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國法治江蘇
Ⅰ 紀錄片法治中國當中回答依法治國有幾大環節分別是什麼
Ⅱ 法治中國的五大措施
2014年10月30日,國來新辦舉行黨的十八自屆四中全會《決定》的重大意義等情況新聞發布會。中央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姜偉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為推進法治專門隊伍的正規化、專門化、職業化,《決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
一是健全國家統一法律執業資格考試制度。
二是建立法律職業人員統一職前培訓制度。
三是探索建立法律職業從業者之間良性互動和開放的人才吸納機制,從符合條件的律師、法學專家中招錄立法工作者、法官、檢察官。
四是暢通立法、執法、司法部門幹部和人才相互之間交流渠道。
五是加快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法治工作人員管理制度。
Ⅲ "法治中國"的時代內涵是什麼
依法治國理念基本含義是依據法律而不是個人的旨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確立以憲法和法律為治國的最具權威的標准。樹立依法治國理念,需要准確把握以下三個方面的基本內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這是 國憲法明確規定的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具有三個方面的含義:
首先,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國憲法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現實生活中,有的習慣於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對不同身份的人給予差別待遇。這種思想和做法實際上是封建等級觀念的殘余。
其次,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憲法和法律是人民利益的體現,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得享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將自己凌駕於黨、國家和人民之上。那種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法律只管民,不管官;只管別人,不管自己,將自己視作法律之外的「特殊公民」的思想,從根本上背離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第三,任何組織和個人的違法行為都必須依法受到追究。 國憲法第五條明確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違法者必須受到追究是法律尊嚴的重要體現,也是法律權威的重要保障。在一個社會中,如果有人違了法卻能逍遙法外,那麼,法律在社會公眾心目中就不可能樹立起崇高的地位和威信。
(二)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
法律權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嚴、力量和威信。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迫切需要。
維護法律權威,必須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基本行為准則的觀念。在一個社會中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社會規范,包括法律、政策、道德、習慣、宗教規范等等,都對人們的日常行為起到一定的規范和約束作用。但是,必須明確,在一個實行法治的社會中,法律是對人們的社會生活起著最基本的、同時也是最有力的規范和約束作用的准則。整個社會和全體公民都必須樹立法律意識,自覺將法律作為指導和規范自身社會活動的基本行為准則。
維護法律權威,必須首先維護憲法權威。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 國的根本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制保證,具有最大的權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權威的淵源和保障。因此,維護法律權威首先要維護憲法權威。
維護法律權威,必須努力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任何法律、法規、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下位法不得同上位法相抵觸,地方性法規不得同全國性法律相抵觸。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是法律權威的重要標志。當前,有的地方和部門從保護本地區、本部門的利益出發,制定和實施一些違反國家法律規定和法治原則的「土政策」、「土辦法」,搞「你有法律、 有對策」,不僅破壞了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也嚴重損害了法律的權威與尊嚴,必須堅決反對和有效制止。
維護法律權威,必須樹立執法部門的公信力。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過執法司法來實現,法律的權威也要通過執法者的權威來體現。因為在社會上一般人心目中,執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著法律權威與尊嚴。樹立執法部門的公信力,需要從兩個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 國社會公眾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責眾」、「只要有理怎麼鬧都行」等不講法制的傳統觀念,從嚴執法,對一切違法行為嚴肅處理,以維護法律的嚴肅性,樹立執法者的權威;另一方面,執法者要嚴格公正文明執法,切實解決執法和司法不公的問題,提高執法部門的公信力,讓執法司法行為令人信服,用公正贏得權威。
(三)嚴格依法辦事
這是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區別於人治的重要標志。對於一切國家機關特別是專門履行執法、司法職責的政法機關來說,嚴格依法辦事意味著以下四個方面的含義:
職權由法定。職權法定是法治的重要原則,也是嚴格執法的合法性基礎。職權法定原則要求,執法機關的權力必須來自法律具體而明確授予,執法機關必須在嚴格依據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內履行職責。
有權必有責。即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有權必有責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行使權力要對所引起的法律後果負責,法律授予了權力,同時也就意味著賦予了責任;二是被法律賦予了權力而不去行使或者行使不到位,就是不盡職、不作為,就是失職瀆職,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政法幹警都必須堅決克服那種權力在 手,想用就用、想不用就不用、想怎麼用就怎麼用的錯誤觀念和做法,既要慎用手中權力,還要用好手中權力。
用權受監督。權力必須受到監督是一切法治社會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 國憲法第二十七條明確規定了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都要受到監督的原則。政法機關掌握著與公民人身、財產以及其他權利密切相關的執法大權,這種重要權力一旦被腐蝕濫用,將直接損害公民的合法權益。因此,政法機關的權力必須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程序行使,整個行使過程必須受到嚴格的監督和制約。
違法受追究。違法必究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律權威與尊嚴的重要體現。在現實生活當中,對執法者的違法行為依法追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建立起對執法犯法者的嚴厲追究機制。只有執法者的違法行為都毫無例外地依法受到追究和懲罰,才能給整個社會樹立依法辦事的良好示範。
Ⅳ 法治中國和法治社會區別
法治中國強調黨的領導,法治社會強調民主。
Ⅳ 法治中國的介紹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中國,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內標之一。新中容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成功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道路,有力促進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法治中國建設。
Ⅵ 文明在多大程度上揭示了法治主導的政府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在現代社會,法治是制度文明的基石和核心。權力不再是主導,其主要職能是為法律的制定和實現服務,其行動必須以法律為依據,並以實現法律為目的;法治不再是權力的配角和附屬,它是社會制度文明結構和職能的核心,已成為社會治理的最佳方式,所有其他社會治理的手段只能從屬於法律並在法律確定范圍內行使。
中國特色法治觀念、法治精神的培育和成長是思想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主要任務,公民的法治思維水平高、法治意識強是精神文明程度提升的顯著標志。如果有了完善的法律制度,但缺乏具備法治思維的人去施法,謀劃工作不運用法治思維、說話做事不首先考慮是否合法,那麼再多的法律條文也不過是擺設,再完備的法律制度也不能作為社會文明程度高的表徵。
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省。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總體框架下,我省率先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加快構建全國法治建設先導區;從法治的內在規律出發,在體現法治質量和水平的內在要素和特質,以及法治所內蘊的價值追求等實現法治的所有環節和全部領域全面推進依法治理,全面加強法治江蘇內涵建設;為全國的法治建設開山引路,在法治水平上領先於全國,成為成功樣本與典型示範,實現從「過程領先」到「水平領先」,推動江蘇在科學民主立法、法治建設、公正廉潔、法治宣傳教育、社會治理法治化、法治工作隊伍建設等六個方面居於全國領先行列。
1.科學民主立法是前提。要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在提高立法質量上下功夫,充分發揮立法的引領作用,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為加快建設法治江蘇奠定良好制度基礎。按照「不抵觸、有特色、可操作」的地方立法原則,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立改廢釋並舉,抓住提高地方立法質量這個關鍵,健全立法項目立項、起草、論證、協調、審議工作機制,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建立向下級人大征詢立法意見和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推進立法精細化,增強法規規章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
2.法律高效實施是重點。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實施,束之高閣,或者實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無濟於事。法律高效實施應該至少包含兩層意思:執法、機關嚴格實施法律,社會主體普遍守法依規。「高效」則體現在「執法、的高效率」和「實施後的好效果」這兩個方面。
3.法治文化培育是基礎。法治文化是成熟法治社會的標志。當前,必須著力建設充分體現法治精神的規范性、引領性法治文化,在法治江蘇建設中實現制度、機制、文化的有機統一。法治文化培育可以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各級領導幹部要做尊法學法的模範。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強調,各級領導幹部在推進依法治國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領導幹部對待法律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廣大群眾對待法律的態度。如果領導幹部不按法辦事,群眾也就會對法律和法治不信任。因此,提高法治建設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首先必須教育和約束領導幹部帶頭尊法學法,牢固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由法定、權依法使等基本的法治觀念,帶頭遵守法律、執行法律,帶頭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社會文明建設,守護公平正義,凝聚社會共識,強化廣大群眾對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江蘇的信心。
其次,在全社會樹立法治信仰。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人民群眾信仰法治,是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江蘇的思想基礎。應當通過豐富多樣的宣傳教育及實踐活動,努力讓群眾感受到法律的存在和公正,從而自覺信法、護法、守法。用良法善治引導公民行為,樹立敬畏法律、崇尚法治的信念,使法治成為公民自覺信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公民規則意識和明辨是非能力,使依法解決糾紛成為化解社會矛盾的主要方式,使各種利益訴求在法治秩序下確認、分配和保障。把對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當作百年大計來抓,將課堂教育與社會教育、普及法律知識與掌握法治精神結合起來,塑造青少年的法治信仰,為法治建設奠定長遠而堅實思想基礎。
第三,法治須與德治有機結合。提高社會文明程度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在全面推進「誠信江蘇」建設過程中,要堅持以誠信文化建設為重點,通過選樹誠信典型等活動,著力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濃厚氛圍。
Ⅶ 法治中國等於法治強國嗎
沒有法治強國這種概念,想要強調法治地位,各國的做法是顯示他是民主國家,法實際上具有民主的制度化基礎之地位。凡是民 主上軌道的國家,都是實行了普遍 民 主的法律有權威、法治已健全的國家,當今世界沒有例外,可重點參照北 歐、西 歐、北 美。
在法制體系不健全、守法被看作呆氣十足、上上下下對法律沒有敬畏的國家,談法治強國太奢侈,很不著邊際,盡管用心很好。
Ⅷ 法治中國有那些頻道
cctv1,2,7.
Ⅸ 法治國家是法治中國的全部內容對嗎
這種說法是不完整的來 。
法治源中國,是新時期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為一體的法治建設新目標;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新路徑;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新方針;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新方法。
「法治中國」是自黨的十五大以來,有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中國版」「綜合版」和「升級版」。說它是「中國版」,是因為「法治中國」是世界的法治共性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產物,它只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不適用世界上的其他國家;說它是「綜合版」,是因為它並不限指「法治國家」,它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綜合體;正因為它既是「中國版」,又是「綜合版」,特別是中國新時期法治建設的新目標,因而是「升級版」。
Ⅹ 什麼是法治中國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貌似只是說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