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鄉願

道德經鄉願

發布時間: 2021-12-14 10:02:20

⑴ 「鄉願」是什麼意思

鄉,民間。
願,謹厚。
所謂鄉願,就是老好人。
如果這世界是美好的,善意的,那麼鄉願是沒有危害的。
但顯然美好不是全部。
善意而又美好的世界,用不著你鄉願來說個「好」字,人的精神和價值,恰恰是在逆境中體現出來的。
因此,當人們遭遇困境和不公的時候,鄉願的行為,就能很輕易地體現出其讓人討厭的地方了。

其具體體現是:
你找他評理,他的處理方式通常是:不管誰對誰錯,各打五十大板。
你被欺負了,他總是會說:你也有不對的地方。
從小到大,從來不投反對票。支持你死刑的是他,支持你無罪的也是他。
他可恨,你又想不出哪裡該罵。
他可愛,你又覺得這個人很惡心。
之所以成為鄉願,其實是為了避免讓自己陷入任何的麻煩,不惜靠出賣良心來成全自己的人際關系。
說到底,就是自私。

鄉願是具備一定仲裁權威的,是有一定社會影響和輿論能力的,是可以判析是非對錯的。有此位而不具此德,不去追求公正,不去堅守原則,而是一味搞折中主義,見風使舵,明哲保身,是所謂「在其位不謀其政」的一種。孔子在這個詞彙後面加了句德之賊也,把鄉願列為壞德之人,實際上也是竊據「有德者之位」的人。一般的老好人,不具備這種社會地位和能力。也就是說,鄉願不是管好自己的事兒就完了,他經常是要去影響別人的行為,對他人的行為作出評價仲裁。他隱然以有德者自居,卻不過是見風使舵,不僅不能踐行美德,還會淆亂美德之名,並使真正具美德者邊緣化,使基於美德而應然的美德行為被邊緣化。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後果非常嚴重,影響特別惡劣」。尤其重在後一項。

錢鍾書在《圍城》里塑造的韓學愈,就很有點現代鄉願的意思:韓學愈雖非啞巴,天生有點口吃。因為要掩飾自己的口吃,他講話少、慢、著力,彷彿每個字都有他全部人格作擔保。不輕易開口的人總使旁人想他滿腹深藏著智慧,正像密封牢鎖的箱子,一般人總以為裡面結結實實都是寶貝。

孔子還說過,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可以和這一句互相發明。「德之賊也」,正是「惡紫之奪朱也」。

⑵ 何為儒家「鄉願」

鄉願」出自孔夫子一句話「鄉願,德之賊也」,孔子在論語中批評鄉願之徒,也就是地方上的好好先生,對誰都關系處理得好,八面玲瓏,左右逢源,所有人都說他好,但這種人內心並不是處於道德目的而是別的目的,或是說別有用心。一般野心家、政治上要爬到高位的人往往採取此種方法獲得人氣。因此,鄉願就是偽善。

⑶ 什麼是中庸,鄉願和中庸有什麼區別

中庸是指儒家的道德標准,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所謂「中庸」,就是把仁一直做下去,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主張不偏不倚,調和折中;鄉願代表不分黑白的好好先生,他們具體區別表現為:

1、外在表現:

鄉願,合乎或者滿足大多數人的意願,以此達到「鄉人皆好之」的目的。這種人沒有原則,擅於迎合,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孔子評價為「德之賊也」,極其討厭這類人。與之相對的就是中庸,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一句話挑明,中庸是至德。

2、內在原則:

中庸的「中」是說事有兩面,在審時度勢之後做出一個選擇,「中」不是既不說好,也不說不好,做中間的和事佬,而是該說好就要說好,該說不就要說不,秉持自己原則的同時,還能靈活應變;鄉願則是看似忠厚實際沒有一點道德原則,只知道隨波逐流,見風使舵罷了。

3、難以踐行:

鄉願混同於流俗,迎合於濁世;為人處世似乎方正清潔,但世故圓滑,八面玲瓏,似是而非,以假亂真;中庸在於掌握分寸,把握好度,做到恰如其分,無過而無不及,這應是中庸的本意,但真要做到是極其不易的。用孔子的話說,這是比光著腳踩在鋒利的刀刃之上還要困難的事。連孔子本人,中庸也是一直想努力想達到卻未能完全達到的境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鄉願

⑷ 什麼叫「鄉願」

鄉願 :
xiānɡ yuàn
鄉中外表謹慎厚道,實際上同流合污的偽善之人:鄉願亦無殺人之罪,而仲尼惡之。

⑸ 問>什麼叫鄉願..!

鄉願,通常解釋為一鄉之人都稱之為好人的人,即好好先生,偽善者,偽君子。孔子認為,「鄉人皆好之」的人不是好人,真正的好人是「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論語.子路》)。可見原儒講和諧寬容謙讓恭敬,但絕不和稀泥當老好人,在大是大非原則問題上黑白分明,決不含糊!孔者對鄉願極為反感,正言厲色地斥之為道德的盜賊(「鄉願,德之賊也。」《論語·子路》),鄉願虛偽矯飾,言行不一,表面上來忠厚廉潔,實際上笑裡藏刀,沒有一點道德原則,是偏離「中行」最遠之人。孟子為鄉願作了具體畫像:「言不顧行,行不顧言,……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願也」「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孟子.盡心下》)

⑹ 什麼叫做鄉願啊謝謝~~

人人說好的人,孔子給他叫做鄉願。陽貨十三孔子說:「鄉願,德之賊也!」(鄉願就是人人說好的那種人,孔子說他是道德的盜賊)。孟子也記載了 同樣的話。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願乎!鄉願,德之賊也。」(盡心下)。鄉願都包括那些特徵呢?盡心下萬章的疑問解答了這個問題。「萬章曰:『何如?斯可謂之鄉願矣?』曰:『何為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願也。」(萬章問:如何才算是鄉願?孟子答:從他批評別人的事上就可看出他是不是鄉願。他譏笑不隨和的清潔自守,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狷人,說他們何必孤孤零零冷冷清清地生活,人既然生在世上,就要作這世上的(俗)人,只要人說聲好就可以了,何必落落寡合呢?然後孟子作結論說,鄉願做事遮遮掩掩,專想討好世人)。 萬章還不懂,問為什麼「一鄉的人都說他是謹慎老實人,他不論到什麼地方,人都不會不拿他當做謹慎老實人,孔子卻以為他是道德的盜賊,為什麼呢?」孟子說:「人要非議他的不是,卻舉不出實例;要攻擊他的毛病,他卻沒有明顯的毛病;他與世俗同流合污,合乎污世。他的居心好像忠信,行為好像廉潔,以致人都喜歡他,他自己也自以為是。但卻不能和他進入堯舜的聖達,所以說他是道德的盜賊。孔子說:『我厭惡那似是而非者。因為,我厭惡莠草,是怕它亂了幼苗,厭惡言似義而非義的人,是怕他亂了正義…我厭惡鄉願,是怕他亂了道德。』」。(原文是:萬章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鄉願,恐其亂德也。』」)。

⑺ 鄉願是什麼

鄉願指那些看似忠厚實際沒有一點道德原則,只知道媚俗趨時的人。

⑻ 「鄉願」是什麼意思

鄉願這個詞含義豐富,孔子所謂鄉願大概是指偽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實際沒有一點道德原則,只知道媚俗趨時的人.孟子所言大約是說言行不一,當面背後各一套的四方討好,八面玲瓏的人就是鄉願.

⑼ 鄉願,是什麼

鄉願這個詞含義豐富,孔子所謂鄉願大概是指偽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實際沒有一點道德原則,只知道媚俗趨時的人。孟子所言大約是說言行不一,當面背後各一套的四方討好,八面玲瓏的人就是鄉願。出自《論語·陽貨》:「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⑽ 什麼叫鄉願

鄉願指鄉中貌似謹厚,而實與流俗合污的偽善者。

鄉願這個詞含義豐富,孔子所謂鄉願大概是指偽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實際沒有一點道德原則,只知道媚俗趨時的人。孟子所言大約是說言行不一,當面背後各一套的四方討好,八面玲瓏的人就是鄉願。這種人隨波逐流,趨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敗壞的小人。

(10)道德經鄉願擴展閱讀:

出處:

《孟子·盡心下》:「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juju三聲)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

「萬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

翻譯:

「不符合自己的行為,在不考慮說話,那麼說:『古代的人,古代的人。行為什麼孤零零(juju三聲)涼涼?生在這個世界的,為這個世界的,好就可以了。』卑劣地討好的人,這好好先生呢。」

「萬先生說:「一鄉的人都說他人了,無論到哪裡,都是原國人,孔子認為是偷道德的賊,為什麼呢?』說:除了他沒有辦法,沒有刺的刺呢,相同於流俗,污濁的社會同流合污,在他看似忠誠,行為似乎很廉潔,大家都喜歡他,自認為是,而不能進入堯舜之道,所以說「德之賊」的。

孔子說:「憎惡似是而非的東西:惡草,恐怕它搞亂禾苗啊;惡債,恐怕他亂意思;厭惡誇誇其談,恐怕他亂信了;厭惡鄭國的樂曲,恐怕這個動亂的;討厭紫色,恐怕他亂朱啊;厭惡好好先生,恐怕他亂道德的。」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248 發布:2025-05-16 10:06:38 瀏覽:931
法律援助偵查階段律師意見 發布:2025-05-16 10:03:02 瀏覽:692
社會生存法夠硬和圓滑 發布:2025-05-16 10:01:38 瀏覽:30
關於共同侵害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6 09:32:59 瀏覽:803
中歐學院法律碩士 發布:2025-05-16 09:25:24 瀏覽:238
政府投資項目監管有關政策法規 發布:2025-05-16 09:15:13 瀏覽:1000
借條不按手印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6 09:13:05 瀏覽:398
民事案件法院函 發布:2025-05-16 09:13:04 瀏覽:373
有關社會與法節目的論文 發布:2025-05-16 09:05:09 瀏覽:239
高等教育法規法條 發布:2025-05-16 09:04:18 瀏覽: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