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義務是義務么

道德義務是義務么

發布時間: 2021-12-16 11:48:30

❶ 什麼叫道德義務,道德義務有什麼作用,我國

道德義務是指全社會成員依據社會道得規范,自覺自願地承擔對他人,對社會的道德責任 .
作用:首先,道德對其賴以產生的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其次,道德是影響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第三,在階級社會里,道德是進行階級斗爭的重要武器.
第四,道德通過對其他社會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的其他部分發生影響,從而間接地為經濟基礎服務.
第五,道德對社會穩定和人們日常生活及交往的正常進行具有重要的維護和保證作用.
我國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提出的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有:11.從我國歷史和現實的國情出發,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在公民道德建設中,應當把這些主要內容具體化、規范化,使之成為全體公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准則.
12.為人民服務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是社會主義道德區別和優越於其它社會形態道德的顯著標志.它不僅是對共產黨員和領導幹部的要求,也是對廣大群眾的要求.每個公民不論社會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夠在本職崗位,通過不同形式做到為人民服務.在新的形勢下,必須繼續大張旗鼓地倡導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貫穿於各種具體道德規范之中.要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先富與共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等關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為人民為社會多做好事,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形成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良好道德風尚.
13.集體主義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則,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當家作主,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使集體主義成為調節三者利益關系的重要原則.要把集體主義精神滲入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層面,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關系,提倡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反對小團體主義、本位主義和損公肥私、損人利己,把個人的理想與奮斗融入廣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奮斗之中.
14.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是每個公民都應當承擔的法律義務和道德責任.必須把這些基本要求與具體道德規范融為一體,貫穿公民道德建設的全過程.要引導人們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報效人民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祖國利益、民族尊嚴為最大恥辱,提倡學習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方法,艱苦創業、勤奮工作,反對封建迷信、好逸惡勞,積極投身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
15.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現代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相互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為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要大力倡導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鼓勵人們在社會上做一個好公民.
16.職業道德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系.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專業化程度的增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整個社會對從業人員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的要求越來越高.要大力倡導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鼓勵人們在工作中做一個好建設者.
17.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夫妻、長幼、鄰里之間的關系.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正確對待和處理家庭問題,共同培養和發展夫妻愛情、長幼親情、鄰里友情,不僅關繫到每個家庭的美滿幸福,也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諧.要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鼓勵人們在家庭里做一個好成員.

❷ 什麼是道德義務 人們有什麼道德義務什麼

道德主體有國家、集體、個人。道德范疇有兩大類:精神文明、物質文明。道德內容:有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個人美德(包括倫理道德);道德是主體行為操行總稱,也是善的品質。是一個國家社會所弘揚的多方面優良傳統,是歷史繁衍繼承的文明產物。人民所公認善的行為就是道德。

❸ 什麼是道德義務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義務就是要求人們必須遵守社會公共道德,它是由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並由統治階級肯定或倡導的行為規范。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們的道德義務是必須做到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

❹ 道德就是義務嗎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注重培養自己的道德觀念,必須注意到知、情、意、行的統一。不能只講動機不計效果,也不能只根據效果去判斷其善惡。要注重道德認知,處理好知與行的關系,注意實際行為的鍛煉,在實踐中增強道德情感、意志力。

在我們的生活中完全可以去做,往往還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中蘊含著道德的真諦。

前些天我乘公交車去外婆家。車至中途,車廂內已座無虛席。此時,又上來一位抱小孩的中年婦女。靠近車門的一位年輕小夥子忙熱情地站起來讓座,只見中年婦女二話沒說,徑直坐下,隨後有說有笑地逗起孩子來。我在對小夥子投以贊許目光的同時,心中也生出一種怪怪的感覺。小夥子主動給帶小孩的女同志讓座,固然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我總覺得在「理所」與「當然」之間,似乎還少點什麼——中年婦女是否應該向小夥子道謝呢?付出,不一定渴望得到回報,但人人都希望得到認可,大至社會的認可,小到一個人的認可。假如那名中年婦女對小夥子說上一句感謝的話,相信小夥子心裡會感到一種付出的快樂!芸芸眾生,人人都應時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得到了別人的幫助,別吝嗇你的感激;獲得了別人的尊重,也要學著去尊重別人。因為,尊重別人也是一種有道德的體現。

在這段時間里,我的心很沉重,我的眼睛時常濕潤。因為在歷史的旅程中發生了一件讓炎黃子孫銘記在心的事——四川大地震。就是在2008年5月12日這一天,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瞬間帶走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看著一片片廢墟,一個個孤兒,做為一名中學生,我的心怎能不潸然淚下呢?抗震救災,眾志成城。獻出我們的一點愛心,溫暖災區人民的心。這時,我放棄了身邊一些美好的事物,拿出了自己一個月的零花錢,捐給了災區人民。是啊,災區需要幫助,災區人民更需要幫助啊!伸出你的援助之手,鑄造愛的橋梁。這難道不能體現我們中華人民的道德高尚嗎?

其實,「道德」就是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在地震中還有些人幸運的活了下來,他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一面。看著一片片廢墟,有人在呼喚著自己的母親,這個時候他的母親或許已不在人世,但他還要對他的母親心懷感恩。在地震的面前,我們中國人並沒有氣餒,面對一片片廢墟,我們仍然努力去尋找生命的光芒。一天,兩天,直到第七天,生命在不斷的出現奇跡。溫總理說的好:「只要有1%的希望,我們就要盡100%的努力。是社會給予了他們,關懷了他們。」看完這個故事我的眼睛濕潤了,我有時在反省自己,是不是該在父母有生之年,多為他們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給工作了一天的爸爸媽媽捧上一杯茶,為學習困難的同學解答一個疑難問題,在公交車上主動為年邁的老人讓座,把被風吹歪了的小樹苗扶正,見到紙屑彎腰撿起等,只要我們從每一件小事做起,我們就會成為有道德的好少年。

古往今來,滄海桑田。雖然時光在流逝,時代在變遷,但是道德建設的重要性不僅沒有消減,反而與日俱增。我們黨和政府對公民的道德建設十分重視。人們常說: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點燃希望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導人們走向燦爛輝煌。

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自覺地做道德建設的宣傳者、實踐者和扞衛者,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❺ 道德義務包括哪些

道德義務指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想像當中一個人應該做到的事情,有人說孩子應該孝順自己的父母,而父母應該養育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

❻ 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關系區別

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關系區別

  1. 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關系。二者有密切聯系。法定義務分為道德義務和法律義務,就是說法定義務包括道德義務。

  2. 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區別:法定義務是指法定合同義務,是直接依據法律規定產生的而非由當事人約定的義務。是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法定義務必須履行。所謂道德義務,可以拆分成兩個詞語:「道德」與「義務」。道德即對事物負責,不傷害他人和規范自己的一種行為准則。而義務就是個人對他人、集體和社會應盡的道德責任。

❼ 既是道德義務,又是法定義務的義務有哪些

既是道來德義務又是法定義務的義自務包括兩方面:

一是家庭人倫道德義務與法定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義務(包括對沒有子女的祖輩的贍養義務),父母對子女的撫養義務(包括對喪失父母的孫輩的撫義務),夫妻間(兄姐對喪失父母未成年弟妹、以及弟妹對盡到對自已的扶養義務的兄姐的反撫)的扶養義務。

二是社會公德上的道德與法定義務:遵老愛幼、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會公德、愛護公共財產等。

❽ 道德義務性質是指什麼

道德義務:簡稱「義務」。個人對他人、集體和社會應盡的道德責任。大致包括對他人和對社會兩大類:前者是對自己的家庭、親屬、朋友、同事等應盡的責任,後者是對祖國、民族、集體等應盡的責任。是人們基於對他人和社會利益的理解,在內心信念的引導下自覺履行的責任。

❾ 道德義務的概念是什麼

倫理學的基本范疇之一。指一定社會關系中個人應該對社會或他人所承擔的道德責任,它同時表明一定社會或階級、集團對人們行為的道德要求;也指個人在實踐道德原則和規范時所產生的一種強烈的責任心。

熱點內容
經濟學跨考經濟法 發布:2025-05-15 16:22:53 瀏覽:105
關於刑事法律援助的規定 發布:2025-05-15 16:18:06 瀏覽:270
勞動法病假不發節日福利 發布:2025-05-15 16:17:54 瀏覽:894
民法典的作用 發布:2025-05-15 16:13:07 瀏覽:645
預見遇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15 16:00:05 瀏覽:143
商標法律知識培訓問題題 發布:2025-05-15 16:00:04 瀏覽:260
特朗普選法官 發布:2025-05-15 15:56:08 瀏覽:709
新修訂的准則和條例全文 發布:2025-05-15 15:41:15 瀏覽:532
勞動法中關於醫療假期長 發布:2025-05-15 15:37:56 瀏覽:360
勞動法上的經濟補償 發布:2025-05-15 15:34:12 瀏覽: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