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樹立法治信仰
❶ 青少年如何培養自己的法律意識
法,體系龐大,紛繁復雜。青少年要想養成法律意識,建議先不要直接就談法,先遵守法律相關的行為規范。
學前、小學階段建議不斷灌輸各項家規、校規校紀、學生守則,幫助他們樹立各種道路交通規則意識、尊老愛幼意識。這些規則或意識可以使法律意識的「學前教育」。
初中階段,由於大多數都處於青春期,建議漸漸宣講常見的刑事案件,例如涉嫌毒品、盜竊、搶劫、故意傷害、故意殺人、過失致人死亡、交通肇事等類型案件。
高中階段,由於大部分學生的價值觀逐漸形成,部分人可能會選擇就業,建議可宣講常見法律理念理論(如公平、正義)合同法律規范(如租賃、買賣、解約、違約)、勞動法律規范(工資、休息休假、社保)。
大學階段,由於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為必修課,並且形勢與政策教育等課程存在,建議認真學習相關課程。
以上為個人看法,求同,望採納。
進學校就已經下意識有了對規矩的理解
比如遲到了罰站,打了同學要檢討,寫錯問題要反思。
因為作為動物的本能就是趨利避害,當延伸到校園外,社會里也是幹了違背法律的事情就會受到懲罰,老老實實就可以過得安穩,長期打磨之下,青少年就會自覺遵守法律意識。
❸ 如何讓法治成為青年的信仰
大學,作為青年進入成人社會的預備階段,大學生經常在校園內、社會上看到與法治背離的情形。對此,不少大學生感嘆,法律的實踐效果與他們內心中的效果存在較大的差異,甚至存在以情代法、執法不嚴的現象,沖擊著青年人的法律信仰。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的青年正處於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傳統的文化思想,加之,在教育體系內,法治教育並不充分,青年的法治信仰存在一定的「缺位」。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已經有這樣一種共識,「法治中國」是重要的途徑之一,也是保障的支柱。因而,作為未來國家建設的主力軍,如何讓法治成為青年的信仰就顯得至關重要。
美國法學家伯爾曼說過一段膾炙人口的話:「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他將形同虛設。」對於法的重要性,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種解釋,各有側重。但可以肯定的是,讓青年具備法治信仰,一定是將法治從法律條文,內化為一種約束、一種責任感。絕不會逾越法律的底線,這是一種將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信仰。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出:「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裡。」當下的青年,雖然在中學、大學階段,學習了一定的法律知識,但是對於法治的認同還遠遠不夠。相對於冷冰冰的法條如何因勢利導,讓法制觀念直擊青年的內心深處就顯得至關重要。
目前,大學已經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以增強大學的法律意識,同時也是德育課程的重要陣地。可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少老師對這門課並沒有「精耕細作」,有的學生甚至覺得上課有些「無聊」。作為教師,要在課程上下功夫,既不能對內容泛泛而談,也不能只講重點。試著運用理論+案例的方式,讓課程成為法律常識課程的同時,也進行法治信仰教育。
畢竟,法治不是遠離現實生活的空中樓閣,法律條文也不能喚起人們的尊重。對於青年,只有讓法治的實踐與內心的標准產生「共振」,法治的魅力才能釋放出來,讓更多的人信仰。因此,讓法治成為青年的信仰,就不妨為青年提供具體的情景。比如,中學階段,學校完全可以徵求學生的意見制定校規,讓學生組織監督校規的執行。正如有人所言,法律就是解決紛爭、創造合作關系的程序。
對於青年而言,讓法治要成為信仰,並非只是個別法律條文的理解,而恰恰是一種質疑。如此,在實踐中完善法治、理解法治、尊重法治,最終才能激起青年對法治的認同感,才能走出將法治等同於工具的誤區。(章正)
❹ 我們應該如何向茆盛泉學習,樹立對法律的信仰
執法者也要懂得保護好自己,碰上妄命之徒要撞人,撞車,首先得考慮自身安全!
❺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我們青少年應該怎麼做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青少年應該怎麼做認真學習法律知識,懂法知法;依法專律己,嚴屬格遵守法律,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合法權益;
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要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規定,學會運用憲法精神來分析和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堅決維護憲法的權威,自覺抵制各種妨礙憲法實施、損害憲法尊嚴的行為。我們要將憲法原則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准則,落實在實際行動上。

(5)青少年樹立法治信仰擴展閱讀:
在我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個長久的歷史性過程。它的起點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建國後,由於各種復雜的原因,我國的民主與法制建設,曾走過一條很曲折的道路,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有過重大挫折,特別是經歷了十年「文革」的浩劫。鄧小平同志總結了國內與國際的歷史經驗,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與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方針。二十年來,在這一方針的指引下,我國的民主與法制建設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❻ 初中政治題目:青少年怎樣樹立法治信仰
首先是要敬畏法律,不能和尚打傘無法無天;其次,要學習法律,懂得法律;第三,要守法,即嚴格遵守法律;第四,要學會用法,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希望此回答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❼ 作為青少年,我們應該如何弘揚憲法精神
一是要建立起科學、系統的法治教育課程體系。
學校要嚴格按照《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分學段、有針對性地建立起與青少年心智發育相匹配的知識結構體系和課程體系,保證法治教育時間。
二是創新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採取具有互動性、參與性、體驗性的教育活動,綜合採用故事教學、情境模擬(如法庭模擬)、角色扮演、案例研討、法治辯論、價值辨析等多種教學方法。
(7)青少年樹立法治信仰擴展閱讀:
青少年時期是人一生中的黃金時期,青少年更是祖國的未來,青少年憲法意識和法治素養的培養顯得尤為關鍵和重要。
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廣大青少年學生從小樹立法治觀念,養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是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客觀要求。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
❽ 如何讓法治成為信仰」徵文
大學,作為青年進入成人社會的預備階段,大學生經常在校園內、社會上看到與法治背離的情形。對此,不少大學生感嘆,法律的實踐效果與他們內心中的效果存在較大的差異,甚至存在以情代法、執法不嚴的現象,沖擊著青年人的法律信仰。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的青年正處於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傳統的文化思想,加之,在教育體系內,法治教育並不充分,青年的法治信仰存在一定的「缺位」。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已經有這樣一種共識,「法治中國」是重要的途徑之一,也是保障的支柱。因而,作為未來國家建設的主力軍,如何讓法治成為青年的信仰就顯得至關重要。
美國法學家伯爾曼說過一段膾炙人口的話:「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他將形同虛設。」對於法的重要性,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種解釋,各有側重。但可以肯定的是,讓青年具備法治信仰,一定是將法治從法律條文,內化為一種約束、一種責任感。絕不會逾越法律的底線,這是一種將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信仰。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出:「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裡。」當下的青年,雖然在中學、大學階段,學習了一定的法律知識,但是對於法治的認同還遠遠不夠。相對於冷冰冰的法條如何因勢利導,讓法制觀念直擊青年的內心深處就顯得至關重要。
目前,大學已經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以增強大學的法律意識,同時也是德育課程的重要陣地。可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少老師對這門課並沒有「精耕細作」,有的學生甚至覺得上課有些「無聊」。作為教師,要在課程上下功夫,既不能對內容泛泛而談,也不能只講重點。試著運用理論+案例的方式,讓課程成為法律常識課程的同時,也進行法治信仰教育。
畢竟,法治不是遠離現實生活的空中樓閣,法律條文也不能喚起人們的尊重。對於青年,只有讓法治的實踐與內心的標准產生「共振」,法治的魅力才能釋放出來,讓更多的人信仰。因此,讓法治成為青年的信仰,就不妨為青年提供具體的情景。比如,中學階段,學校完全可以徵求學生的意見制定校規,讓學生組織監督校規的執行。正如有人所言,法律就是解決紛爭、創造合作關系的程序。對於青年而言,讓法治要成為信仰,並非只是個別法律條文的理解,而恰恰是一種質疑。如此,在實踐中完善法治、理解法治、尊重法治,最終才能激起青年對法治的認同感,才能走出將法治等同於工具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