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常
1. 如何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貫徹法治精神
學習會結合統一戰線工作,就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部分內容進行了解讀內,使參會人員充分容認識到全會對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充分發揮統一戰線作用的重要意義。會議強調,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市統一戰線的重大政治任務,要引導廣大統戰幹部和統戰成員原原本本地學習全會文件,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要緊緊圍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參政議政、建言獻策、民.主監督,引導廣大統一戰線成員強化法治意識、樹立法治觀念;要以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為契機,將依法治國與從嚴治黨要求結合起來,把統一戰線自身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要緊密聯系統一戰線工作實際,按照依法治國的理念,扎實推進當前各項工作,全面開創我市統戰工作新局面。
2. 法治思維」在同學們日常生活中的體現
法治思維在同學們的日常生活中體現了就是要相互尊重,不要干出違法的事情,不要傷害別人,也不要被別人傷害。
3. 法治和法制有什麼區別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4、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二者的聯系在於: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
「法制」與「法治」是我們日常社會生活中常見的兩個詞,人們有時甚至不加區分地使用。實際上,「法制」與「法治」是有一定內在聯系但內涵並不完全相同的兩個詞。
「法制」與「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內容,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中,「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法治」則是一種與「人治」相對應的治理社會的理論、原則、理念和方法。簡而言之,法制是一種社會制度,屬於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層面;法治是一種社會意識,屬於法律文化中的觀念層面。與鄉規民約、民俗風情、倫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會規范相比,法制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法治與人治則是相對立的兩種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後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自覺性、能動性和權變性。雖然法律也是由人來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動性,但從法律的制定、執行到修改都必須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規則,人的能動性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發揮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這正是法治內在的本質要求。
4. 法治小知識
交通常識
交通法規是一切車輛、行人在公路、街道、廣場、停車場等供通行的場所所必須遵守的法律性規定。其基本原則是各行其道,靠右通行。
道路上的交通標志常見的有三種:禁止標志、警告標志和指示標志。
禁止標志是表示禁止或限制車輛、行人交通行為的標志。其開頭一般為圓形或頂角向下的等邊三角形,其圖案顏色一般為白底、紅圈、紅杠、黑圖案、圖案壓杠。
警告標志是警告車輛、行人危險地點的標志。其形狀一般為頂角向上的等邊三角形。其圖案顏色一般為黃底、黑邊、黑圖案。
指示標志是用來指示車輛、行人行進的標志。其開頭有圓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等,其顏色為藍底、白圖案。
道路上常見的交通標線有以下五種:
車道分界線:為白色虛線,表示在安全的原則下,准許車輛越線超車或變更車道行駛。
中心單實線:有白色和黃色兩種,表示不準車輛越線超車或向左轉彎。
中心雙實線:有白色和黃色兩種,表示嚴格禁止車輛越線超車或壓線行駛。
停止線:白色,表示車輛等候放行信號時的停車位置。
人行橫道線:白色,表示准許行人橫穿車行道的標線。
交通信號分為:指揮燈信號、車道燈信號、人行橫道燈信號、交通指揮棒信號、手勢信號。
這里為您介紹其中的指揮燈信號:
綠燈亮時,准許車輛、行人通行,但轉彎車輛不準妨礙直行車輛和被放行的行人通行;
黃燈亮時,不準車輛、行人通行,但已越過停止線的車輛和已進入人行橫道的行人,可以繼續通行;
紅燈亮時,不準車輛、行人通行;
綠色箭頭燈亮時,准許車輛按箭頭所示方向通行;
黃燈閃爍時,車輛、行人須在確保安全的原則下通行。中轉彎的車輛和T形路口右邊無橫道的直行車輛,在不妨礙被放行的車輛和行人通行的情況下,可以通行。
5. 厲行法治中學生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麼
厲行法治中學生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麼呢?能做些大學生就能作業,你學好你自己的那什麼專業出來為國家做貢獻就可以了
6. 列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法律法規至少10部,前面要加中華人民共和國。
主要有:中華來人民共和自國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7.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樹立法治觀念
在日常生活中應當相信法律、信奉法律,樹立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牢固觀念,增強對法律的信任感、認同感。對法律常懷敬畏之心,常思敬重之情。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
8. 舉例一些關於法治的日常生活的事例
秦漢時期的黃老學一個主要特徵是「守法而無為」,所謂「無為」,不是毫無作為,也不是漫無邊際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規定。「法」是「無為」的界限,而無為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廢」,就是指立法之後不輕易變更,要「循守成法」。
漢初統治者堅持黃老之學「賞罰信」的思想,主張嚴格執法,即使皇帝也只有「執道生法」的權力,而不得犯法。漢文帝就是一位不以個人意志破壞法律規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一次,文帝出行中路過渭橋,有人從橋下走出,使文帝乘車的馬受驚而跑。廷尉張釋之判處此人「罪金」(罰四兩金)。文帝要求處死。張釋之向文帝說:「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制定的,如果我們輕易地改變法律,就會使人們對法律失去信任,不知怎樣做才對。」文帝終究表示廷尉做得對。
黃老思想雖然吸收了法家的「執法」「守法」思想,但基於「安民」「惠民」的立場,對法家的「重刑輕罪」主張並不首肯。黃老思想不僅要求「君正」,而且要求「法正」。在這種思想作用下,漢初統治者堅持除秦苛法。文帝元年(前179年)十二月,除「收孥連坐法」。明令宣布:「廢除一人犯罪,家人收為奴婢及各種株連的法律。」這是對舊傳統的否定,對成法的改革。
②改革刑制
文帝最重要的改革是廢除肉刑,改革刑制。改革的起因是緹縈救父。文帝十三年(前167年),齊太倉令淳於公犯了罪,應當受刑。漢代的肉刑主要由黥刑(臉上刺字)、劓刑(割去鼻子)和斬左右趾(砍去左足或右足)。淳於公因為做過官,所以要押解到長安去受刑。淳於公幼女緹縈非常悲痛,便隨父到長安,上書文帝,說:「臣妾願意入官府為奴婢,來抵贖父罪。」文帝憐憫她的一片孝心,下令赦免了淳於公的肉刑,令其攜女歸家,並且下詔廢除肉刑,改革刑制。
對漢文帝廢除肉刑,後世有許多評說,大多是認為出於「悲憐」緹縈,體現了文帝的「德政」。這一刑制的改革,在中國法制史上的意義是重大的,它是中國古代刑制由野蠻階段進入較為文明階段的標志。這一改革,為刑制向新「五刑」(笞、杖、徙、流、死)的過渡奠定了基礎。
③廢除過關用傳制度
漢代在軍事重鎮或邊地要塞,都設關卡以控制人口流動,檢查行旅往來。出入關隘時,要持有「傳」,即通過關卡的符信(憑證),方可放行。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三月,文帝取消出入關的「傳」,從而有利用於商品的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④令列侯歸國
文帝即位之初,列侯多居長安,遠離所屬食邑,造成「吏卒給輸費苦」,給人民增加了一項新的轉輸負擔。文帝二年(前178年),即詔令列侯回歸封邑,做官吏的及有詔令特許的,要將太子送歸封邑,其他任何人不許留居長安,以減輕人民的負擔。
9. 結合自身實際談談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知法,學法,守法
10. 生活中有哪些與我們相關的法治
這個太多了,涉及到日常生活方方面,法律必不可少,極其重要,要知法懂法,用內法保護自己。
首先,容
《憲法》讀一讀,根本大法,需要了解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物權法》
《道路交通安全法》
《民法通則》
《婚姻法》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婦女權益保障法》
《未成年人保護法》
《食品安全法》
《義務教育法》
《勞動法》
《合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