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環境法治保障

環境法治保障

發布時間: 2021-12-18 08:58:59

㈠ 如何營造良好法治環境,為中心城市建設提供保障

為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圍繞新型城鎮化試點省建設,嚴肅查和積極預防..

㈡ 如何營造良好法治環境,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

制定「抄七五」普法規劃,是全面依襲法治國的必然要求。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把全民普法工作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進一步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對於全面依法治國具有重要意義。制定「七五」普法規劃,是服務「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需要。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有利於進一步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為全面實施「十三五」規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㈢ 如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夠健康成長的基礎和前提。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必須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為基本導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這些論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將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對於作為市場微觀主體的企業而言,其重大意義不言而喻。
從外部環境看,首先,法治的完善將為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這是企業最需要的。在這個競爭環境中,各類市場主體可以公平地、有序地參與競爭,商品和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公平交易、平等使用,公共資源的配置也更加合理化,企業的經營成本特別是政策和法律風險成本將有效降低。其次,法治的完善將為企業轉型升級奠定堅實的基礎。當前,企業轉型升級面臨三大關鍵障礙:包括交易成本在內的綜合成本高,激勵創新的產權制度和知識產權制度不完善,缺乏足以有效支撐轉型升級的金融體系。法治的完善不僅可以通過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治觀念的加強有效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還可以完善金融法制,推動資本市場的發展,使金融體系向創新友好型發展。特別是可以通過完善激勵創新的產權制度和知識產權制度,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比如,針對「山寨泛濫」等「痼疾」,實施更加嚴格和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比各種其他形式的獎勵和補貼對創新的激勵作用更大、更直接。
除去外部環境,就企業自身而言,法治不僅是一種科學、合理的社會治理方式,其所具有的規則的科學合理性、可預期性等特徵,對現代企業治理也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從某種意義上決定著企業的競爭力。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中,只有擁有持續性競爭優勢的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保持這種競爭力優勢,需要企業依法完善其治理結構,實現決策機制科學化、合同訂立合法且規范化、激勵機制長效化。唯有按照合法經營、規范經營、有序競爭的方式經營企業,才能有效避免市場中的法律風險,從根本上提升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並以制度化手段保障此種競爭力得以延續,從而使企業長久立於不敗之地。
法治興則國家興、企業興。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穩定、和諧、有序的法治環境,依法治國將強化市場經濟的法治基礎,讓企業得到更公平的生存空間。在良好的法治環境中良性發展、良性競爭,企業的發展將更有活力,也會發展

得更好。如何建立和完善這一法治環境,需要社會外部環境和企業內在機制的良性互動。從外部來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時機成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有利於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從企業自身而言,要在理清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基礎上,以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為目標,推進現代企業的法制建設。比如,強化企業自律性,促進企業法治水平提升。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要求,理清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同時立足公司法人制的建立與完善,建立與社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公司化經營模式,完善企業內部治理機構,建立所有者、生產者、經營者相應獨立、相互制約的治理格局,建章立制,加強企業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等機構的建設,努力實現依法治企,進而推動整個市場經濟的法治建設。再如,完善企業法律監督機制。各企業要切實加強內部監督和法律風險控制,建立法律顧問參與企業決策、規章制度制定的工作機制,逐步使企業法制建設走上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總之,只有社會、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在完善法治建設上齊下功夫,才能真正營造良好法治環境,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㈣ 環境保護法制的環境保護

中國綠化率提高
中國城市化率已從1995年的29.04%提高到2004年的41.76%。針對城市化快速發展中的環境問題,中國政府採取一系列綜合措施,使城市環境逐步改善,部分城市環境質量有明顯改善。與1996年相比,2005年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的城市比例增加了31個百分點,空氣質量劣於國家三級標準的城市比例下降了39個百分點。
從城市環境容量和資源保證能力出發
中國的許多城市制定和實施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環境質量按功能區全面達標規劃,測算大氣和水環境容量,合理確定城市規模和發展方向,調整城市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逐步優化城市的功能分區。許多大中城市在城區發展中實行「退二進三」的策略,即退出第二產業進入第三產業,關閉了一批污染嚴重的企業,利用地價杠桿把一些污染企業遷出城區,按照「工業入園、集中治污染」的原則,實行技術改造和污染集中控制。一些城市把舊城改造與調整城市布局相結合,解決老城區臟亂差的問題,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大力調整城市能源結構,積極推廣清潔能源和集中供熱,減輕燃煤污染。在城市建設工程中推行使用預拌混凝土,對直轄市、省轄市、部分大中城市、旅遊城市禁止在城市城區現場攪拌混凝土,減少建築工地的粉塵污染。
把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財政投資的重點
促進了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截至2004年底,城市污水處理率達46%,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52%,城區清潔能源使用率達40%。近年來,機動車排放標准從國家第Ⅰ階段標准提高到國家第Ⅱ階段標准,並制定了國家第Ⅲ階段標准。一些城市開展清潔汽車行動,積極推行低污染的天然氣、液化石油氣清潔燃料汽車。自2000年7月起,全國停止銷售、使用含鉛汽油,每年可減少排鉛1500噸。
全國500多個城市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
定量考核,對城市環境質量、污染防治工作和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進行量化,綜合評價城市政府的環保工作。從1997年起,按照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設施完善、環境改善的要求,開展創建環境保護模範城市活動。目前,全國共有100多個城市(區)在創建環保模範城市,其中56個城市和直轄市的5個城區已創建成功。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或好於二級的天數均大於80%,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大於7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大於80%,城市綠化覆蓋率大於35%,都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藍天、碧水、綠地、寧靜、和諧」已成為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環境的重要標志。
近年來,國家大力開展城市園林綠化工作,建設國家園林城市,改善人居環境。到2004年底,全國城市綠化覆蓋率為31.66%,綠地率為27.7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為7.39平方米,分別比2000年增長3.51%、4.05%和3.7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翻了一番。目前,全國已命名國家園林城市83個、園林城區4個,國家園林縣城10個,並有12個城市獲得了「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㈤ 從依法治國的角度,說明如何加強環境法治建設

(1)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逐步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執法力度,深入開展節能環保專項執法檢查,嚴懲浪費資源、違法排污、破壞環境的行為。
(2)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資源和環保意識,使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提高人民的環保法制觀念,自覺遵守環保法律法規,積極同浪費資源和破環環境的行為作斗爭。
(3)健全環保監督機制。貫徹落實「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環境監管體制,明確各自職責;發動廣大人民群眾依法行使監督權,積極揭發檢舉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行為。
(4)加大科技創新的力度。加大對科研資金投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更新設備,提高資源利用率;開發可再生資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1.從國家的角度:⑴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⑵堅持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⑶堅持「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⑷加大環保科技攻關力度,加強區域污染防治,發展循環經濟,研發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最終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⑸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要逐步完善與環保相關的法律法規,並加大執法力度,加快實施有利於節約減排的政策性措施。
2.從青少年的角度(或青少年怎樣做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踐行者?)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積極向公眾宣傳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培養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好習慣;積極學習和宣傳環境保護的知識及有關的法律法規,嚴格依法律己,同時要敢於並善於依法同破壞環境的行為作斗爭。具體說來:⑴節約資源方面:隨手關燈;隨手關閉水龍頭;節約使用紙張;節約每一粒糧食等。⑵保護環境方面:少吃或不吃口香糖;不亂扔垃圾;自備購物袋、盡量不使用塑料袋;不亂扔廢舊電池等。

㈥ 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條文和政策法規是什麼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濕地、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第三條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

第四條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

國家採取有利於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第五條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第六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

第七條國家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鼓勵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促進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

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財政投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環境保護志願者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營造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第五十九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罰款處罰,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自責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

前款規定的罰款處罰,依照有關法律法規按照防治污染設施的運行成本、違法行為造成的直接損失或者違法所得等因素確定的規定執行。

地方性法規可以根據環境保護的實際需要,增加第一款規定的按日連續處罰的違法行為的種類。

第六十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超過污染物排放標准或者超過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排放污染物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責令其採取限制生產、停產整治等措施;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第六十一條建設單位未依法提交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或者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批准,擅自開工建設的,由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責令停止建設,處以罰款,並可以責令恢復原狀。

第六十二條違反本法規定,重點排污單位不公開或者不如實公開環境信息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公開,處以罰款,並予以公告。

(6)環境法治保障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六十八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造成嚴重後果的,給予撤職或者開除處分,其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

(一)不符合行政許可條件准予行政許可的;

(二)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包庇的;

(三)依法應當作出責令停業、關閉的決定而未作出的;

(四)對超標排放污染物、採用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環境事故以及不落實生態保護措施造成生態破壞等行為,發現或者接到舉報未及時查處的;

(五)違反本法規定,查封、扣押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的設施、設備的;

(六)篡改、偽造或者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

(七)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而未公開的;

(八)將徵收的排污費截留、擠占或者挪作他用的;

(九)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違法行為。

第六十九條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㈦ 從依法治國的角度 說明如何加強環境法治建設

依法治國,目前最大的難題不在於立法,(法律已經夠完善,夠嚴厲的了),而在於執法人員「選擇性」執法,比如:
明明知道上司領導犯法,但無權利,也不敢抓,
或者收了犯罪分子的好處,懶得管,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所以這個加強法制環境建設,首要的就是完善落實監督機制,讓老百姓來監督執法人員。

而要讓老百姓有效的監督執法人員,就要有一系列有效的反饋渠道,

比如我發現某執法人員和黑社會有關聯,充當了保護傘,那麼我該如何有效舉報,而且在對方被抓起來之前,我如何保證我的舉報不被對方獲取,繼而對我報復...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高層一直宣傳要加強民主監督,但卻沒有建立任何有效的民主反饋渠道,甚至要求網路舉報實名制,這等於變相打擊舉報,非但沒加強法治環境,相反的破壞了法制環境。

㈧ 如何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中推進環境法治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人民群眾對綠水青山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可持續發展被提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特別是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迫使所有人必須重新審視經濟發展與自然規律的關系,重新認識生態文明建設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建設中的重要性,唯有如此才會實現新常態下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
認識經濟發展和自然規律的關系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從傳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是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選擇。只有將遵循自然規律置於發展的重要位置,圍繞綠色發展和產業轉型、生態修復與環境治理,才能夠實現從傳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型。從我國具體國情來說,就是要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各個方面,擯棄經濟粗放增長、改革政績考核體系、提高低碳環保意識、凝聚社會力量,多方位全過程遵循自然規律、融入生態理念,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遵循自然規律的生態文明建設將成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生態文明建設不再局限於生態維度本身,已經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其他方面建設當中。因此,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契機,就能夠深層次梳理各項改革過程中的不利因素,能夠為各項改革提供一套較為統一的標准,因此可能成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環境並非無法治理,關鍵在於如何處理好環境治理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環境治理雖然可以短期見效,但也要付出較大的經濟和社會代價。況且環境並非短期形成的,而是有一個形成發展的過程,其有效治理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治理環境需要有堅定的決心和合理頂層設計,以區域發展規劃為先導,以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為載體,加大金融、稅收等方面對環保產業的支持,不斷促使經濟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
環境治理需要按依法治國法治精神進行,監管執法工作必須做到科學執法,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防止和反對在執法和護法的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專橫和對權力與職位的濫用,也要防止和反對主觀主義、命令主義、官僚主義,糾正權力等以我為中心意識造成的不良後果,必須在國家法律允許的限度以內行使自己的職權。
環境治理還需要培養一批能夠執行環境治理的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通過人才的儲備和培養,為推動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通過人才與產業、社會的協調發展,打通環境治理體系各個部分的微循環,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與發展,讓環境保護如同「APEC藍」的成功管理典範,成為一種環境監督管理的「新常態」。

㈨ 環境法治手段對可持續發展實施有什麼作用

環境法治手段,
對可持續發展實施,
環境規劃擔負著,
從整體和戰略層次上的統籌規劃、研究和解決環境問題的任務,
對於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熱點內容
初中關於法律知識 發布:2025-05-14 20:01:45 瀏覽:507
2018勞動法退休有補貼嗎 發布:2025-05-14 19:48:29 瀏覽:91
彩印的證明材料並加蓋公章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14 19:47:56 瀏覽:149
李永樂律師 發布:2025-05-14 19:42:08 瀏覽:719
法治中國夢演講稿 發布:2025-05-14 19:40:39 瀏覽:79
民法典媒體宣傳 發布:2025-05-14 19:35:44 瀏覽:106
法治領導方式 發布:2025-05-14 19:24:03 瀏覽:52
便民警務站對群眾法律知識宣傳 發布:2025-05-14 19:24:03 瀏覽:258
信訪條例作文 發布:2025-05-14 18:46:24 瀏覽:19
長春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14 18:45:35 瀏覽: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