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佛教
A. 如何用佛教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1,怎樣去認識佛教:讀經書,那些都是佛的知識和道理;
2,哪些佛教的精華值得我們去吸取:知識和道理都要吸收;
3,怎麼樣才可以做到
空:說來話長,凡人需要修行,修心,放下一切等等;
4,寬容:是個人對生活以及他人的態度,這個需要看清和看淡一切事物,放下貪,嗔,痴自然會有寬容的心態;
5,怎麼樣用佛教來提升自己的境界:做到1234,自然就能提升境界了!
南無阿彌陀佛!
B. 倫理道德對於佛教的人生意義
佛教倫理思想對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 人類的精神文明是不斷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容。現代的精神文明建設應當是在古代精神文明的基礎之上進行的。現代精神文明建設應當吸收古代精神文明中有價值或有意義的成分。這樣的成分有多種多樣。佛教的一些倫理思想是其中重要的內容,它對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至少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在提倡為人民服務,提倡奉獻精神時,佛教的倫理思想有借鑒意義 在20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在物質文明發展的同時,精神文明也有相當的發展。但這種發展在各個地區是不平衡的。而且在一些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的地區,卻存在精神文明滑坡的現象。如上述的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甚至損人利己等丑惡現象在不少地區抬頭。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種,比較復雜,但其中較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在倫理方面。究竟如何看待人生,用什麼樣的行為准則來規范自己,在許多人那裡是不明確的。在中國,在對十年「文革」中「左」的說教批判的同時,不少人卻把為人民服務的好傳統也當成「左」的東西拋棄了。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只想別人對自己奉獻,不想自己對別人奉獻,實際上奉行著一種自私自利、一切以我為中心、一心為自己謀利的倫理思想。這使精神文明建設受到很大損失。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加強正面的思想教育當然是政府或社會教育部門主要的應對之策。但也應當輔以其他的手法。如佛教的一些倫理思想就能起到一些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起不到的作用。有不少人對正面的思想教育有逆反心理,但對佛教的教理卻很感興趣,對佛教的倫理觀念也很認同,並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如許多信佛教之人或受佛教影響較大的人能自覺用佛教的克己精神待人,在遇到自己利益與他人利益或民眾利益相矛盾時,能本著佛教的「利他」精神先人後己,為他人或為社會犧牲自己的利益。佛教的一些倫理觀念所引發的一些人的行為對社會是有正面作用的,所收到的社會效果有些是政府或社會教育部門的正面教育想收到但在現實中難以收到的。這一方面說明佛教的倫理思想確有其獨到之處,另一方面也說明在當前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中應當吸收借鑒一些佛教倫理思想中的有益成分。 (二)在提倡自覺遵紀守法、嚴於律己時,佛教的倫理思想有借鑒意義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存在人的個人慾望或需要與社會秩序或他人利益相沖突的情況。要想社會的秩序不被破壞,人們(包括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保護,每一個人都應該對於自己的慾望有所克制。要受一定的社會法紀管束,也要受一定的倫理觀念制約。 在當代,盡管人們的文明程度有很大提高,遵紀守法的觀念普遍加強,但在這方面的問題仍然很多。擾亂民眾安寧、破壞社會秩序的人依舊不少。因而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加強人們的法制觀念。在這方面,佛教的倫理思想也可起一些好的作用,有一定借鑒意義。 與上述情況類似,有些人對政府或一些社會機構的法規制度並不以為然。但卻對佛教的教義十分看重,對佛教的教規非常贊賞。雖然並未出家甚至居士也算不上,但在許多場合卻能自覺地遵守佛教的一些教規,用佛教的倫理思想約束自己。這些人從滅除佛教說的「三毒」的立場出發,從克己的觀念出發,能夠對自己嚴格要求。而這樣做所起的社會作用,應當說有好的方面。它在客觀上對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起了積極的作用。另外,佛教倫理思想中的一些成分(如利他觀念、克己觀念等)即便在理論上也確實有現代精神文明建設值得吸收的成分和借鑒之處。 (三)在反對現代社會中存在的特權思想、腐敗現象時,佛教的倫理思想有借鑒意義 在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在法律上都確立了公民的平等地位。人們有分工或職務的不同,但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是平等的,人人都平等地享有作為人的尊嚴,在這方面沒有等級的劃分。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人們在財產、職業、職務、種族等方面具有的差異,因而在社會上所具有的影響力或社會地位是不同的。在社會中實際存在著富人歧視窮人、職位高者歧視或虐待職位低者、一些種族歧視另外一些種族的情況。許多富人憑借財產胡作非為,有些當權者憑借權利魚肉百姓、橫行霸道,有些種族優越感較強的人鄙視其他種族。這些富人、職位高者、種族優越感強者一般都認為自己有一種「特權」。這種特權思想在當今世界是阻礙人類進步、社會發展的重要障礙,也常常是產生社會腐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消除這種特權思想,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而佛教的倫理思想在這方面能起一些積極的作用。 佛教在產生時就主張某種程度上的平等思想,反對種姓地位的不平等。在後來的發展中,又反對歧視和虐待其他眾生或生靈。當然,平等只能是相對的,絕對的平等是沒有的。佛教僧團或佛教徒自身也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平等。但佛教倡導這種觀念,從社會作用來看,在總體上是有積極意義的。佛教的這種平等思想對現代社會中的許多信教者都有重要影響。
C. 宗教與道德的聯系與區別
一、聯系:
宗教與道德同為社會意識形態,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宗教與道德之間的相互影響,既為經濟基礎所決定,也隨著經濟基礎的變革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在原始社會,原始宗教通過宗教神話和宗教禮儀來強化道德的社會影響力。
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總是利用宗教為自己的階級利益服務,用神和天命的安排來神化現在的統治秩序和人與人的階級關系,用來世的天堂使被統治階級安於現實的苦難。
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它或者為統治階級的統治和利益服務,或者當被壓迫階級變得足夠強大時,代表被壓迫者的利益反抗統治階級的壓迫。宗教對道德的影響也體現在這兩個方面,即把統治階級的道德神聖化和成為被統治階級反抗統治階級的道德的宗教外衣。
宗教與道德的關系具有與以往階級社會不同的特點。經過宗教制度的改革,我國的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中的封建剝削制度被革除;天主教、基督教中開展的反帝愛國運動使得這兩個宗教成為中國人民獨立自主自辦的宗教。我國的宗教已不再是剝削階級利用的工具。宗教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存在是因為還存在著宗教賴以存在的條件。
在社會主義時期,雖然宗教道德中涉及人與神關系的部分仍然是約束信教群眾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但是宗教道德中涉及人與人關系的部分,如佛教的"五戒十善",基督教、天主教的"十誡"等等,與社會主義的道德有某些共同之處。
宗教信徒以宗教道德中涉及人與人關系的世俗性道德約束自己的行為,與社會主義社會所提倡的道德原則對人們行為的要求並不沖突。這是宗教能與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一個重要方面。社會主義的道德應該吸收宗教道德和教規、教義中的某些積極因素,宗教道德只有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才能存在。
二、區別
1、從存在的維度來看:
道德存在的領域始終不出人與人關系的現實維度,宗教則與道德不同,始終走在人與神關系的維度上。
2、從與生存活動距離來看:
宗教離生存活動遠,而道德離生存活動近。
3、發揮作用的方式:
道德是非強制的,約束主要來自於內在的良知,而宗教對於信仰者是絕對的權威。
D. 道德經和佛家有沖突嗎
沒有沖突,只有區別。
兩家都講修身養性,高的道德標准(例如舍己為人),去回除各種慾望,回歸自然與本答性。
例如,道家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佛家說:萬法歸一。世界上,天底下,人世間,有一種「道」,從這個「道」產生出儒、道、墨、法、雜、縱橫……等等學說(法)。而萬法歸一,歸一到何處呢,其實就歸一到派生出萬法的那個「道」。
就是說,無論哪家哪派,修到最最境界,其實是歸一的,條條大路通羅馬,最後結果是一樣的,儒家把那個結果叫賢者、君子、聖人,道家稱為至人、真人,佛家則叫佛、菩薩。
所以你看古往今來,聖人的境界都差不多。
區別在於,修的方法不同,修的目的不同。
修的方法比較高深復雜,我不修也講不明白,需要研究道家和佛家經典才能明白。
道家是今生今日,修長壽長生。佛家是修來世。這是目的的不同。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國學大師(那時不這么稱呼,現在看起來應該算國學大師)提出儒釋道三教合一,因為儒、道、佛三家的內在義理上,特別是在道德標准取向上是合一的,幾乎是無差別的。
E. 祖師大德如何來談佛教道德的
道德一詞,多見於《道德經》,出於道家。
佛家不談「道德」而常常談及「功德」。
《六祖壇經》謂:
「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其實妙用,名為功德。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
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
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其理,非我祖師有過。」
F. 佛教和道教的關系
關系如下:先說佛教、道教、之異
第一、佛家講「超世」,道家講「出世」
1.佛教主張「無生」,認為現實對人來說都是苦海。對現實人無能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脫----即「超世」。要忍受和超脫,就要放棄各種慾望,追求超脫生死輪回的"苦海"而進入涅磐(無苦的極樂世界)。佛教主張舍棄對現實物質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對來世的嚮往。
2.道教認為,個人修養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於個人的修煉,跟別人沒有關系,主張遠離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塊地方修煉。道教的修煉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道教運用內丹和外丹進行修煉。所謂內丹就是氣功,外丹就是服用長生不老葯。而修煉內丹和外丹都是個人的事,秘密的事,需要遠離社會,所以,道教是主張"出世"的。
第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
1.佛教對「心」的詮釋,有諸多層次的分析說明,更用許多的比喻來闡釋我們的心,進而教導我們如何找心、安心、凈心。「心理學」西文原意為「闡釋心靈的學問」,後來引申為「研究人類自身問題的行為科學」。這種發展演變符合佛教對宇宙人生的闡釋,所謂「心能生萬法」。
佛教從心的角度概括世界萬物的一切,並對人的行為問題進行根本性的探討與闡釋,因此,佛教早已構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學知識體系。佛教的教義幾乎都在談心,在諸多經論中隨處可見,其中以「唯識學」對人類精神的分析,最具現代心理學色彩。
2.道教主張以生為真實,追求延年養生、肉體成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由元氣構成,肉體是精神的住宅,要長生不死,必須形神並養,即有「內修」「外養」的工夫。
第三、佛教道教的各自特徵
1.佛教兼倫理和功利、理性和巫術而有之,透露出一種特有的生存智慧和處世機巧。道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具有相當的巫術性質,更多的適應了當時底層民眾的需要。儒教則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倫理型或道德型宗教的特徵。
2.道家在傳承的過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條比較隱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歡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視對全民的「普及義務教育」。道家傳授弟子特別重視弟子的「根性」,也就是所謂「天資」。你的根性不行,你不是這塊料,道家就不會收你做弟子。
再說佛教、道教、之同
第一:繼承和發展了《黃帝內經》「治未病」的思想,提出了「養性」之說,強調「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
第二:強調精神攝養。「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還將心病醫,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病還是病生時」。
第三:主張飲食調養。如提出「老人之食,大抵宜溫熱、熟軟、忌其粗硬生冷」,及「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葯者,不如善治食」。
第四:重視起居護養。「凡行住坐卧,宴處起居,皆須巧立制度」。
第五:注意葯物扶持。如老年人醫葯調治應採取「扶持」之法,即用溫平、順氣、補虛和中、促進食慾之方來調治,切不可竣補猛瀉。
(6)道德與佛教擴展閱讀:
我們知道,在中國歷史上佛教、道教、長期存在著嚴重的門戶之見,彼此隔閡甚至相互詆毀。不過,歷史上二教真正學有所成者,往往倒是能夠屏棄門戶之見,主張二教平等,相互學習。在很多佛、道、的經論中,往往能看到佛、道、二教被許多大德高僧高道們常常動輒「釋曰」、「佛曰」或「道曰」,將各家說法平等的列置一塊、相互貫通、融為一體,來說明同一個道理,因此又有「二教一家」之說。
佛教,道教確實有相通甚至相同之處。它們的同,最主要的是佛教,道教都要求克制人的感官慾望,主張人不要被身體本能牽制和奴役,回到人心靈的自然寧靜。二教都把心靜定為人生的追求,一切的說教和修行都是為了使人達到心靈的寧靜。
G. 佛教能算得上一種道德嗎
1、你攻擊的不僅僅是佛教:而是面對所有的宗教。現行公認的宗教都教人為善,為了信徒得生善處。這本是一種教化眾生的善巧方便的方法,將其否定是對所有宗教的一種惡毒行為。
2、敗壞社會道德:將善提升到人人所不及的絕對概念,實際上是滅除善,將善置於不可及、虛無的地方。
3、用自己的井蛙之間去討論聖者的所行,如站在不見人的角落裡,仰頭對太陽吐唾沫,你會咋樣,自己落一臉唾沫星子罷了。
望好自為之。
H. 大家有沒有與佛教有關的道德故事啊
仁愛無敵
2008年9月,美國大選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以奧巴馬、拜登為候選搭檔的民主黨和以麥凱恩、薩拉·佩林為候選搭檔的共和黨,正在進行激烈的大選爭奪戰。兩黨為了獲得選民的支持而口誅筆伐,攻防的策略從對方的政策一直延伸到候選人的弱點。兩方陣營的幕僚們恨不得挖地三尺找出對方候選人的缺失和弱點,以擊倒對方在選民中的形象。
就在這個時候,有媒體曝出一個驚人事件: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佩林的17歲女兒未婚先孕。這個「丑聞」無疑給佩林的臉抹上了一層尷尬的灰土,因為佩林一直聲稱是反對早孕的人,而作為一個副總統候選人,居然連自己的孩子都沒管好,如何去為國人表率,去管理國家呢?
佩林本人和共和黨頓時陷入一種極度尷尬的境地,陷入了短暫的集體沉默中。這個時候,民主黨的很多人士和支持者,都認為這是上天賜予奧巴馬選舉陣營的一個寶貴機會,只要奧巴馬向佩林發出強烈抨擊,就會在人氣上再拉一成,以更高的支持率領先共和黨陣營。人們都期待著看到奧巴馬對此發出的第一輪猛烈的攻勢。
這一天,記者終於截住了奧巴馬。記者擁到他的身邊都急著問同一個問題:「請問奧巴馬先生,您就薩拉·佩林十幾歲的女兒懷孕一事有何評價?」
這時,對奧巴馬來說,是一個絕好的機會,他的一句話就可能成為給對手的致命一擊——這也是他的很多支持者希望聽到的。但是奧巴馬只是輕輕地搖搖頭微笑著說:「我想說的是,我媽媽18歲時便生下了我!」
喧鬧的現場一陣沉默!誰都沒有想到,奧巴馬會給出這樣一個仁慈、朴實和高尚的回答,這分明是在幫佩林以及她的女兒在辯護,甚至為此犧牲自己的選戰形象。他擁有很多的答案可以選擇,很多答案都可能讓他獲得政治分。哪怕是沉默而不作回答,對他來說也是有利的,但是他卻給出了這樣一個高尚的回應。現場的沉默終於被一陣熱烈的掌聲打破,遠處又傳來了「奧巴馬、奧巴馬!」的呼喊聲……
奧巴馬的表現令評論界一片嘩然,就在政治評論家和分析師都目瞪口呆甚至扼腕嘆息的時候,奧巴馬的支持率卻猛地拉升起來。據調查,很多中間選民開始倒向奧巴馬,因為奧巴馬博大的胸懷打動了他們,他們認為只有寬仁的人才能勝任美國的總統。
而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就在奧巴馬發表評價之前,沉默的共和黨幕僚們並沒有停止行動,他們早就找出了奧巴馬系母親18歲時所生的全部資料文件,他們正准備在奧巴馬攻擊佩林時,以「偽君子」之名攻擊奧巴馬。但是,他們周密的計劃最終落空了,因為奧巴馬的寬仁和誠實令他們無法回擊!
雖然佩林從奧巴馬的寬仁中走了出來,但是在整個選戰過程中,貴為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的她卻始終無法以一種銳利的形象與民主黨對抗,更沒有用強大的力量攻擊奧巴馬,因為她始終籠罩在奧巴馬的寬仁之中,直到人民用投票告訴全世界,我們選擇了一位心胸博大滿懷仁愛的黑人總統——奧巴馬!
我們經常聽到「對對手仁慈就是對自己殘酷」這樣一句話,然而真正高尚仁愛的人,一如奧巴馬,他勇於「降低」自己,施仁愛於對手,卻往往能真正地贏來別人的尊重。所以美國人民把他抬到了一個最高的舞台,成就了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我想,所謂的「仁者無敵」,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I. 佛教對道德的影響
凡事利弊共存,佛教當中有適合當代社會道德認知的思想,也有傳統落後的思想,關鍵是看個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