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和大學生
❶ 道德和法律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影響和作用
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對策
(一)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新的環境條件下,一味地要求大學生只講社會價值,不講自我價值是不現實的,要引導他們把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有機結合起來,摒棄西方資產階級倫理思潮中「單純利己」的道德標准。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應承擔起更多社會責任和實現更大的社會價值,社會價值的最大實現才是自我價值的真正實現。理想信念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動力,遠大的理想信念,能激發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社會責任感就要從具體工作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在具體的活動中培養。
(二)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開設傳統文化的課程:如大學、中庸、論語等。用傳統文化醫治現代個人主義帶來的自私隔膜、孤獨異化、人情淡薄、生活缺少目標失去意義等等病症。在弘揚傳統文化時,以科學的辯證法向學生灌輸正確的傳統文化觀,使大學生理解導致社會責任感現狀的主要原因。解開學生的心理困惑,使他們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成分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精髓乃一個「仁」字,所謂「仁者愛人」,「愛」表現為對父母、兄弟姐妹的愛,對家族的愛,對鄰人的愛,最後以至對天下所有人的愛,達到所謂的「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一家」。
(三)榜樣的力量
Willlis(1972)研究發現,有無榜樣與大學生責任心存在顯著相關性。榜樣示範既是一種責任教育方法,也是一種責任教育手段。樹立親社會和道德行為的榜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如「感動中國」中的人物事跡,「全國優秀大學生」等等。有些學生可能覺得這些榜樣離自己太遠,就讓學生在自己班裡找,從自己的身邊找,學習每個人身上的優點,集大家的優點在自己身上,從不同的方面完善自己。通過讓學生從身邊找榜樣的活動,即養成了學生發現別人優點的思維模式,又促進了他們的成長,也促進了班內友愛和諧的氣氛,進而培養了學生的責任心。
(四)給學生搭建實踐的平台
一個人的責任感是其認識過程、行為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一,三者統一的基礎就是實踐主要包括:(1)角色轉換。以宿舍為單位,讓學生進行角色模擬,角色有榜樣、父母、老師、心理醫生、領導、朋友,他們的責任心逐漸增長;(2)以高年級帶低年級。讓學生在承擔責任的經歷中去感受成功的榮譽、體會自己的價值,體驗和學習承擔社會責任;(3)感恩的實踐活動。一般來說,社會責任感是基於對社會、國家的深厚熱愛,並在這種強烈的感情支配下,主動承擔義務和責任的精神。所以要讓學生培養這種情感,擁有一顆感恩之心;(4)自我管理模式。以宿舍為單位,鼓勵人人參與管理,班裡由班長總負責,下設學委、考勤員、宣委、組委、體委、生活委員、計劃總結。每個宿舍里又設學委、考勤員、宣委、組委、體委、生活委員、計劃總結。在各項活動的管理中讓學生學會承擔責任、管理自己、管理他人;(5)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在實踐中了解社會、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從而樹立起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職業意識,加強職業責任感。
(五)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師自身的行為負責與否、教師師德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責任教育的效果。教師是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引路人,教師的言行舉止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言傳不如身教,因此,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教師自身應該具有高度的責任感。
(六)創造良好社會氛圍
任何個性都打著社會的烙印,任何個性發展都受著社會的烙印,任何個性發展都受著社會的制約。局部的社會生活環境包括家庭、周圍環境和人際關系等等,對個人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和培養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家庭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首先通過家庭去影響學生,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是學生最早的老師,他們對社會的態度和社會責任感的強弱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❷ 大學生都有哪些道德問題
近幾年來,大學生思想道德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隨著媒體的介入,更使這一現象受到了廣大的關注。作為社會驕子、時代精英的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發展主流是積極向上的,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對於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來說,其道德狀況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出現了大學生思想道德滑坡的趨勢,這值得整個社會認真的去對待。其實,大學生成長過程特別是思想道德素質的養成,既需要主觀的努力,更需要多種客觀條件的配合。
近年來媒體大量的報道和有關大學生思想道德問題的各種調查時時充斥著人們的視野,其實縱觀這所有的報道和調查,無非可以把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當代大學生的誠信度降低。談及誠信,這是一個從古到今的話題,誠信往往被人們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質,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確保未來還是這樣,所以在誠信面前任何人沒有選擇,只有誠受,何況是論及我們時代的精英們。但是目前的大學校園里,誠信實在是處於一個很微妙的位置,即被看得很神聖,同時也有可能被遺棄。考試作弊是當代大學生誠信度降低的一個很好的見證,無論是國家級的考試還是學校的結業考試,都存在著作弊的現象,因為考試成績都是關繫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為了眼前的利益,誠信悄悄地被時代的精英們遺棄在灰暗的角落。
二、當代大學生道德目標自我化、標准多元化、取向功利化和行為庸俗化。大學生的道德取向影響著他們自身的發展,也可以說從一定的程度上影響著整個未來社會的發展,所以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取向標准應該是即符合自身健康成長,又有利於社會的良性發展的。可是近年來卻連續的出現了這樣的在校大學生的道德取向模式走向了目標自我化、標准多元化、取向功利化和行為庸俗化,現代的大學生出現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的二重性,許多的大學生的道德行為表現為庸俗化,實在是令整個社會擔心。
三、尊師的氣氛在高校校園里慢慢的淡化。嚴格的講,尊師是作為學子們的最重要的、也是必須嚴格恪守的。雖然今天的高效校園仍然和以往一樣充滿著活力和朝氣,可是尊師的氣氛卻在不知不覺中慢慢的淡化。近幾年的媒體報道中,也很多的談到大學校園里尊師的問題,一些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的人連自己的任課老師的姓名都不知道,有的同學甚至都瞧不起老師,更何況談及尊師了,這值得人們思考,因為無尊即無孝。
四、在理想與信念方面,對奮斗目標不甚確定,缺乏社會責任感,甚者走向思想空虛、人雲亦雲、玩世不恭、游戲人生;在生活態度方面,羨慕或者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甚者崇洋媚外、鋪張浪費、情趣低俗、追求享樂。隨著物質生活的多姿多彩及其巨大的誘惑力,使得當代的大學生中存在著很大一部分這樣的青年,的確耐人尋味。
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是當前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問題,但是我們在看到問題的同時,應該摒棄這樣的看法:不應把個別大學生的道德失范,當作大學生群體的道德問題;但同時也不應該掉以輕心或忽視,社會必須在分析清楚原因的基礎上提出解決的最好的對策,以便於很好的解決這個社會性的問題。
根據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可以提出以下的對策來解決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
一、當代大學生必須重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取向。這是一個需要大學生群體自身主觀的過程,這便要求在大學校園里應該加強大學生德育教育系統。把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重新放到一個重要的地位,重視德育的考核,開展各種各樣形式多變的群體活動,培養大學生的道德取向。
二、希望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努力,構建道德培養的良好氛圍。由於大學生思想道德取向和整個社會關系有很大的關系,社會環境劇烈變化,核心價值模糊,帶來了思想和道德上的困惑使得大學生的道德取向發生偏差,所以我們必須要為當代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
三,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價值觀和培養起良好的生活習慣。結合大學大學生對待生活的一些不正確的態度,所以在他們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忠應該確實的讓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活價值觀和培養起良好的生活習慣,這將改變他們對生活的看法,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將提高大學生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
由於我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了解的不是很深,所以僅僅提出自己這很不成熟的看法,僅此而已。
所以,在大學校園里要重視大學生的科學技術教育,崇尚智力資源;同樣,也應該重視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高揚人文價值。 青年大學生是整個社會的未來,肩負著繼承和開創中華民族文明新紀元的重任。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因為人類需要用科學技術創造物質文明,但人類更需要用人文精神指引前進方向。
❸ 大學生與誠信道德的關系
首先大學生來是個人,是個源社會人,就要遵守社會公德。與人相交就要誠信。否則在社會上行走將很艱難。
我們很多人認為大學生是個完美的人,什麼事情都要知道,而且不僅要會而且要精通。這是一個非常過分的要求,也是不道德的。
大學里大學的課本沒有講過什麼是道德,為什麼要有道德,如何才有道德。甚至有的老師就是不道德的表率,何以讓大學生有道德?
大學里沒講,家長應該來講,父母沒有道德,何以讓孩子有道德?子不教,你之過。
大家都對大學生的希望很高,希望大學生是有道德,而且做個表率,不過是強人所難。
雖然這樣,大學生也要想法學習如何才有道德,爭取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❹ 大學生道德
簡單說來,道德選擇教育是以強調人的主體性為根本特徵,以允許道德選擇為前提,以實現對人的本質、主體性、社會理性的充分尊重為本質內涵,以提升道德認知能力、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實踐能力為核心內容,以實現主體人格的完善為最終目標,回歸道德與教育的生活源泉,是一種全新的道德教育的理念和實踐形式。
人們根據一定的標准進行道德選擇,這個標准就是我們說的道德選擇的尺度。在我們看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道德選擇的核心准則。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這一概括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既突出了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又強調了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既繼承吸收了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又結合了當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本質特徵,指明了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發展方向。現代社會生活的多樣性,給予了每個人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承認多樣性決不意味著放棄原則、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無論怎樣選擇,都不能離開做人和社會道德的底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旗幟鮮明地指出我們應該堅持什麼,反對什麼,倡導什麼,抵制什麼,為當代大學生指出了一條明確的行為准則和人生方向,是規范人們道德選擇的價值尺度。
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化,特別是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經濟生活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所有制結構從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發展到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並存。不同經濟成分的並存,也就意味著多種利益主體的並存,因而在意識形態領域也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反映不同利益主體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也就必然會存在著人們關於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不同價值取向。一些大學生產生了拜金、享樂等思想。因此,反對和批判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更好地確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主旋律地位,積極培養大學生正確的道德選擇能力,仍是任重而道遠。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實踐中增強道德選擇能力
在大學生中樹立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承載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也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要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基石,增強大學生的道德選擇能力,使之成為祖國和民族道德高尚、奮發有為的新一代建設者。
大力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促進道德選擇能力的形成。要對學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勢政策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要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列入學生工作考核指標體系,根據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形勢的變化,對新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研究,不斷修訂、完善學生教育管理制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道德選擇能力。堅持開展豐富多彩、寓教於樂的學術、科技、文體和藝術活動,培養廣大青年學生自強不息、誠實守信、勇於探索的精神,形成嚴謹的道德選擇准則。
教師是道德選擇能力的釀造者,是人才培養質量的決定者,教師的治學治教精神、態度、方法及做人原則等代表了學校的文化主流,教師的道德選擇能力是教師職業道德的突出表現。學校應從師德建設入手,以良師的身體力行引導學生。廣大教師必須恪守師道規范、愛崗敬業、嚴謹治學,才能既教書又育人。要掌握教育規律,按教育規律辦事,正確處理育人與育己、教書於育人的關系;要加強自身修養,寓道於教,精心育人;要以正確的思想觀點、嚴謹的治學態度、良好的文明行為影響學生;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講授材料,把教書育人滲透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去。要熱愛本職工作,依法執教,安心從教,勤奮任教,優質施教,認真貫徹「高等學校各門功課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的精神,切實落實「任課教師是課堂教學第一責任人」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尊重學生個性,又要嚴格要求,真正營造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良好氛圍。
當代大學生不僅要具有明確的榮辱觀念,還要積極參與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去,共同努力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全社會普遍認同的社會心理,成為道德選擇的價值標准和模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立需要良好社會環境,良好的社會環境離不開合理、公正的道德獎懲和社會輿論的威懾力,同樣也離不開每個公民,特別是作為社會希望的當代大學生對是非、善惡、美醜問題的思考與判斷,認同與選擇。要想提高道德意識水平和道德選擇能力,道德主體必須積極主動地去參加道德實踐活動,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的過程中體驗、鍛煉、提升、固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意識,在道德實踐中獲得道德知識,提高道德選擇能力。
❺ 大學生的道德……
1.文明禮貌
2.樂於助人
3.孝順父母,尊老愛幼
別的不說,就第一條,有多少人能做到?上完廁所連水都不沖,我咋不信在家時也都不沖呢?
❻ 思想道德教育對大學生有什麼意義
英盛觀察為您解答:當下社會,受消費文化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呈現出責任感缺乏、個人價值突出、道德水準下降特點。為更好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應將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資源,不妨以「拿來主義」的眼光,將傳統道德思想與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機結合,有利於充實和豐富大學生德育教育內容。
當下社會,中國現代化建設遠未完成,由於多種原因,日常生活全面確立了以消費為原則和以享樂為理想的意識形態,使得主導文化的崇高和精英文化的啟蒙都黯然失色,並迫使它們不得不向這種享樂文化吸收、借鑒,從而進一步導致了精英文化的「邊緣化」,主導文化的大眾化。這種消費至上的文化所引發的嚴重後果是,不但整個文化向享樂轉向,而且導致人們把整個生命的意義都押注在金錢上,使當今社會在消費的大潮中更加疏遠道德修養,鄙棄價值系統,以極其自戀的方式對人與自我、人與世界的關系進行重行定位,精神蒼白與腹中草莽不再受嘲笑,在時尚包裝下,享受著已經擲扔神聖的大眾的追捧。 「它裹挾著那彌漫周遭的虛無主義浸漬了人類精神領域……至此,人類對真理、善良、正義的追求不斷被語言所消解,生命的價值和世界的意義消泯於眾口一詞的操作中。」[1]人們聽憑慾望的牽引,遵循著「快樂原則」,尋求著「本我」的滿足。信仰消失,價值理性崩潰,整日里所謀者不過數米計薪,再遠也不過是數量上的差別,不是物於物,就是算計著怎樣去物物,仰不知天高,俯不知地厚。
一
大氣候影響小環境,盡管大學校園相對獨立於社會,但它是整個社會必不可少的組織部分,況且廣大師生除了校園外,還不可避免地與世俗社會打交道,這就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意識、道德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帶來了沖擊,使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呈現出如下特點:
責任感缺乏。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和社會的高速發展,各種思想和理念激烈碰撞,學生的競爭意識也不斷增強,這對於不斷提升人才的智能水平有著積極作用,但是面對激烈的競爭,學生的壓力卻越來越重,心理承受能力日漸脆弱。於是,許多學生只注重個人的奮斗與獲取,只停留在個人名利得失上,對集體主義價值觀的認同偏低,道德責任意識和義務觀念薄弱,缺乏應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現實的學習與生活中,一部分學生學習缺乏內在動力,喪失積極性,常常出現一些散漫、懶惰、粗俗等不良行為;不少學生把入黨、當學生幹部,作為實現個人利益的一種手段,以實現個人的發展和要求,有的學生,一旦入了黨,當了幹部就放鬆下來,甚至比一般學生表現還差;有些學生缺乏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勇氣和信心,一旦遇到的阻力稍大一點,往往表現出不可思議的脆弱,甚至以極端不負責任的方式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有些學生過分強調自我價值,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把自己凌駕於集體之上,把個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對立起來,表現出強烈的個人本位行為[2]。
個人價值突出。伴隨市場經濟逐利性的日益侵蝕,部分大學生在具體價值選擇上,以自我為中心,片面追求個人價值、個人利益和個人需求的實現,只講索取,不講奉獻,認為個人貢獻應與社會索取相等價,群體意識減弱,團隊協作精神隱匿。不少學生把實現較高經濟收入和安穩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拚命學習,是為了個人更好的發展,重實惠、求實用,甚至陷入極端個人主義的泥淖。在他們看來,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追求的就是逍遙自在的物質享受,活著就是為了自己,至於他人、民族、國家均可置後,「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往往就是他們的座右銘。有些學生甚至將商品經濟中的價值尺度簡單同社會道德尺度等同起來,錯誤的認為只有獲取實實在在的金錢、物質,才算是真正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道德水準下降。大學生作為文明素質相對較高的群體,理應成為遵守道德規范的模範,但由於社會道德的整體滑坡,部分學生意志不堅,日益受其影響,成為校園內道德規范的破壞者。大多數大學生希望能夠盡快建立起公平競爭的道德規范體系和社會秩序,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一旦涉及切身利益,一些學生就會放棄自己的道德准則,進而出現了社會道德觀念淡薄、生活行為失范:學生考試作弊,求職簡歷弄虛作假等現象;上課遲到早退,甚至曠課,逃學;言語粗俗,不講禮儀;自私自利;不愛護公物、不講環境衛生、不遵守社會公德,甚至打架斗毆,酗酒鬧事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種道德行為與大學生的教養和文明程度極不相稱,沖擊著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已成為學校道德教育的重大難題。
二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我們深入挖掘傳統思想中的精華部分,將傳統道德思想與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機結合,有利於充實和豐富大學生德育教育內容,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以儒家思想培養責任擔當。儒家傳統道德思想中的「修身」、「仁愛」、「禮儀」、「信」、「義」、「廉恥」、「忠」、「孝」、「自省」、「慎獨」等內容,如果剔除其消極的糟粕,保留其合理的內核,可以說,這些理論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精髓。它們要求思維主體面向自身,以自我完成、自我超越、自我實現為目的,進行內在的自我體驗和反思,不斷完善自身,完成人格的美化,進而實現自身的最大價值,從而有利於大學生道德高度自律性的形成,可提高大學生遵守社會道德規范的自覺性。提倡這些修身的德性,對培養當代大學生基本道德准則、養成遵守日常社會規范的習慣,仍然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儒家思想中的「立德立功立言」,如果對其用社會主義思想加以合理改造,對培養當代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堅持以人為本,自行確定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並決定自己的作為,完全可以走一條全新的「立德立功立言」之路。它們要講的首先應是公德。很難想像一個沒有社會公德的人會有很好的品行。這時候的立德,是社會的要求,也是時代的要求,任何人都是不可迴避的。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是平等的,這種秩序和規范需要人們自覺去維護,這甚至包括遵守交通規則,不隨地吐痰,對所交往的人講誠信,救死扶傷等等。每個學生自覺或不自覺的「立德」,就將形成真正文明的社會環境;「立功」從來就不是只有大人物才能做的事,而是平民百姓對社會的貢獻,每個學生都可以立此志向。另外,儒家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思想有助於培養大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以道家思想提升人生境界。道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思想,這就是說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侮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造成危險,以「知足」、「無欲」作為個人進行道德修養的主要內容。在道家看來,多欲就是罪惡,不知滿足就是禍害,貪得無厭則是最大的罪惡。人生有高潮也有低谷,低谷時期,對理想、願望要有一定的限度,量力而行,據情勢而來,也就是要有一種視名利如過眼煙雲的心態,能夠安閑地度過淳樸閑適的生活。當然,高潮時期尤其要有這樣的心態。這樣就可以培養大學生遠遁物慾,寧靜致遠的心態,成為一個胸襟開朗的樂觀主義者。
道家關注人的生存本身,落實在個體的自由境界上。首先,應該不為名利所動所累,因為人的慾望是無窮盡的,欲壑難填,人如果去追求它們,那麼就離自由越來越遠。其次,應該去除外物之擾。只有洞察事物本性,從更高的層面,即天人合一的層面,從人與世界、人與天的和諧上去看待事物,從而意識到萬物和自我,擺脫各種不自由的狀態,從而達到高度的精神自由。破除執意的迷霧,我們可以從中尋求到精神世界的寧靜與自由,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當下社會,即使在校園也不可完全避免各種利益關系的糾結纏繞,如何做到超然於利益之外,這就要求大學生脫離出個人主義的窠臼,能夠包容天下萬物,體盡自然而自由自在,回到了生命的素樸、真實之境,以全局、整體的眼光看到事與物,去除了雜心煩惱,實現著對現實名利、財物、權勢和禮制的超然灑脫。
以佛家思想平衡人際關系。儒道思想都是以「我」為本,為出發點,以此觀照世間的人與事。無論是修身、立業,還是超越自我,與天人相合,都離不開「自我」這個執念。而佛家思想,尤其是大乘佛教,不僅要度己,終極的目的是要盡己所能廣度眾生,以「以身伺虎」的大慈悲「覺他」,超越了「自我」的困囿,達到了「人我」的平等。這就是說,從內涵的深度上,它有超越功利、道德和人造的種種理念,從而擁有了一種高於道德、大於道德的終極價值。從外延的廣度上,它超越了民族、階級甚至歷史的界限,屬於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大宇宙。它完全拒絕人間世的等級分類,無分別、破對立,絕對確認眾生平等,萬有同源,不同生命類型可以並存並置。它尊重每個生命個體,寬恕每一生命個體的缺陷。剔除其中的唯心主義成分,教育當代大學生以慈愛之心體盡天下萬物帶來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以慈愛之心審視與人所處的共在之物,人與各種存在,包括人、社會和自然之間成為共生共榮的相互依賴、互相需要、互相支持的和諧發展關系,就能夠不自私自利,越幫助別人越充足;越給予別人,自己越能得道多助。
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思想資源和教育資源。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直接關繫到當代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樹立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面對多元思想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並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問題,在大學生中加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十分必要。在高等教育過程中,有選擇、有側重地對大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該是新世紀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
❼ 思想道德修養與大學生成長 論文 1500字
寫作思路:做到條理清楚、自然、明白,不雜亂,要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諦,或談論思想問題、治學精神,使讀者受到啟迪和教育。這樣的文章有了哲理,給予讀者的感受也就更加豐富了。
大學伊始,我有幸參加了機電學院第十六期積極分子培訓班,聽了董嵩斌老師激情洋溢的有關於提高思想道德修養的演講後,受益非淺。對於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養,我想來說點自己的體會。
我個人認為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就是要多學習先進的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多向前輩們看齊!但這個不是誰能幫誰提高的,關鍵是看自身的悟性!俗話說師傅引進門,修行靠個人!你對那地痞流氓說破天,他也不見得能聽進去一個字的!
作為禮儀之邦,炎黃子孫,我們都有著講求文明禮貌和崇尚社會良好風尚的優良傳統。每一個人都應當有點謙讓精神和豁達氣度,多些社會公德意識。人際交往中坦誠相待,將心比心,不虛不假,言行一至,表裡如一,更要充滿愛心和奉獻精神,心目中有他人,善於考慮他人的需要,善於替別人排憂解難,以助人為樂,當別人遭遇不幸時,及時給予同情和安慰;當別人需要時,及時伸出援助之手,也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幫助,才能建立起一種充滿關懷、信任、溫暖之情的.美好關系。
其實,心中憤怒不如休,何需經縣又動州,縱然費得千般計,贏得貓來輸掉牛(范仲淹語)。在大力提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今天,只要人人都多一份寬容,多一些忍讓,獻一點愛心,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就會變得處處美好,處處和諧,我們公民道德修養就會大大提高。
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還得做到日三省吾身。首先,應當分得清先與後,該先的一馬當先,該後的甘居最後。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後的優良品質,艱巨任務搶在先,危難之際沖在先。生活享受往後靠,物質待遇不與人攀比,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人、帶動人。第三,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識,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
提高道德修養還要培養堅強的意志。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困難和煩惱是生來具有的。碰到困難要發揚百折不屈的精神,千方百計地解決困難。要忍得住,挺過去。否則,將前功盡棄,一事無成。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
提高道德修養還要做到誠信待人。誠實的人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不說假話。承認錯誤是認識錯誤的過程,是改正錯誤的機會。正直誠實的人知道羞恥,能夠把握自己。誠者有信,有信用就能得到幫助。否則,假話連篇,不能改過遷善。自欺欺人,不知羞恥。失去信用,得不到幫助。
提高道德修養還是做到寬容待人,與人為善。凡事要大公無私,不要貪圖功名。當社會或他人需要幫助時,要義無反顧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學會尊敬他人,敬則能使人保持醒覺狀態。這種醒覺的狀態使人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使人不恥下問,精益求精。豐富人的知識,能應付各種事物。否則,不能保持醒覺,自高自大,學識淺薄,就不能應付任何事物。
在今後學習生活中,我會嚴格要求自己,盡量向偉大的黨組織靠攏,努力向成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進發!我會自覺做到學不可已、志不可滿、驕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始終以先進黨員的要求來嚴格地要求自己,爭取能早日通過自己的行動來向黨組織作出匯報,能讓黨組織放心的接受我的請求,早日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提高道德修養,讓我們都成為有
知識,有文化,有修養,有作為的新一代年輕人吧!讓我們攜手共創和諧社會,美好家園吧!
以上是我這段時間思想上的匯報,懇請黨組織批評改正,在今後的工作中繼續幫助我,考驗我!
❽ 從道德和法律的角度談談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擔當,一個國家的發展要看年輕一代的能力,是否可以藉助老一代的交接棒,而且會沖刺前行。
❾ 社會道德與大學生全面發展關系
一、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內涵
所謂道德社會化,就是指作為社會化的主體——人,在後天的社會實踐中,將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加以內化,形成相應的德性的過程。道德社會化是一個具有客觀必然性的現象。其客觀必然性就蘊涵在個人與社會的不可分割的聯系之中。
個人和社會的這種緊密聯系和不可分割性使得道德社會化成為一種客觀必然的現象。從社會方面來講,社會作為一個充滿著矛盾(主要是個人利益同社會共同利益的矛盾)的有機體,只有在一定的秩序中才能正常運轉,從而需要相應的社會控制系統。道德是社會控制系統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調控力量,在維持社會秩序中起著特殊的調控作用。那麼,社會道德如何才能發揮調控社會的作用呢?很顯然,它必須向個體道德運動,內化為個體內在的行為准則和價值目標,轉化為個體的道德活動。因為任何社會道德都是一定社會群體的共同利益、要求和意志的價值凝結物,總是作為具有普遍性的社會指令而存在的。它要發揮調控社會的作用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揚棄社會道德的抽象性,把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道德指令同特殊的道德情境結合起來,實現行為活動的實際操作,將社會道德具體化;二是超越道德沖突,在相互矛盾的社會道德價值中,區分其道德性質和價值等級,實現行為選擇,把社會道德價值現實化。而這兩個條件的創造都要靠個體的道德活動來承擔和實踐。」由此可見,道德社會化是社會道德發揮其調控功能的必然途徑。離開了道德社會化,社會道德就會失去發揮作用的載體而不能發揮調控社會、維持社會秩序的功能,從而變得空疏、無用,成為毫無價值和意義的東西。
由此,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把大學生道德社會化定義為:大學生通過學習和實踐,
將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內化,形成相應的德性的過程。
二、大學生道德社會化是大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實現方式
1.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為大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大學生的道德社會化總是在一定的道德環境或影響下進行的,一定的道德環境或影響構成了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外在前提。離開了這個外在前提,大學生的道德社會化就會因為失去了外在的根據而成為抽象而空幻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生並不是純粹被動地接受道德社會化的。也就是說,大學生在道德社會化的過程中不僅會按照社會道德教化的要求和內容來塑造自我,同時也會按照自己業已形成的道德觀念,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道德刺激進行反映和內化,自覺地接受其影響,並把社會倫理道德要求和行為規范與人類的科學文化知識一起內化而形成獨特的自我,從而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
2.大學生道德社會化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相對於處於一定的社會道德環境的大學生們來說,其道德社會化的內容一般來說就是其所屬群體和社會要求生活於其中的社會成員所必須予以遵守的道德原則、規范和要求。這些道德原則、規范和要求構成了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基本根據,離開了這些道德原則、規范和要求,大學生的道德社會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就決定了處於相同社會道德環境中的大學生們在道德社會化過程中所獲得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念必然有這樣或那樣的相同之處,也就是說,具有共性的因素。但是,由於大學生個體的自我意識的成熟程度不同、完善程度不同,知識修養、理性和意志能力不同,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性質、方式和程度等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和差異,從而使得他們在道德社會化過程中千差萬別,呈現出不同的個性特徵。 三、加強大學生道德社會化,推進大學生素質全面發展
1.重視大學生道德培養。道德社會化是為了塑造完整的人格,而要形成完整的人格,社會個體不僅要在對社會道德生活認知的基礎上形成一定的道德情感、道德認知,而且還要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技能。我國自古代就比較重視道德教化,十分注意培養人們的美德。因此,道德社會化往往注重對社會成員思想道德和政治立場、觀點的培養,而對大學生社會化的教育重視不夠,以至於相當一部分社會成員在實際政治生活中無所適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需要大學生有牢固的科學知識和高超的技能,還需要良好的道德品格。
2.加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在我國,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目的在於使社會成員接受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實踐的教育,從而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觀,即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堅定共產主義的信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理解和支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形成良好的社會政治行為,正確履行政治權利和義務,並積極參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論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應該是社會成員的主流價值觀。要加強社會成員對這一主流價值觀的學習,使其內化為社會成員的認識。同時,我們還應創設有利的環境,引導大學生積極投入社會實踐,習得良好的道德修養。
3.創新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模式)。長期以來,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較重視理論灌輸這種顯性教育方法的運用。顯性教育方法通過系統地、全面地向教育對象灌輸和宣傳無產階級的政治知識、價值觀念、知識技能,可以讓受教育者學習和接受系統的理論,提高受教育者的理論水平,掌握社會主義的政治規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定社會主義信念。但我們在運用顯性教育方法開展道德教育時,要加強人文關懷。正像馬克思所指出的,「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麼也不能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要體現出以人為本的原則,要確立社會成員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其自主創造精神,積極主動地去尋求、探索政治知識,而不是被動消極地接受灌輸。這也就是說,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主體,應該發揮他們的主動性,使內化與外化相結合。
當前,創新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方向是重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方法的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有很多的隱性教育資源,它們雖然無聲無息,卻具有極其重要的教育價值,比如從事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教師的人格,對學生起著示範作用。人格魅力如同春雨潤物細無聲,可以幫助教師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隱性教育方法就是通過多種喜聞樂見的手段,寓教於樂,在潛移默化中向教育對象傳達正確的思想、價值和信念,使教育對象在愉悅中受到熏陶。並以此來影響個體的倫理道德。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注意培養受教育者的知行統一、言行一致的良好作風和行為習慣。
❿ 論述大學生的道德觀和人生觀
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意義和方法
1.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意義
從青年大學生自身發展狀況看,青年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大學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的來說,社會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思想還不夠成熟,還存在有明顯的知行脫節的現象。比如在成才問題上,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成才願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奮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的決心和恆心。這就需要在學校教育和引導下,不斷學習,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完善自己。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課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經驗總結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大學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質修養和心理行為訓練的系統理論和知識。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對於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素質和思想認識水平,幫助大學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營養,獲得真、善、美的心靈啟迪,不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青年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看,當代大學生正處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歷史條件下,正置身於利益主體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價值取向多元的歷史背景中。一方面,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極力通過多種途徑加緊進行思想和文化滲透,在對我國大量輸出的書刊、影視、電子游戲、電腦軟體等精神文化產品中,宣揚資本主義價值觀,同我們爭奪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目前社會上出現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及各種社會丑惡現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帶來許多負面影響。特別是在電子信息網路廣泛覆蓋的今天,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以網路為載體,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聲勢大、難於控制的特點,對青少年影響極大,對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對此我們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僅要從治理社會大環境入手,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而且,要從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課,對大學生進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艱苦奮斗創業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實踐證明這是一個有效的措施。它對於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抵禦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及資本主義、封建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使這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所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2.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方法
由於思想道德修養課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而且有一定的理論深度,要想學好它,掌握它,並用於指導人生,就必須要有科學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
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的學習。毛澤東說過:「主義譬如一面旗幟。」科學的理論就像一面引導千軍萬馬朝著正確目標沖鋒陷陣的旗幟。思想道德修養課動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回答和解決在青年學生中具有普遍性的「熱點」、「難點」問題,形成了一整套思想道德修養理論。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首先要認真學習它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掌握其精神實質,從思想深處真正認識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認識到我們社會所倡導的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人生價值觀與人類社會真、善、美相統一的終極價值目標的指向是相吻合的,並能真正理解這種人生價值觀的價值。這是學好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基礎,它對於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理論素質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青年大學生要學好思想道德修養課,不僅要掌握其基本理論和觀點,而且還要注重運用這些觀點,分析認識現實問題,理論聯系實際,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這對於置身於社會轉型期,面臨著多重價值體系選擇窘境的當代大學生來說,尤為重要。理論聯系實際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聯系改革開放的社會實際,一方面是聯系自己的思想實際。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主要是指青年學生要學會運用課堂所講授的理論去分析和認識現實社會生活中紛繁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等現象,去比較和評價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並在分析與比較中,在評價與鑒別中選擇和確立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的政治方向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第三,要注重知行統一,在踐履中學習。知行統一,強調踐履,這是由思想道德修養課的特性所決定的。思想道德修養課利用課堂教學等形式,與大學生共同討論應當怎樣做,為什麼這樣做,以及怎樣做的道理。大學生通過學習討論掌握了這些道理,就謂這「知」。但獲「知」並不是思想道德修養的最終目的,獲「知」的目的是為了「行」,是為了「踐履」。中國古代思想家早就指出,「不行不為真知」。因此,知行統一,注重踐履,就成為這門課的重要特點。這就要求大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要注重知行統一,堅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邊獲知邊踐履,在踐履中進一步加深對「知」的理解和認識,真正做到知行統一,從而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境界,達到完善自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