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立法程序
⑴ 法律是怎樣制定出來的(程序)
法律制定程序即立法程序,是指有法律制定權的國家機關在制定、修改、補充或廢止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動中所必須遵守的步驟和方法。
我國的立法大致有以下幾個基本程序,即法律議案的提出、法律議案的審議、法律議案的表決、法律的公布等階段。
一、法律議案的提出
法律議案的提出是指依法享有提案權的國家機關或個人向立法機關提出有關法律議案或關於制定、修改、補充、廢止某項法律的建議。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30名以上聯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軍事委員會等有提出法律議案的權利。
二、法律議案的審議
法律議案的審議是指立法機關對已列入立法日程的法律議案進行審查和討論。我國對法律議案的審議分為專門委員會的審議和立法機關全體會議的審議兩個階段。
三、法律議案的表決
法律議案的表決是指立法機關對於經過審議的法律議案進行表決,正式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的活動。我國憲法規定,法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全體代表的半數通過,憲法的修改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全體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數通過。
四、法律的公布
法律的公布是指立法機關將表決通過的法律依法定形式公之於社會的一個法定程序。我國《憲法》(1982年)第80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決定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公布法律。
⑵ 立法程序的中國立法
1) 立法機關
我國《憲法》第58條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人大常委會是人大的常設機構,在人大閉會期間行使國家權力。具體地說,它有權解釋憲法、法律並監督其實施;有權制定和修改應由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法律;有權對人大制定的法律加以補充和修改,但不得違背其基本原則和精神。一般地說,基本法律,如刑法、民法等的制定權都應由全國人大行使。全國人大常委會音向全國人大負責並報告工作,接受人大的監督。全國人大有權否決全國人大常委的不適當的立法和決定。
2) 立法范圍
從原則上講,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是沒有邊界的,但在立法實踐中,國家也將某些事項交給政府制定行政法規。根據2000年3月15日通過7月1日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下列事項只能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1)國家主權事項;(2)國家機關的產生、組織和職權;(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4)犯罪和刑法;(5)涉及公民權利自由的事項;(6)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7)民事基本制度;(8)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9)訴訟和仲裁製度;(10)必須由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從實踐來看,「必須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大體包括:(1)有關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及其利益的事項,如《行政訴訟法》等;(2)有關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制度方面的事項,如《兵役法》等;(3)有關國家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等事項;(4)凡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認為應該由它立法加以調整的事項。我國《立法法》同時還規定,上述第8項涉及經濟基本制度方面的「部分事項」,全國人大可專門授權國務院「根據實際需要」、「先制定行政法規」,但不得涉及「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
3)立法程序
(1)提案。全國人大主席團、常委會、各專門委員會、全國人大各代表團或30名以上代表,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議案;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屬於自己職責范圍內事項的議案。
(2)審議。代表團或30名以上代表聯名提出的議案是否列入議程,由大會主席團決定,或者先交有關委員會審議後再根據審查意見決定是否列入議程。由人大主席團、常務委員會、其他中央國家機關提出的議案,由主席團決定交各代表團審議,或交有關專門委員會審議後提出報告,再由主席團決定交大會表決。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議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提交常委會會議審議,或先交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決定是否提交常委會會議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經法定程序審議後決定提交全國人大會議審議的法案,應當在會議舉行前一個月將法律草案發給代表,必須由人大常委會或提案人向人大全體會議作說明。在各代表團審議過程中,提案人應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有關組織和機關應當根據代表的要求介紹情況。
(3) 通過。全國人大審議的議案,凡未在審議過程被提案人撤回或經主席團決定停止審議的,都要進行表決,「由全體代表過半數通過」,憲法和憲法修正案須經全體代表2/3贊成方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議案,由它的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4)公布。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案,皆以國家主席令形式公布,並同時宣布生效時間。 (1) 行政立法體制。根據我國《憲法》、《立法法》和《國家機關組織法》的有關規定,我國的國務院,國務院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省會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經濟特區的政府,都可根據其職責范圍制定行政法律規范,發布決定和命令。這就是我國多層次、分等有序、嚴密統一的行政立法體制。
(2) 國務院及所屬部門行政立法的范圍。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可以就下列事項制定行政法規:①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②憲法第89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職權的事項;③全國人大授權的事項。憲法規定的國務院的職權,范圍明確的有17項,外加沒有邊際的「其他」事項,因此說,除了前述應當由國家立法調整的所有事項,都可以由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予以規范。簡單地說,國務院的行政立法包括執行性立法、職權性立法和授權立法。
(1) 行政立法程序。行政立法程序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制定、修改、廢止行政法律規范的秩序和步驟。不象國家立法程序那麼復雜,比較簡便靈活。根據《立法法》第57—— 62條的規定,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應當遵循如下程序(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程序,由國務院規定):
①規劃、立項和起草。國務院法制機構應在綜合各部門意見的基礎上編制具有指導性的年度計劃、五年規劃乃至十年規劃報國務院批准執行。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應當向國務院報請立項。
《立法法》第57條規定:「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組織起草」。相應的,國務院部門規章也應由部門組織起草。「組織起草」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
②論證和聽證。「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這是強制性的,必須遵循。
③審查和修改。根據《立法法》第59條的規定:「行政法規起草工作完成後,起草單位應當將草案及其說明,各方面對草案主要問題的不同意見和其他有關資料送國務院法制機構進行審查。」(審查內容見教材)
④審議和通過。行政法規起草、審議之後,就進入正式會議審議的階段,由國務院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審議決定。部門規章應當經部務會議或者委員會會議決定。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制定不同於一般的行政決策,不是由首長個人說了算,而應當以少數服從多數決定。
⑤簽署和公布。行政法規審議通過後要「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並應「及時在國務院公報和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刊上刊登」。部門規章由部門首長簽署命令予以公布,並及時在國務院公報或者部門公報和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刊上刊登。
⑥備案和接受審查。根據《立法法》的規定,除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其他所有的法規、條例和規章都「應當在公布後的30日內」報送有關機構備案。行政法規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並接受審查,如果不適當可以撤銷;部門規章的撤銷由國務院審議決定。 根據憲法和有關組織法的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省會市、自治區首府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經濟特區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執行國家、上級法律法規的需要制定和頒布地方性法規,並報全國和上級人大常委會備案。相應級別的國家行政機關也可以根據執行法律、法規和本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地方性法規的需要制定行政規章和補充性、執行性規則或實施細則,並報國務院和上級行政機關批准或備案。
不同級別的民族自治地區,還依法享有與其行政級別相當的自治立法權。
特別行政區在不違背全國人大為之制定的基本法的前提下,享有完全自主的立法權。 第一, 我國立法機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工作。
第二, 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與其常設機構分享立法權,既保證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又能保證經常性的立法活動順利進行。
第三, 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法律的解釋權和執行法律的監督權使法律的解釋和適用與立法的本意保持一致。
第四, 國家立法、行政立法、地方立法、民族自治立法和特別行政區自主立法有機結合,構成了完備的立法體系。
⑶ 法律的出台有什麼步驟
我國法律的出台的步驟是三步走。
法律制定,又稱法律創制,法律創立,最通常的稱之為「立法」。它是指有法的創制權的國家機關或經授權的國家機關在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補充、修改和廢止法律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認可法律的一項專門性活動。
法律制定程序即立法程序,是指有法律制定權的國家機關在創制、認可、修改或者廢止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動中所必須遵守的步驟和方法。狹義的立法程序僅指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創制、認可、修改或廢止法律的程序。廣義的立法程序包括一切具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創制、認可、修改或廢止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程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和《全國各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議事規則》的有關規定及我國的立法實踐,我國最高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立法的基本程序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審議、法律草案的表決與通過、法律的公布等。具體三步是:
1、提出法律草案。大會主席團、全國人大常委會、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全國人大職權范圍內的法律案,由大會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一個代表團或是30名以上代表聯名,也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全國人大職權范圍內的法律案,由大會主席團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或者先交全國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審議,由專門委員會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後再作決定。
2、法律案的審議。對列入會議議程的法律案,首先由全體會議聽取提案人關於法律案的說明,然後由各代表團全體會議或者分組會議審議,並由法律委員會和有關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和有關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並向主席團提出審議結果的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主席團審議通過後印發會議,並將修改後的法律草案提請大會表決。法律案在列入大會議程前,一般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反復審議和修改,然後再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提請全國人大會議審議。
3、法律案的表決和公布。法律案的表決採用無記名投票、舉手錶決和其他方式進行。目前,多數情況下,對法律案採用按電子表決器的方式進行表決,代表大會全體會議表決法律案,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憲法的修改由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通過,由大會主席團公布。
⑷ 法律制定的程序是
一、概念
法律制定程序即立法程序,是指有法律制定權的國家機關在創制、認可、修改或者廢止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動中所必須遵守的步驟和方法。狹義的立法程序僅指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創制、認可、修改或廢止法律的程序。廣義的立法程序包括一切具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創制、認可、修改或廢止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程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和《全國各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議事規則》的有關規定及我國的立法實踐,我國最高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立法的基本程序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審議、法律草案的表決與通過、法律的公布等。
二、法律草案的提出
法律草案,亦稱法律議案、立法議案,是具有立法提案權的國家機關和人員向立法機關提出的關於法律的創制、認可、修改或廢止的提案和建議。法律案的提出是立法程序中的第一個步驟。
我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團或30名以上的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中央軍事委員會、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享有立法提案權。
三、法律草案的審議
法律草案的額審議是指立法機關對已經制定出來的法律草案進行審查和討論。法律草案的審議是保證立法質量,促使立法更加科學、規范和成熟的重要環節。
法律草案的審議階段有二:第一,由全國人大有關委員會進行審議;第二,立法機關全體會議的審議。在審議法律草案的過程中,相應機關要對法律草案的立法動機、立法精神、法律草案與其他法律之間的協調性問題以及立法技術等問題進行審查。法律草案審議的結果主要有:(1)提付立法機關表決;(2)擱置;(3)終止審議。
四、法律草案的表決與通過
這是立法程序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個步驟。表決是有立法權的機關和人員對議案即法律草案表示最終的態度:贊成、反對或棄權。關於通過法律的法定人數,世界各國有不同的規定。我國憲法的修改,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數通過;法律和其他議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五、法律的公布
法律的公布是指立法機關或國家元首將已通過的法律以一定的形式予以公布,以便全社會遵照執行。法律的公布是法律生效的前提。法律通過後,凡是未經公布的,都不能產生法律效力。法律的公布必須由特定的機關或人員採取特定的方式進行。我國法律的公布權是由國家主席根據最高權力機關的決定行使的。
⑸ 簡述教育立法程序的四個主要步驟。
試述教育立法的基本程序和基本要求。 教育立法的程序是指國家機關在制定、修改或廢止教育法規的活 動中,必須履行的法定步驟和手續。根據我國以往的立法實踐和《立 法法》的規定,教育立法一般分為提出法律案、審議法律草案、通過 法律、公布法律四個步驟。
(1)提出法律案 提出法律案是我國立法的第一個階段,是法律審議、通過、公布 的前提。它是指被授予專門許可權的機構和人員向立法機關提出法律草 案,使審議法律草案列入議事日程,成為立法機關討論的對象。提出 來出法律案是法律規定的國家機關和人員的專有職權。
(2)審議法律草案 法律草案的審議,是指立法機關對於己列入議事日程的法律草案 正式進行審查和討論。在我國對法律草案的審議一般經過兩個階段: 一是專門委員會的審議,二是立法機關全體會議的審議。
(3)通過法律 法律的通過是指立法機關對法律草案表示正式同意,使之成為法 律。我國法律和其他議案需由全國人大的全體代表半數通過;全國人 大常委會審議的法律案,需由常委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地 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決議,皆以全體代表半數通過為有效。 同時,我國還有立法案經過審議後由有關人大機關決定是否批准通過 的立法。
(4)公布法律
法律的公布是指立法機關將己通過的法律用一定形式予以正式 公布。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 予以公布;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通過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由提 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的自治機關發布;國務院通過的行政法規由國 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 教育立法科學化的程度直接影響著教育法制建設的進程和質量。 教育立法要求符合教育規律。教育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客觀實在,人們只有充分認識教育規律,才能科學地制定出符合教育 規律的教育法規,按教育規律辦事,使教育法盡可能符合教育規律, 以保障和推動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 教育立法要求具有可行性。教育法規實施的好壞,取決於教育法 規本身是否具有可行性,即教育法規規定的各主體的權利義務是否清 楚明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教育立法要求有實效。教育立法的目的是保障教育事業的發展, 保障各教育主體的合法權益,只有達到這些目的,才是有實效的。
⑹ 法律程序和法定程序的區別
法律程序的范疇要比法定程序大。
一般納入法律調整的法律關系都可以稱為按照回法律程序處理。答
但是法定程序往往指具體處理流程,法律條文有明確的規定,不容更改或不能輕易變更。
法定程序與之對稱的還有意定,也就是有些法律問題處理時是尊重當事人意見的,經過徵求意見可以簡化程序等。
⑺ 立法過程和立法程序有什麼區別
立法過來程:1)立法准備源 2)由法案到法:提出法案~審議法案~表決法案~公布法律 3)立法完善:立法解釋;法的修改、補充、廢止;法律清理、匯編和編纂。
立法程序:是立法主體在制定、認可、修改、補充和廢止的活動中,所應遵循的法定步驟和方法1、提出法案A概念2、 有權提案的主體3、 表決和通過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