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立法自生
❶ 商朝的神權政治法律觀和例要立法是什麼
(一)神權政治法律觀
早在夏代,奴隸主貴族就已開始利用宗教迷信來維護其統治。《尚書·召誥》說:「有夏服(受天命)」,《論語·泰伯》也說:夏禹「致孝乎鬼神」。商朝的神權政治法律觀就是在夏朝「受命於天」的「王權神授」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鬼神崇拜,不是階級社會新產生的,它起源於原始氏族社會人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原始社會由於社會生產力低下,靠自然界提供必要的物質生活條件,自然界的種種事物和現象對人的日常生活經常發生巨大的影響。由於人們認識的局限,對日出日沒,月盈月虧,風雲驟起,雷電搏擊,寒來暑往,天災地害及人身的生老病死等現象,都感到驚奇和敬畏,於是便產生一種具有無限威力和不可抗禦的神靈幻影。同時,人們認為氏族子孫繁衍,族類昌盛,勞動經驗的例例及個人幸福都是祖先蔭庇的結果。人們紀念例例的祖先,幻想例魂不例例認例例人的世界之外例還有一個鬼的世界。馬克恩說:「宗教本身是沒有內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間」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統治階級利用這種畏服神靈和感激祖先的信念,編造出一套「神權法」思想,作為立法、司法活動的指導原則。
同夏朝一樣,商王朝的統治者也把「天」歸納為自己權力的本源,聽命於天,聽命於神是商朝法制的重要指導思想。並且在此基礎上,開始把祖宗崇拜與上天崇拜結合起來,將自己的祖先與自然的神靈、萬物的統治者——上帝合二為一,即所謂「敬天法祖」,因而近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的神權政治學說。夏商統治者宣稱「天」域「上帝」有意志、有感情,是宇宙萬物的締造者、主宰者。「上帝」有好惡,能發號施令,賜人禍福,實施賞罰。他們把國家政權的得失,說成是「上帝」的意志、立法與司法也是「上帝」意志的表現。
綜括起來,夏商「神權法」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法自天出」。統治者宣稱禮和刑是「天」或「上帝」創制出來的,是「上帝」意志的體現。《尚書·洪範》記載箕子聽說過「天乃賜洪範九疇,彝倫攸敘」,使禹掌握了教民和睦相處治國安民的法規。
第二,「代天行罰」。禮和刑是「上帝」意志的體現,具有普遍實施的最高權威,人們必須無條件服從。因此違反了禮法,就是違反天或上帝的意志,必然引起天或上帝的憤怒而加以懲罰,稱為「天罰」。「天罰」假手於受命的統治者代為執行,即「代天行罰」。
第三,「王權神授」。夏商的國王都把他們掌握的國家政權和統治權力宣稱為「受命於天」,無論是同族或異族反對他們的統治權,均被視為違背「天命」,必遭「大罰」。
(二)主要立法
商朝滅夏以後,針對新的形勢,迅速開始了立法工作。《左傳·昭公六年》記載「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可以認為商初就制定了不公開的成文刑書。這里的湯刑也如禹刑一樣,是南朝法律的總稱,泛指商王朝的法律、法令和制度,而不應該視為某部固定的成文法典。以湯為名,表示對商族傑出領袖和開國之君湯的懷念。
商朝傳至湯長孫太甲,「不遵湯法,亂德」,肆行暴虐,使得國勢衰微,社會秩序混亂。為了穩定奴隸主貴族的統治,「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湯刑。」即對原有的法律進行修改和增補,以圖匡正國勢,穩定混亂的社會秩序。
商初的立法活動,受夏法制的影響很大。據說當夏滅亡時,其太史令終古曾攜帶夏朝的法律、法令投奔商朝,許多夏朝的臣子因不滿夏王暴虐無道,紛紛歸依商朝。這對商朝的立法具有很大的影響。」
商初統治者吸取夏朝從孔甲起「好方鬼事,淫亂」而敗亡的教訓,為整頓官紀職守,建國初即制定了「官刑」,確定了嚴格禁止的「巫風」、「淫風」與「亂風」,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風十愆」。其主要內容是:「敢有恆舞於官,酣歌於室,時謂巫風。必有殉於貨色,恆於游畋,時謂淫風。敢有辱聖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時謂亂風。」
商朝的法律形式和夏朝一樣,主要部分仍然是國王的命令,如誓、浩、訓等。
「誓」的內容偏重於出兵打仗前的盟誓,主要是要求臣下服從命令、忠實於王事。「誥」偏重於對大臣的訓浩。「命」則是針對具體事件發布的命令。
在商朝的法律形式里,除國王的命令以外,不成文的習慣法佔很大比重。
❷ 「天地合氣,萬物自生」「 有理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數」「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萬物恆靜」這些觀點
1、「天地合氣,萬物自生」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2、「 有理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數」版是客觀唯心主義;
3、人權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是主觀唯心主義;
4、「萬物恆靜」是形而上學。
(2)道立法自生擴展閱讀:
唯物主義介紹:
根據本原數目的不同,唯物主義分為兩種,一元論和二元論。一元論的唯物主義只承認物質一個本原,也稱之為機械的唯物主義。二元論的唯物主義承認物質和運動兩個本原,也稱之為辯證的唯物主義。
辯證的唯物主義沒有區分自然的運動和人的運動,對人的運動也不作生產,實踐和思辨的區分,認為它們在本質上一樣的,可以用時間作為尺度統一衡量。 唯心主義分為兩種,二元論和三元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唯物主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唯心主義
❸ 自然法道是我國歷史上哪位思想家提出的觀點
老子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出生於周朝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物極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著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在出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計五千字左右。
《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最初這本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楚簡《老子》校注,參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等書。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老子》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老子既是周朝的史官,因此《漢書·藝文志》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此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至於班固的諸子均出於王官說,又當別論。金德建《老聃學說出於史官考》認為:「老聃學說的來歷,大約是因為做周史的緣故」。他列舉了《左傳》、《國語》、《論語》、《大戴禮記》等書中史官屬於格言形式的話,並將16條有關材料與《老子》相對照。比如「《左傳》成公二年:『仲尼聞之曰: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慎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左傳》這些話,顯然是《老子》的『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語意所本。」從這些材料的對比中,說明《老子》的語句,是「史官們向來保存的知識」。可見,《老子》與史官的知識有其思想上的淵源。
老子思想主張「無為」,《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為「反者道之動」,「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他關於民眾的格言有:「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❹ 概述儒,道,法,墨四家的主張
儒家: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在孔子看來,仁就是愛人,孝悌是仁的根本,禮是仁的規范,提倡為了實現仁的最高道德境界而獻身。仁的思想推行於政治上,就是行德治、禮治。整頓政治的方法是正名。人們應該修身、齊家,然後才可以治國、平天下。
道家:創始人老子,從道出發,主張人要順應自然,無爭於世,返璞歸真,培養個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對自然、社會和人本身,都有許多深入准確的洞察,蘊涵了許多理論生長點。道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論點,提倡「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以「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治國主張,其政治理念是「小國寡民」與「無為而治」,達到「損有餘而補不足」,把矛頭指向當時儒家所維護的『禮』和法家所倡導的『法』。追求不受任何約束的絕對自由,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順其自然。
法家,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能與儒家抗衡的重要學派,管仲、子產是法家的先驅,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利等開創法家學派。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利的『勢』與申不害的『術』,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該學派主張『以法治國』理念而聞名遐邇,提出了一整套治國理論和方法,為建立中央集權的秦王朝提供了有效的依據,也為以後歷朝歷代君主實行專制提供了方法。反對儒家『復禮』的政治主張,認為『法』能夠「定分止爭」和「興功懼暴」,達到富國強兵的效果。雖然法家能認識到人有「好利惡害」與「就利避害」的本性,卻無限誇大了『法』的作用,這與現代『以人為本』的民主治國理念有根本的區別。
墨家是以墨瞿為創始人的一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墨瞿過世後該學派分為二派,一支稱為『墨辨』而主攻理論,以謀取官職;一支轉化為行俠仗義的『游俠』。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提出『尚賢、尚同和非攻』的政治理念,主張『強本節用』,講究紀律嚴明,提倡『尊天事鬼』,倡導『愛人愛己』。從另一偏面與儒家呼應,但強調『強力從事』,而不是『禮』。
❺ 道是客觀唯心主義
A.不合題意,選項認為水是世界的本原,屬於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B.不合題意,選項認為人的理性決定世界,是世界的本原,屬於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C.符合題意,選項認為客觀存在的道是世界的本原,屬於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D.不合題意,選項只看到了絕對運動,沒有看到相對靜止,屬於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故本題選C
❻ 全國人大立法程序大致包括哪幾個環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一般要經過四個階段:
1、提出立法議案。
2、審議立法議案。
3、表決和通過立法議案。
4、公布法律。
(6)道立法自生擴展閱讀
地方性法規的制定程序是:享有立法提案權的有地方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時的主席團、常務委員會、本級人民政府和代表(3人以上附議),由主席團提請大會討論,並經全體代表過半數通過。
通過的地方性法規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立法原則的指導和規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立法工作,是一項規模巨大的社會工程。
如何保證不同種類、不同立法部門所制定的法律、法規在目標方面具有一致性,在調整范圍方面互相配合協調,構成一個完整的法律、法規系統,充分發揮其系統的整體功能。
如何避免各級各部門的立法機構或參與立法的機構為本地區或本部門的利益而爭奪權利,逃避義務,如何保證立法在全國范圍內的統一性,具有預測性和相對的穩定性,有一些指導思想和普遍遵循的原則是必要的。
一些學者曾從理論上對此進行過探討和研究。
例如有人認為中國的立法的指導思想應該是五個有利於:即有利於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有利於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有利於發揮各立法主體的積極性;有利於法律的貫徹實施;有利於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
有的學者認為,立法的原則應包括民主、公開、公正、權力義務相一致等。
也有的學者認為,立法原則還應包括中央和地方分工負責、配合協調、新法優於舊法、上級法優於下級法、立法監督等。
但是目前這些討論還限於研究階段,到作為普遍遵循的原則還有相當的距離,還需要作大量的工作。
❼ 我國的立法程序
我國的立法程序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審議,法律案的表決,法律的公布四個階段。
1.法律案的提出
(1)有權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關國家機關,即全國人大主席團、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
(2)是一個代表團或者30名以上代表聯名,也可以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人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議程。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2.法律案的審議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法律案的主要程序:一是在會議舉行前一個月將法律草案發給代表,以便代表進行認真研究,准備意見;
(2)二是在大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作關於法律草案的說明;
(3)三是各代表團全體會議或小組會議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
(4)四是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提出審議意見,然後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對法律草案進行統一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結果的報告,並提出法律草案修改稿。
3.法律案的表決
(1)列人全國人大會議審議的法律案,經法律委員會統一審議提出的法律草案修改稿,交各代表團進行審議,然後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建議表決稿,由主席團提請大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2)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法律案,經法律委員會統一審議提出的法律草案修改稿,交常委會進行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建議表決稿,由委員長會議提請常委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4.法律的公布
法律的公布是立法的最後一道工序,是法律生效的必要條件。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簽署公布法律的主席令載明該法律的制定機關、通過和施行日期。
法律簽署後,及時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報和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登。在常委會公報上刊登的法律文本為標准文本。所謂標准文本,就是凡發現各種法律文本之間不一致的,均以常委會公報上刊登的法律文本為標准,以維護法制統一,保證法律的正確貫徹實施。
(7)道立法自生擴展閱讀:
根據中央國家機關起草法律草案的實踐,法律草案的提出形成過程,一般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立項,作出立法決策。自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以來,每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五年立法規劃,每年還制定年度立法計劃。通過制定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將需要制定法律的項目列入規劃和計劃,並列明提出法律草案的大致時間。立項是作出立法決策的重要形式。
2.建立起草班子,開展起草工作。立法列項後,根據提出法律案的時間要求,承擔起草任務的機關或部門即著手起草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建立或指定專門的起草人員,組成固定或相對固定的起草工作班子。起草班子一般由來自於與立法事項有關的領導、專家和實際工作者組成。
3.進行調查研究。開展調查研究,是法律草案起草工作的重要方面。調查研究的形式包括召開各種座談會、專題研討會、到基層調查、收集各方面的資料等。
調查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現行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對立法事項的規定;有關國家和地區的相關規定和做法;立法事項的理論研究情況;實踐中的主要做法,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實際工作部門,專家學者對立法事項的意見和建議等。
4.形成草案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意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研究,進一步明確立法目的,並按照邏輯結構擬出法律框架以及對主要問題的意見,確立起草思路。確定法律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意見,是草擬法律條文的前提和基礎。
5.起草條文。確定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解決方案後,在研究明確法意的基礎上,著手起草法條,即運用立法技術,科學地表達需要確立的法律規范。起草出來的法律草案,最初一般稱「試擬稿」,供在一定范圍內研究討論。「
6.徵求各方面意見。「徵求意見稿」或「討論稿」形成後,通常廣泛徵求有關方面的意見。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將徵求意見稿或討論稿印發有關方面書面徵求意見,二是召開座談會、論證會和聽證會徵求意見。
7.形成送審稿並對送審稿進行審查。徵求意見稿經反復討論修改後,形成送審稿,報提案機關討論通過。形成送審稿前,起草單位通常要就法律草案中的重大問題,向上級機關請示報告或正式徵求有關方面的意見。提案機關不同,對送審稿的審查程序也有所不同。
8.由提案機關討論決定,形成正式的法律案。國務院提出法律案,一般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中央軍委提出法律案,由中央軍事委員會討論通過;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提出法律案,一般由審判委員會或檢察委員會討論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和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提出法律案,分別由委員長會議或專門委員會討論通過。
❽ 孫子兵法中「道天地將法」具體怎麼理解
對於《孫子兵法》(始計第一)中的「道天地將法」可以有如下理解:
孫子兵法認為成功的要素是 "道、天、地、將、法" 。首先是"道",然後一分為二是"天、地";再把它合起來是"將",再產生"法。"
「道」是取得勝利、鞏固戰果的基礎,是造勢的基礎。凡欲戰,在「道」這方面下足功夫,是一個高明的戰略家所必備的素質。若道在敵方,不可啟戰端。否則,雖勝猶敗。合乎民眾的期待,就是得道者,必得多助。
「天」即為天時。時者,勢也,順勢而為。有時也講勢在人為,善兵者,長造勢也。人們常說得天之助,多是自然條件發生了有利於我的變化,比如說河水猛漲阻斷了敵方迂迴之路。更重要的天時是,行動暗合形勢發展需要。
順應形勢發展需要,就會比較容易取得成功。逆形勢而動,很難成事。所以說,跟上時代步伐,順應時代發展,就可得天之助。做不到,就待時而動。
「地」,借地勢選擇有利於我方的戰場。如我方力強人眾,宜開闊之地正面對敵決戰。如我方力弱人少,宜狹隘之地尋機殲滅敵人。
此外,風土人情、關系,不可不察。
所謂「將」,就是要求將帥要具備智謀、信實、仁愛、勇敢和嚴明等五種品格。用將一定用心術正的人,用無二心的人,用誠實之人,用干實事的人,而不能使貪,使詐。
所謂「法」,就是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將吏的職分管理與軍需物資的掌管使用。秩序與規范,也就是平時所講的制度,非常重要。但制度應是平時就有的,戰場立法,很難收效。
出自:《孫子兵法》(始計第一)
原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詭也〕。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譯文: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系著人民的生死和宗廟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認真考察了解的。
所以,要以如下五個根本方面的因素為基礎,去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和評估,從而探索戰爭勝負的情勢。這五個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所謂「道」,就是要使民眾與君主同心同德,可與君主死生與共而無違疑之心。
所謂「天」,就是指晝夜、寒暑與四時節令的變化。所謂「地」,就是指道路的遠近、地勢之險厄平易、開闊狹窄與高低向背等地理條件。所謂「將」,就是要求將帥要具備智謀、信實、仁愛、勇敢和嚴明等五種品格。所謂「法」,就是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將吏的職分管理與軍需物資的掌管使用。
凡屬上述五個方面的事,身為將帥,都不能不過問。了解這些情況,就能打勝仗;不了解這些情況,就不能打勝仗。
(8)道立法自生擴展閱讀:
《孫子兵法·始計篇》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計劃。《始計篇》也簡稱《計篇》,是《孫子兵法》的第一篇,「計」本義是計算、估計,在這里指戰前的戰略謀劃。
作為《孫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視為孫子軍事思想的高度濃縮和精闢概括,它從宏觀上對決定戰爭勝負的政治、軍事等各項基本條件進行比較、分析和研究,並對戰爭的發展進程和最終結局進行預測
尤其強調用兵前的周密謀劃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其中,「慎戰」是孫子指導戰爭實踐的基本主張,「五事七計」是他用以預測戰爭勝負的基本要素,「兵者,詭道也」則指出了用兵的要領,運用智謀。「慎戰」、「五事七計」、「詭道十二術」等都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戰略概念,屬「廟算」的具體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