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和治國
㈠ 道德和道理的區別是什麼
在中國傳統抄中「道德」包含襲兩層意義,其一,道德是指行為規則;其二,道德是指實際行為合乎道德規則。在古代思想家看來,一個有道德的人,必須認識和掌握自己的行為所應遵循的准則,這即是「知」;此外,還必須在生產生活等各項活動中自覺遵循這個准則,這即是「行」。必須具備這兩個方面,即知行合一,才能夠被稱為有「道德」的人
道理就是有證據的說話或是總結來的經驗。道單單解釋為自然規律 理單單解釋為人類的行為道和理合在一起 為道理 可解釋成符合自然規律的行為。
㈡ 道德和法律對國家和社會治理各有什麼優缺點
談談道德和法律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沒有法律是不行的。沒有法律的約束,這世界和各個社會不知道要亂成什麼樣子了。誰的法律維護誰的社會制度,在社會主義國家是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對置身於社會的任何一個人,是無法擺脫法律而生存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場主體都得遵循統一的規則或制度,在這種高度規則化的社會里,「法制手段」將越來越廣泛地運用於我們的現實社會關系中。這意味著,從個體人的日常生活行為到豐功偉業之創造,均離不開一定的法律知識或法律技能。中國的地理條件,文化,倫理道德,就形成了中國的國家的性質。不能與其它國家等同!因此,法律在國家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道德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道德與法律不同,它是依據社會輿論、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質,主要依靠人們自覺的內心觀念來維持。人都是社會中的人,離開社會,人就無法生存。人一出生,便生活在家庭和社會里,便和別人發生這種或那種聯系。「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這句話,就說明了個人如果離開別人幫助就無法成長和生存。人來到世界上,總要和別人發生關系。在家裡要處理好與父母、兄弟、姐妹及夫妻的關系,在學校要處理好和老師、同學、工友們的關系,參加工作後要處理好和單位領導、同事、客戶之間的關系.在社會上要處理好和朋友、親戚等的關系。這些關系裡面就包含著許多復雜的道德關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道德的作用十分寬泛.它幾乎無處不在.並長期起作用。
人類的法律發展史告訴我們,從法律的產生到法治的實現就是一個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進的過程。道德法律化強調人類的道德理念鑄化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過程;法律道德化強調法律內化為人們的品質、道德。
凡是法治不及之處,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德治是指在社會治理中對道德自律、道德教育、道德建設的重視和適用。法治與德治在社會治理中應是相輔相成、相互呼應的,即法律與道德雙管齊下、「綜合治理」。所謂道德的法律化,主要側重於立法過程,指的是立法者將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規范或道德規則藉助於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國家意志的形式表現出來並使之規范化、制度化。法律與道德是兩種性質不同而有關系密切的社會現象。
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權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其中,第一類道德通常上升為法律,通過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類道德是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轉化為法律。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㈢ 急求,關於道德,文化,精神發展的例子,致使國家強盛的例子,和與之相比的例子…中外古今皆可…多多益善
越王勾踐,敗於吳王夫差之後,卧薪嘗膽,與民一起奮斗,終於滅掉吳國。
朱元璋定下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的政策,為日後打敗對手奠定了基礎。
漢朝文景二帝,以黃老之道休養生息,大力發展,成為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㈣ 辨析題 道德和法律都是隨著階級,私有制,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
錯誤。
解析:道德是有了人類社會就開始出現了,而法律是隨著階級和私有制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馬克思主義認為,法律是隨著階級、私有制、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在恩格斯看來,法律形成的基礎是社會有了「你的」、「我的」之分,也就是社會上出現了所有權觀念。
道德則不是這樣的,根據弗洛伊德調查表明,原始社會有這樣的風俗—丈母娘與女婿相遇的時候,丈母娘要迴避不見。很顯然,這就是原始的道德,但原始社會並沒有私有制一類的東西出現。
(4)道德和治國擴展閱讀:
1、馬克思主義對道德的定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2、法律的歷史和文明的發展之間有著很密切的關連。
古埃及的法律——可回溯至西元前3000年,有一部約可被分成十二篇的民法典。這部民法典是基於瑪特的概念,傳統、修辭語法、社會公平為其特色。
西元前約1760年時,在漢謨拉比的統治下,古巴比倫法成文法了,並將寫上法典的石碑放在市場上供眾人觀看;此一法典現被稱為漢謨拉比法典。
但和埃及法律是由歷史學家從爭訟紀錄中拼揍出來一樣,漢謨拉比法典也只有少許的文獻殘留下來,且大部份都已經隨著時間而流逝掉了。這些早期的法律對後世文明的影響力是很小的。
㈤ 《道德與法治》「道德」和「法冶"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
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5)道德和治國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㈥ 「一個骯臟的國家,如果是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講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情味的國家。一個干凈的國家
這是一句不對的話。當成雞湯讀一讀還有一定的營養價值,奉為人生箴言就太可笑了。
首先,這是不是胡適說的,還有待商榷。《四十自述》等介紹胡適的書中並無記載,題主可以自己去翻翻相關的書看。
再者,這句話本身就講不通。
先說後半句話。後者的話,容易被人認為道德是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其實很多人都會把「道德」和「偽道德」混為一談,認為拿輿論去壓制別人就是講道德的後果。錯了,道德是律己的,而不是律人的。至於道德綁架就更是偽道德了,因為發出這個命令的人是通過不顧及別人利益的方式去讓別人無條件服從自己,本質上也是違反道德的。拿道德大棒去打壓別人是偽道德,不是真道德。很多人恐怕連真道德和偽道德都分不清吧……
至於如果人人都只講道德的話,那些真正有道德的人總歸還是不會干壞事,但大部分人道德水平沒那麼高。而且講道德不代表遵守道德,只是口嗨一下而已。那些道德水平一般的人通過口嗨來提升自身優越感,以至於他們會以「道德王子」的身份自居,行為越發不檢點。另外,道德無法懲罰作惡的人,所以說一個壞頭蛆在沒有硬性約束的情況下會越發無底線,而道德水平一般的人也會因此而墮落,但真正道德高尚的人是不會受影響的。
所以說,後半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
至於前半句話的話,那就完全是胡謅八扯了。
道德和規則的最大區別在於,規則是死的,道德是活的。規則是比較被動的,道德是有自發性的。如果人人都只講規則不講道德,人們頂多做到不做壞事,僅僅不做越雷池的事情就足矣了。但不做壞事就意味著做好事嗎?道德的自發性和主動性是規則所不能替代的。規則不會讓你去幫助別人,不會讓你去關心別人,也不會讓你放下歧視和偏見……
綜上所述,這句話就是胡謅八扯。後半句有一定的道理,告訴人們規則的重要性,但卻沒有告訴人們要區分開「真道德」和「偽道德」。前半句就沒什麼價值了。
這種話當成一句雞湯讀一讀,尚且有一定的營養價值。但如果把這句話當成張口就來的人生箴言,那就太可笑了。只可惜啊,如果有名人的名義附體的話,狗屁都是香的,讓人趨之若鶩。很多人崇拜這類「名人名言」,也許只是一種附庸風雅的舉措,或者拿來主義式的吸收;再或者說,哪怕出了錯,名人的名號也能讓他們心安理得。