人而切實可行。司法監督還需完善,雖然憲法和訴訟法都規定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司法機,不受任何干涉。但實際上司法獨立未真正實現,司法機關的人、財、物沒有獨立於政府,造成了司法的附性,作為社會最後的救濟權力和公平正義象徵的司法權也未得到人們的充分信任。

第三、在監督程序上,缺乏應有的透明度,未能充分保障社會的知情權。監督部門對行政的監督在立法上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操作程序,未能形成制度化、具體化。一是一些重要的規范如《國家公務員法》、《行政程序法》、《行政行為監督法》、《人民監督法》等未能推出,使一些重大的監督活動缺乏法律依據,無所適從;二是既有的一些監督規則措辭籠統,缺乏清晰明確的標准和可供操作的細則,使監督主體難以准確裁量和及時查糾被監督對象的越軌、違法行為。而且公開的程度也不夠,往往採用「暗箱操作」。
二、健全和完善我國現代的行政法制監督機制
(一)構建和完善行政法制監督制度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
法制化原則。它是指行政法制監督主體權力的確立及行使,都應有明確、具體的法律規定。這也是行政法制監督走向法制化程序化的一個重要前提。
第二,
公開性原則。沒有公開性而談民主監督是可笑的。歷史經驗昭示我們,沒有公開性或者公開性不強,只能給專制政治和干擾監督活動者有隙可乘。盡快完善國家公務員財產申報和稽核制度,強制規定公職人員定期將財產向指定的國家機關申報,如有不申報或申報不實者,給予相應的制裁;強化對政府重點部門、重點行業的監督,實行招標公開、項目公開、決策公開、審批公開、程序公開;採取切實措施,大力推進社會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公開化進程等等。
第三,
科學高效原則。行政法制監督的機制設施應體現科學原則,具體表現在機制合理,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統一協調,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和事後監督動態連貫,機制精簡節約。同時,行政法制監督也應體現高效原則,既是說監督主體要根據得到的有關信息,及時組織調查研究,發現並查明可能導致或已經導致違法失職行為產生的原因和條件,不失時機地實施監督,迅速消除其原因和條件,避免和糾正因此而產生的違法失職行為。
(二) 如何健全和完善我國現代的行政法制監督機制
首先,我國的行政法制監督需要從體制上重新進行調整設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要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在監督體制中的領頭羊作用,根據我國憲法,權力機關對行政的監督是根本的監督,應該在人大內部設立一個專門行使監督職能的監督委員會,統一領導和協調社會各監督主體的工作。鑒於我國目前權力機關的監督缺乏具體操作手段,而且權力機關監督的力量不是十分明顯,借鑒國外成功的監察專員模式,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建議設立人大監察專員制度。
第二,實行司法獨立。司法獨立的基本含義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司法機關獨立於行政機關(在美國還獨立於立法機關)而存在,並自主地開展工作;二是司法機關極其司法官員在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活動中所發表的言論及其所作出的行為不受追究,以便有效地保障司法權的行使。司法獨立是一項為現代法治國家普遍確立的基本法侓准則。可以說,沒有司法獨立,就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治。司法機關在行使監督制約行政機關的權力時,更需要司法的獨立。當然,這有待於我國的司法制度改革。使司法監督主體在人、財、物等方面相對獨立於行政系統。

第三,擴大監督范圍。有必要將所有的抽象行政行為處於全方位的監督之下,將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范圍擴及全部抽象行政行為。在加強對羈束裁量行政行為的監督時,還要多加自由裁量的行政行為的監督,這也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理論在行政法制監督中的具體體現。同時,要著重創制對行政工作機關、中高級領導幹部特別是「第一把手」、對失職行政、下級行政機關和公務員對上級行政機關及領導幹部監督制度,同級不相隸屬行政機關公務員互相監督制度,對監督機制進行調整,盡可能達到監督均衡。當然這只是個相對的概念,不可能有絕對的均衡,在不同的時期也應突出監督重點,不能平均用力,但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非重點對象的日常監督。

第四、建立廣泛而普遍的一般行政監督。為了加強上級政府的監督,應加強一般行政監督,即上下級政府的法制監督。政府的法制監督是一種對全部行政行為進行事前、事中、事後監督而且有行政強制性的監督,可以通過首長監督、上下級政府監督、政府各部門監督而實現。事中、事後監督而且有行政強制性和權威性,通過首長監督、上下級政府監督、政府各部門監督而實現。為增強監督責任心,可設立行政失察責任制,在監督中有過錯的,應予行政處理。

第五、完善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我國的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在立法上已逐步向法制化制度化發展,但其監督地位還有待於提高。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在實踐中需要相對獨立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監督。把這兩個部門置於政府內部,其人、財、物、權歸同級政府控制,故很難有效的對本地區和本部門的案件作出強有力的監督,對於所屬地區的首長更是無法實施監督,無法真正處於監督的地位。鑒於我國的情況,可以將審計機關移交人大設立,只對人大負責,才能真正做到審計獨立,充分發揮審計在防止官員為腐敗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同時,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部門應明確監督權責,建立監督責任制。這是監督主體內部自我良性發展的必然選擇,對監督主體,我們在賦予其權力時,應明確其應有的職責,使權責統一。而且也應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部門監督的程序。監督工作的實施應依法定的職權和程序進行,不得越權監督,越出職權范圍監督。監督的程序化要求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部門在監督過程中依法進行,但並非一味要求一定要找到一套步驟相連的做法。

第六,新聞監督的立法應提上議程,社會對新聞立法早有提議,新聞監督作為獨立於立法、行政、司法的第四種權力,具有廣泛性、公開性、權威性、及時性、後果嚴厲性、渠道暢通等優點,是一種有極大影響力而靈活的監督力量。當然,對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公正性應作監控,以保證新聞的有法可依,大膽的客觀公正的監督。

第七,建立渠道暢通的公民監督方式,在行政公開、行政聽證的條件下,公民的信訪、舉報、檢舉等制度應及時完善,使憲法規定的公民的監督權、批評權、建議權、申訴權、檢舉權難以切實行使。與以上監督機制相配套,在具體運作上,我們針對監督機制,還應建立科學合理的監督人員遴選機制和激勵機制。監督人員應具備嚴格的條件,具有專門的知識、經驗和品德,並經選舉推薦產生,專職地實施監督,不得實行其它職務。同時,在監督人員的工資、獎金、退休金及家庭安全方面應予以切實保障。

總之,健全行政法制監督制度,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還要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監督工作極為重視,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已出台了《黨內監督條例》,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正在制定實行工作監督和法律監督的監督法以及行政監督法規。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國行政法制監督制度必將進一步完善,人民期盼建立的民主、法制、高效和廉潔的政府也一定會實現。

參考文獻:
(1) 孔祥林著《對完善行政法制監督機制的思考》,廣西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0年版。
(2) 應松年著《行政法學教程》,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年版。
(3) 石東坡著《論行政法制監督機制的完善》、《行政與法》,2001年版。

熱點內容
經濟法的司法救濟 發布:2025-05-16 16:44:55 瀏覽:726
學民法心得體會 發布:2025-05-16 16:31:51 瀏覽:351
法院轉場素材 發布:2025-05-16 16:23:00 瀏覽:227
注會經濟法2014年各章分數 發布:2025-05-16 16:20:26 瀏覽:172
法律援助律師如何成為社會律師 發布:2025-05-16 16:18:07 瀏覽:922
20年不追究法律責任如果逮到了 發布:2025-05-16 16:18:06 瀏覽:473
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建設工作總結 發布:2025-05-16 16:13:02 瀏覽:279
民事訴訟法解釋對商業秘密 發布:2025-05-16 16:03:38 瀏覽:874
合同法妨礙合同履行 發布:2025-05-16 15:53:36 瀏覽:120
央美書法院長 發布:2025-05-16 15:51:08 瀏覽: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