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純釀
A. 你覺得節約糧食在物質生活逐漸富裕的今天是優良品德嗎
我覺得節約糧食在物質生活逐漸富裕的今天仍然是一種優良品質,因為我們都知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個非常好的詩詞,因為勞動真的是非常辛苦的,我們要節約糧食,這樣才能創造出更多的價值財富。
B. 純糧散白酒哪家做的比較好
◆一瓶茅台酒多少錢?15年茅台貴賓酒為3060元,一斤裝,如果以半兩的杯子來盛,也就20杯;3060÷20,每杯等於153元。不便宜。
◆如果是飯店餐桌上普通的大眾類白酒,就算100元吧,倒20杯,每杯相當於5元,不貴。
◆如果是二鍋頭呢?最普通的紅星二鍋頭一瓶也就8元,8÷20,每杯僅為4毛錢。
以上三種情況中,相信第一種與我們大多數人無緣。
第二種情況倒是常見,花5塊錢,一杯酒就可以回到從前。
至於第三種情況,說實在的,對於好飲的人來說,我相信大部分人(特別是北方人)都喝過紅星二鍋頭。嗜酒如命的人,向來「嗜」得都很便宜。
用這樣的一杯酒回到從前,只需要破費4毛錢。
可悲吧?我們曾經無數次地用區區幾塊錢、甚至幾毛錢,就很便宜地(說難聽點是「很賤」)毀滅了自己!
當然,我並不是財迷,我也知道健康、幸福是不能用價格來計算的。
但是,我們毀滅自己卻有價格,並且相當便宜!
嗜酒與酗酒的區別:
嗜酒、酗酒,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比如說,大家看到兩個人一起喝酒,都喝醉了,如果一個是酗酒,另一個是嗜酒,雖然表面現象完全相同,但他們的本質是截然不同的。
酗酒——指的是長期、大量的飲酒;
嗜酒——指的是對酒精失去控制!
長期、大量的飲酒未必是酒癮患者;偶爾喝酒,未必就不是酒癮患者。
問題的根本在於,能否控制酒量。如果能控制酒量,即使每天喝、喝的也很多,那麼,這是酗酒,而不是嗜酒。
如果喝上一口酒,就無法停止,即使幾個月喝一回,這是嗜酒,也就是酒癮患者。
酗酒是習慣,嗜酒是疾病,不可同日而語。
這里有一個誤區,就是說,很多酗酒者戒酒了,所以,大家認為酒癮患者戒不了酒是意志力、毅力、品質、道德有問題,這是完全錯誤的。
因為這本身就是兩回事,酗酒者戒酒,只是改變一個習慣而已。
而酒癮患者戒酒,面對的是一種強大的疾病。
記住:嗜酒是一種不可治癒、逐步惡化、足以致命的疾病。
世界上有很多人知道他們生來就不能吃某些食物――牡蠣、草莓、雞蛋、黃瓜、糖或其它的什麼――一旦吃了,身體或許不會太不舒服但可能引發嚴重的疾病。
這種對食品過敏的人可能會非常自卑,他們時常抱怨造物不公平,讓自己喪失了享用美味的能力。
酒癮患者永遠不可能適量飲酒,所以,我們戒酒的目標自然是——終生滴酒不沾!
C. 拋開道德來說,浪費糧食是應該提倡的嗎
浪費不是合理的經濟發展方式 表面上是在拉動商品消費根本上會對經濟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比如:物價嚴重上漲 消費變形 社會供求不平衡 糧食危機 甚至會導致社會危機! 人人都浪費的去消費那麼對今天剛剛溫飽的中國來說,百無一益 經濟發展當下都倡導科學發展觀 和諧社會 經濟發展要與社會生產力 消費能力 國家發展水平 社會需要 等等方面相協調 你說的那種表面的消費實質是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的!
D. 珍惜糧食的名人名言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真誠的、十分理智的友誼是人生的無價之寶,你能否對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遠做一個無愧於他的人,這就是你的靈魂、性格、心理以至於道德的最好的考驗。
節約莫怠慢,積少成千萬。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節儉樸素,人之美德。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要注意不抓糧食很危險,不抓糧食,總有一天要天下大亂。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節儉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
E. 節約糧食是什麼,更是什麼道德與法治
我節約糧食是中華傳統美德,而且是道德與法律都應該得到約束,都應該履行的。
F. 節約糧食 道德引領更重要 比節約糧食規則約束更重要 更好的800字作文
節約糧食從我做起
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浪費糧食的現象。也許你並未意識到自己在浪費,也許你認為浪費這一點點算不了什麼,也許你仍然以為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然而事實是:我國人口己超過12.5億,每年的凈增長是1200萬人;人均耕地面積1.2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積正以每年30多萬畝的速度遞;全國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糧食依靠進口。從1981-1995年間,全國共減少了耕地8100萬畝,因此而減少糧食生產500億斤。而且現在這個減少速度仍然在不斷加快。亂佔耕地、挖沙、土地質量下降、荒漠化等種種現象在蠶食著耕地。現實絕對不容樂觀!!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而不是說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費得起就可以浪費。浪費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只要存有節約的意識,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在餐館用餐時點菜要適量,而不應該擺闊氣,亂點一氣。記住:節約糧食從我做起。
1986年的第五次世界糧食調查的結果是:112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除外)1979-1981年有3.35-4.49億人口處於營養不良狀態。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組織80年代初宣稱,當時世界穀物產量可以養活60億人口。但就在同一時期,全世界人口只有45億左右,可是卻有4.5億人挨餓。1995年,世界人口增長到57億,挨餓人口數字增加到10億。1972年,由於連續兩年氣候異常造成的世界性糧食歉收,加上前蘇聯大量搶購穀物,出現了世界性糧食危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於1973年和1974年,相繼召開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糧食會議,以喚起世界、特別是第三世界注意糧食及農業生產問題。但是,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世界糧食形勢反而更趨嚴重。據當時預測,在80年代世界糧食仍將趨向短缺。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關於世界糧食日的決議,正是在世界糧食供求矛盾日趨尖銳的背景下作出的。
浪費可恥,從某種意義上說簡直是「犯罪」。凡事貴在堅持,節約要從點滴做起,尤其需要堅持。一天兩天可以,一年兩年呢?更長的時間呢?不僅僅是對糧食,要讓節約內化為自覺,成為習慣。
G. 節約糧食的名言人名言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諸葛亮
誠信·文明·諸葛亮·道德修養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朱柏廬
勞動·美德·勤奮·誠實
節儉樸素,人之美德。
——程頤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李紳
生活·寫景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
感恩·勞動·珍惜·勤奮學習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左丘明
古代·美德·國學·文化
節儉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
——愛默生
勞動·贊美·勤奮·生活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司馬光
時間·團結·勞動·積累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
勞動·人生哲理·奉獻·感恩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李商隱
誠信·道德修養·文明·道德
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曹雪芹
勞動·紅樓夢·哲理·珍惜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左丘明
美德·文化·高考·古代
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
——民諺
中國·勵志·學生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秦韜玉
勞動·勤奮·勵志·做人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意:農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鋤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長禾苗的土中,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這樣辛苦得來。
——李紳
親情
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恩格斯
科學·科學家·真理·戰勝困難
奢侈的必然後果——風化的解體——反過來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盧梭
勞動·道德修養·誠實·盧梭
—— 我是有底線的 ——
H. 自己的糧食有幾千斤自己全浪費了會不會犯法
自己家的糧食浪費掉了,這個應該不犯法。但是之前糧食好的時候,比如大米或是一些干貨,可以捐贈或者是賣出去都可以,就不用浪費那麼多了。
I. 關於節約糧食的名言警句
1、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處:唐代詩人李紳《憫農》。
譯文:在這盤中的食物,是用那些點點滴滴的辛勤換來的。
2、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
是朱柏廬的名言,出自《朱子家訓》。
譯文:一碗粥,一頓飯都要想它的來之不易,
衣服上的每一根泗縣的縫制都要想它有多艱難。主要是告誡人們要懂得珍惜,不要浪費。
3、克儉節用,實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敗德之本。
出處:唐.吳兢《貞觀政要·規諫太子》
釋義:能夠儉朴節用,是發揚大道的本源;而崇尚奢侈、放縱自己,則是敗壞道德的根源。
4、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勤儉建國家,永久是真言。
出處:現代.朱德《勤儉》
釋義:丟掉勤儉的傳統,滑向奢靡的泥坑,是很容易的,可從奢靡的泥坑爬出來,回到勤儉的路上,就很難了。但不管怎樣難,我們也要遏制目前的奢靡之風,恢復勤儉傳統。
否則我們的社會主義江山就可能被斷送,改革開放的成果就可能被耗盡。
5、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
出處:戰國《荀子·正名》
譯文:慾望雖然沒有盡頭,不可以滿足,卻可接近於滿足;慾望雖然不可去掉,但卻可以對它加以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