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軌選擇道德
Ⅰ 關於電車道德難題,有沒有心理學大神分析一下我的選擇
這個要仔細分析的話太長,太累贅,只能簡單的概括你的性格屬於冷靜,果斷,執著,但又略帶一點點「狠」心,當然「狠」並非絕情
Ⅱ 請根據自身的地鐵乘車經驗,談談你對城市軌道交通行業職業道德的理解
愛崗敬業(基礎和核心,是對從業人員工作態度的一種普遍要求,相互聯系、相互促進)
誠實守信(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和經濟活動關系的一項最基本的行為規范)
辦事公道(遵紀守法,堅持原則廉潔奉公,不徇私情、照章辦事,平等待人)
服務群眾(天職)
奉獻社會(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最高要求)
品牌維護(重要職業道德)
望題主和網友採納感謝。
Ⅲ 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技術對就業人員政治道德有啥要求
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技術對就業人員的政治道德沒有任何的要求,只要你掌握了這門技術,一般的情況下他們都會錄用你的。但是有些企業會看你之前有沒有犯過罪的。
Ⅳ 火車壓到五個人,如果改道,只壓到一個人,怎麼選擇,我記得反映了一個哲學問題,是什麼
解讀哈佛--行為選擇的道德困境
--解讀哈佛桑德爾教授公開課之一
火車疾馳,司機在駕駛室里悠閑地喝著咖啡,一抬眼,猛然看見五個人正在前方鐵軌上幹活,按警鈴,沒響,拉手剎,失靈,眼看就要撞上這五個人,突然發現不遠處鐵軌有個分岔,岔道上站著一個人。是轉向岔道,撞死一個人,還是繼續開下去,撞死五個人?如果你是火車司機,會怎樣選擇?
這是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在自己的公開課「正義應該怎樣做?」中,開篇設想的場景。邁克爾·桑德爾(MichaelJ.Sandel)是美國著名政治哲學家,當代美國最有影響的公眾知識分子之一,他致力於「公民教育」,深信任何一個社會的健康發展,都需要積極參與和善於思考的公民精神。桑德爾教授認為所謂的政治哲學,就是詮釋人類各種行為的道德基礎,就是不停地追問我們行為選擇的背後,為什麼要這樣做?道德依據是什麼?
對桑德爾教授提出的這個場景,大多數人都會輕松地做出選擇:轉向岔道,撞死一個人。如果無法避免亡人的悲劇,只能在一條生命與五條生命之間進行抉擇,那為了五個人能活下來,犧牲一個人是值得的。其背後的道德依據是:做法是否正確,行為是否符合道德,取決於我們選擇這種行為的結果。犧牲一條生命,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結果是合算的,是道德的,那轉向岔道的行為選擇就是正確的。這種只關注結果的道德原則,姑且稱之為結果主義,以成敗論英雄的功利主義,就是在結果主義的土壤上開出的花朵。
讓我們再設想第二個場景:火車失控向前疾馳,警鈴不響,剎車失靈,前方沒有岔道,火車向鐵軌上幹活的五個人撞去,此刻,你正在鐵軌旁,身邊還站著個大胖子,把胖子推到在鐵軌上,碩大的身軀可以停住這列火車,但胖子會命喪黃泉。推,還是不推,你又會怎樣選擇?
如果按照結果主義的道德原則,應該把胖子推到鐵軌上,同樣是犧牲一條生命,拯救五條生命,結果是道德的,選擇推胖子的行為也應該無可厚非,是正確的。我們在第一個場景中就是這樣選擇,這樣做的。然而,面對後一個場景,我們大多數人會對胖子「下不了手」,在前面是正確的做法,放在後面就感覺不對勁了,問題出在那?
在後一個場景中,我們不僅關注了行為結果,也關注了行為本身,關注了行為的過程。其背後的道德原則是:什麼是應該做的正確行為,與行為結果無關,只與行為本身或行為過程有關。關注行為過程的道德原則,姑稱之為「過程主義」,它宣稱:如果行為本身就是不正確的,無論結果好壞,都是不道德的。我們不能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而濫殺無辜,我們之所以對胖子「難以下手」,是因為胖子是「無辜」的。
二個場景,同樣是在一條生命與五條生命之間選擇,結果一樣,過程不同,行為選擇就有了變化。我們發現:行為結果有道德,行為過程也有道德,而且行為過程的道德原則,並不依附行為結果的道德原則而存在,二者是分離的。也就是說,行為結果的道德原則不能凌駕於行為過程的道德原則之上,我們不能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對少數人的利益,胡作非為。因為,「胡作非為」的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我們之所以對胖子「下不了手」,不是因為我們不認可「一個換五個」的結果,而是不能認同這樣「換」的方式。
換一個事例,就會更能清楚地認識這樣的區別。
一個醫生要照顧六個車禍病人,五個病情中等,一個危重,如果醫生把一天的時間,照顧五個病情中等的病人,就能救活這五個人,但那個病情危重的會死去;用一天時間照顧病情危重的病人,可以挽救他的生命,但另外五個人會因病情加重而死去。如果你是醫生,你會如何選擇?
放棄一個病情危重的生命,去拯救那五個生命,大概是多數人的選擇。這里,結果主義的道德原則幫助我們做出了抉擇。
如果這個醫生,面對著五個車禍後的病人,每個病人都有一個身體器官損傷,需要立即移植,否則就會死亡,但找不到可供移植的器官。這時,隔壁病房來了個體檢的健康小夥子,正躺在床上休息,為了拯救五個生命,醫生能不能從這個小夥子的身上,取出需要移植的五個器官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過程主義的道德原則告訴我們,我們殺害一條無辜的生命,這樣的行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無論為此拯救了多少條生命,事情的道德與否和結果無關,只在行為本身。
由此看來,人類行為選擇是否正確,既要看行為選擇的結果,也要看行為過程的本身。只看結果,不講過程,可以成為「不擇手段」幌子;只講過程,不講結果,也可能會「好心辦壞事」。當我們為了增進大多數人的所謂「社會福利」,而犧牲少部分人的所謂「個人利益」時,是不是可以「不擇手段」地進行「強制」呢?結果主義與過程主義,在什麼情況下,誰更優先?這是擺在人類面前的道德困境。
當我們用政治哲學的眼光審視這些「習以為常」的事情時,會讓平常熟悉的行為變得陌生,會讓「想當然」」和「理所當然」離我們遠去,這不是政治哲學提供了新的信息,而是它在引導我們用新的視角或方式,重新思考這些問題,政治哲學會讓我們疏遠過去的慣例、約定的習俗、固有的觀念和習慣的判斷,一旦熟悉的事情變的陌生,它就永遠地和以前不一樣了。然而,我們又不能不面對這樣的境地,因為我們就生活在行為選擇的答案中,這此答案就是我們的生活。
Ⅳ 著名的火車軌道選擇是什麼內容
問題內容: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桿,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然而問題在於,那個瘋子在另一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是否應拉拉桿?
相關解讀:從一個功利主義者的觀點來看,明顯的選擇應該是拉拉桿,拯救五個人只殺死一個人。但是功利主義的批判者認為,一旦拉了拉桿,你就成為一個不道德行為的同謀——你要為另一條軌道上單獨的一個人的死負部分責任。
然而,其他人認為,你身處這種狀況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為,你的不作為將會是同等的不道德。總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為,這就是重點所在。
(5)車軌選擇道德擴展閱讀:
心理學討論
心理學家發現,大多數人在面對第一個狀況:可以切換軌道,讓電車撞上一個人,或是不切換,讓電車撞上五個人時,都會選擇切換軌道。但是在面對第二個狀況:
親手把路人丟下天橋,讓電車出軌,以拯救五個人,或是不動手,讓電車撞上五個人時,大多數人又會選擇不動手。顯示人類擁有的道德直覺,在第一個狀況中,像是功利主義一樣運作,而在第二個狀況中,則像是道德義務論者。
經由fMRI掃描,大多數人在第一個狀況中,腦部使用一般的區域來運作;但在第二個狀況中,則會動用到情感判斷的部分。情感判斷部位受到損害的腦傷患者,進行這項實驗時,在第一個狀況中,與第二個狀況中,都會以功利主義方式,決定犧牲一個人,以拯救五個人。
Ⅵ 如果,人真的必須要面對道德兩難的問題(如:列車的問題)到底,該如何做抉擇
哇塞...這個問題有點大啊。我就舉一個例子吧。 Trolley Problem電車難題(有很多版本),1.一個飛馳的列內車出了故障沒法剎車,容這時列車行至一個軌道交叉口,出現兩條軌道,一個軌道上有五個人,一個軌道上有一個人,(這些人都沒有能及時逃離軌道的時間)如果你是司機,你會駛向哪一條軌道? 2.一個飛馳的列車出了故障沒法剎車,而軌道上有五個人,這時你站在橋上看到了這一切,你身邊有一個胖子,如果這個胖子掉下橋正好可以摔在軌道上阻擋行進的列車,為軌道上的五個人爭取足以逃生的時間,你應不應該把胖子從橋上推下去?3.還有一個版本我懶得碼字了~
Ⅶ 火車該往哪條軌道開,是選擇原來的軌道撞死5個人呢,還是選擇旁邊廢棄的軌道撞死1個人
這個問題是在考驗道德觀念,即後果主義道德(功利主義)和絕對主義道德(自由主義)。
功利主義認為實現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快樂-痛苦=幸福)就是道德要引導的方向。站在功利主義角度講,要變道,因為可以少犧牲四個人,減少了四個家庭的痛苦。
自由主義認為不能只看結果,行為本身是否符合道德標准更要考量。站在自由主義的角度講,撞死四個人不是司機的責任,是機車出問題導致,和司機的主觀意願沒有關系,司機也不想讓他們出事。但是變道就是司機做出的主觀決定,因此會死一個人。自由主義認為,人人生而平等,任何人沒有任何權利決定任何人的生死,包括自己的生死都無權決定(自殺也是不允許的)。從自由主義的角度出發,那個因變道而死的人不是很無辜么,比起另外五個更加無辜,只因為他是絕對少數,便要丟掉性命。
個人認為,自由主義的出現早於社會、國家的形成,所以簡單,但也更符合道德本源。功利主義是因為社會、國家的出現而慢慢形成完善的,它受到社會分工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是人們自主選擇的,也需要去遵守。回看樓主的問題,原始社會不會出現這種問題,因為人類那時不具有理性,和野獸沒有區別。正是因為理性的產生,才有了變不變道的糾結。變道,社會估計會贊同,因為功利主義;但自己會陷於道德的討伐,主觀上結束了一個人的生命。不變道,社會估計要討伐;但自己不用受到道德的拷問。
個人認為,這本來就是個沒有完美解的問題。在現代社會中,也是強調大多數(功利主義),但要兼顧少數群體關切(自由主義),特別是在關乎生命、平等、自由、這種最應該被尊重的事物時,更應該兼顧少數群體。
所以,如果是選擇變道,然後肯定司機的做法為社會帶來的幸福,同時表彰死去那個人的功績,優撫其家庭成員,給與生活上的優待政策等,這樣算不算一個好一點的結果?
Ⅷ 想找一個有關道德兩難的案例 場景好像是 列車沖向懸崖的
「電車難來題」是倫理學自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其內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桿,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但是還有一個問題,那個瘋子在那另一條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應該拉拉桿嗎?
解讀:
電車難題最早是由哲學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來批判倫理哲學中的主要理論,特別是功利主義。功利主義提出的觀點是,大部分道德決策都是根據「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則做出的。從一個功利主義者的觀點來看,明顯的選擇應該是拉拉桿,拯救五個人只殺死一個人。但是功利主義的批判者認為,一旦拉了拉桿,你就成為一個不道德行為的同謀——你要為另一條軌道上單獨的一個人的死負部分責任。然而,其他人認為,你身處這種狀況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為,你的不作為將會是同等的不道德。總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為,這就是重點所在。許多哲學家都用電車難題作為例子來表示現實生活中的狀況經常強迫一個人違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則,並且還存在著沒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況。
Ⅸ 城市軌道交通職業道德趣味導入
地鐵和輕軌、城市鐵路、獨軌電車、磁懸浮、索道。 地鐵 地下鐵道,簡稱地鐵,亦簡稱為地下鐵,狹義上專指在地下運行為主的城市 鐵路系統或捷運系統;但廣義上,由於許多此類的系統為了配合修築的環境,可 能也會有地面化的路段存在, 因此通常涵蓋了都會地區各種地下與地面上的高密 度交通運輸系統。客流量可達每小時3~8萬人。 輕軌鐵路(輕軌) 輕軌鐵路(輕軌) 輕軌泛指高峰時單向客運量在1-3萬人次/h 的中等客運量軌道交通系統。因 其車輛軸重較輕和對軌道施加的載荷輕而得名。 城市鐵路 建在城市內部或內外結合部,線路設施與干線鐵路基本相同,服務對象以城 市公共交通客流,即短途、通勤旅客為主,而不是如干線鐵路一樣承擔城際或省 際的客貨交流任務的鐵路。 獨軌鐵道 獨軌鐵道是指車輛在一根軌道上運行的一種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通常分為跨 座式和懸掛式兩種。 磁懸浮交通系統 磁懸浮交通系統是指一種非粘著、用直線電機驅動列車運行的新型軌道交通 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